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样你就实现了一个统一,你就没有活在二元对立里面了。如果我们是一直向外有目的性去求,那就表示什么?你要去求某一个事情,你起这个心,这就是一个生,那个事情达到了,那就是个灭,对不对?满足你的心愿了,之后你又有下一个目标。你又有生又有灭,所以生死轮回就由此产生了,因为你一直在生灭里面,从现象界来说,当然就是因果律。
我们要懂得今天所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无我律和因果律。思维模式的提升就是无我律;行为模式的提升就是因果律。
因果律是指现象界是客观存在的。很多人会误解,说佛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跟英国哲学家休谟的思想一样,都是主观唯心主义,你信则有,不信则无等等。其实这都是不了解佛的智慧。佛教不是唯心论,当然也不是唯物论。
那么,我们在行动上来说要怎么样?要修一切善,离一切相。为什么?
打个比方,我们晚上做梦,梦里面被老虎追赶,要吃我们,我们很恐惧,对不对?事实上这个梦是有的,那这头老虎是没有的。同样的,就是说这个现象界的世界是有的,但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错误认识是虚幻的,你只要破掉这个错误的认识就好。
怎么去破掉呢?就是你的心一直去觉照,你的执著、你的分别、你的妄想、你的贪瞋痴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当然你就解脱了。所以,现象界是遵从于因果律,因果律上面来说,你一直去净化自心,净化你的身心,当然有一天你就能够圆满成佛,就能够超出生死轮回。所以从现象界来说,生死轮回的相是有的;从本质上来说,生死轮回其实是虚幻的,是因为我们的执著而幻变出来的。这是依据无我律和因果律我们来讨论如何超出生死的方法。
学员问:大愿法师,您好。我觉得非常有幸能聆听您讲法。其实我向佛之心已久,但是我觉得今天才是我第一次真正地闻法,感悟很深。很多东西确实是我们日常思维局限性所致,自己为自己找了很多烦恼和压力。那么,像在座的各位也一样,以后还是摆脱不开那么多工作事务,经常在很多的这种烦恼之中。那么我们日常怎样才能去做这种修行?怎样修炼才能更接近佛?就是真正地开启我们生命内在的灵知?
法师答:确实这是我们每一位都要面对的很现实的问题。每个人都很忙碌,也有很多责任,那应该怎么做呢?佛陀在一本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上面就有一个完整的答案,就说:"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世间无论我有多少责任,无论我多么繁忙,我都应该怎么样?都可以去做,这个事情并不会障碍我。但是"不可得为世间意",我不要对它起执著心,这样就好了。这中间主要要训练的是专注力和洞察力。
做这个事情无论多么忙碌都好,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疲劳?因为我们分心,所以才觉得疲劳。我做这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就完全地投入进去,这个事情和我是融为一体的,这样没有对立我就不觉得疲劳了。
但我们不是,我们一边做那个事情一边分心,分心什么?不是你在思考另外的事情,而是事是事,我是我,这就有对立。所以要训练一种专注力,我做事情的时候,我完全融入到这个事情中间去,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三昧。因为我在这个中间我没有价值判断,没有分析,我完全融入,所以我就没有疲劳,这是专注力。专注力有了以后,洞察力,也即内慧就会开启出来。
所以,其实事情很多,或者责任很重,生活节奏很快,我们不用害怕,为什么?因为每一件事情来的时候,我很专注地去做好它,我就能够消除对这一件事情的无知,当然我的智慧就能够开。因此,其实越忙碌的人,只要他运用佛陀的方法,运用佛陀的智慧,他开发内在的智慧越快。
如弥勒菩萨说:"菩萨当学五明之学。"世间一切事情你都可以学,都应该去做。内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等等都应该去做。不用害怕我们要面对的事情,我只管运用觉照和欣赏,用一个非常好的态度去做它,我内在的智慧开显就会越来越大,我对于我内心无知的无明,无知的愚痴消除就会越来越快,当然就能够快速成佛。
学员问:大愿法师,我现在比较迷惘和困惑,我26岁就成为一个跨国企业的CEO,到现在算是事业有小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的生活都比较富足,如果不断追求下去的话,就觉得会很累,而不走下去的话,人生就到此为止了。感觉自己三十来岁就好像已经为自己准备了一副棺材,很困惑,我的问题是:人生究竟是什么?谢谢!
法师问:您的问题是人生究竟是什么,或者能够更具体细化一些吗?或者你认为人生究竟是什么?你是指生活、生命还是指生死?
学员答:应该是在生活跟生命之间,不是生存的问题,是生活和生命,就这一块。
法师答:好,我想生命是本体,生死是相,生活是用。这位先生刚所提到的,自己应该是人生道路都很顺利,年轻有成,这当然非常难得,这是宿世的福报和今生的智慧加上努力。但是我想我们其实应该可以往更高的层面去开发。当然生活很富足,不要说你自己做一个跨国企业的中国区的CEO,乃至于说,你就自己创立一个跨国企业那又怎么样呢?对吗?
你不需要说考虑我是不是需要去赚更多的钱,假设有一个机会能够让你自己去创一个跨国企业,这个企业你越做越大,如果你只是局限于物质财富丰富的这个层面是不够的,你的人生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对不对?
所以人生的目的或者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生命价值最大化。那生命价值有什么价值呢?一般的人会把它物化为外在的成就,这个不够,对吗?我相信您自己都深有体会了。更进一步是什么呢?我们能够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留下自己的足迹,我能够有精神生活的丰富,哪怕我物质不怎么的,可是我精神很富足,我也很安乐。正如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当然是精神的提升,这其实也是我们判断人才的标准。
你看儒家所说,平时就视其所关注的,富则视其所不为,达则视其所举,贫则视其所不取。第二个层面就是我们可以在精神生活上来提升自己。比如说,如果我立足于本职的话,我就可以探究,我能否在管理模式上有提升呢?我能否在带领团队上面有更好的方法来探索呢?
你看我们现在的管理界,东方人好像很少,全世界公认的就日本出了一个大前研一。当然,我相信曾伟教授能够很快脱颖而出,除了帮助中国的企业有提升有成就之外,能够更广泛地利益世界。那么我们能否在这个上面去提升呢?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在灵性生命的解脱上去提升呢?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
丰子恺说他的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怎么会选择出家的道路。他就讲到人生的三层楼: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的丰富。第二层楼是精神生活的丰富。第三层楼就是灵性生活的解脱。他就说,我的老师李叔同一生下来就是天津一个最富有的盐商的儿子,因为他的父亲做过前清的户部主事,后来又下海经商,经营这个盐,赚了很多钱,所以衣食无忧,物质财富是不用追求了。他十八九岁在中国传统文化——诗辞歌赋、琴棋书画都很精通。又东渡日本,是把西洋的美术和音乐带进中国的先行者。在浙江的大学里面任教,在学术上的成就也已经是炉火纯青,已经是很有影响力了,所以他必然会走向灵性生活的解脱。
所以,其实要看我们怎么界定。如果你去向外求,当然它会有很多的限制,对吗?因缘条件。你要去创立一个公司,然后做得很大,因缘条件怎么样呢?未必的,所以你要能够善观因缘。
如果我们向内呢?无论是第二个层面还是第三个层面,其实它都是内在的心的提升,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此。生命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可以一直一直地去开发它,这是一个很长远的过程,一直到我们圆满成佛才算是彻底究竟地开发了我们的潜能,对吗?当然不是说我们此生此世就好像无事可做。所以,我想应该是我们往这么一个层面上来体悟,也祝愿大家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开发佛性。
好了,谢谢!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