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人的处世学问
28424800000048

第48章 中正平和不急不躁

一个采药的民夫在深山古刹里的梁柱下发现了一只乌龟,他惊讶得目瞪口呆,就问乌龟:“你压在这梁柱下面至少有上百年了吧?”

“是的,这古刹建成三百年,我就在这被压了整整三百年。”乌龟瓮声瓮气地回答之后就再也不说话了。

于是民夫到处张扬开了:古刹里的乌龟被压在梁柱下不吃不喝活了三百年,真是一只神龟……

古刹里发现神龟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乎传遍了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一个哲学家得到了消息,不相信是真的,就前往探密。他藏在暗处悄悄地观察,发现每隔十几天,古刹外就会爬来一只乌龟,给压在梁柱下的神龟送食物。

哲学家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以为自己能将这弥天大谎揭穿了。他对神龟说:“这下我明白了,天下根本就没有什么神龟。谁都不能靠喝西北风活着。”

神龟对哲学家说:“是的,你说得不错。可是你想过没有,即便是有吃有喝,谁又能在这种境况下活上三百年呢?”

哲学家一下愣住了,是啊,神龟这话太对了。于是他毕恭毕敬地问神龟:“那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啊?”

神龟坦然地一笑:“其实倒也没什么秘密,谁都有现实和精神两个世界,我的身体虽然被压在这方寸之地,但我的心中却总有一片宽阔的大海。”

“中庸”一词出于《论语·雍也篇》。当时,孔圣人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之道应该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宋代学者程颐进一步发挥,把中庸之道解释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就更简明地指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是平衡的原则,反对变化和动荡。

所谓中庸,“中”是指“天下之正道”,“庸”是指“天下之定理”。

中国的古文比较生僻,中国人又习惯于望文生义,不求甚解。所以理解“中庸”的意思时,往往偷工减料、一知半解。

在孔子的哲学中,中庸之道是儒学一切的基础。中庸之道的核心,强调的是中和与平衡,对什么事情都不能偏执。因为事物的发展并没有计划中的那么简单明了,如果不讲究平衡,很有可能顾此失彼,矛盾四起。

中庸就是在两极之间,找到一条最佳途径;就是要在一个复杂的时空网络中,在诸多可选择的可能性中,取得最佳的、最合情合理的选择。即,应保守时则保守,应激进时则激进,应守中道时则守中道。

中庸就是中正平和,就是平淡无奇,能做到这点的人内智外明,筋劲骨强,声情色悦,仪正容直。一个人的品行好修养高,就是因为具有平淡中和的修养。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也与此有关。聪明是阴阳两气协调结合的精华之气,阴阳中和,其人就内心睿智,明事达理。

中庸是万物的至理,天下大道,在物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味为平淡,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在思为空,本来无一物,何必染尘埃;在德为博大淳厚,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水因无味才能包含百味,头脑空若无物才能容纳各种观点,听取各种意见。大德无名,大智无谋,大勇无功,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说的均是这个道理。

中庸为什么是人的最高思想境界呢?这是由自然大道中和无极的特点决定的。作为个体的人的品德只有以中力度才能与自然大道协调统一。

一个人尽管鹤立鸡群,但也只是局部之所在,有赖于整体统一的均衡。如果局部过分的聚敛,必将产生整体失衡而激变,最后在整个系统的中和运化过程中,被去势而运化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就是屈原、曹植、李白、杜甫、自居易、柳宗元、韩愈、苏东坡、黄庭坚等人被告密、中伤而遭到贬斥、流放的原因。

由此看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奇怪的事情就容易理解了。比如:在选美比赛中,冠军推出的不是最漂亮的那一个;在文艺圈中,最杰出的并不是最出名的那一个;在工作中,提拔最快的并不是最聪明最能干的那一个;在爱情中,最最相爱的一对情侣往往还不是夫妻。

类似例子有很多很多,说明了临界状态的人不见得离目标最近,最容易成功。所以,兔子跑不过乌龟,就是因为兔子不明白中庸之道,而乌龟却具备了中庸精神。

具有中庸品质的人,心性平淡,为人处世沉雄稳重,不张扬却让人信任,有王者之气而无霸气。他们胸怀宽广博大,心性平和恬淡,能够协调团结各种人才为己所用,其丰富的人格魅力会让部属乐于为他效力,成就一番大业。

个性极强的生意人,尽管也有胆识和才干,但也锋芒毕露,气量胸襟远不如中和之人。缺少了容忍,就易与其他有才识的人发生冲突,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会使人际关系紧张,只能惹来属下的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