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中册)
28327400000033

第33章 禅与企业文化建设(4)

再以流程改造来贴近顾客、贴近市场,实现企业与顾客的零距离,实现心与心的零距离,当然我们的企业文化就能够遍满法界,因为没有距离,没有距离当然它是满法界的,所以就能够成就企业文化建设的广度。

成就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深度、广度,这样是真正地懂得运用禅的智慧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很多企业其实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之中并没有认真地去审视、去审查这三者的关系,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的结构调整这三者的关系,他并没有认真地去审查它,没有让它达到统一协调。所以很多的企业,尤其是大型的国企、民企,其实都存在大企业病,大企业病当然无非就是肥胖病、高压病、反应迟钝病。

领导人的压力很高,是高压病;而肥胖是很多无效的结构存在,没有减掉、没有删除,一直让它保留着;然后像年纪很老、老态龙钟一样反应越来越迟钝。人员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反应越来越迟钝。其实这一些的大企业病都是因为它结构没有相应做调整,所以存在着很多的无效结构,使企业的结构非常臃肿,使企业的管理链条沉积越来越多,反应越来越迟钝,而且这种无效的结构不单单是没有作用,而且会产生破坏,因为它会引发企业上下不一致的认识,导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一定要能够去掉无效结构,使企业的身体健美而有弹性。

企业是一个生命活体,你要让它永保青春活力,就要让它健美,不要太肥胖,要因应市场的变化,因应社会大势的发展,要随时做调整。原来是垂直的,后来就可能搞成扁平的,设很多相对独立的事业部等等,其实都是要因应变化而主动地变革做调整,因此我们一定要去掉那些无效的结构才能够真正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环境。

其实禅修也是如此。禅宗的祖师说:最可怕的人,不是坏人,不是小人,而是无明的人。无明的人就是他的内心有很多无效的、错误设定的心理结构,要以禅的般若智慧光明去照亮它、消融它。释迦佛说,失眠的人夜长,疲倦的人路长,愚痴的人生死轮回长。所以其实佛与众生之间只有一个执著的距离,我们不执著就是佛,就是觉醒。

这是第二点启示。

第三点启示就是四摄法——做人的智慧。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回答为什么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第一部分就是讲这个。第二部分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就是回答怎么看,就是我们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论。第三部分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流程改造和结构调整,就是回答怎么干、怎么做,这是实践论。实践无非就是两个部分,也就是做人、做事。如果对于企业家来说无非就是管人、管事,企业家怎样才能够赢得大众的心,从而不单单是企业的领导者,而且能够成为企业的精神领袖呢?当然我们就要能够运用四摄法来管人、来做人,四摄法就是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首先是布施摄。布施摄其实就是为大众服务的精神,要能够放下架子、尊重别人,要能够看到每个人闪光的一面,不单单通过外部约束他,而且要激发他内心的力量,要能够感动人,这样是布施摄,我们也说一个公案好了。

有一位盘珪禅师,他禅锋很高妙,一两句话就说得人恍然大悟,所以他要举办禅七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几百上千人都涌过去参加他的禅七,来的人多了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一些人素质就不怎么好。

有一次禅七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个出家人,他有偷盗的毛病,趁大家去打坐,他就来翻大家的行李。有一次给人抓住了,大家很生气,就把他扭到盘珪禅师面前,说:"师父啊,这个人在这里面这么差,扰乱我们不能清净禅修,是不是把他迁单?"佛教里面迁单就是开除。

盘珪禅师笑一笑说:"还是要给他机会呀。"大家也就过去了。

第二次又被抓住了,这下就群情激愤了,大家联合起来写了一封信——陈情书,向师父请求,最后就说了一些威胁的话:"师父呀,如果您老人家一定要留这个很差劲的人,那我们全部走了。"

盘珪禅师收到这封信就把所有的弟子全部召集到禅堂开会,然后就说:"恭喜诸位,你们能够明辨是非,已经有了修行的基础,所以不管你们到哪里去学习都一定会受益,一定会得到启发。但是你看现在两次犯偷盗这个人,他多可怜,连是与非都还分不清楚,如果我放弃他、不教他,谁又肯教他呢?所以即使你们全部都走,我也要留下这个人来教化他。"这么一说,犯盗的那个人当场就痛哭流涕,从此以后他这种习气的乌云就烟消云散。你看也并没有骂他,为什么?因为内心激励他。

不要认为禅师是那种不明是非的人,好像专做老好人和稀泥,不是这样的。禅师能够看到在是非之中有超越的可能,在每个人心的深处其实还有向善的一面,所以能够激励人、能够感动人、能够鼓舞人,能够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所以禅师不是不明是非的人,而是知道其实在是非之中有超越的可能,所以他才能够包容一切、才能够感化他人。

宋朝时候有一位文殊思业禅师,他在家的时候,家里面家世相传世世代代是杀猪的,做屠夫,但是你不要轻视他。有一天他杀猪的时候突然就心生悲悯,洞彻心源,马上就放下屠刀去出家了,而且就写了一首诗偈来表达他的这种悟:"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哪怕是造了极重的恶业的人,其实只要他真正发自内心能够肯忏悔了,实际上心念一转都能够开启真心的智慧。

所以其实布施摄的本质就是尊重人,就是鼓舞人,而不是控制人。我们如果习惯于用控制来管理企业,那这个人是老板,但不是企业家。有些人口里说要以人为本,说得头头是道,说很多,但是你去他办公室你会看到他有一个大屏幕,整个企业整个厂里有很多探头,他在里面看得一清二楚,他为了监控、为了控制,你说这样是真正的企业家吗?肯定还不够,因为他的这种认识水准还有待于提升,所以布施摄的本质就是尊重而不是控制。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1914年创立的时候就提出了三条简洁的行为准则,成为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第一就是必须尊重个人;第二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第三必须追求卓越的工作表现。我们知道这三条如果用禅来概括就三个字:布施摄。这个很有用,他们公司自己总结说,这三条比任何技术创新产生的价值都大,比任何营销手段产生的价值都要高,这个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卓越的企业文化产生的强大的持久的力量。

布施摄的本质就是尊重而不是控制。有一些企业家会习惯于运用权力去控制,不懂得布施摄,其实对自己、对员工大家都活得很辛苦,而且效果并不好,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们试图用控制来管人,管与被管双方其实都会很痛苦,都会很有压力,因为被控制的人生活在压抑之中,当然就不快乐。控制人的人总是生活在焦虑之中,他工作压力挺大的,他要负责任,所以活在焦虑之中,每一天都生活在担心失控的恐惧之中,他也不可能真正快乐,因此佛陀教我们要修布施摄。

第二就是爱语摄。爱语摄就是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这个是《法华经》上面称赞佛的话,"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建多。"不是僧占多,大家总会说僧占多,但是其实都是法师们历代在建设,增添了很多人文景观。

爱语摄也很重要,一句话就能够使人内心温暖,一句话就能使人生起信心,有更好地活下去的勇气,所以爱语很重要,我们说一个小故事好了。

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献之,他的书法也是挺好的,东晋的皇帝也喜欢练书法,但是那个字实在就不敢恭维。有一天皇帝又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把王献之叫进去说:"你看看朕这个书法怎么样呀?"

那你怎么说呢?你说它不好,那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你说它好,它确实就不好。王献之怎么答?我们应该都知道,很简单。然后这个皇帝还问他:"你看我的字跟你的书法比起来到底哪一个好呀?"其实当然是天壤之别了,皇帝的书法跟王献之的差太远了,但是王献之反应挺快,他马上就回答说:"臣下的字在大臣之中第一,陛下的字在皇帝之中第一。"这么一说就没问题了,这个也是爱语摄的一个善巧方便。

所以每一句话都要让人生欢喜,不要让人生烦恼,我们有句俗话叫做:"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这个也是爱语摄。

利行摄就是通过帮助别人来成就自己,所以我们好的企业应该是一所好的学校,不但是生产名牌产品,而且能够培养优秀的人,唯有优秀的人才能够成为我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唯有优秀的人才能够打造名牌、打造品牌,唯有优秀的人才能够去执行和推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同时好的企业也应该是一座禅堂,能够让我们在工作之中禅悟人生,以工作为手段来明心见性。

第四就是同事摄。同事摄就是跟人家一起共事,然后在这个中间帮助他。

所以其实我们把做人的智慧、管人的智慧,就是四摄法简单地归纳起来就是几句话:布施摄就是使人接受你,首先人家要接受你,不然你多优秀,你说得多好都没用;爱语摄就是使人喜欢你,他首先接受你了,进一步跟你更亲密了,他从内心深处还挺喜欢你;第三利行摄就是使人需要你,他工作的困难、生活的困境、内心的烦恼都愿意跟你倾吐,他需要你,如果所有的人都这样来看你的时候,当然你就一定会成为大众的精神领袖;同事摄就是使人离不开你。

所以其实做人的智慧就很简单,使人接受你、喜欢你、需要你、离不开你,做人就做好了,管人也管好了,大家都很轻松快乐,这个是做人的方法。

第四个启示就是做事的方法。其实这个都来源于佛经,但是我们要会用。我们都知道佛教有一个最基本的词汇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这个其实就是佛陀告诉我们怎么做事,做事的智慧,做事的方法。

苦圣谛。很多人一听说佛教说人生是苦,说佛教这么消极,其实你理解错了,佛教说人生是苦不是说痛苦那种苦,不是这样的。很多人说佛教怎么这么消极呀,开口就说人生是苦,我觉得人生虽然有痛苦有烦恼,但是也有很多快乐的地方,怎么你老是一面倒,全部都是黑的,怎么都是苦呢?

其实是我们理解错了,佛教说人生是苦,苦圣谛是说我们的心总在一种波动状态,它不安定,这种叫做苦。怎么波动呢?比方说有一个很顺利、很高兴的事情,顺境来了,那我的心会安定吗?不安定,我就怕这个好事跑掉了,总希望这个顺境能够延长一点。

我们的心波动吗?波动呀。不好的事情来的时候,挫折障碍来的时候,我的心很害怕,我的心很排斥、很抗拒它,恨不得这个不好的事情马上消失,对不对?我的心总在波动状态,这个就是人生是苦,就是苦圣谛。

所以其实佛陀告诉我们苦圣谛就是我们面对的事情无非就是我们认为的好事坏事,对我有利的和对我不利的事。如果你在凡夫状态,心总波动,不管好事坏事来你都波动,你的心永远都是难以真正快乐,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是苦,你要直截面对现实,直截面对它,这个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集圣谛。集就是原因,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我为什么会遭遇这件事情?它的原因有哪一些?我要尽可能充分地跟人交流,不要猜而要问,多问、多交流、多沟通,不要老是去猜测揣摩人家,肯定会产生误会的,所以充分了解它。而且你不忙于去作出决定、作出判断、作出选择,不要那么快,为什么?因为世间的一切其实都是能量,物质也有能量,人当然更是能量体,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事情马上去作取舍,实际上就说明我们的心被这个物质的能量粘住了,我的心就没有自由了,你的心被它吸附过去了,你贪求它的时候,马上想占有它的时候,你就被它粘住了,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