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相约在微博——阿德勒的超越自卑
28447700000028

第28章 超越自卑,父母应适当引导(2)

我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在幸福中,直到有一次与同学发生了口角。同学当众羞辱我:“这么大了,居然自己不会梳头,不敢自己回家,上学还要你爸爸接送呢,真是没用!”由于我一直生活在父母宠爱的羽翼下,我养成了腼腆、胆小、不善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内向性格。这样一来,我不知道怎样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只是哭着拿起书包跑出了学校。

大学毕业后,我瞄准了一家用人单位,硬着头皮跑到招聘台前求职。一位主管拿出我的对口专业试题让我做,对于我这个成绩向来优秀的学生来说,做这个试题自然不在话下。当我把那份卷子拿给主管看的时候,他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问我:“请问,你对这项工作有什么认识?你打算如何做这项工作?你以后的工作目标是什么?”眼前这个陌生的脸孔以及这些我从未想过的问题,让我害怕极了。我涨红了脸,不知道从何答起。那位主管看到我的窘态,抱歉地对我说:“是这样的,你的业务水平很好,然而我们单位需要的工作人员是专业能力和其他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你目前似乎还缺少对工作的见解,所以我们不能录用。”听到这些话,我一下子心灰意冷了。

爸爸妈妈,女儿想对你们说:“既然你们知道人生之路必须得自己走,如果你们真的爱女儿,为什么不让我早点自立呢?现在我失败了,这是我的错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的大学生。这是为什么呢?

是孩子的错,还是家长的错?其实家教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长大成人。家长不仅要传授孩子知识,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斯特娜夫人曾经说过,教育孩子不仅要发展他们的智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由此说来,孩子不单单是为了学习而生,也是为了适应社会而生。如果一个孩子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他以后的路怎么走?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最好适时地对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已走。

现如今,大多数的父母并不真正明白怎样才是正确地爱孩子,更不懂得“爱”与“害”的辩证关系,只是一味地对孩子娇生惯养,所有事情家长全包,让孩子失去自理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结果,孩子变成了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动手能力,养成了遇事就退缩的习惯,这等于在无形中毁了孩子的大好前程,让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这种爱只是一种本能的爱,家长不应该采取这种缺乏理性的爱孩子的方法,而应放手让孩子大胆地走向前方,这才是孩子需要的真正的爱。

现在,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员工有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所以对子孩子来说,成才的关键是是否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那么综合素质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指人应该从多方面发展。然而,一些家长对“综合素质”的理解仅限表面。他们认为“综合”就是综合平均,也就是齐头并进。事实并非如此,“综合”与“单一”是辩证统一的,换句话说就是:注重发展个人的某一方面,同时也要发展其他的各个方面。如果不那样的话,仅仅追求个性,定是一种畸形发展;而缺乏创新意识,其他方面全面发展,孩子也必然成为一个平庸之辈。特别是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于家长来说,从更多角度、更深层次地理解“综合素质”的含义,引领孩子健康地成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孩子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果从小不加管束,孩子养成懒散无羁的习性,长大了再去改则会非常困难。所以说提高综合素质必须从小开始,从自律着眼,从小处着手,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具备文明礼貌、尊重别人的好品质。

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综合素质,所以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良好品行的教育,小到餐桌礼仪,大到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等,而不是将孩子打造为学习的工具。

孩子做完功课或是在假期时,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安排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对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好让孩子自己亲手做。如培养孩子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教会孩子每天自己整理书包、文具,带齐学习用品。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在旁多指点,可先做示范,手把手地教,再让他重复做一做,使孩子逐渐不再依赖父母。

今天下雨,芳芳又忘了带伞,淋得像只落汤鸡,心情糟糕透了。一到家,她便气呼呼地把被雨水淋湿了的书包、衣服、鞋子都丢在了沙发上。妈妈没好气地对她说:“怎么了,是你自己犯的错,还要怪别人?早晨你走的时候,爷爷好心好意地给你把伞放在了门口,你偏不拿。你快点把自己的湿衣服洗出来。”

妈妈这样做,就是想让孩子明白,做事马虎、丢三落四不是一个好习惯。然而,这个时候爷爷听到了妈妈在教育孩子,急忙跑出来,站在孩子一边说:“不要这样训孩子,也有我的错,要是我到外面去看看,提醒孩子拿伞的话,也不会把芳芳淋湿。”芳芳一听,便坐在地上理所当然地流出了委屈的泪水。妈妈急忙说:“爸爸,这哪是您的错呀,摆明了就是孩子自己的事,这得她自己负责才行。”

妈妈把话音一转,对芳芳说:“自己的事自己办,把自己淋湿的衣服和鞋子洗出来。”正在这时,奶奶也过来了,拉着芳芳的小手,十分爱怜地看着孩子说:“孩子都淋成这样了,就不要训孩子了,她可是你亲生的呀,怎么可以这样对孩子啊?就算是别人家的孩子,你也不能这样对待吧!”

听了这话,妈妈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奶奶一个人把芳芳的湿衣服抱到了洗手间,说:“孩子的衣服,一会儿我洗。”然后把芳芳拉到了自己的房间。

这样一来,孩子不仅没有改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反而惹上了推卸责任的坏毛病。时间长了,芳芳的坏习惯越来越多。

祖母式的溺爱,会让孩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在生活中,孩子的身边有爷爷奶奶照顾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然而作为孩子的父母,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总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的差异,祖父母和父母对待孩子的希望、要求、认识、情感也常常是不相同的。祖父辈对孩子的教育很容易走上两极:第一,大多数的祖父母习惯于把孩子同自己小时候或同子女小时候比,觉得今天的独生子女们“不成体统”;二是,一部分老人由于退休生活的孤独感,会把情感完全转移到孙辈身上,对孩子过分迁就娇惯。这种情况都容易同父辈在教育孩子时形成不一致的态度。

而上述案例中的这位奶奶,就是出于疼爱孙女,不但不让妈妈训孩子,反而还要帮着孩子做事。如果总是这样的话,孩子不仅认为父母没有权威,反而会养成各种坏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没有一点好处。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在生活中一定要处理好祖母式的溺爱,要让祖母爱孩子,也要爱得有方法。

如果孩子的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对孩子倍加呵护,那你千万不可当着他们的面大声训斥孩子。因为如果在他们面前进行的话,必定受到他们的阻拦,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如果父母确实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需要祖辈来帮助时,也不要忽略抽时间多与孩子交流一番,关心和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而不要把孩子推给老人就不闻不问了。最好的办法是,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如果发现孩子心理上有问题,家长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批评,不要训斥孩子。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隔代教育孩子的观念与方法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与孩子沟通的同时,也需要学会与祖辈沟通。与祖辈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把一些新的、正确的教育观念传达给老人,把发现的问题提示给老人,以便把孩子教育得更好。需要注意的是,与老人沟通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切不可因此伤害老人的感情。

孩子适当依赖父母是成长的必需,但如果事事依赖,时时依赖,丧失了进取的积极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那么,他长大后必然是一个不依赖别人便不能生存的人。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就是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对美好的未来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自强者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他依靠的是自己的顽强拼搏而非其他人的荫庇提携,就是因为他要甩开别人的挟搀,自己的路自己走,做真正的自己。

有依赖心理的人遇事首先追随别人,求助别人,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没有自恃之心,不敢相信自己,不断自行决断。这些人在家中依赖父母、爱人,在学校依赖老师、同学,在单位依赖同事;不敢自己创造,即使有这个能力;不敢表现自己,即使他想要表现;害怕独立,他的人格不成熟,不健全,仍然停留在童稚阶段。

有依赖心理的人,不能独立地完成任何事,更无从谈起来操纵和把握自己的命运。他的命运只能被别人操纵,只有在他具有利用价值时,人家才会利用他。

一旦他的利用价值没有了,那么他只有被抛弃的命运。人世间最可依赖的不是父母、兄弟,不是亲戚、朋友,不是情人、伴侣,不是金钱、地位,不是上帝,不是外界的一切。世间最可依赖的是自己,是自恃自助的能力。“自恃是比朋友、金钱、势力以及各种外界的援助可靠得多的东西。它能够排除阻碍,克服困难,它能使各种冒险及发明获得成功,比什么东西都更多。”爱默生如是说。

我们必须克服依赖心理,克服各种困难,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只有经过这种由忧而喜,不断自强自立的生活,才能品到生命的意义和充满活力的人生。

有依赖心理的人是一个可怜的人,他做事四处碰壁,不被信任,不受欢迎,遭人鄙视。

要摆脱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

(2)你应该与你觉得在心理上依赖的人谈一谈,宣布你要独立的目标,解释你出于义务做事时的感受。这是起步的最佳方法,因为别人甚至可能不知道,你身边依赖者的感受。

(3)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无论在学校,在家里,在单位都主动要求任务,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使我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主动承担家务,从简单的做起,逐渐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在学习或工作期间,除了做好学习或工作任务外,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去帮助他人。

(4)你应该提醒自己,父母、配偶、朋友、老板、孩子及其他人常会不赞同你的行为,这与你是什么样的人无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总会遭到一些反对,如果你有心理准备,就不会因此感到挫折。这样就能破除许多在情绪上操纵你的依赖关系。

(5)你应该认清你有隐私和欲望,不必凡事都要某人参与,你是独立而且有隐私权的。若你觉得凡事必须有某人参与,你就无从选择,当然你就是一个依赖者。

(6)多向独立性强的人学习。多与独立性较强的人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独立处理自己的一些问题的,向他们学习。他人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我们的独立意识,改掉依赖这一不良性格。

独立性格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

一个人活在世上,既不能像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一样的软骨头,也不能像风雨中的落花柳絮,找不到根基,而是要自立自强。

自立自强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也是力量的源泉。力量是每一个志存高远者的目标,而模仿和依靠他人只会导致懦弱与屈服。力量是自发的,不依赖他人。坐在健身房里让别人替我们练习,我们是无法增强自己肌肉的力量的。没有什么比依靠他人的习惯更能破坏独立自主的能力。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将永远坚强不起来,也不会有独创力。

做人,要么独立自主,要么埋葬雄心壮志,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个普通人。

当然,个人独立并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圆满的人生还必须追求一种更加成功的人际关系。不过,人与人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必须以个人的真正独立为先决条件。要实现心理独立,就要摆脱心理上的依赖感,这意味着根据自己的愿望独立生活,当然不是说断绝社会交往。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独立生活,同时,每个人都应该与社会与他人建立一个关系,例如,朋友、同学、同事。但有时候他人的帮忙是必不可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本身并不是一种问题,而是附带的“义务”。会使人产生内疚感和依赖感,而选择则会使人得到友爱及独立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只要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性,跟随他的只有怨恨和痛苦,而不是选择。

家庭是我们一切的开始,心理上的依赖大多是由于父母的溺爱引起的,要求独立生活应先从独立父母开始。这种独立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例如,学会做家务,包括以朋友的心态与父母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如果做父母的珍惜自尊和自我价值,那么孩子们也可以在平静、愉快的气氛中离开家庭独立生活。

有人曾经做过绝妙的概括:“母亲的责任不是使孩子依附于她,而是使孩子独立于她。”

正是如此。你或者坦然地离开家庭去独立生活,或者心怀内疚地离开家庭,并永远对此感到不安。如果你在孩提时期就已建立起根深蒂固的依赖心理,走上社会之后,很可能会以一种新的依赖关系取代你与父母的依赖关系。例如,同学、同事、夫妻,依赖依然存在。

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搜狐网友花开无声羞辱与惩罚让孩子更自卑

千万不要认为,我们能够通过贬损或羞辱来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即使有时我们能看到,有些孩子会由于害怕被耻笑而似乎改变了他们的行为。

——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

“爱之深,责之切”,但是责之深,却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与打骂不同的是,羞辱和责骂更容易伤害孩子的内心。“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动地说明了羞辱和责骂的危害。对于孩子来说,语言暴力甚至比肢体暴力更令他们受伤。

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往往不明白父母说话的真实用意,也不懂得如何结合父母平时的行为来判断父母内心的想法,因此他们简单地从父母的话语中,得出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不受父母喜爱,一无是处,从而丧失自信心,不敢与父母进行交流。而当他们从他人那里获得赞赏与鼓励时,他们又会反过来怨恨父母的苛刻与指责,从而不相信父母,逐渐疏远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