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成功心得
28421600000011

第11章 罗素的故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1872年5月18日出生在英格兰蒙茅斯郡特里莱赫,1901年他发现了著名的“罗素悖论”,引发了20世纪初对数学基础的危机。他与怀特海合作,于1913年完成了名著《数学原理》。提出并成为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罗素还是一位蜚声国际的哲学家、政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文字清新流畅,受到各阶层的广泛欢迎,并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悖论

一天,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村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我也只给这些人理发。”于是有人问他:“您的头发由谁理呢?”理发师顿时哑口无言。

因为,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于自己给自己理发的那类人。但是,招牌上说明他不给这类人理发,因此他不能自己理。如果由另外一个人给他理发,他就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而招牌上明明说他要给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理发,因此,他应该自己理。由此可见,不管怎样的推论,理发师所说的话总是自相矛盾的。

这是一个著名的悖论,称为“罗素悖论”。这是由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来的,他把关于集合论的一个著名悖论用故事的形式通俗地表述出来。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它们的基础。到19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就在这时,集合论中接连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1902年罗素提出的理发师故事反映的悖论,它极为简单、明确、通俗。于是,数学的基础被动摇了,这就是所谓的第三次“数学危机”。此后,为了克服这些悖论,数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由此产生了大量新成果,也带来了数学观念的革命。

幽深的智慧之泉

然而,罗素并不仅仅是一个思维严谨的数学家,他学识渊博,通晓的学科之多大概是20世纪学者中少有的。而且,他在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众多领域里都颇有建树。他的哲学观点多变,以善于吸取别人见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著称。与通常的隐居书斋脱离世事的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向的著作。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罗素文集最新的中文译本《走向幸福》和《自由之路》最能体现他的风格,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作品《走向幸福》以平实的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生动的例子,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人们最基本的两大生存状态“不幸福与幸福”的根源。在这本书中,罗素提倡人应该在平衡与宁静中找到安逸的生活,在努力与舍弃中追求自己幸福的生活,而他可谓是最大的践行者。罗素3岁就死了双亲,4次结婚,3次离婚,还坐过牢。种种遭遇却没有阻止他在各个领域部有振聋发聩的声音。罗素活了将近1个世纪,这与他个人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仅如此,他在教育领域也很出色。1927年,罗素和夫人布拉克在英国彼得斯费尔德市附近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实验他的教育理论。这所学校是当时英国的进步主义学校之一。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和“爱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品格的发展,而“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是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并深信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罗素与哲学、数学、文学

罗素的纯文学能力——以一种流畅的文风表述讥讽和讽刺的天才,在《智力垃圾素描:关于组织和个人的蠢行有趣的目录册》(1943)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斯威夫特如果在世,一定会自豪地宣称这是他的杰作。

《智力垃圾素描》对存在于许多宗教信仰、民族主义者的自我吹嘘和性行为的概念中的不一致性和非逻辑性进行了诙谐的揭露。它充分体现了罗素思想中最优秀的特性和这位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之志。作为哲学家,他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主义、新实在论、中立一元论学说等几个阶段。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由数理逻辑出发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罗素的大部分著作都能把理论的深刻性和表达的通俗性结合起来,既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的思辨性,又有伏尔泰作品的那种文采。其流畅清新的散文在英国文学中享誉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