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生的布景发生变化之后,我们必须适时地调整我们的脚本,以便使我们的行为符合布景与剧情的需要。不懂得适应的人必被淘汰。
--作者题记陈静渼是一个漂亮、聪明的北方姑娘,她出生在陕西户县,在陕西一所名牌大学读完建筑学博士学位之后来到上海,在一家私立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陈静渼来找我的目的,是想了解自己适合不适合在上海这座城市待下去。她第一次来找我,显得很郁闷,看上去有一种随时随地都可能放声痛哭的感觉。我从她的语调和表情看得出,她的心绪似乎已经糟糕到她无法承受的地步。由于陈静渼的家乡陕西户县与我的老家不算特别远,她算是我的家乡人了,所以我与她沟通起来,总有些亲切感。
"我讨厌这里的一切。上海是我感到最压抑的城市。"陈静渼来到上海已经两年多了,两年多来,她越来越觉得自己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于是想调到陕西榆林市去,但她内心又充满矛盾,处在痛苦的选择之中。
"我初来上海时,看到这里的一切都是令人激动不已的。我感到这里四处都闪耀着活力。我相信自己来到上海简直就像龙归大海,鹏跃蓝天,觉得自己会在这里大有作为。然而两年过去了,我才发现自己是被自己的盲目热情和浪漫不实的理想给骗了,骗惨了!"陈静渼对我说。
"怎么个惨法,你能把你的惨状向我描述一番吗?"我说。
"唉!郁闷,压抑,看不到希望,整天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神经绷得很紧很紧。就是这样,难道这还不算惨吗?"陈静渼说。
"这种惨与上海这座城市有什么关系,你怎样看待别人的不惨呢?"我说。
"我认为我现在这种状态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特定环境造成的,我原先根本不是这个样子,我本来是一个很活泼、很阳光的人,就是来这之后才变成现在这种死不死、活不活的鬼样子。你看看这里:到处是人山人海,你挤我我挤你;还有,所有人都在为钱而奔波,而拼搏,一旦有了钱,人们又会拿钱换取欲望。唉,我现在才真正明白了卡扎菲曾说过的一句话是真理:"城市是欲望的深渊"。城里的人虚伪、狡诈、情薄义淡,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真正的友谊,只有赤裸裸的交易关系。你再看这外边的天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至少三百六十天是昏昏蒙蒙的,人每天呼吸着这样的空气,能不惨吗?"陈静渼像开批斗会一样把上海这座中国惟一的具有国际大都市风格的城市不客气地贬抑了一顿。
我一边听陈静渼发表自己的观点,一边在思考她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源。我自己在上海工作、生活了两年多,应该对上海这个城市有比较真实的感受和认识。说心里话,我也不是十分喜欢这座城市的人,更不喜欢在这样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生存竞争激烈的城市里居住,但我还是十分欣赏这座城市的,我欣赏这座城市的品位与活力。不喜欢归不喜欢,但我尚未有半点厌恶的意思。那么陈静渼为何对上海有深恶而痛绝的情绪呢?我凭经验猜想,她这种情绪一定与她在上海的经历有关。于是,我打算好好了解一下她来上海之后的一些经历。
"陈小姐,你在上海经历过让你伤心或失望的事吗?譬如说,受过某人的欺骗,和某某人发生过矛盾或冲突?"我问。
"没有,我和任何人都没有发生过矛盾,更不用说发生什么冲突了。也没有人骗过我,欺负过我,或把我怎么样,这些都没有。我只是凭自己的感觉认识一个地方的。我觉得我很不适合在上海这种地方生活,我讨厌这里的一切。可以这么说吧,这座城市是我感到最压抑的城市。"陈静渼说。
"那你怎么看上海人?"我再问。
"小气,过度精明,反而显得有些愚蠢。唉,这里盛产经济动物,不像深圳,盛产盗贼劫匪!"陈静渼说。
"那你最理想的去处是哪儿?"我问。
"榆林,陕西榆林。那儿虽然不富,不大,不洋气,没有上海这般楼高车快,但那里民风醇和,人情深厚,农林牧矿丰饶,而且俊杰迭出。我只去过榆林一次,就爱上了那座城市。"陈静渼说。
"好啦,你后天就可以去你爱的地方。凭你的学历、文学修养、口才、美貌,不要说是去榆林,你就是去柏林、巴林也没有问题。"我故意这么说。
"我也想马上离开上海,到榆林去,但我又担心我离开上海后产生后悔心理,上海毕竟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个人发展的机会也比其他地方多。"陈静渼说。接下来,她便没完没了地向我述说她的矛盾心情。
我突然发现,她的文化脚本在影响着她的观念,她将上海当黄土高原。
与陈静渼第一次约谈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在两个小时的沟通中,我始终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和询问者。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工作者,作为一个长期漂泊于异地他乡的人,我比一般人更能理解漂泊者的心情。我觉得,陈静渼现在这种去与留之间徘徊挣扎的心理有其足够的合理性,所以我的任务不是支持她去,也不是支持她留,而是帮助她学会选择。因为,我明白,当一个人学会选择之后,什么样的选择对他来说都是无怨无悔的,都是合理的。然而,我也清楚,对人这种特殊的动物来说,选择始终是一件困难的事,是一件考验心智水平的事。选择,首先要求选择者对其所选择的事物的本相有深入地了解,对其选择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动因及目的都要一清二楚。任何选择就本质而言都是一种舍弃与获得的过程,要获取一种事物,就必须舍弃另一种事物。假如选择者在选择过程中有二者最好兼得的思想,那他的心理必陷入双趋冲突之中,而冲突的心理效应便是焦虑、痛苦。我提出一个观点,即一个心灵健全者必须具备三颗心:智慧之心、勇敢之心与联络之心。智慧之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善恶、美丑、真假、好坏,为抉择行为提供参考;勇敢之心帮助我们排除困难,坚持自我成长;而联络之心促使我们与他人发展生命关系,发展爱的能力。我相信,当一个人需要选择而无法选择时,往往反映出他的心智能力出了问题。那么陈静渼是否是这种情况?如果是,她的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我与陈静渼的第二次约谈,集中谈了她内心冲突的根源。
"陈小姐,你喜欢做梦吗?"我问。
"喜欢呀,我特别喜欢做梦。你会解梦吗?"陈静渼略带惊奇地问我。
"我不会解梦,除了约瑟以外,世界上所有解梦的人都是骗子--他们只不过是用他们自己主观认为正确的恒久不变的解梦理论忽悠对解梦感兴趣又不会解梦的人而已。我只想知道,你做梦的时候梦见最多的地方是哪里?"我说。
"当然是我的家乡陕西,我可从来没梦见过这鬼上海。我几乎夜夜都会梦见我的家乡,家乡的人。"陈静渼说。
"看来你是非常喜欢陕西了,喜欢咱们陕西人?"我问。
"当然喽,陕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人常说,没有不对你温柔如母的故土,没有不让你魂牵梦绕的家乡。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除非他是冷血动物,铁石心肠。我给你说,咱陕西,那是真的好。在咱陕西,随便在地上捡块瓦片都是历史,秦中自古帝王都嘛!人家不是说,要看中国近十年,到广东;要看中国近百年到上海;要看中国五百年,到北京;要看中国两千年,到西安。两千年与一百年,这是什么差距!我有一个很深很真的感受:凡是没有历史的地方,那里的人一定是浅薄的。当然,可能只有哲学家和思想深邃的人才会同意我的这个观点。再说咱陕西人吧,厚道、诚实,给人的感觉好像很愚,却是成大器的料。司马迁、白居易、孙思邈、柳宗元、张载这些历史名人都是咱陕西人。现代咱陕西也出了不少名人,如刘志丹、于右任、连战、张艺谋、赵季平、贾平凹、路遥,哪一个不是顶尖级的杰出人物!"陈静渼有些兴奋在给我赞美陕西,她的言语中流露出对三秦大地的欣赏与眷恋。
听着陈静渼赞美家乡的话语,望着她脸上的兴奋劲儿,我突然明白了她讨厌上海的真正原因。原来,陈静渼的个人脚本与上海的文化脚本要求不协调,所以她才出现了严重的适应不良,产生了重新退回自己原有文化脚本中去的动机。弄清了这一点,就找到了帮助陈静渼改变和调整自我观念的根本。
我们都在演戏,不同的是舞台和脚本世界是一座舞台,男人和女人只是舞台上的演员。
他们有命定的上台和下台时间;每个人在台上都要演出各种不同的角色。我非常欣赏莎士比亚的这段话,因为这段话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
心理学家、格式塔疗法的重要创立者FrederickPerls认为,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演员,他们都拥有两个不同的舞台--在个人意识深处不断地预演未来的个人舞台,以及一切表演公开在外的大众舞台。大众舞台是我们生存及成长的外在系统,包括家庭、单位、城市、地区等,而个人舞台则是特定文化背景及个人经验影响下的观念系统。一般来说,一个有限的人或存在人格缺陷的人总是不能超越他所成长的地域文化对他的限制,他们的心灵被狭隘的地域文化所牢牢盘踞,所以只能反反复复地预演未来的个人舞台。就拿陈静渼来说吧,她生在陕西,长在陕西,求学在陕西,她的观念系统及其整个人格都是关中文化、黄土文化影响的结果,所以在她身上能够体现出古老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一些人格特质,如厚道、朴素、诚实、重情轻利、不爱耍贫嘴、犟脾气、古板等。这种人格特质如果放在陕西、甘肃,那一定是颇受爱戴和欢迎的。然而,这种人格特质如果原封不动地在上海或深圳,那就不一定能行得通了。实际上,陈静渼在上海两年多以来一直是在寻找她的温厚诚恳、重情轻利、重自然轻人文的舞台,但她发现她总是找不到,所以她觉得自己"没戏了",她要找适合她的舞台演个人的脚本。我们必须清楚,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及行为脚本都是特定文化影响的结果,而当文化背景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必须修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脚本,不然,我们的戏就演砸了。
只要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细心分析,就不难发现,我们在生活中的任何一种行为和内心活动都是依照我们的心理脚本而展开的,而我们的心理脚本与戏剧剧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预先被设置好的,用来指导演员的行为动作的,使某种角色按照预先设置好的情节展开它的喜、怒、哀、乐。心理脚本,是一个人对支配他行为的生活戏剧的计划,他常常会强迫性地促使一个人按特定方式思维或行动,而这个人往往并不清楚这一点。我认为,陈静渼正是这种情况,她的确并不明白她是按原来的心理脚本演戏,而布景、剧情及观众都已经换了。我相信,只要利用沟通分析技术(即TA疗法)让陈静渼明白这一点,并帮助她修改她的心理脚本,她就一定会换一种态度、一种心情,在上海愉快地生活下去,并发挥她巨大的潜力。然而,我非常清楚,大多数陕西人都有一种犟劲,他们一旦犟起来,十二头驴都拉不动。所以,帮助陈静渼修改心理脚本并非易事,我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改变自我等于重生我与陈静渼接下来的几次约谈,重点是帮助她了解她的心理脚本,并主动地修改她的心理脚本。
以下是我们第三次约见时的谈话记录:
"小陈,如果你从上海走了,你认为是你输给了上海,还是上海输给了你?""我们是打了个平手,不存在输赢的问题。""为什么说是平手呢?为什么你不承认自己是因为不适应才要离开的?""我认为,当我不适应一个地方时,这个地方也不适应我。就像老板炒了我的鱿鱼与我炒了老板的鱿鱼是一样的。""你有没有想过,上海是一个环境,是一个特定人群与特定文化构成的特定环境。人在环境面前只有一个选择--无条件地去适应环境,不然的话,就只有一个结局--被无情地淘汰。""你让我适应什么,适应上海人吹毛求疵,斤斤计较?适应这里的嘈杂拥挤,你死我活?唉,我见了上海人只有一个词--恶心。""吹毛求疵、斤斤计较的个性中蕴涵着精细认真、精明能干;嘈杂拥挤、你死我活只是对繁荣兴旺、生气勃勃、敢于拼争的另一种描述。""王老师,你现在根本不像咱陕西人了,你已经变成了江浙沪一带的人了,你变了,我和你没有共同语言了!""小陈,我永远不会变成上海人,也不会变成江苏人或浙江人,我只是吸收了这一带人身上的优点。然而,我也不愿意做一个一成不变的老陕,因为我非常了解我们陕西人身上的弱点。我只能确保我永远不丢弃我们陕西人身上共有的优点,但我必须改掉我们陕西人身上共有的缺点。""我决不会随波逐流,我要保持我的个性独立。"……
很明显,陈静渼第三次与我约谈时是使用了陕西人的犟劲,而且是用情绪化的语言与我沟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之间的沟通基本上是失败的,是陷于一种无谓地争论当中。与陈静渼第三次约谈之后,我认真总结了经验,我打算换一种方式与她沟通,让她明白改变自我并不等于放弃自我,而是优化自我,让自我的心灵获得重生。
我对陈静渼的第四次治疗采用了全新的方式。
我让陈静渼先表演一段纯陕西风格的送礼及迎礼的片段。陈静渼表演过后,我又让她马上表演一段纯上海风格的送礼和迎礼的情景。我将她的两次表演用摄像机纪录下来,然后在电脑上反复播放。播放了十多遍之后,我开始与她沟通了。
"小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我看到我在表演送礼与迎礼呀!""你有没有发现,你有两个自己--一个陕西的你和一个上海的你?""陕西的我是真的我,上海的我是假的我。""你的真我是怎么来的?假如你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但他们都在上海工作,你也是在上海生上海长的,你还会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性格、这样的观念呢?""那肯定不会。""为什么呢?""生长的环境不同呗。""对,这就对了。每一个人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他不会有复杂的观念、个性和行为模式,所有这些复杂的观念、行为及特定的个性都是特定的地域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地域文化,每一种地域文化都有其优点与不足,杰出的人所不同的就是继承他们地域文化的某些优点,但绝不会受地域文化的限制而停止发展自己。有一个叫JamesLugo的著名心理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人要成为自我行为的最佳设计者和管理者,就必须去超越地域文化的局限性。对自我行为的深入了解,也常常在我们跨越了自己的地域文化之后才能够实现。我非常欣赏这句话,并常常用它来提醒和教育我自己。"陈静渼陷入一种长久的沉默之中。此时,我让他思考两千年前两位思想巨人的话。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原话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第二句话是苏格拉底说的,原话是"我是世界公民"。陈静渼想了老半天,然后告诉我,说她已经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她会好好调整自己的观念,她基本上已经放弃离开上海的念头。
陈静渼的态度终于改变了。接下来,我鼓励她说,"当一个外地人在吸收了上海人某种积极的性格特点与观念之后,他往往会比上海本地人更优秀,这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所在。一个人既能按陕西人的观念与个性行事,又能按上海人的观念与个性行事,这个人不是变成两个人了吗?他不是拥有更加丰富的个性了吗?"陈静渼听了我的分析之后,高兴地用陕西方言对我说:"咿!这心理咨询嫽得很,它还真的把人给说服了!"我相信,陈静渼今后一定会以全新的心态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她丰富的知识及伶俐的口才决定了她是一个未来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