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成功心得
28421600000017

第17章 赛珍珠的故事

赛珍珠(PearlBuck,1892~1973),美国女作家。生于传教士家庭,自幼随父母长期侨居中国。1922年开始写作,1931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东风、西风》、《分家》、《市民》等。还曾翻译中国小说《水浒传》。

中国情结

赛珍珠是很多中国人熟悉的一个名字,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她的原名是什么,其实这是美国女作家PearlBuck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

她的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出生在弗吉尼亚州西部,父母是传教士,自幼就随父母来到中国。她非常喜爱中国传统文化,17岁回美国进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中国。

她一直旅居中国,1935年才回到美国定居,然而一直到死,赛珍珠也无法将中国忘怀。对她来说,中国的许多地方都让她有家的感觉,而在美国她却有种离家的感觉。

在西方人的眼中,赛珍珠被奉为中国问题的“唯一权威”和“中国人的第一位美国朋友”。但作为一个作家,赛珍珠的双重身份是很尴尬的,身为一个美国人,所写的却大都是中国的人和事。她不但长期被中美两国的文学史排斥在外,甚至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到的都是恶毒的待遇。

在中国国民党那里,赛珍珠得到的待遇并不好。她赞扬过蒋介石,但对国民党政府她有自己的看法。1938年,她在哥本哈根接受记者采访,当有记者问到中国的前途时,“她指出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和平的唯一希望,但蒋介石因无视农民而失去了他的机会。”这是她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的评价。由于她的言论,中国国民党的代表拒绝参加她的诺贝尔授奖仪式。

她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的极左人士仍称她为“美国反动文人”和“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个月后,赛珍珠也向新闻媒体宣布自己即将访华,但遭到拒绝。没人知道赛珍珠的确切感受。

此后不到10个月,赛珍珠就与世长辞了。

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中国人才对赛珍珠有了比较公允的评价。

中华民族的友人

南京大学校园里有好几处名人故居,除了北园的何应钦公馆、南园的孙中山居所和拉贝故居外,北园西墙根下便是赛珍珠故居了。

在这所普通的洋房里,赛珍珠和她的丈夫布克(时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赛珍珠任金陵大学外文系教授)带着他们的女儿度过了10多年的时光。也就是在这所房子里,赛珍珠写出了她的处女作《放逐》和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土地》等众多作品,也是在这座房子里,赛珍珠与布克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两人于1934年离婚。

此后她一直处于中美两国的夹缝之间。值得欣慰的是,为纪念她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南京大学2000年5月正式给赛珍珠故居挂牌,赛珍珠国际基金会主任梅瑞狄斯?理查德森女士、赛珍珠母校——美国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的院长夫妇率领的15人师生代表团也出席了揭幕典礼。

小铜牌挂在赛珍珠故居大门上方,上面用黑色的字简略写着:“美国作家赛珍珠1919年至1934年居住于此,时任金陵大学英语教师,并著有《东风、西风》、《土地》三部曲、《母亲》、传记《异邦客》、《战斗的天使》,译作《四海之内皆兄弟》(《水浒传》),于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尽管从主观上讲,赛珍珠的文学创作目的是想让西方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但她毕竟不是一个高明的社会学者,所以她的作品虽然比较广泛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但毕竟不能与其同时代伟大的中国作家如鲁迅、茅盾、老舍等相提并论。她对中国社会、人物、风俗、文化诸方面的描写刻画很大程度上讲是基于她人道主义及自由主义的观点之上的,有片面、过分甚至失实之处,也有肤浅、空泛或者概念化之嫌。

但无论如何,说她是“中华民族的友人”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她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赛珍珠及她那些凝聚着中国情结的作品,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