书城心理学相约在微博——阿德勒的超越自卑
28447700000031

第31章 超越自卑,父母应适当引导(5)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智商高的人,但是他们的能力却未必有多强。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切不可说一些对孩子成长不利的话,如果那样的话,只会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潜在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很大的阻碍。

对孩子“严格”要求并不等于对孩子态度生硬,甚至进行责骂、训斥。这样的家长根本没有真正地理解“严格”的含义,这种教育方法是失败的。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最好采取一些激励的办法或是赞赏的口吻去教育孩子。

孩子一不小心做错题,这很正常。可能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训斥孩子,与其说一些口气生硬的话语,还不如说“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可能由于一时粗心,下次你一定会做对的!”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知道,父母知道他正在努力地做功课,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小心,尽量不让自己出错。

小时候经常被羞辱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可能就会反过来羞辱父母;结婚后,有了孩子,他们也有可能这样或那样的羞辱孩子,让他们的孩子和他们一样失去或得到相同的物质或心理压力。他们的后代也有可能会一代一代的把这种现象延续下去。

——网易网友普罗旺斯

合理协助规划孩子的人生

父母既不要用玫瑰色的色彩美化现实,也不需要用悲观的态度来描摹世界。他们唯一的职责是让孩子尽可能充分地为生活做好准备,使他们以后能够应付自己的生活。

——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

2003年6月25日《华西都市报》报道:

今年的高考成都市理科状元邹挺的经历堪称传奇:2000年,他以成都市理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部。去年,渴望重新寻找“专业定位”的他毅然从北京大学退学,回到母校成都七中“补习”。今年6月,20出头的他再次走进高考考场。据了解,邹挺原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8年制“直博班”学习,并在班上担任班长一职。知情人透露,邹挺2000年应届高中毕业时,高考成绩仅次于他的同学——当年的四川省理科状元、成都七中才女叶欣。进北大后,由于所学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所在,邹挺为此十分苦恼,并萌发了重新参加高考、重新选择专业的念头。经过反复思考和权衡之后,邹挺告别北京大学,回到了母校成都七中,插班进入该校高三年级,与学弟学妹们一起备战高考。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这样做是否是最恰当的方式呢?不能说我们没有重视孩子的生涯规划,只是我们在规划孩子的人生时,更多地融入了父母的意愿,很少顾及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涉水进入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从英法两边海岸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

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

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注视着她。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了。她仍然在游。在以往这类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

15个钟头之后,她被冰冷的海水冻得浑身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

几十分钟之后——从她出发算起15个钟头零55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了船。又过了几个钟头,她渐渐觉得暖和多了,这时却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

她不假思索地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地,也许我能坚持下来。”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

后来她说,真正令她半途而费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

人需要看见目标,才能鼓足干劲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因此,当你规划自己的成功时千万别低估了制定可测目标的重要性。

如今,对孩子进行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专家们也普遍认为,个体的成长从小到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生涯辅导应从儿童时代就开始。生涯规划强调应该从小帮助孩子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和世界。这样,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更有目标,从而少走很多弯路。

做父母的都期望孩子拥有成功的人生,但是光有期望是不够的,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学会规划和经营自己的生涯。

在人类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刻里,个体时刻地处在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在这个年龄段发展各种智力、能力,成效最大。如果在这个阶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布鲁姆通过研究认为:若以一个人在他17岁时所达到的智力为100%的话,如果发育正常,那么他4岁时就已达到50%,到8岁时就达到80%,从8岁到17岁只获得20%的发展。这表明多数关键期都在童年和幼儿时期,而这一时期多在家长的教育之下,可见家庭教育对人的作用有多么大。

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有关研究表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和点数,按要求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3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拉提琴3岁开始,弹钢琴5岁开始);4至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3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性;4岁以前是形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至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7至10岁是孩子行为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幼儿阶段是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小学一二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小学三四年级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初二、高二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初中阶段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初中为辅助,关键是小学一二年级,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关键期”,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最理想的职业方面的人生规划,应该是我们从学校毕业之时就开始进行了的。毫无疑问,我们将选择那份有助于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职业。不过,父母应该提前帮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的性质和特点,有助于将来孩子考虑你人生和职业规划中的具体细节,合理选择自己的职业。职业是一个工具,是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

职业的选择就是父母和孩子都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父母和孩子在选择职业和专业时往往会发生争执。家长认为自己阅历丰富,有生活实践经验,思路宽,讲实用;而孩子则更多地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能否发挥出我的特长和优势,进而实现我的远大理想。家长和孩子应坦诚交流、坐下来好好沟通。家长应放下架子,不能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模式生活,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

父母与孩子沟通经常会遇到困难。孩子有时不理睬我们,有时给我们吃“闭门羹”,而我们不知道如何作答。因此,专家提出如下忠告: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不要打断他,在回答之前应让孩子讲完。向孩子表明你听他讲了些什么。看着孩子的眼睛,并坐在他的旁边。选择与孩子谈话的适当机会。集中精力倾听,并努力设身处地考虑问题。避免说教。不要马上表明你的意见或判断。要帮助孩子让他自己进行思考。不要开始就问:“今天你怎样?”应该说得更具体些,并想到此刻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不要问:“你怎么了?”应该表明你真的感兴趣,对孩子说:“你看上去很……(悲伤或失望)。”不要对孩子说:“我要是你的话……”应该说:“我理解你当时是很困难的。”并等待孩子征求你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说:“我认为你应该……”应该让孩子表明自己的意见:“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大多数儿童和未成年人愿意表达他们的意见,并希望成年人能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要对孩子说:“我像你这么大时……”应帮助他自己解决问题。应该问他:“你觉得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当今信息时代,职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做父母的还得帮助孩子分析、判断、选择,当孩子与你有意见分歧时,你也别急、别恼,应晓之以理,平等相待,究竟谁对谁错还很难说,你可别小看了孩子,有时孩子们更有远见。谁说的有理,就按谁的办。还有一点可别忘了,应从百忙之中,抽出一天时间,带孩子去做个职业测评,让专业人士帮助出谋划策,和孩子坐下来,一起分析、研究、探讨。这需要家长:

1.了解孩子,避免孩子过度自信,急于成功。这些孩子心理上缺乏自我肯定,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往往不能够客观评价,总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年纪轻轻就想功成名就。在选择职业时,唯大、唯名、唯热点,并自告奋勇要求负责超过自己能力负荷的工作,误认为这样才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才是成功。然而,现实情况却与这种职业选择心理存在着较大的反差:一是热门行业人员供求反差过大,录用率相对较低,而对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致使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二是“热门”愈热,“冷门”愈冷,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障碍,也使更多人难于合理就业,造成职业定位不准确。所以,家长在帮助孩子进行职业定位时,应当把眼光放远些,要培养脚踏实地的精神,制订提升孩子自身能力的计划,不能过于自信,不能盲目追求成功。

2.家长要避免孩子忽视客观需要,强调主观兴趣。一般来说以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职业并非不可,但是不能把兴趣、爱好奉为绝对化的择业信条,那样往往就会使自己不由自主地陷入择业误区。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可能少走些弯路。

3.家长要避免孩子缺乏自信,满足现状。现在的孩子虽然聪明、有能力,但是缺乏自信心,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总担心自己各方面都不成熟,怕不能胜任工作,特别是在遇到晋升机会时,更是担心。另外,他们容易满足现状,总觉得目前的职位已经很好,或者再低一点儿可能更合适。这种自我破坏与自我限制的行为,有时虽然是无意识的,但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常常会形成心理暗示,从而影响自身和组织生涯规划的实施。

为人父母刻意适当协助孩子规划人生,但一定不要刻意地去为孩子规划所有的一切,虽然父母有教育指导子女成长的义务,可是人生的路还是要孩子自己走,过多的干预只能让自己身心疲惫。

——新浪网友孤岛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