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点启示就是战略思维提升的最高境界是成就明白的心。很多时候企业家会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每一天看起来要面对很多机遇,但是不知道命运之神的哪一次敲门是能够使企业发展壮大的大机遇,哪一次敲门又是使企业偏离正常运行发展轨道的陷阱,所以他觉得很难取舍,觉得总是陷在两难境地之中,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明白,所以战略决策的知识、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理论当然都很重要、很珍贵,这种知识和理论的提升是黄金,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要看到知识的背后是方法论,更重要的是产生这些知识的根源,就是思维的方法论,所以方法论的提升才是点金术,但是更重要的是灵性生命智慧的开启,当下开启真心的智慧,成就明白心。
我们也说一个禅的小公案好了。
赵州禅师被尊称为赵州古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有一天,有一位禅师来向他请法、参禅,就提了一个问题:"二龙争珠,哪一条龙得?"两条龙争一颗宝珠,到底是哪一条龙会得到这颗宝珠呢?其实不管你怎么回答都不对,只要你顺着他这个话去想,不管你怎么答都不对,为什么?因为你一开始就被他的语言牵着鼻子走了,就失去了自己绝对的主体性,禅首先就是要有绝对的自信,科学成就一切,佛法肯定一切,要知道我们皆有佛性,所以绝对的主体性是要有这种大信心。
赵州禅师是大彻大悟,当然很轻松地能够跳出这个语言的陷阱了,他马上就回答:"老僧只负责看。"很巧妙很轻松就把这个语言陷阱就化解了。
这个公案启发我们,很多人在工作之中、在生活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的选择,需要作出决策,但是他往往会陷到局限性里面,往往会用非此即彼、非白即黑这样一种从点到点的线段思维,一种只有两个选项的局限性的思维,因为这样的缘故,他常常会使自己陷入到两难的境地之中。外在的困境其实往往是因为心的局限性而产生的,一旦我们的心结打开了,一旦我们心的局限性超越了,外在的事情并不能障碍我们,所以我们要能够运用无穷无尽的、无始无终的这种圆思维,好像一个圆圈一样,没有一个头也没有一个尾,意思是无穷无尽的,开启不执著的智慧,开启我们生命之中本具的、不断涌现的鲜活的智慧,这样就能够获得自信、自由和快乐。
中国的禅宗曾经有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禅师,就是百丈怀海禅师,"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他对于中国禅宗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他只有不到五岁的时候,第一次到寺院去拜佛,看到释迦牟尼佛,他马上就说:"形容与人无异,我后亦当作佛。"这个佛像的容貌、形态跟人也没有什么很大差异,"我后亦当作佛",很小的时候就有这样大的气魄,因此能够成为祖师。
龙树菩萨说:"不要试图延长生命的时间,而要赋予时间以生命。"凡夫的执著心总希望能够长寿一点,试图延长生命的时间,但是其实他的时间的质量并不好,所以要赋予时间以生命,让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大智慧,每一秒都活得觉醒有智慧,像鲜花一样璀璨地盛开,散发生命的芬芳。
中国人写"恶"字,不要以为做坏事才叫恶,恶上面是一个亚洲的亚,底下是个心,亚心为恶,我们心不圆满,我们的心有局限,这个就是恶,不是你做了坏事才是恶,你的心不觉醒,总活在成见里面、活在偏见里面,当然就是恶,因为这种恶,所以导致了我们人际的误会,导致了我们事业的失败。
比方说太太看先生的某一个行为,然后就用过去对先生的印象来解读他,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实际上这就产生误解了,为什么?因为先生现在的行为是现在的心决定的,你用过去对他的印象来解读他现在的行为,这个隔膜就产生,误会也就产生了,所以其实人和人的隔阂和误解往往都是因此而产生的,当然事业的失败也是因为我们这种心的局限性而产生的。
禅宗智慧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流程改造与结构调整
我们也先说一个禅宗的公案好了,就是佛印禅师与苏轼关于清净心的公案。
我们知道苏轼是很有智慧的人,他曾经很喜欢禅宗,跟很多的禅师去交游,他在镇江做知州的时候经常去金山江天寺拜见他的师父佛印禅师,师徒之间有很多这方面禅的公案,也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有一天他在公务之余又坐着小船到江天寺去,然后邀请师父跟他一起到禅堂里面坐禅,请师父指导他。坐完以后,当然两个人都觉得禅悦法喜遍满,苏轼就问他的师父佛印禅师:"师父,您看弟子在这里打坐像什么呢?"佛印禅师就称赞他说:"大学士(因为他作翰林大学士)啊,你坐在那里如如不动,相好庄严,好像一尊佛。"苏东坡当然听了以后就很开心了。
佛印禅师回过头来又再问苏轼:"你看为师坐在这里面像什么呢?"
苏轼脑袋转得很快,但是都是凡夫的妄心,他马上就想到:这么多次我跟师父机锋辩禅从来都没有赢过,这次我要想办法赢一次。
所以他就故意说:"师父啊,您老人家穿一件黑海青,坐在那里黑黑的,好像一堆牛屎一样。"佛印禅师当然就笑一笑。
苏东坡回去以后很高兴,笑容满面、喜笑颜开,一天都挺快乐的。他妹妹苏小妹也挺有智慧,看到哥哥回来了很开心,就问他有什么喜事呀?苏东坡就说:"我跟师父机锋辩禅从来就没赢过,但是今天我不但赢了,而且说得师父哑口无言。"他就把经过说了。
说完以后苏小妹就跟他说:"哥哥呀,你这次又输了,而且输得比以前更惨,为什么呢?你想想,师父的心是清净心,是佛心,所以看你也是佛。你的心是不清净的心,肮脏的心,烦恼充满的心,牛屎心,所以师父那么庄严你都认为像一堆牛屎,就是这样了。"苏轼当然也就醒悟过来。
因为佛是以觉醒的心来看众生,所以看本质皆有佛性,而众生以迷昧的心来看佛的化现都往往会当面错过,这一则公案能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第一点启示就是企业文化建设怎样更好地去做流程改造。
企业文化建设有了好的价值观,有了好的战略,还要有好的流程来确保战略的实现,正如我们以成佛为目的,以参禅为战略,以打坐为流程来确保我们与参禅的战略相应,然后能够见性成佛,所以流程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说一个小故事好了。
有一年的除夕之夜,一位守寡的、非常贫困的母亲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过年,因为她很贫困,所以除夕之夜只能够提供一块面饼来作为两个儿子的年夜饭。但是年幼不懂事的、而且非常饥饿的两个儿子就跟母亲出了一道难题,无论母亲打算怎样来分这块面饼,总有一个儿子抱怨:母亲太偏心了,我得到那块太小了。那到底怎么办呢?母亲还是挺有智慧的,万般无难之下母亲想出一个办法。
她就叫大儿子说:"你是家里老大,所以这个面饼你来切,但是切好以后要让你弟弟先拿。"
这个就是流程,这个流程就把难题解决了,要让你的弟弟先拿,这么一说以后当然两个儿子都没有怨言了,也无法抱怨谁了,大儿子只有尽力把这个饼分得均匀一点,不然的话吃亏的是他自己,而小儿子只有睁大眼睛看看哪一块是稍微大一点点的,因为他先拿嘛,所以两兄弟当然就都无法抱怨了,当然不管你怎么努力,其实你切一块饼肯定会有微小的差异,但是兄弟两个都无法抱怨,因为在既定的流程规则之中,无论是谁吃了亏都只能够怪自己,只能够怨自己。
这则故事其实就告诉我们,为了实现"新年快乐"的核心价值观,母亲就采取了一个"平分面饼"的战略,当然是比方了,但是你仅仅有战略还是不够的,只有在母亲规定了"大儿子来切饼,小儿子先挑"这样一种好的流程之后目标才能够圆满实现,大家才能够都没有怨言,所以可见在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核心价值观、战略和流程变革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尤其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也就是企业特有的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流程变革融入到每一个企业员工、企业每一分子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真正生根落地了,不然都是贴在墙上的,那是假文化不是真文化,但是很多的企业搞文化建设都是习惯于做这种虚招,没有用的,只是贴在墙上的。
很多企业也会提出很多自己企业的理念,但是真正能够使这种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每一分子的思想之中,并且在他们的行为之中体现出来,这样的企业并不多,如果真正能够实现的话,当然这样的企业会成为卓越的企业。大多数的企业在做文化建设的时候仍然还只是停留在喊口号、挂制度,然后谈一种愿望,这样一种层面上。
所以可见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说你去组织一帮人,组织一帮文人学者,然后研究讨论企业文化是什么,绞尽脑汁闭门造车来搞出很多东西来,这个并不是企业文化建设。事实上,正如六祖大师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立足于企业本身没有离开企业这个活的生命体,然后在大家一个共同的愿景之中,有一个共通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而且引导大家向上的、非常高尚的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能够在自身,在自己这个企业的身心之中,因为身土不二,企业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我们每个人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我们就形成一个圆融不二的整体,在这个中间我们去提炼核心价值观,这样大家才能够真正地接受,才能够真正地深入骨髓、融入血液,才会真正有力量,并且内化为我们企业每一分子的思想和行为。
世界上有三次企业管理革命,第一次是一百年前泰勒在美国实行的科学管理,当时福特汽车厂造汽车,以福特流水线作为工业化的试点,并且一举就获得成功。这个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工业成就,迅速地把其他的国家抛在身后,而且很长时间乃至一直到现在都保持走在全世界的最前列。
第二次的企业管理革命是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是日本的企业管理革命。第一次企业管理革命其实是效率的革命,工业化导致了效率的极大提升,第二次是质量的革命。
第三次企业管理革命是企业流程改造的革命。德鲁克有一句话叫做互联网消除了距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企业跟用户之间是零距离,而如果从禅的角度来领悟的话,这个零距离应该领悟为人类文化越发展,应该是心与心之间零距离。为什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说是每一个用户的独特的消费体验呢?其实就是企业与用户之间零距离,根本来说是心与心之间零距离。
可见第三次企业管理革命单单是做到效率高、质量高还是不行的,还必须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满足用户独特的消费体验,并且能够依这种要求而来改造生产流程、改造销售流程、改造服务流程,来实现流程的再造,这个是第一个启示。
第二点启示当然就是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构调整的启示。
正如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公案之中,苏轼为了实现参禅的战略,他其实是要进行心理结构的调整,他如果用一种凡夫的争强好胜的心、分别心等等不清净的心理结构去参禅,是永远不会开悟的,所以要把这种不清净心转为清净心,这个就是结构调整,是心理结构的调整,这样修行才会相应,否则的话他就难以成就明心见性。
同样的,当企业确定了发展战略以后,一定同步地要生根、要落地,不然就变成飘在空中的、虚无缥缈的、难以实现的了,要生根、要落地就一定要落实到对于企业的结构要同步进行调整,与战略相适应。这种结构调整应该包含了管理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结构的调整。管理结构的调整是针对于内部,让内部的管理体系符合和能够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结构调整是针对于外部的,就牵涉到公司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之中定位有什么改变、有什么调整,一定要根据战略目标来做相应的调整,所以其实一个企业家不单是企业的领导者,更应该是企业的设计者。
比方说我们有一艘轮船出海了,企业就好像轮船一样,企业家我们会认为他是轮船的船长吗?如果你仅仅就认为他是轮船的船长,肯定不够。为什么?你还应该把企业家定位为是这一艘轮船的设计者,不然的话会出问题。你船长指挥要向左拐多少度,但是设计不符合,或者要费很大力气才转得过来,那不就出风险了?所以我们的企业家不能够单单定位为船长这种角色,而应该是定位为轮船的设计者。
那其实就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我们的企业不可能一劳永逸的,不需要变革了,不是这样的。你要想企业盈利性的可持续发展,一定需要不断地去调整结构,管理结构、市场结构都需要调整,这个设计者是谁?当然就是企业家。所以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内部和外部的结构才能够确保企业良性运行。结构的调整能够使企业的战略,使企业的价值主张得到充分的贯彻,因为它落地了,有基础支撑它。与此同时,结构的调整也会促进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战略的生成和强化,并且形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
所以企业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中不断地验证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的引导功能,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并且经由这种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能够更加增强我们企业的每一分子对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信任感和坚守意识,因为每一次的战略不管定得多高最终都能实现,大家当然更加充满信心,而之所以能得以实现的根源在哪里?实际上它是需要基础的,就是我们有设计一个非常好的管理结构和市场结构,有在调整。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如果它没有这个基础的话都是很难实现。战略不能实现当然到后面大家就垂头丧气了,更进一步就影响到大家对于企业领导人曾经提出来的核心价值观的这种信心。所以如果大家越来越增强对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信任感和坚守意识,当然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就会更加强大,当然也就能够塑造强大的、卓越的企业文化。
所以可见企业文化建设从禅的角度来说就是四个字:顶天立地。如果能够做好这四个字,这个企业文化一定是优秀的、卓越的企业文化。
顶天就是指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够单纯地停留在物质激励和制度约束这么一种层面,而应该是回到根源,回到人的心,不管世界怎么变,时代怎么变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亘古如是,所以如何从这么一个人性的根源的角度去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这样是真正地提炼核心价值观,就能够成就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
立地其实就是指我们的企业一定要扎根,一定要落地,一定要生根。要使我们的企业的管理结构和市场结构跟随我们核心价值观的提升,跟随我们的企业发展战略的提升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结构的调整能够成就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也就是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