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停留于不可停留的地方
即使是绿洲,你也不应该过久停留。因为,你还有路要走。
这个世界到处都是路。
哪一条才是你的路?
路与路交叉,路与路平行,路与路分手。
于是你站在路口望着远处的繁花怅然若失。
是的,怅然若失。很小的时候你就懂得什么是惆怅,但很晚你才懂得什么是欢乐。
我在一首诗中写道:“大道苍白,你刚走过。”
人生不能停留于不可停留的地方。
即使是绿洲,你也不应该过久停留。
因为,你还有路要走。
这不是别的路。
这不是别人的路。
你一停留,就会被路吞噬。你一停留,就会被其他路人淹没。就会被绿洲淹没。
埋葬探险者最多的往往是绿洲,而不是沙漠。
你只有一滴水
世界上水有的是,你却只有一滴。佛陀说去掉执著,你会有收获。
为了那一滴水,你会拼掉自己所有的力气。然后你在水边狂饮,就在你认为即将恢复体力时,你就虚脱而死。
为了吃一碗饭,你会消耗大于一碗饭带来的能量。
为了爱一个人,你会赔上你全部的爱。将它永远就地埋葬。
心大力小是悲剧所在
你永远离你的目标差一厘米,路比路人更长久。明白这些你会去掉狂妄。
有个伐木的工人,为了生活想砍一根够大的树换够多的钱,他来到森林里,终于发现理想的目标。他满心欢喜地用三天工夫砍倒了这棵树,最后却发现自己根本就带不走它。
树太大了。
当初他忘了自己并不是力大无比的巨人。
他的心很大,力却是很小。这就是悲剧所在。
何必有目标
佛陀说“应无所住”,告诉我们不要执著于某个目标。你与你的希望擦肩而过这不可怕,你与你的目标失之交臂这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死于你的目标。目标目标,让你从此失落。
如果他砍一棵较小的树,也许早就扛走了。正用卖来的钱买了粮食,与家人围坐在饭锅前谈天,在欢笑里等待饭熟了。
踏上万人之路
以前一切不过是序幕,而你也不是终篇,佛陀说“应无所住”,耍我们尽力地赶路。
佛陀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天向父亲禀告要到郊外游玩。
净饭王虽有丝忧虑,但还是答应了。
车队刚刚出城南门,突然,路边出现了一个病人,身体非常瘦弱,却长着一个奇大无比的肚子。他不停地喘息、呻吟着。
太子见此情景,感觉非常奇怪。忙问身边的侍从:“这是什么人?”
侍从回答:“他是病人。”
太子又问:“什么叫病?”
随从回答:“所谓病,就是嗜欲太深,饮食无度。人一旦生了病。身上便会不舒服,甚至痛苦。”
太子听后,心里顿时生起悲悯之心。
他接着问:“是不是所有人都会生病?”
侍从回答:“所有人都会生病,不论贫富贵贱。”
太子听此,便感到了害怕,对身边的人说:“像我们这样的身体就是极大的苦痛聚集之所,世上的人却在这苦痛中欢乐地生活,无论愚蠢的,聪明的还是无知无识的人,都是如此不觉悟。”
太子当即下令不再出游,驾车回宫。
太子的这次郊游,让他明白了人的身体是不可信的。人都是病态的。
人都会死。
连我们的身体都不会停留,何况其他?
有人问古希腊智者阿那哈斯:“你说,什么样的船最安全?”
阿那哈斯说:“那些离开了大海的船最安全。”
路,无穷无尽。
你,尽可能地行走。
路,没有尽头。
你,没有盼头。
明白自己毫无盼头,你才人真实地活着。
孔子说:“知悔,则近道矣。”以前一切,不过是序幕。而你,也不会是终篇。
你仅仅是万人之一。
你踏的乃是万人之路。
让生命这朵昙花真正一现
路期待路人倒下,但路人走得更直!你不停留。终于迎上前方甘露。
那次郊游后,太子更加闷闷不乐,净饭王看眼里,疼在心里。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又过了些天,太子又要出去郊游。
净饭王找到婆罗门一位学者优陀夷陪同太子前去郊外。
正当他们一行刚刚走出城西门,突然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副棺材,跟在后面的人有的号啕大哭,有的低声哭泣,有的目光呆滞。
太子见之,心中茫然,就问优陀夷:“这里在干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哭?”
优陀夷因为受净饭王的嘱咐,默不作声。
太子连问了几回,优陀夷没有办法,方才回答:“这是一个死人。”
太子又问:“什么叫死?”
优陀夷回答:“死,就是灵魂随之而去,人的上下四肢以及各种器官都没有了知觉。”
太子听后,浑身颤抖,又问:“是不是世间上所有的人都会死?”
优陀夷回答:“一切世人都得死,没有例外。”
太子听了,心中非常不安,对优陀夷说:“世间既然有死亡的痛苦,人们为什么还要在其中做出那么多放诞纵欲、白认为快乐的事?难道他们不知道一点害怕?”
说完。太子一路沉思着回去了。
这次太子悟出了,已不仅仅是“死”,还有“荒唐”。人会死,这太荒唐了,因为这一瞬间分明还是红颜,为何下一瞬间成了白骨?
白骨比红颜长久。
黑暗比光明永恒。
如果说有“永恒”,那么就是“永恒的死亡”,或“永恒的黑暗。”
我在一首诗中写道:
“一望无际的欲望,
凝结成天雨降落。
黑的水晶,
折射你瞳仁中昙花一现的蜜。”
是啊,生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蜜,那么坚强的你,将把自己奉献给何人品尝?
处女期待她的良人如百合花开放在山岩。
枯藤期待大树与它同死。
路期待路人倒下。
你唯有不停地行走,方可免于一死,方可免于一难。
你始终还是没有盼头,但你毕竟有收获。
你不停留,终于追上前方的甘露。
其实你不想走,但你心须走。
当断则断是好汉
伤感地离开总比陷入僵局好。佛陀说:“无法无滞。”你不停留,便不被困住。
写此书时,我刚结束一段噩梦般的上班生活。两个月前,一个书商朋友找我到他公司做总编。基于对朋友的友谊与对新生活的憧憬,我答应了他。
在这两个月中,我和我的朋友们为他每天工作到深夜,在短短的时间内编出了四十多本书。诚然都是半成品,但也不能说没有成绩。
但我这位书商朋友对我,对我们非常不满意,认为我们做事一是慢,二是不好。这样我就没办法在公司待了,只好离去。离开他。
其实走时我对公司已经有了极深的感情,并且愿意与我那朋友一起把公司做大做好。但一切的想法已成过去,我最终伤感地离开。
伤感地离开总比陷入僵局好。
一滴雨滋润不了自己
它滋润地面,滋润花草,滋润路人的眼与心,这在它全无意义。
一滴雨落在地面,滋润了花草。花草又滋润了路人的眼与心。
这样,这一滴雨在自己灭亡后造福于外物,于它,是祸是福。是喜是悲?
佛陀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幻”,指出一切都是虚的——死了就死了,没了就没了,分了就分了,断了就断了,难道不是这样?
一滴雨滋润地面。滋润花草,滋润路人的眼与心,这在它全无意义,全不知晓,它只要坠落!痛快地坠落于高空之际。流去挽不住它的心,落花没它快,飞鸟没它美(它下坠的身体飘疾如披着一头水晶长发),它只是等待那忘情一跌,亲赴地平线那千年之约,就在无声的疾风中与地面亲吻得粉身碎骨。
就这样到来。
就这样在到来时终结一生。
而我在一首诗中写道:
“沧桑褪尽,
离开始依然遥远…”
从没有意思中做出有意思
人生本无聊,但因为人在做人,人在做事,使可以说有意义了。
苏东坡三十岁时已参透了生死,别人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做官?”
苏东坡说:“那也是无聊的事,但我如果不做官,那就更无聊了。”
苏东坡的意思是:人生本无聊,但因为人在做人,人在做事,便可以说有意义了。
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此意。
所以我在十七岁时就已写道:“佳人本无益,只是易销魂。”
说女人本来设什么意思,但男人如果一生不找女人,那就更没意思了。
人生应以执著始,以无执终
没了执著,才能成就执著之人。
草木含情,风雨有意。古人对月伤心,已被无情如鲁迅者所嘲笑。但鲁迅真的就无情吗?
当年鲁迅为当局所不喜,辗转南下,在厦门大学教书。他在此照了一张很有意思的相片,相片中的鲁迅坐在坟堆中间,怡然自得。
鲁迅十分喜欢这张相片,曾把它寄赠友人。
与荒坟合影,又寄赠友人,此举有何意义?
鲁迅与荒坟合影
此举为何如此疯狂?鲁迅意在亲近死人,独自品味地狱中的美好人生。
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指出人生不过是过眼烟云,人自知本心,才有真实意味。
“与荒坟合影”,足见鲁迅向知音剖明心迹,恐诸友不知,他有何心迹?正是“不及黄泉,勿相见也”!他渴慕古墓生活,那可能是地狱中的人间,而非人间中的地狱。
但鲁迅到死都不原谅他的仇敌,这是不可取的。他生得执著,死得也执著,太累。不如生得执著,死得潇洒,原谅他人。
鲁迅学佛如谭嗣同学佛,如章太炎学佛,得其猛进之味,如怒目金刚鞭挞自身。并引领众人与魔相斗。但鲁迅毕竟学佛不深,未知更妙之道,上善知识。
人生应以执著始,以“无执”终。我们在上一章已讲过“应无所住”,讲的就是“无执”,没有执著。
没有了执著,才能成就执著之人。
1997年我到北京,参观了鲁迅故居,看到他的卧室一尘不染,又见其后院古井生苔,不禁怅望良久,为之泪下。
人生如尘,不可轻扬于空
人生如尘,不可轻扬于空,而应静守于地,千劫万劫后,自有一番归宿。
佛陀为太子时,渐有出尘之心。其父净饭王决定,用富贵拴住太子的心。
净饭王选择了许多贤明多智女子做太子的乳母。让她们分工轮流看护照顾太子。
另外,又特地为太子修建了三时殿。
所谓三时殿,就是三季殿。三季即是冷季、热季、雨季。每一座宫殿都依据每一季节的特定气候情况,因地制宜地造出适合每个季节居住的场所。
在物质上安排妥当,又在精神上满足太子。
净饭王选择了许多美丽的姑娘侍奉太子。这些姑娘不但美丽绝伦,而且性格温柔,能歌善舞。
而太子说:“我父!你为何害我?”
净饭王大惊。
佛陀看到人生有诸种陷阱,这些陷阱让人通过满足欲望而伤筋动骨,摧毁自身。
本来没有意思的,要让它更没有意思!这样才会彻底放弃。
“应无所住”——放弃。
“凡所有相,皆是虚幻”——去掉执著。
佛陀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不是太子了,但曾经是太子的他,深知富贵不可信,权势不可信,男欢女爱皆是梦幻泡影。
人生如尘,不可轻扬于空,而应静守于地,千劫万劫后,白有一番归宿。
你的努力注定白费,你的梦想注定成空。
古往今来莫不如此,难道还不明白吗7
最难得的是清净
佛陀抛弃王住,但求一爽,能出红尘者,必非红尘人
太子长大了,眼看就该继承王位。一想到这里净饭王心里感到非常的高兴。但他心里还是有点担心,命太子身边的人继续守卫着太子。
七天紧张的生活使太子妃以及太子身边的宫娥侍卫都累得差点瘫下去了,今天是最后一天,而且已经进入了午夜。
“太子绝不会出家了”大家这样想着,心里的松懈加上七天的疲劳使他们已不能清醒地看着太子,他们都沉沉地睡去了。
夜很深了。一轮明月静静地悬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洒落到人间,仿佛人间成了仙境。
这时太子从座位上站起来,他没有睡着,他在宫内外仔细察看了一遍,四周一片静寂。
太子想:“是该出家的时候了!”
太子叫醒了马夫车匿,对他说:“你去把我的白马犍陟牵来。”
车匿见到太子突然要马,又是深更半夜,心中非常害怕。他想太子肯定是要出家了,而国王却有命令,不准任何人放走太子,这可怎么办?
他左思右想,急中生智,号啕大哭起来,目的是吵醒熟睡的人们。可宫娥、侍卫睡得犹如烂泥,即使是雷鸣声也吵不醒他们。
没办法,只好遵行太子的嘱咐将犍陟牵了过来。
太子说:“一切恩爱,总有别离的时候。对我来说,世间的事情,却是非常容易地得到满足,然而出家修行,竟是如此难以成功!”
太子朗声地说:“过去各佛都要出家修行,我今天也像他们一样做到!”
太子出城后,便向雪山走去,他首先要拜访的是一位叫跋伽的仙人。
到达雪山后,他对白马和车匿说:“你们的事情已经完成了,该回去了。”
车匿听后,非常难过,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于晕倒在地。过了许久,车匿醒了,对太子说:“我怎么能忍心让太子一个人吃苦呢,我又怎么能就这样舍下太子单独回宫去呢?”
太子回答:“人活在世间,是单独生,单独死,难道还会有生死相伴的人吗?而今各种苦痛尚未离开人间,我怎么能和你结伴而居呢?”
太子于是从车匿身上取下宝剑,朗声说:“过去各佛,为成就阿来辱多罗三藐三菩提,都要舍弃漂亮的装饰,剃除胡须头发,我现在也应当按照过去各佛的做法,剃掉胡须头发,舍弃华丽的服饰。”
说完,拔出利剑,自剃须发,并起誓:“今天我将头发胡须一起剃去,愿从此与世间脱离一切关系,剪除烦恼,以及人生所有虚妄困惑的障碍。”
就这样,太子从红尘困扰中解脱出来,面对雪山吐了一口气,很快消失在了冰雪中。
他一身白衣如雪,走在雪中,便与天地同化了。
唯一留下的是他的脚印,但到下一场雪过后,就没有脚印了。
人生最难得干净。
更难得的是清静。
“清”
清如水,
“静”
静如山。
水中游鱼往来,依然清澈如画。
山中花开花落,依然岁月如歌。
让人受用的必是好东西
心灵的愉悦胜似五欲供奉,要把最高享受留在最后。
王阳明有一回与弟子们漫步山中,看到岩上繁花开放,就问“为何花开?”有弟子说:“花开无主,总待东君。”
“东君”就是春神,弟子意思是说是春天使花开放。
又有弟子说:“花开一时,一时花开。”
弟子意思是说花知道自己生命短暂,所以要做开放之姿。
王阳明不取前者,独取后者,可谓深得人生之趣。
花间悟道
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指出眼前一切都会消逝,只有观者永在。
我看花,我即是花主。花落尽,我即是我主。人不因花迷,而因花定。人生不可自乱方寸,
王阳明之学以“受用”为旨,讲人生当落到实处,以良知(本能)为心,然后万事皆可为也。“花开一时”不可怕,只要“一时花开”就好。
虚空有爱
爱是两颗无聊的心向对方靠拢,这样就产生了有益之事,造就有情之人,更造就有为之人生。
佛陀一人漫步山中,见繁花。
佛陀独坐在花前,暗语问花:“你为何开放?”
繁花无语,唯闻妙香一片。
佛陀花前独坐到夜晚,又见月出。月下繁花不见了五彩,不见了绕花之蜂蝶,一切归于纯白,一切归于宁静。
但繁华依旧。
佛陀大喜,在花香中沉沉睡去。
《圣经·传道书》上讲: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人一切的劳禄,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禄,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
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
江河从何处流,归还何处,
万事令人厌烦,
人不能说尽。
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
哪知,在我们的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
将来的世代,后人也不纪念。”
基督教文化与佛教文化有极大的相通之处,都主张“爱”而这爱并非建立在一切事实之上。却建立在“虚空”之上。
因为虚空,所以有爱。
爱是两颗无聊的心向对方靠拢,这样就产生了有益之事,造就有情之人,更造就有为之人生。
虚空有爱。
我们要做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从无意思中做出意思来。
藐视虚幻
我们不因虚幻伤感,要藐视这虚幻。它看起来强大,其实什么也没有,完全不足以阻挡我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