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成功心得
28421600000018

第18章 福克纳的故事

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出生在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服役,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为“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部短篇小说。

嗜酒成癖

福克纳从小在传统气息浓厚的美国南方长大。他的曾祖父威廉?克拉克?福克纳在密西西比州北部是个很有名的历史人物,在当年南部邦联军内任上校,修建过一条铁路,城内一个镇也是以他的名字——福克纳来命名的。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下来。福克纳作品中的人物“约翰?萨托里斯上校”就是在以他曾祖父为人物原型的基础上创作而来。

福克纳本名为“WilliamFalkner”(没有“u”),写作生涯的早期,一位编辑错将他的名字拼为“Faulkner”,福克纳也就决定将错就错地使用下去。

他是个出名的酒鬼,一生都浸泡在酒精之中。据传他在喜事之后会更豪饮,一喝就会持续很久,而且经常躺在床上喝,还要家人带酒来陪他。

有一则趣闻这样描绘:当他得知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便准备在去斯德哥尔摩之前喝得酩酊大醉。通知的当天,他侄子也拿酒来拜访,庆祝在一场橄榄球比赛中大获全胜。虽然当时醉得神志不清,福克纳还是将这两件事的时间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子意识到家人是在骗他,改动了去瑞典的日期,为的就是怕他在领奖的时候还醉醺醺的。知道真相后,他仍是一直喝到了启程为止。

福克纳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得奖感言是诺贝尔文学奖最精彩的感言之一,“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也终将会获胜。”这席发言和他的性格十分吻合。他捐献了自己获得的奖金成立一个基金以支持鼓励文学新人,最后建立了国际笔会。

后来,他搬到好莱坞,开始了编剧的生涯,为《夜长梦多》和海明威的《犹有似无》改编电影剧本。

从1957年起,福克纳担任弗吉尼亚大学的驻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

多产的作家

福克纳被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现代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令很多美国作家艳羡不已,不过也有很多人对其持批评态度。他的写作风格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他与风格简洁明了、干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两个极端。他最著名的作品《喧器和骚动》、《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等都是其中的典范。

此外,他还是多产的短篇小说家:他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这十三篇》收录了他最受文学界赞誉的(也是频频被各种文集选录的)短篇小说。为了赚钱,他曾出版了低俗类型的小说《圣地》。其中邪恶、堕落、腐败的主题(伴随浓厚的南方哥特风格)在今日仍然影响着通俗文学。此书续作《修女安魂曲》是他唯一出版的戏剧,引言就是整个一句话,复杂绵延的结构一直拖了几页才结束。他凭《寓言》获得过普利策奖;《故事选集》在他死后获得国家图书奖。

福克纳也是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说作家,出版过一系列的犯罪小说《马弃兵》。福克纳的很多小说都设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郡”中,原型是他故乡所在的拉斐特郡。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作品的标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虚构地点之一。

福克纳的作品里什么都有,美好的和丑陋的以及既不美好也不丑陋的。就是没有香水,没有那些多余的化妆和打扮,就像他打着赤脚游手好闲的样子,就像他的《我弥留之际》里那一段精彩的结尾——“‘这是卡什、朱厄尔、瓦达曼,还有杜威?德尔,’爹说,一副小人得志、趾高气扬的样子,假牙什么一应俱全,虽说他还不敢正眼看我们。‘来见过本德仑太太吧。’他说。”——他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写下的精彩篇章让我们着迷,让我们感叹,同时也让我们发现这些精彩的篇章并不比生活高明,因为它们就是生活。他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始终和生活平起平坐的作家,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证明文学不可能高于生活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