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首先企业要发展壮大。有人曾经用四大名著来做比方,说企业的发展阶段,一开始是《水浒传》,起于草莽之间,不停地奋斗,要不断地来打拼,到达一定阶段,在那个行业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相当的份量以后,第二个阶段就进入《三国演义》,大家都有份额,所以如何来比拼。
更进一步,如果它的策略、战略、管理模式都很好,团队非常好的话,他能够占很大的份额,这个时候他应该转向于什么?转向于如何让这个企业做得久,一个企业能够有利润,能够做强、做大,但这都是福报,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做长,如何做得成为一个百年甚至于更长远的一个基业常青的企业,这个背后需要什么?需要智慧。那这个其实他主要是向内发展,向内来提升来管理,这个时候就变成什么了?就变成《红楼梦》了,管理一个大的企业,如何让它基业常青,长盛不衰。
再进一步,如果到了更高的境界那就变成《西游记》了,它已经能够保证基业常青,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跨国公司,如何把他的经验,把他的智慧来传播,这是用比方的方式来说明。
所以说,发展的三个阶段应该就是富、贵、雅。其实人的生命,人的一生成长也有三个阶段,即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灵性生命的解脱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财富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他就能够知道,其实小富由勤,大富由命。小小的是自己很勤奋,或者可以,但是大的它一定是因缘和合才会有。
无论是积累到什么程度自己都只是暂时保管,如何让它有更高的价值,这就提升到一个精神生活的丰富。如何能够在他所在的领域,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治家,或者哲学家,在任何领域都能够有造诣有建树,这是精神生活的丰富。
但是虽然他很有成就,他还是会有烦恼,世间再有学问的哲学家或者科学家或者政治家、企业家他还是会有烦恼,所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何做一个本事很大而没有烦恼的人,这样我们就称他为圣贤,这就是第三个层次,灵性生活的解脱。
我看近期的《北大商业评论》上面就有一篇文章讨论说,为什么珠三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总的GDP在全国都是前列,但是为什么没有出知名的企业,乃至于说中国总的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全世界都受人尊敬的企业?
当然它会有个阶段,我刚刚说富、贵、雅,但是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正见、正思维,要通过求利而有益于社会,而不是单纯地求利。
例如说,我们主要是通过创新能力来获得利润,而不是靠降低成本或者是降低人力成本等等来获利,这就更加有益于社会。如果只是满足于做代工企业的话,当然他难以超越,难以跳出去,他的生产之中经营之中兼顾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兼顾了员工方方面面的利益,就更加能够凝聚人心,这样才是达到一种求利和求善的平衡,其次才是说在获得的利润之中拿出一部分来做公益事业。
接下来就是正语、正业、正命,这应该是指我们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四摄法来凝聚人心。其实正语、正业、正命都是指我们的道德规范;正念、正定是指精神上的修炼和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是讲要有道的体悟和心的自觉,所以我们的经营和管理,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升和创新的过程,应该就是人的心不断地解放的过程,我们把我们种种执著的束缚不断地消除,这也就是一个心的觉悟的过程。西方的经营管理是量化的管理,是在物的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是人情的管理,是在人的层面;佛家所说的管理是禅悟的管理。企业家带领团队不断地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应该创造精神财富,更应该让整个团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心灵,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不是单纯地获得利益。正如曾伟教授所说,这样的企业主就不单单是领导,而是领袖,精神领袖,这样就是一个不断地转迷成悟,转染成净,在工作之中开发佛性,在工作之中不断地觉悟成佛的过程。
所以愿我们在座的各位都能够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其实就是思维模式的提升,善待一切其实就是行为模式的提升,所以一切归纳起来,善用其心和善待一切就是我们思维模式的提升和行为模式的提升。在修心上善用其心,不断地突破局限性,就能够不断不断地扩大和开放,当然我们心灵就成就自由了;在行为模式上我们能够善待一切,所有的资源都能够为我所用,我们也能够凝聚越来越多的人心,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修心上做一个大心的人,在行动上、实践上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祝福大家企业屹立不动,基业常青,成就身心灵的健康。
六时吉祥,阿弥陀佛!
【现场问答】
学员问:大愿法师,晚上好。请问,如何超越我们人生生死局限的问题?
法师答:我们在座的诸位确实素质很高,一开口就问这么高的问题,就问了生脱死、如何解脱的问题。我想我们确实应该给他一些掌声。
那么如何超越生死的局限呢?其实我们要懂得六个字:无我律、因果律,这是佛法的精髓。本体界的是无我律;现象界的是因果律。
无我律是指什么呢?
从本体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就是说如果是从本体上、从我们觉悟的心来说,我们觉悟的心能够包天容地,能够觉照一切,就没有对立和差别。既然无我,哪里来的生死呢?因此,生死轮回犹如大梦。其实是没有生死的,不是说你要修才能超出生死,而是本来就没有生死,因为无我,哪来的生死,对吗?所以这是从本体界来说。
那知道无我律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还是归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来说。你知道无我,所以你不会单单从我执、我见出发,在判断市场的时候,你就能够很客观。也是因为无我,你就能够超越黄金法则而运用白金法则。黄金法则,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对不对?我认为好的,所以我给对方,我判断对方也会觉得好。
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对方认为怎么方便的,我去满足他,现在很多企业都已经运用这一点。他开发产品,不是说功能越多越好,还很贵,他其实没有什么市场份额。他会觉得大家用得怎么方便,是大部分人觉得。他定位就很准确,我的定位是满足某些顾客群体,他们需要什么(不一定功能很复杂),但是他们觉得很方便,我推出。这样的话,其实也是因为无我律而来。
而企业内部更是因为无我律,因为你没有我执我见,所以你才能够兼听则明,你就能够很准确地判断,这是简单说无我律。
而从修行上来说,你如何去证得无我呢?你要能够离相修善。《金刚经》的主旨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我相、人相是指什么?
打个比方,在座的女众可能觉得,我看到另外一个女子走来的时候,我下意识地马上就想:她长得比我漂亮吗?如果比我漂亮,我离她远一点,不要让她把我比下去了。这个我相、人相就出来了,对不对?
众生相、寿者相。寿者相是什么呢?寿者相就是指目的性。目的性为什么会产生?因为有对立,因为我执著于这个躯壳就是我,所以我就失去了这个广阔的世界。其实整个的世界都是一个我,因为我执著于我这个想法,就是精神上的我,所以我失去了更广大的智慧,我就很愚痴。你说谁绑住我们?你说谁障碍我们呢?我们的执著绑住我们、障碍我们,所以要无我,你才能解脱;要无我,你才能够超出生死轮回。其实佛法很简单,你只要做到无我就好了。
怎么去无我?六祖大师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为宗是在能观照这个世间的主观上来修,先是以善念代恶念,然后对善念也不执著。"邪正俱打却,菩提性宛然。"这也就是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六祖大师当下的一悟,这个生命的活的智慧就是这么开发出来的,从对无我的觉悟而产生的,从对于物质躯壳的我和精神的想法的我都不执著而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