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梦中惊醒过来,已经是一身的冷汗。第二天,小男孩带着几个自己的同学到了昨晚见到捡垃圾的老人那儿,围在那个小女孩周围,漫骂和攻击道:
“你这个又脏又臭的垃圾孩,谁让你不好好学习的,真该打……”
人们说类似“考不上大学就去种地!”“没文化就去捡垃圾!”这种话,无形中往孩子的脑海中灌输了“农村人就是考不上大学的人”“捡垃圾的就是没文化和不好好学习的人”的错误思想,孩子从心底里便开始看不起种地的人和捡垃圾的人,这影响了孩子健康人格和心理的成长。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思思几天就是不想上学去,妈妈决定亲自“押送”她去。路上,经过一个书报摊,妈妈说只要思思去学校上学,就给思思买一本卡通书。妈妈掏钱给思思去买的时候,思思拉住妈妈,把钱往妈妈兜里塞,说:“妈妈,我不买了,我今天不去上学。”
妈妈生气地跟思思说:“不去上学,就不能学会认字,不能学会算数,更不能学会与人相处,你就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孩子,长大了就没有什么用!只能去捡垃圾了。”思思哭喊着说:“我不去捡垃圾……”
在家长(尤其是城市里的父母)看来,捡垃圾是一种耻辱,因此可以通过强化这种耻辱来教育孩子,达到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目的。殊不知这样说,只能给孩子造成错觉,认为凡是捡垃圾的,都是不好好学习的人:自己万一哪天成绩不好了,妈妈也会让自己去捡垃圾。因而一方面歧视捡垃圾的人,一方面又极度紧张和恐惧,生怕自己会出什么错。
但是,在现实中也有能够依靠捡垃圾帮助家庭分担忧愁、解决学费问题的有志气的孩子,他们不靠父母,不靠银行的贷款,也不用社会的捐资。而是快乐自信地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这无疑是一种光荣,一种做人的精神。
小丽是一个马上就要初中毕业的学生,她妈妈这期间也很紧张,因为初三是关键的一年,小丽能否考上理想的重点高中,将会影响她将来能否上一个好的大学。
由于学习紧张,压力大,爸爸妈妈也总是在她耳边唠叨:要好好学习,要上重点高中,将来……本来小丽的成绩还可以,可是这个学期上半学期的成绩却不太理想。
小丽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可是班里的前三名啊。妈妈的脸色开始难看了。
看着一般的成绩和排名,小丽决心再努力一把,把自己的成绩提上去。她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在学校多向老师同学请教,在家里也是废寝忘食地看书,写作业。到了下半学期,考试结果一公布,小丽依然是在班里的中等名次徘徊。小丽心里着急,也不知道是方法不对,还是压力过大,或是自己真的能力偏低。可是爸爸妈妈对她失望了,这失望渐渐转变为唠叨和责怪:“我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钱都用在你身上,你怎么就不争气?”“总是考这么差的分数,我看那还是脑子笨,笨蛋一个……”听到这些,小丽也偷偷难过。
这天是星期日,妈妈的同事许阿姨过来串门,小丽也出来同许阿姨打了个招呼。刚想回自己的房间,许阿姨就同小丽谈起了学习上的事情,问她考试如何,成绩怎么样。小丽吞吞吐吐,很不好意思。妈妈抢过话来说:“她许姨啊,不怕你笑话,我这孩子,真是不争气啊,考试排名,总是在中等徘徊,这怎么能上重点啊?”“不会吧,小丽这孩子不是挺机灵的吗,学习又用心?”“机灵,她要是机灵,能考这么差的成绩?”爸爸插嘴说。妈妈这个时候一脸怨气地看着小丽说:“你呀你呀,真不让我省心,你说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个笨蛋?”
站在一旁的小丽再也受不了了,她哭泣着飞奔到自己的房间里,嘭地关上了门。妈妈的气还没有消,“你看这孩子,没大没小的,我就说她两句……”
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妈妈发现小丽没有出来吃饭,敲门她也没有答应,妈妈想她可能是不想吃饭,就没有再过问。到晚上要睡觉了,妈妈也没有见小丽出来。听了听,也没有什么声音,爸爸担心出什么事情,赶紧撞开了房门,只见小丽躺在了床上,从手臂上流出的鲜血已经将被子浸透了。妈妈尖叫一声,扑了过去,爸爸赶忙拔打急救电话……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冷嘲热讽不是激励教育孩子的好方法,相反是打击孩子自信心、自尊心的危险措施。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更是如此。故事中的小丽其实是一个上进心强、自尊好学的孩子,她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提高成绩,能取得好的名次。可是,考试成绩的好坏是个偶然的结果,它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在里面。而且,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人是聪明还是笨。小丽的父母因为小丽考试成绩不理想,经常责怪、挖苦小丽,导致小丽的自信心丧失,自尊心受到打击,最终变得非常自卑,精神崩溃,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这一悲剧是由小丽父母错误的教育方法造成的,是他们不断地灌输(尽管是无心的)给小丽“笨”这一概念导致的。
这天是星期四,黄大海刚到单位上班,就接到儿子班主任李老师的电话,李老师说:“黄大海,我是李老师,您出差回来了?能抽空到学校来一趟吗?”
黄大海一听,愣了,说:“出差?我一直都在重庆啊,谁说我出差了?”李老师顿了顿,说:“那可能是我误会了吧。反正你有时间来学校一趟吧,黄明明期中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并且还有些问题我想和您谈谈。”黄大海说:“好的,李老师,我明天抽空来学校一趟,来之前给您打电话。”放下电话,黄大海心里就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黄明明放学一进家门,就看见爸爸横眉立目地坐在客厅里,他马上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放下书包,站到爸爸面前。黄大海呼呼喘着气盯着低头而立的儿子,一巴掌拍在他的额头上,大声说:“你干的好事!你知道爸爸为什么生气吗?”黄明明瞟了爸爸一眼,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知道。”黄大海又拍了一巴掌,说:“知道?知道你还撒谎!我问你期中考试的成绩,你说还没有公布,那边你又告诉老师我出差了!你也知道没考好没脸见我呀,那早干吗去了?
你有长进呀,还学会撒谎了!说吧,期中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处罚你?撒谎又怎么处罚你?”
在爸爸又训斥又拍打之中,黄明明慢慢抬起头,转而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说道:“您看着办吧。反正我没考好,挨训、受罚是免不了的,您上次也打过我,我也知道躲不过去,这样只不过是晚挨几天。”然后,他歪着脑袋,梗着脖子,“大义凛然”地看着爸爸。
15岁的初中生小金,在班级里可以算是最不起眼的那种人。学习成绩不算很好,但也不是最后几名;朋友不多,平时话也不多。不过,他与同学们倒也能和睦相处,老师对他基本上说不出特别的印象。除了班主任,其他的任课老师有的还叫不出他的名字。他的家庭条件应该算不错,父亲是海员,常年在外出海,一回来总会给他带些好东西。母亲是仓库管理员,对他的要求还算严格,就是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拿扫帚教育孩子。自从父亲给他带回来一台高档游戏机之后,他就对玩游戏产生了兴趣。先是在家里玩,玩多了母亲要骂,便在外面玩,但不久,零花钱用光了,他就偷了家里的钱去玩。母亲发觉后,暴跳如雷,火冒三丈,拿起身边的棒子就打起来。这时候,他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打骂,就像游戏中的主人公要反抗一样,竟然冲上前去,将母亲活活勒死……打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骂也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但好多父母还是免不了打骂教育,这样的父母确实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邓颖超说:“打骂孩子,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也学着对待别人。用这种办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自卑、胆小、孤独、撒谎等不正常的性格。”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许多父母只会注重他们看到的孩子的表现,却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看到孩子在学习就感到高兴、欣慰,就把孩子夸奖一番;而一旦看到孩子没有学习,就不问三七二十一地教训一顿。这种做法太过武断,是孩子成长中的大忌。在“打骂教育”中,父母的功利、多变和喜怒无常,会使孩子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才能让父母满意,情绪处于紧张、焦虑中,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
在打骂教育中成长的孩子,有些时候会学会看父母的脸色行事,用弄虚作假的表面功夫作为讨好父母、得到父母表扬或满足物质需求的工具,这样下去,孩子就会变得虚伪、世故、投机取巧。另一方面,在打骂教育中成长的孩子,严重的还会形成暴力倾向,因为父母的打骂,耳濡目染间孩子就会形成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定势思维,有些会形成怨恨,有朝一日会发泄到父母身上或者社会,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不利因素。
父母应该全面、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以平和、客观的心态对待孩子。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表现好或者成绩好,就认为他是个好孩子;因为孩子一时的失误、问题,就把孩子全盘否定,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训。孩子生活在一个稳定、平和的家庭环境中,才有利于他身心的健康成长。
无论是表扬孩子还是批评孩子,都要就事论事,以客观的、既不夸大也不掩盖的态度来与孩子交换意见,并允许孩子阐述自己的理由和看法。这样,孩子就能够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对于孩子的继续进步和纠正孩子的一些问题,都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发现孩子有弄虚作假、讨好父母的迹象,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给孩子传递了错误的概念和信息。父母不必训斥、指责孩子,以免孩子逆反、抵触,但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同时注意观察和了解孩子,不要让他得逞,以期改变孩子的错误做法。
小强的母亲对小强有着很高的期望,一心希望小强可以在班上成为尖子生,其他方面也要超过别人,于是把所有精力全放在了小强的身上。
妈妈辅导小强的时候,如果小强难以领会,就对母亲说:“还是不明白。”
妈妈就会非常生气,常常会大骂:“我讲了这么多次了,你还听不懂啊!你是不是猪脑子啊?怎么这么笨啊?”小强自然不高兴,只是眨巴着眼睛不敢说话,越来越紧张,根本没有心思再做题了。
在生活上,即使小强经常帮母亲做家务,也很难讨到她的欢心。当他一不小心把刷碗水洒到地上时,妈妈会大声斥责他。
结果,小强越来越没有信心了,整天也不开心。
在生活中,父母天天想着“怎样教育出好孩子”,却很少想到“怎样做一个称职的父母”。他们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学习上百般要求,生活上的小事也不放过。当孩子通过自身努力仍然达不到家长心目中的要求时,家长们便会说一些冷言冷语,以为可以刺激孩子的心灵,可以让孩子向前发展。
然而家长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来,孩子不仅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反而越来越笨。要相信“世上没有愚蠢的孩子”,采用的教育方法尽可能地符合孩子的天分以及个性,让孩子拥有多向思维,从而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