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成功心得
28421600000012

第12章 黑塞的故事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国诗人、小说家,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1904年,墨塞以短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代表作为《在轮下》、《克努尔普》、《德米安》、《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等。1923年入瑞士籍。

“黑塞热”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黑塞的小说每经一次战争便风行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稍迟的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后,都曾出现“黑塞热”,使黑塞成为当今国际文坛上出版和研究最多的作家之一。

虽然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掀起过“黑塞热”,但许多读者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百读不厌,这里仅举几个例子。年轻女作家袁筱一曾把黑塞读了20遍。当时的袁筱一正处在少女时期迷茫困惑之中,内心软弱,孤独寂寞。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读到了黑塞,从此,黑塞伴随着她由少女长大成人,帮助她领悟了生命。作家刘毅然也对黑塞喜爱有加,他的小说《我的夜晚比你们的白天好》就是以黑塞作品中的一句话作为题记:“我除了要想按照我内心自然产生的愿望去生活之外,别无他求。这为什么如此艰难?”

黑塞作品始终体现人文关怀。黑塞自称为“个体、灵魂与良心的律师”,他关心的始终是个体的命运,是个体心灵拯救的问题。他的一句名言是:“马克思和我之差异除了他涉及的维度大大超过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变世界,我则想改变个人,他直面群众,而我直面个人。”

黑塞的作品充满了张力,这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受到了很多思想的影响。他曾迷恋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另类的黑塞

由于出生在牧师家庭,黑塞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长大,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而逃离学校。

黑塞不同于一般的孩子,他从来不曾想过要成为什么大人物,而是希望成为一个魔术师,可以躲藏在隐形帽下替人们做好事,可以“使死人复活”,“让苹果在冬天生长”。这种天生的浪漫气质,加上黑塞整个青少年时代所汲取的精神营养,使他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世界观。

黑塞从13岁就明白自己要成为诗人,但父母要求这个自幼显示出艺术天分的孩子学习神学。15岁的黑塞被迫考入了毛尔布隆神学院,但不到半年就逃了出来,并以自杀要挟,这使得父母不敢再加干涉,让其自由发展。他当过学徒工、书店的小伙计等,一面谋生,一面阅读和写作。后来他回忆这段生活时说:“在我16岁至20岁期间,不仅用许多纸张写满了我最初的诗歌习作,而且在那几年中几乎读完了一半的文学史。”

1898年,21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能得到公众承认。直到1904年,黑塞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问世,在德国引起轰动,并获得包恩费尔德奖金,才奠定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地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黑塞挺身而出,发表了《啊,朋友,不要这种腔调》的反战文章,触怒了德国军国主义者,遭到他们的御用报刊的围攻,使黑塞家庭失和,又失去生活来源,几乎精神失常。在他发表的小说《德米安》里,就揭示了一个青年人由于反战而被视为叛国,产生了心理分裂的痛苦。

1923年,黑塞放弃了德国国籍。后发表了长篇小说《荒原狼》,表述了一代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精神苦闷。

黑塞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因而他的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受精神分析影响的他,作品里有着一定深度的张力。

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的时刻,黑塞完成了自己最后一篇小说《玻璃球游戏》,提出了教育救世的理想。

战后的几年内,黑塞获得了多项大奖,除诺贝尔奖外,还有歌德奖、拉贝尔奖和德国图书和平奖,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1962年8月8日,黑塞在听完莫扎特一首钢琴协奏曲之后,与世长辞。

黑塞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安宁,更多的是激情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