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人的处世学问
28424800000047

第47章 权衡利义坚持原则

每一个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人,都知道有个卑鄙可耻的“慕尼黑阴谋”。对于它的惨败,后人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

就这场阴谋的主使者英法政府来说,其如意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

法国虽然早就同捷克斯洛伐克缔结了互助条约,并与英国一起,从自身利益出发,策动捷克斯洛伐克同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缔结军事同盟,形成所谓“小协约国”集团,在德国背后布置了一条反德战线;但一旦真的面临战事,法国政府却根本不想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同德国打仗,英国更担心一旦捷开战会相继把法国和英国卷入对德冲突中去,打乱他们的全套计谋。在他们的算盘上,是想同希特勒妥协,以局部的让步来保住英法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确立起来的欧洲霸权利益,并进而引导希特勒向东进攻苏联,达到一箭双雕、两全其美的日的。

正是基于这一不可告人的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丢下了大英帝国首相的架子,几次三番,不辞劳顿,屈尊谦卑地频频求见希特勒。先是以所谓“广泛自治”的名义,逼捷克放弃国家主权的统一,同意苏台德区德意志人完全自治;进而在希特勒提出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时,张伯伦为了避免战争,连忙答应。

然而,当张伯伦逼捷克忍让,再次满足希特勒这一侵略要求后,希特勒更加变本加厉,提出更蛮横的贪求——让捷国将境内所有居有德意志人的地区全部割让给德国,否则用战争来解决。张伯伦完全为希特勒的战争讹诈所震慑,只得忍气吞声,哀求希特勒不要动武,一定尽力满足他的要求。

1938年9月29日,张伯伦在半个月里第三次飞往德国,同法国首脑达拉第一起,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举行会谈,置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于门外,按希特勒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将苏台德地区及其邻近区域无条件地割让给德国,这就是著名的“慕尼黑阴谋”。

第二天,张伯伦又将事先拟好的英德友好宣言恭敬地呈送给希特勒,大谈了一番英德合作解决欧洲和世界问题的宏论,请求希特勒同他一起签字发表,这就是张伯伦把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希特勒所要获取的报酬。希特勒一直心不在焉地听着张伯伦的唠叨独自,略看了一下宣言就拔笔签了字。宣言声称,英德两国“决心以协商的办法”来解决一切有争论的问题,“再也不想彼此交战”。张伯伦捧着希特勒签过字的宣言,大为高兴,连连表示“热烈感谢”,并再三强调“这一文件将发生巨大的心理影响”。回到伦敦后,张伯伦得意洋洋地挥舞着宣言书,对那些向他欢呼致敬的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们喊道:“我的朋友们,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和平!”不久,法德之间也签署了类似的宣言,整个西欧似乎沉浸于一片“和平”的欢呼之中。

然而,短短一年半之后,英法等国的和平幻想被希特勒的飞机大炮炸得粉碎。德国军队突破马其诺防线,使整个法国很快沦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继而又向英伦三岛发起猛烈空袭,英军仓皇后撤,被迫为国家的安全展开殊死决战。以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统治集团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终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落得个玩火自焚的可耻下场。

和每个人都和睦相处,不刻意树立敌人,是值得赞扬的,但有时我们将难以避免地被一些八面玲珑的人的交际手段所欺骗。正如“慕尼黑阴谋”一样,在这场外交阴谋中,尽管张伯伦机关算尽,其实从它萌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摆脱不掉失败的命运。张伯伦及其同伙们完全只是从自己的一厢情愿出发,根本不去认真了解、分析对手希特勒的本性与意图,不分析客观的形势,完全为希特勒所迷惑。认识上的主观片面必然导致判断的严重失误,最终也就不能不陷入失败的结局。

希特勒要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蓄谋已久,因为该国在欧洲战略形势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希特勒的意图就是要以此为缺口,在英法反德战线上来一个中间突破,把自己的势力深深地渗进东欧,并进一步向南北扩伸。用希特勒的话来说,就会“在可能对西方进行的战争中解除我们(德国)侧翼的威胁”,也就是说,为将来征服英法奠定基础。而张伯伦等人竟昏聩无知,反而自己干起引狼入室的愚蠢勾当,这是他们的错误之一。

其次,张伯伦一伙根本不了解对手希特勒善于虚张声势,惯于讹诈。当时,希特勒所能动员的全部兵力,尚不及捷、法两国兵力的一半;而且,捷克斯洛伐克还同苏联订有可靠的互助条约。苏联政府一再表示,只要捷政府奋起抵抗,苏联一定履行条约义务。

所以,只要捷政府决心抗争,西方国家也势必履行条约义务,是不难及时制止希特勒的冒险的。从德国方面来说,尽管希特勒说得很强硬,声称不惜一切代价立即同英法一战,无论如何要在1939年10月1日进军捷克,但骨子里还是很心虚的。百分之八十的德国军官都断定,一旦爆发战争,德国必败无疑。一批高级将领甚至组成一个反希特勒的秘密组织,计划一旦希特勒下令进攻捷克时,立即将他逮捕,以免自己成为希特勒冒险计划的殉葬品。

然而,张伯伦一伙完全被希特勒的嚣张气势吓坏了,内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能避免战争,就尽可能退让,满足德国的一切要求。希特勒正是看透了英法政府的这种苟且偷安的弱点,不断进行战争讹诈,一次又一次地得寸进尺,大敲竹杠,一步步地将英法政府引入他的圈套之中。在此之前,德国就是采用这种手段,将西班牙、奥地利掠夺到手的。但英法政府不加深思,不汲取教训,所以希特勒才敢于故伎重演。

再次,也是最严重的失误,是张伯伦一伙不透过事情的表象,分析把握希特勒的真实本性和狂妄野心。希特勒的胃口绝不仅仅只是小小的捷克斯洛伐克所能满足的,他的野心是要以此为跳板,征服英法及整个欧洲,进而称霸世界。而为了赢得时间,在战略战术上,他大耍声东击西的把戏。

希特勒每撕毁一页《凡尔赛和约》,就对西方大摇一阵橄榄枝;每采取一项扩军措施,就大喊一声“德国必须扩充军备以防备苏联”。这种反共叫嚣果然非常灵敏,很快迷惑了西方列强,以至于在希特勒将要给他们造成的现实威胁面前完全成了瞎子。他们听任希特勒完全撕毁《凡尔赛和约》,纵容德国在扩军备战的道路上放手大干起来。在战术上,希特勒每从英法的势力范围内挖去一块地盘,就大肆声张一阵要同“布尔什维克瘟疫”作斗争,并立即提出一堆“和平”建议,赌咒发誓,从此德国再没有任何领土要求了,“没有一滴德国人的血会流在欧洲!”就这样,在英法的纵容下,希特勒兵不血刃,一点一点地摧折了英法的羽翼,把英法在欧洲的防线冲得七零八落。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张伯伦拿着英德友好宣言而手舞足蹈地欢呼的同一时刻;在另一个房间里,希特勒对墨索里尼说:“终有一天我们将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

1940年5月这一天来临了,英法两国终于大难临头,在劫难逃。直到这时,张伯伦、达拉第等人才如梦初醒。然而,悔之晚矣!

生意人时刻都应注意,绝不能像张伯伦等人一样,为片面的、表面的“事实”即假象所迷惑,生意人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识人辨物。生意人完全没有必要为了避免树敌而把每个人都当做朋友。不会树敌的人,往往会因为其无原则而遭受别人的厌弃,这必然影响其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