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到山中修行来到河边,用清甜纯美的河水滋润着自己干枯的双唇,用洁净甘凉的流水洗去身上六年来的积垢。
虚弱得如随时可被风吹倒的太子在河水中洗浴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他软软地瘫倒在岸边。
在倒下的一刹那,一根救命的树枝自然地伸进悉达多的手里,仿佛有天神在护佑着他。
这时,正巧从树林中走过来一位牧牛姑娘,她看到一位苦行头陀倒在河岸边,筋节暴露,无力自起,她赶紧跑到家里取来一碗乳糜,双手捧着供奉太子。
牧牛姑娘给佛陀一碗乳糜,让他走出饥渴。人是不可能战胜饥渴的,又怎么可能战胜痛苦?但只要有那是魂的“乳糜”,生命就甘美。
太子捧着乳糜,仰头喝了下去。
好久没有喝过如此可口的乳糜了,太子喝完后,身体顿时有了力气,精神也变得焕发光鲜了。
他健步如飞地向林中跑去。
太子端坐在毕波罗树下,摒除杂念,意志端正,庄严发下誓愿道:“如果不能解脱生死,我就不离开这里!”
好一句“如果不能解脱生死,我就不离开这里”。
一切有志为人者,必须要像佛陀一样对自己下军令状,甚至发一番毒誓。这样才会精修猛进,摆脱人生困境。
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
我们不因虚幻而伤感,要藐视这虚幻。因为它看起来强大,其实什么都没有,完全不足以阻挡我行程!
你在黑夜中行走,因为害怕,前方浮现出妖魔鬼怪的狰狞样子,你这时不可退缩,只要你上前大声呵斥,它们自会消逝得无影无踪。
受摧残者茁壮成长
凡被摧残者,越因自身的坚强反而成就自身。佛陀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除了此心一切不可取。
佛陀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法”,指万物的规律。“非法”,指无序。“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说人不应该按规律做人,但也不应该做人没规律。
佛陀指出,人不但不应该执著于世俗,也不应该执著于佛法。不能信人,也不能信佛。
空门非空,门是实的,门内才是空的。
除了这颗心,身外一切不可取。
自己很重要。
自己是最重要的。
有一棵小树被人砍断了树干,它悲哀地想:找即使活下来,也会成为一棵怪模怪样的树。那个人为什么不把我连根拔除?
但每日阳光温柔,
但每日雨露芬芳。
小树的伤口很快愈合,又发出嫩绿的新芽来。小树默默生长,竟长成一棵壮观的大树。
受摧残者茁壮成长!
而另外一棵小树因为一直没遭受什么意外,一直长到半大的时候,就因为树梢太多垂弯了腰,反而不如那棵曾被砍伐后重生的小树挺直、健壮。
佛陀走过旷野,看到这两棵树,不禁心生欢喜,就说道:“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他为何欢喜?
他为何如是说?
那棵自然之树可谓“法”,在规律中存在。那棵被摧残重生的树可谓“非法”,在反抗规律中存在。其实这两者都有其规律,都是“法”。
“法”与“非法”都是法,因此都为智者所不取。
一切法之外,乃见真法。
而佛陀欢喜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世界的希望——
凡被摧残者,必因身的坚强反而成就自身。
被砍断的小树茁壮成长
有一棵小树被人拦腰砍断,但它又重新生长。佛陀说“不应取法”,是讲生命要与外在的力量抗衡,“法”的到来其势汹汹,我们不能避免伤害,但可以用重生来抗衡。重生是必然的,只要你不屈服于外物的道,世界的法。
忍耐即爱。
自身是唯一的希望。
我在一首诗中写道:“井中的孩子,仰望天光是你唯一的希望。”
这遭井口的天光就是我们的心光,它的闪烁是美丽的。
世上有两种闪烁。一种闪烁让人不喜,比如警车上的灯闪烁,救护车上的灯闪烁,又比如不诚实的人说话时诡诈的眼神闪烁。
而另一种闪烁让人欢喜,比如晨露与黄昏星,比如爱慕真理的人从心里涌出美词。
这道天光将从闪烁变成照耀,一直从我们的头顶铺下一条光亮的大道来。
死亡牵动着你
所有生命都应该感谢死亡,因为如果没有它的牵动,我们就真的死亡了。畏死者求生,怕黑的人自身放射光明。
太子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抵达目的地阿罗逻仙人的住处。
阿罗逻仙人将太子迎进屋里,对太子说:“您从欲火之海中觉悟出家,真是十分的了不起,您应当更加勤奋勇猛,向道的高峰尽全力攀登,尽快度越轮回之苦而至于极乐世界的彼岸。”
太子听了非常高兴,感觉找到了知音,于是回答说:“我听了您的话,真是异常欢喜,我正是为了求道,尽速抵达极乐世界的彼岸才不远千里、历尽艰苦到了您这里。我非常想听您为我解说断绝生老病死的方法,不知您能赐我以方便之门吗?”
阿罗逻仙人为太子的求道精神所打动,当即升坛讲法:“众生是从那蒙昧幽远的冥初所开始的,而这蒙昧幽远的冥初却又是从我的傲慢生出来的,而我的傲慢却又是从我的痴愚之心生出来的,而我的痴愚之心却又是从七爱生出来的,五种微尘的气体又是从五大(佛教将地、水、火、风四种构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元素称作四大,在四大的基础上加上空大,称作五大)生出来的,从五大中生出贪恋、爱欲、嗔怪、愤怒等烦恼,于是流转成为生存、衰老、疾病,死亡等各种现象、并且产生各种忧愁、悲伤、痛苦、烦恼等情绪。
太子听了阿罗逻仙人的讲法。并不满意,反问阿罗逻仙人:“我现在已经懂得了您所说的生命流转过程,但对生死的根本问题却仍不能了然。您是否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这生老病死的现象得以根除呢?”
仙人立即回答:“如果消灭生死的根本问题,先应当出家,修持戒行,修习禅定。”
太子听后,仍有不满意之处,便问阿罗逻仙人:“我对您所讲的道理,还是有点不明白。”
阿罗逻仙人忙问:“当然可以,请问吧!”
太子便问:“既不是想也不是不想的境界,其中有我,还是没有我呢?如果说没有我,就不应当说既不是想也不是不想:如果说有我,我是有知觉呢,还是没有知觉?”
阿罗逻仙人听了太子这番话,感觉非常惭愧,对太子高妙深奥的见解又不得不佩服。
太子觉得这种道法还是不能解决他心中的疑惑,便起身告辞。
关于“有我”、“无我”的问题,阿罗逻仙人答不上来,可见他还陷在“法”与“非法”的困境中,太子因此离去,另寻答案。
其实答案已在他心中。
他知道,最终我将变成无我,一切法为非法所取代,但现在并未到那一时刻,因此现在必为“有我”,先应取“法”。
就这样,他坚定了自身的信念,深知于自身外一切不可取,这颗心如此完美且强大。
有人在与古希腊智者阿那克萨歌拉讨论生死时问他:“死亡之味如何?”
阿那克萨歌拉说:“就像从寒冷里体会温暖,从苦楚里体会甘甜,从黑暗里体会光明,我从生里体会死亡滋味。”
那人又问:“我知道你是怎样体会的,但你并没有直接告诉我死亡之味如何?”
阿那克萨哥拉马上说:“就像现在。”
那人哑口无言。
阿那克萨歌拉补充说:“现在你发现自己是存在的,是能动的——这是死亡牵动着你。”
好一句“这是死亡牵动着你”!所有的生命都应该感谢死亡,因为如果没有它的牵动,我们不真的死亡了。
畏死者求生。
怕黑的人自身放射光明。
从无限空虚中获取无限快乐
人不应以杀伐为心。伐者以为有以乱制乱,生擒空虚,充实自我,但只会捅破空虚,被重大空虚淹没,你不管空虚存在,反而快乐无伤。
太子当初离开了自己的国土后,渡过恒河,进入了摩揭陀国地界。
摩揭陀国的都城叫王舍城,国王和大臣们听说悉达多太子途经此地。都非常高兴,城里的老百姓也想一睹太子的风采,一时间,万人空巷,人山人海。
摩揭陀国的国王看到这种情景,非常感动,脱下华丽服饰,屏退侍卫,独自一人走到悉达多前面,向悉达多作礼问讯:“太子到这里来,还习惯吗?但我有一个疑惑,不能明白,太子本是太阳的种姓,世代相承为转轮王。而太子您相貌堂堂,完全能够胜任转轮王位,却为什么要舍弃王位,来到这里呢?如果只是因为父王今尚健在,所以不想获得转轮王位,故而离家出走,那么我有一个折中的方案,请太子选择。如果您愿意,我可以将我国一半土地奉献给您。如果您不愿意,我可以借给你一些军队,四面征伐,夺取别的国家,不知太子意下如何?”
太子感动地对国王说:“您发善心,将国家施舍给我,我尚且不要,我怎会去征伐别的国家?我之所以辞别父母之邦,剃除须发,舍弃国家,就是为了断绝生老病死的痛苦,并不是为了求取五欲欢乐的。”
太子说完话,便和那摩揭陀国国王作别。
太子拒绝了该王的好意,不因人世的权势而熏染奉心,更不愿因杀伐而自残本心。
摩揭陀国国王本有善心,但他那一点善心比起太子的善心来就不是善心了。国王以统治为本职,军人以杀伐为心,这都是不好的。
太子辞别人间王位,弃诸法而不顾,如此方能证得大道,并以大道证我,知“此生无误”,自然会从无限空虚中获取无限欢乐。
美玉藏在石头中,珍珠藏在泥沙里,与其发现它,不如不发现。
永远珍藏自身,可以无劫无难。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恒河有万沙,但每粒沙都宝贵。不从外物取物,要从内
心取心。
传说,太子降生时,天地放光,百花争艳,众鸟和鸣。
无忧树下,生出七宝莲花。
他的母亲回娘家时,疲惫不堪,遂在无忧树下小憩。
随后,王后便有了身孕。
国王与王后结婚20年来,膝下并无一女一子。王后怀孕的消息顿时传遍了整个国家,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一天,王后正端坐在无忧树下,忽然,无忧树下歌声一片,充满了瑞气祥和的气象。天地之间,一片明朗。
太子从母亲右肋降生。
说来奇怪,刚刚出生的太子不需任何搀扶,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开口大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好一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一句话开了他一生苦难的序幕,也拉开了他一生幸福的序幕。
独尊者并非王霸,而是智者之谓。大道赋我以智慧,人生赠我以快乐,万事万物,我不孤独。
但因我独见诸多隐秘的神迹,独享诸多不可能再有的美妙时空,独占诸多不可能再生的虚无资源,我便为独尊者。
自身之外一切不可取。
佛陀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说不从外物取物,要从内心取心。
这样,你才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一颗珍珠在盘子中滚来滚去有什么意思,只有握在手里,你才能尽情欣赏它那无限灿烂的光芒。
要做就做大我
花开花落,有情有义。有情有义才有天有地。人生当如小溪直下,不下不足以为大河。融入众生,借众人之力奔腾。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非身”,指身外万物。“大身”即大我。这句话意思是:只有容放身外万物,才能成就大我。
上一篇我们讲了,“自身之外一切不可取”,是指自身是最可贵的,是世界中心,正如佛陀所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人生不易,要历尽千辛万苦才修得正果,何等可贵!岂可任意糟蹋自我,岂有不自爱之理。
本篇讲“要做就做大我”,是说在知道自己可贵的前提下,要融入万物,造就有情有义之大我人生。
有一条小溪,从雪山峡谷来到平原大地,它看见这里那么单调,没有高山,没有茂盛的花树,到处只有整齐的庄稼地,只有整齐的村庄,简单平坦得要死。
小溪卷起了浪花,嚷了起来说:“我不喜欢这里,回去,回去!”
但它回不去了。
小溪伤心地流淌,它看见这里四处静悄悄的,云朵、山坡仿佛都在安详地享受着什么。
小溪奇怪起来:“这里有什么好的?”
一头牛跑过来“咚”地一下跳进小溪里面,“咕咚咕咚”地猛喝了几大口水。然后抬起头来慌慌张张地看。
一个农夫拿着鞭子凶神恶煞地赶过来,牛不肯走,农夫扬起鞭子做出要打的样子,牛终于“哞哞”两声,乖乖地走了,走时还回过头来看小溪几眼。
小溪好奇地跟着他们走,它看见农夫牵着牛走到水田里,为牛套上犁头,然后一轻吆喝,牛儿犁起田来。
雪亮的犁头就像船一样,凡它犁过的地方,大地就一路盛开泥土的花朵。
“谁说这里没有花朵,瞧,多美呀!”
小溪感动起来,不觉放慢了脚步,静静地流淌着。
它已不着急赶路,它要享受这路上美妙的一切。
就这样,它从高山来到平原,从一条小溪变成了一条大河。
主要是要有欢乐
人心装满了苦难,但也有欢乐,并且主要是欢乐。
太子在修行中,一日缓缓向苦竹林走去。虽然他的全身打扮像一位苦行僧人。但他的高贵气质,庄严外表,令林中的百兽震慑。
跋伽仙苦竹林中的仙人远远看见太子向他们走来,都不禁为太子庄严的气度所慑服。
太子见到众位仙人,感到十分高兴,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
各位仙人见太子到来纷纷前来向太子施礼。太子坐了下来。他看到这些仙人修道的方式,不禁大吃一惊。
他们有的以草为衣,有的只披树皮树叶,有的一天只吃一顿饭,有的两天吃一顿饭。他们的修行方式在太子看来是自惩性的。
太子见到这样的苦行,非常感动,于是忙问:“你们修炼这样的苦行,非常奇特,你们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
仙人们回答:“为的是升天。”
太子又问:“各种天界虽然快乐,但一旦福德用尽就会降落人间,依然要轮回天道,最终还是要受尽人间折磨,你们为什么要修炼这种苦行呢?”
太子说完,长叹一声。
跋伽众仙见太子如此模样,心中不解,探问道:“莫非我们的修行不正确?
太子回答:“你们的修行,不是不苦,而是非常的苦。然而求得的果报与愿相违,最终仍然不能脱离苦痛。”
跋伽众仙听后,颇不服气和太子争执起来,一直争到太阳落山。也没有结果。
太子见无法说服众仙,就在苦竹林中待了一晚,第二天早晨起来,又将昨日的话题思考一遍,觉得这些仙人的苦苦修行,都不是真正的解脱。于是,他选择了离去。
无疑,众仙是错误的,太子是正确的。苦修不如乐修,人生应当欢乐,这样才能融入万物,成就大我。众仙人苦修,太子离去
在他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寻找一种快乐的修行方式,普度众生。
众仙为什么个个都行苦修?这是因为他们中有一个最先起头,然后剩下的人就都跟着做,明知错误却停不下来,这是可悲的。
好比一群黄羊来到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有好心的动物告诉它们这里有狼,它们不听,最后一个个全被吃掉了。
众仙想以苦修的方式成道升天,无疑是缘木求鱼。
只有轻松的人能“升天”。
只有快乐的人才能获道。
太子的心里装满苦难,但也有欢乐,并且主要是欢乐,这样,当极苦的日子来临。他还要说:
“我是有希望的,世界是有希望的。”
他从来不曾动摇,
因为他的信心根植于血脉中。
博爱一万人,回报一万倍
博爱众生可以抢先占有众生资源。只要找准了,爱的回报最大。
耶稣在海边讲道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耶稣说的“好土”,就是我们的信心。有了这一片好土,什么都能收获。
佛陀与耶稣,都强调人信心的可贵。没了信心,怎样做人?
要信自己,要爱自己。同时必须看到他人之可贵,他人之可爱。不但他人,万事万物自在一个世界上,生命息息相关,岂能说没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