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一个企业能够发展到多大,主要的不是取决于它现在的规模,而是取决于企业能够拥有多少忠实的有执行力和创造力的员工。执行力和创造力是互相影响的,只有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不折不扣地有效地执行。所以说"下君尽其力,中君尽其能,上君尽其智。"我们能够尽到最大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这样当然整个企业就会执行力更强了。
经营之道的艺术层次
第二个部分是说经营之道的艺术层次。工作坊即是修行道场
日本电器大王松下幸之助,被尊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在他创业的头十五年里,松下公司一直都是业绩平平,没有大的突破和发展,松下幸之助也感到非常苦恼。
有一天,他去参观游览一座寺院,发现寺院的香火非常鼎盛,他就对此现象进行一个深入的思考:并没有谁去强迫信徒到寺院来,但是他们为什么会争相到来呢?也并没有谁去强迫信徒要给寺院捐献香油钱,他们为什么都会竞相地去捐献布施呢?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经过向寺院的高僧学习禅法,松下幸之助就恍然大悟,原来信奉佛法的人是有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解脱追求,所以他们能够自动自发地去做很多的事情,并且不断地自我超越。而企业之所以发展不快,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公司仅仅是停留在获取利润这么一个层面上。所有的员工,包括高级的管理者,都缺乏精神追求和心灵上的提升。
松下幸之助明白以后,因此而留在寺院之中禅修了好几个月,之后提出了一些理念。刚刚主持人已经提到了,他的理念总的来说就是——禅即管理,工作坊即是修行道场。
不是说要去到寺院之中,才是我们修行的地方。实质上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修行,无论是在家里面,还是在工作场所,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道场;一切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眼前手头上要做的工作,也就是我们最妙的最好的修行法门。
他能够将禅的智慧运用到管理和工作中间去,松下公司也以此为起点,开始了飞速的发展。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在接受记者访问的时候说:"像我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比比皆是。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对禅的领悟。"
所以在松下幸之助的领导之下,松下公司处处都体现着禅法的精髓,闪耀着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的智慧光芒。在修习禅法的过程之中,他培养了直心、柔软心、禅心。这种心让他能够将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并且时时刻刻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喜悦;而且他也能够努力地帮助所有的员工,在工作之中享受人生、圆满人生、自我实现、创造人生,所以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能够长盛不衰、有可持续发展力的根本。
管好心灵才能够管好一切
所以说,管好心灵才能够管好一切。我们不管好心灵的话,外在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无论经历多少种制度,运用多少种方法,都是有限量、有穷尽的,不可能一劳永逸的。
所以《入菩萨行》上说: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无论你怎么搞,都是在六道里面轮回,都是苦乐交参的。只有我们真正地明心见性了,才彻底地获得永恒的安乐。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领导者的洞察力、智慧和他的价值观,是企业能否真正地基业常青、百年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力的根本保障。
比方说,中国企业,海尔的文化是张瑞敏的文化。张瑞敏对于企业的经营之道有很深入独到的一些思考,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界的哲学家,他提了很多的理念都非常好。比方说,他提出一个"斜坡球体论",认为企业就好像一个小球,这个小球放在一个斜坡上面,因为自身的惰性,还有外来的压力,它就会向下滑。我们要让它不掉下来,就需要一个止动力,那就是基础管理;为了让它不断地提升,就需要一个提升力,那就是企业的创新。
张瑞敏提出:"什么叫做不简单?我们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天天做好,就叫做不简单。"
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每一件简单的事情都天天能够坚持做好,当然产品质量就能够提升。
有一个笑话说,德国的汽车卖90万,日本的汽车卖60万,中国的汽车卖30万。原因在于工艺的精细度不同。瑞士做的手表,售价以万元为单位来计算;中国做的手表,以百元为单位来计算。原料仍然是那一些,但是这种精细度就相差很远了。所以说,我们要能够真正地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让所有的员工天天做到最好,这就是不简单。
而且他又说:"部下的素质低,不是你的责任。但是不能够提高部下的素质,就是你的责任。"
还有联想的文化,可以说是枊传志的文化。他强调"入模子教育",所有的员工进来都经过培训,好像入到同一个模子里面出来一样,大家当然思想统一。
华为的文化是任正飞的文化,万科的文化是王石的文化。
王石很难得,他所强调的是不做全能冠军,只做单项第一。
万科在早期的时候,大家都很清楚,曾经在多元化方面都是做得很成功,房地产上面有万科城市花园,在零售业方面有万佳百货,在饮料方面有怡宝蒸馏水,还有娱乐业、工业等等多元化的经营。
但是王石很有眼光,在企业很兴盛的时候,他头脑都能够很冷静。他不会像有一些企业,上市了,或者有资金,就盲目地扩张,涉足到很多领域,最后就崩溃掉了,资金链断掉了。他一直会坚持,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坚持定位在成为开发城市住宅的专业房地产公司,成为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我们有一些时候活得很累,因为什么都想要,尤其是各方面条件、因缘好像看起来都很好很具备。但是我们不知道,福兮祸所伏,那里面潜伏的危机,我们没有清醒地认识。还有一些因为太追求完美,分不清轻重缓急。
唐代有一位德山宣鉴禅师二十岁出家,因为他出家以前就是儒家的秀才,出家以后学得很快,佛教的性宗、相宗,各方面他都有很深入地学修研究。他发心专门讲《金刚经》,讲了几十遍,专门著了一部书,叫做《金刚经青龙疏钞》,当时号称为"周金刚",他听说南方的南宗禅,即六祖惠能大师这一系,提倡顿悟成佛,他认为这个不可能,他就发心要到南方来跟这些南方的"魔子"来辩论。
因为《金刚经青龙疏钞》很多,他就拿个担子挑,一路行脚到南方,想与当时很著名的一位开悟的南宗禅的代表人物龙潭崇信禅师来辩论。
抵达的时候是早上,德山禅师饥肠辘辘,刚好就看到有一个阿婆在街边上摆一个摊子卖点心。他就过去向这位老太太化缘,希望能够给他提供一点饮食。老太太看着这位法师很有心供养,又看他挑了一个担子,就问:"法师啊,您挑一个担子,里面是什么东西呢?"
德山宣鉴禅师很得意地说:"这是我专门讲解《金刚经》几十遍以后的一个著作《金刚经青龙疏钞》。"
阿婆因为住在龙潭寺附近,经常跟崇信禅师学习,也懂一点禅法。她就问德山宣鉴禅师:"禅师啊,既然您是讲《金刚经》的专家,我向您请教一个问题:《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法师,您要吃点心,到底是点哪一个心?"
既然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那么你到底要哪一个心呢?
禅师哑口无言,再不敢傲慢了,自忖:"哎呀,你看看,我还以为我很懂《金刚经》,结果我还没有见到禅师,在寺院旁边就给一个阿婆问住了,瞠目结舌。"
禅师的傲气一下就打掉了,恭恭敬敬进去参礼崇信禅师并请法。崇信禅师也不跟他多说。德山禅师道心很好,很有恒心,很有毅力,为了求法,不管你怎么对他,冷淡也好,呵斥也好,他就不走。德山宣鉴禅师就一直恭恭敬敬站在崇信禅师法座旁边,一直要等到禅师开示他。禅师也不怎么开口,也不理他。到很晚了,崇信禅师就对德山宣鉴禅师说:"这么晚了,你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吧。"
德山禅师顶礼就离开了,走到门口又回头说:"师父啊,不好意思,外面太黑了,我看不见路。"
崇信禅师马上就给他点一支蜡烛递给他,德山禅师当然来接,一接,崇信禅师马上一口把蜡烛吹熄了。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吹熄的当下,德山宣鉴禅师真正大彻大悟了。
我们谁知道他悟到什么?
很简单。当然非常深的这种表述,我们就不必要了。我们只是讲经营之道,说比较浅一点的在对禅上面的理解,希望得到有所启迪和帮助。那是什么呢?"相有生灭,性无变迁"。
蜡烛是个相,对不对?有点燃的时候;也有吹熄的时候,这是生和灭,生灭法。但是龙潭禅师能够点蜡烛,能够把蜡烛递给他,这种功能从哪里来呢?本体是什么?这是一种功能,是一种用,用肯定有一个体,体是他不生不灭的佛性。
德山禅师能够接这个蜡烛,这也是一种功能,也是一种用,用背后的体也是不生不灭的佛性。他悟到的是本体,悟到的是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
所以六祖大师说: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我们能够真正地体悟到真心,体悟到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法尔如是的真心,这样是我们一针见血地直接从本体上来起修。
德山宣鉴禅师大彻大悟了,真的是痛哭流涕,来感恩龙潭崇信禅师。
第二天,就把他辛辛苦苦从四川挑过来的那一担《金刚经青龙疏钞》堆在法堂前面,点好一把火,说了一句话: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点火就把那一堆书统统烧掉了。就是说,我们就算把所有的玄理都弄通了,但是你能够了解整个法界的真相吗?你了解的还是很少,就好像一根头发丝放在虚空里面一样;你就是把所有微妙的道理都研究透彻了,都穷尽了,那也不过是好像一滴水汇入到大江河里面一样,微不足道。
如果我们不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光靠研究经典,那是无济于事的。
这则公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就是经营之道的科学层次犹如战术;经营之道的艺术层次犹如战略。战术失利是兵家常事,它不会影响大局;但是战略失误就会全军覆没。所以俗话说,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
我们作为企业的创办者,或者主导者,当统帅最重要的是抬头看路。如果企业发展方向选择错误的话,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是于事无补的。
比方说香港的百富勤,曾经是香港最成功的投资银行,但是亚洲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它第一个倒下。为什么呢?虽然百富勤网罗了不少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金融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只会为公司低头拉车,缺乏抬头看路的人物。
所以说,我们企业的领军人物也要像德山宣鉴禅师一样,不可以单单在战术上去用功夫,不可以天天忙于审核签字,听取汇报,搞接待,或者内部的一些琐碎管理等等,而应该是思考企业经营发展的方向,并且作出重大的决策,再删繁就简,提出简单的理念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我们都知道IBM,它是一个拥有40多万员工,年营业额超过500多亿美元的一个巨无霸的企业,但是它的管理理念却是惊人地简单,只有十三个字:"尊重个人,为顾客服务,追求卓越。"化繁为简有利于让员工达成共识,团结一心,形成最大的合力。复杂的东西都是缺乏速度的,不能迅速达成目标,就没有效率,所以也就没有合力、没有速度。没有效率,当然我们的企业就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
所以最佳的管理方法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保持企业工作氛围的单纯;
第二个方面就是管理简单而有效;
第三个方面就是让员工的工作清晰起来。
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语来清晰地描述工作的内容,这样就容易形成合力、速度和效率。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前一任CEO韦尔奇也认为说:"长寿的大公司,一是靠企业文化的传递,二是靠接班人的素质。"
所以说:三年的企业靠运气,五年的企业靠老板,十年的企业靠管理,二十年的企业靠文化,那么一百年以上的企业靠什么?靠信仰。
经营之道的哲学层次
接下来就进入到经营之道的第三个部分之哲学层次。
净化意识潜意识
有张马车图,比较便于来说经营之道的哲学层次。
图很简单,画的是马车,一匹马、一个马车夫、还有一位乘客。
它表达的是什么?马车象征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命。有些人命好,钟鸣鼎食,富贵之家,一降生就是锦衣玉食;有些人命就不怎么样,两个小轮子,一个破车子,也要走一辈子。
路就象征着我们的运,马车是命,我们每一个人人生之中的运一直不同,有一些时候可能是康庄大道;有一些时候可能是羊肠小道,崎岖坎坷。
其实经营之道的哲学层次应该是上升到心灵、心性这个角度。这匹马象征着什么?象征着我们人的意识。企业经营者在意识上,当然希望企业经营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壮大、可持续发展。每个企业经营者都这么想,但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很多人失败呢?
而且有些人是进入了一种轮回,他这一次做这个事情失败,认为是外力条件不够,因缘不够,谁障碍我;第二次再做的时候,还是会失败。为什么?一再地失败的时候,当然就不单单是意识层面的问题。
而且我们要知道,虽然这个世间有很多的成功学,但是你学了成功学就能成功吗?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很简单——你说这匹马能够决定马车前进的方向吗?不能。
你如果去问这匹马:"你能够决定这辆马车前进的方向吗?"
这匹马说:"能啊。我不动的话,这辆马车怎么能动呢?"
你再问它:"那么你为什么会向左转?"
这匹马会说:"我觉得我左边的脸紧了,所以我就向左拐弯了。"
当然我们都知道是这位马车夫在拉左边的缰绳。
也就是说马是不能决定前进方向的。我们的意识、思维、逻辑、推理,能够决定我们真正成功吗?也是不能。
但是我们也需要训练这匹马。这表示什么?我们要成功,首先要从意识层面净化开始,我们讲经营之道,也首先需要从我们的意识层面的净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