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中册)
28327400000031

第31章 禅与企业文化建设(2)

所以其实我们最根本的是要启发、加强我们内部的动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内部动机的激励才会使我们在工作之中发现快乐,在工作之中开发潜能,在工作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在工作之中禅悟人生,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将至,这个是第一个部分。

禅宗智慧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

首先,我们也先说一个临济义玄禅师与翠峰禅师机锋辩禅的公案。

我们知道中国禅宗有五家七派: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临济在宋朝以后又发展出黄龙派和杨岐派,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滋润中国人智慧的心灵。

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临济义玄禅师开悟以后,有一天去参访一位前辈翠峰禅师。

一见面翠峰禅师就问他:"你从哪里来?"

临济义玄就回答说:"我从黄檗山来。"

翠峰禅师再问:"黄檗山希运禅师讲了什么佛法呢?"

临济义玄就回答说:"我的师父没有讲什么佛法。"这个是第二个回合。禅宗里面禅师一见面总是用机锋辩禅来看每个人的证量和悟境。

但是翠峰禅师还不放过,就进一步追问:"黄檗希运禅师真的没有说什么佛法吗?"

临济义玄就回答说:"就算是说了,我也不能跟你说。"这个是第三个回合。

翠峰禅师又进一步追问说:"你试着说说看。"

临济义玄马上就说:"一箭过西天。"

这个是第四个回合,翠峰禅师就输掉了,翠峰禅师虽然是前辈,但是他没有真正彻悟,在机锋辩禅的时候输掉了,所以义玄就说"一箭过西天",你早就错过去十万八千里了。

我们回溯一下来看这个公案。翠峰禅师开始问说:"黄檗希运禅师有说什么佛法呢?"临济义玄就说:"没有什么佛法可说。"为什么没有什么佛法可说呢?

因为禅的顿悟不是在知识层面,而是在智慧层面的,你如果要说有什么法可说,那其实你所说的那个法就变成是一种禅的知识的累积而不是禅的智慧,而且我们对知识的执著会导致我们用僵化的、静态的观点来看这个动态的世界,那就好像刻舟求剑一样非常可笑。事实上我们在没有开悟之前总是习惯于用过去心累积的知识来解读眼前的事物。比方说眼前这个花本来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呼吸,它都是活的,但是我用僵化的知识来给它贴一个标签,说这个是剑兰,那个是菊花,这个是康乃馨,实际上我给它贴这个标签就把活的东西看成是死的了,障碍就产生了。所以如果我们用僵化的观点、用知识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事实上我们难以有生命的安全感。

所以作为办企业的人来说,从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只用僵化的知识、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来看现在的事物的时候,成功是失败之母,为什么?因为我们对过去成功的经验的执著会导致现在的失败,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说他说法四十九年而没有说一个字的原因,一旦我们对释迦牟尼佛说的法起执著的心,那么鲜活的、生命本具的智慧就不见了,我们所学到的只是禅的表相、禅的知识,而不是禅的智慧。临济义玄禅师当然已经明心见性了,所以他就说他的师父黄檗希运禅师没有什么佛法可说,这个是第二个回合。

第三个回合翠峰禅师就会问:"希运禅师到底是不是真的没有说什么佛法呢?"义玄就回答说:"就算说了,我也不能跟你说。"因为语言是相对性的,语言只能够描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我们用理性认识来看这个世界,无非是四种判断,也就是肯定、否定、不定、自相矛盾,要做判断的话无非是这四种。但是禅悟的智慧是超越过去心的解读,超越价值判断的标签,禅悟的智慧是直指我们人人本具的这种绝对的存在的本源,这个本源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这种悟性认识和自性认识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勉强说也是为了要启发我们因指而见月,所以禅宗祖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此临济义玄禅师说,就算我的师父说了佛法我也不可以跟你说,因为等到我来转述的时候她就变成知识了,变成跟世俗一样的知识,而不是那种本性的智慧了。

经过第三个回合的一个机锋辩禅,如果翠峰禅师是真正开悟的人就知道这个徒侄是真正开悟了,不应该再继续追问下去了,最多就说一句:"善自护念。"也就是印可你开悟了,印可你悟入了,你好好护念你的心,这样就不失为长辈,但是翠峰因为没有真正的明心见性,所以他继续追问说:"你试着说说看。"实际上这个就完全陷入到凡夫的生灭心、分别念了,禅机没有接到,顿悟的这种机锋他没有接到,已经错过十万八千里了,所以临济义玄禅师马上就回答说:"一箭过西天。"

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看到临济义玄禅师这种禅法是好像迅雷一样、好像闪电一样非常快速,根器好的人当下就可以开启真心的智慧。中国禅宗五家七派的禅风都是特色非常鲜明的:临济宗痛快,曹洞宗绵密,临济宗是如迅雷闪电,令人当下震醒;曹洞宗绵密,是理事兼到,五位君臣理事兼到;沩仰宗是圆融无碍;法眼宗是简明自在(法眼宗有融合华严的六相,所以她与沩仰是比较容易契入的禅法);云门宗特色是高古。

临济义玄禅师曾经说过,他的禅法有三玄三要,有四宾主。

第一是宾看主。就是学僧开悟了,老师心地未明,学僧看破老师称为宾看主。

第二是主看宾。就是老师开悟了,但是学僧慧眼未开,称之为主看宾。

第三是主看主。就是老师也开悟了,学僧也开悟了,所以机锋辩禅的时候就非常精彩,大家都是明眼善知识。

第四是宾看宾。就是老师和学僧都没有明心见性。

临济义玄禅师见翠峰禅师这一则公案就是宾看主,这个禅宗的公案给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智慧启迪呢?

第一个就是企业发展战略是可做、能做、想做的交集。实际上企业发展战略是在我们目标确定以后,我们的目标当然是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我们的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个目标确定以后怎么去实现它呢?这种方法论当然就是我们的战略,但是企业家每一天都要面对很多的诱惑和机遇,在这个中间判断哪一些是可以做的,哪一些是不能做的,这种就需要有像临济禅师这样迅捷的智慧,才不会错失机遇。在可做、能做、想做三者的交集点就是我们能够做的,因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以卓越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企业的基业常青。

目的确定以后,实现目标的方法就是企业发展战略,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要能够满足三个条件才是真正值得做的。

第一个条件是可做。可做是对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判断,优秀的企业家非常善于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然后顺势而为,时势造英雄,这是很多企业家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也就是工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全球化。这四个阶段当然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很多的机遇,并且当下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因此中国企业的可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这个是我们整体的社会发展趋势。

第二个条件就是能做。就是对自身能力和资源配置是否足以完成战略目标的一种判断,中国人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就是说我们要有这个能力。企业发展战略是容易模仿的,但是支持战略得以实现的能力和资源配置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累积的,不是一日之功,所以是难以模仿的。

第三个条件是想做。想做是指我们的企业上下是否有统一的一种核心价值观,是否有共同的愿景,是否有大家都真正想做这件事的激情,这个也是很关键的,因此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就曾经总结经验教训说:"不赚钱的事情不能做;有钱赚,没有能力做的事情也不能做;有钱赚,有能力做但是没有合适的人还是不能做。"这种实际上就可以看到可做、能做、想做这三要素都要具备才可以做,否则的话,当时判断好像以为是一个馅饼,但是你做到后面就会发现它是一个陷阱,然后把企业就拖垮了,所以实际上要非常清醒、非常冷静。

第二点启示就是企业发展战略决策智慧的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崇尚聪明和知识的智慧。企业家具有很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能够掌握比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有更快更多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正如众所周知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企业家拥有非常丰富的、渊博的经营管理知识是能够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的一个基础。

第二重境界是崇尚权谋和技巧的智慧。中国古代的兵家、军事家、权谋家都是这方面的高手,他们擅长于以知识为手段,以战胜对方为目的,有一些企业家的战略决策就停留在这一重境界之中。

第三重境界是崇尚道德正义的智慧。企业家能够知权谋而不用,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够主动地、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仁爱他人、伸张正义、以德服众,这个是第三重智慧境界。

第四重境界就是崇尚本真和超越的大智慧。前面的三重境界都是人间的智慧,都是凡夫可以达到的智慧,第四重智慧是超越人间的智慧,是明心见性的智慧,已经超越了人类的局限性,达到了天人合一、和天地万物合一体、与宇宙本体同永恒的大觉悟境界,已经开启了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有这种悟的智慧。

企业家的战略决策如果停留在第一重境界就会因为执著于所学的经营管理知识而导致失败,执著于过去成功的经验而导致失败,其实知识并不会障碍我们,但是对知识的执著就会障碍我们。春秋战国时候墨家学派的墨子就曾经说过:"人寡不死其所长。"人很少有不死在自己的长处里面的,因为他有长处,所以他就觉得他有所依恃、有所依靠,结果往往因为狂妄大意而死在自己的长处里面,过去的成功经验成为他现在摔倒的绊脚石。《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其实也就是说不要被过去的我绊倒,不要被现在的我累倒,不要被未来的我吓倒。

其实经典是有永恒的智慧,但是我们不需要去背诵她,而是看自己有什么领悟,然后在生活中去实践。三句经文如果我们自己实践的这种体验就是不被绊倒、不被累倒、不被吓倒,这样当下就可以起用。

一个情感非常丰富、情执偏重的人往往喜欢追忆,虽然他的身体在当下,但是他的心总活在过去,总是留恋过去、追忆过去,所以往往容易会有后悔。

而一个理智很强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人总是活在对未来的周密的策划和计划之中而忽略了当下,忽略了享受当下生活的快乐,忽略了当下美好的世界,这个是理性偏重的人,因为人没有开悟之前他依靠知识去面对世界,知识不管你怎么累积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限的,所以内心难以消除恐惧,生命没有安全感,所以理智偏强的人就为未来做种种周密的计划,以为这样可以有所依靠。

执著于过去的人就会有后悔;执著于现在的人就会有担忧和患得患失;执著于未来的人就会有恐惧。

禅的智慧就开示我们: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到来,所以都是虚幻的。我们为什么会活在过去和未来?因为我们总是用大脑去构建一个虚幻的世界。我们追忆过去,其实是大脑构想出来的世界,我们计划未来,也是大脑构想出来的世界,所以没有禅的智慧的人总是活在由大脑构想出来的、构建出来的一个虚幻的世界里面,从来不肯活在真实的世界里面,不肯活在当下,不肯去把握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也就是正念清明地活在当下,无忧、无悔、无惧地活在当下。所以如果我们依靠知识来做战略决策,而且对知识起执著会导致失误,这是第一重境界与局限。

如果停留在第二重智慧境界里面就会导致冷酷无情,以谋略代替战略。有一些企业家虽然也懂得管理企业的方法,但是他没有真正的现代化管理思维,还是习惯于用战争式的消灭竞争对手,而不是用现代的这种管理思维,为客户创造价值,以这个基准来与竞争对手平等地展开竞争或者合作,所以如果他总是停留在那种战争式的消灭对手这样的思维中,其实这是一种谋略而不是企业发展战略,这种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古代兵家的谋略,而且非常有局限性,所以我们要打价值战而不是价格战。

价格战其实向来是国内某一些生产家电的企业或者某一些市场竞争很激烈的企业的攻城略地的法宝,不管是彩电行业,还是微波炉,还是空调等等的产品,很多企业都会不断地通过降价等等这些价格战的方式来进行"让利不让市"的市场竞争,但是这种持续的以降价为基础的促销实际上是损害了品牌的长久利益,也使得厂商的利润非常微薄,难以为继。所以创维集团的主席黄宏生就曾经很感慨地说:"现在卖一台电视机的利润还不到十元钱。"因此不要用那种你死我活的战争思维来打价格战,而要通过技术革新去创造市场,好的企业能够满足市场,但是卓越的企业是通过技术革新去创造市场而为客户创造价值。

不要用谋略来代替战略。有一些企业家内心的深处、骨子里面还是有很深的帝王情结,有很强的支配欲,喜欢去研究那些兵家的书,研究驭人之术,喜欢以权谋之术来代替真诚的服务,他们还不习惯于通过服务员工进而服务社会来获得全社会的尊重,所以这样的企业家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家,这样的企业也难以成为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企业。

因此我们要能够达到第三重崇尚道德正义的智慧境界,进而领悟第四重大觉悟的智慧境界,来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比如东方来说,松下幸之助、李嘉诚、稻盛和夫等等这些名扬全球的商业巨子,不但是企业家,而且是哲学家、思想家,他们在企业之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主张,以及实现这个价值主张的方法论体系,所以能够取得极高的商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