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中册)
28327400000023

第23章 禅与经营之道(1)

前言

禅与经营之道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非常欢喜我们今天能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能够相聚在"凤凰生活大讲堂"来共同探讨禅的智慧。首先非常感恩此次众多的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能够成就这次的讲座,让大愿能够有机会向在座的诸位领导和诸位嘉宾学习。大家都是人中之龙、人中之凤,是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之中的杰出人才,所以非常高兴能够有这么一次向大家请益的机会。佛教的《华严经》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我愿以所学到的佛法大海中的一滴作为对大家的法供养。同时也非常感恩我们此次的主持人非常精彩的主持。

此次的讲题是《禅与经营之道》。

我们先来分享一则小故事。美国石油大王保罗盖帝在他的自传之中提了一个非常有趣,并且发人深思的观点。他说:"假设我们能够将目前全世界所有的现金和所有的产业、物资,统统混合在一起来,非常均匀地分给全世界的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完全相等的财富。但是半个小时以后,全球的这些财富均等的人们,他们的经济状况开始有显著的改变:有的人因为没有捍卫自己财富的能力,而丧失了他分得的那一份;有的人会因为豪赌而输光;有的人会因为盲目投资,而迅速地变得一文不名;还有一些人容易被人诈骗而迅速地破产……财富的分配又会重新开始了,有些人的钱会变少,有些人的财富又会变得多起来。这种情形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得差别更大。两三个月以后,这种贫富的差距会变得十分惊人。再经过一年以后,这个世界又会变得跟没有均分财富之前一样了:有钱的还是那些人,比较贫困的人们依然还是没有什么改变。"

他这种观点当然可以探讨,但是至少说明一点:有很多人不懂得经营之道,没有开发出自性本具的经营管理的智慧,所以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禅与经营之道》。

我们知道经营管理是需要具有大智慧的,而禅更是智慧中的智慧。千百年来,禅门之中经典的公案里面都蕴涵着最伟大的最深刻的经营管理的智慧。能够成为我们中国企业成长的思想动力,也能够成为我们所有的人经营人生、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乃至于解脱成佛的顿悟法门。

今天想从经营之道的科学层次、艺术层次、哲学层次和信仰层次四个部分,来共同探讨禅的智慧对于提升我们经营管理水平的作用。

经营之道的科学层次

首先是经营之道的科学层次。

有一些人每天都很忙碌,每天从早上鸡叫忙到晚上鬼叫,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于血本无归,身心疲惫。而更多的企业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成长的烦恼,有一些企业为了聘请和留住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会不惜血本,乃至于赠送股份,但是关于高层经理人离职、跳槽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甚至于还有一些是挖企业的墙脚,集体离职。

比如说,以前小霸王的段永平,他离开小霸王去创建步步高的时候,小霸王的中层管理人员几乎全部都投奔到步步高的门下;而创维的一百多号人马也追随陆强华集体跳槽到了高路华。留不住人才,这是企业成长之中的一个困扰。

还有一些企业是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离心离德,管理层的人员之中,又会互相排斥和攻击,缺乏有凝聚力的团队。

还有的企业,虽然会模仿西方的一些管理科学的理念,制定一些管理制度,还有非常完善的发展战略,但是执行力并不强。

很多的企业都会感叹,劳动力成本不断地提升,利润空间不断缩小,钱越来越难赚,活越来越难干,人越来越留不住,路也越走越窄了。

禅的智慧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什么启示,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来留住人才,提高向心力和凝聚力?

提高凝聚力的第一个方法——吃亏是福

我们先来分享一则禅宗的公案。日本禅宗有一位白隐禅师,修行非常高,大家公认他是一位开悟的圣人,戒行也非常高洁。有一位信徒平时对他也非常崇拜,非常尊敬。但是有一天,这位信徒发现自己的女儿怀孕了,一再地追问他的女儿:"你肚子里面怀的到底是谁的小孩?"

他女儿被逼之下就说:"是师父的小孩。"

不久小孩就生下来了。这位信徒非常生气,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冲到寺院去,把那婴儿扔在禅师的床上,指着禅师的鼻子破口大骂:"伪君子,骗子……"等等,说了很多难听的话。

白隐禅师如如不动。等他说完以后,禅师只回答了一句话:"哦,是这样子的吗?"

以后禅师就负责起抚养婴孩的责任。婴孩很小,要吃人奶,禅师每天抱着小孩出去,找那些有小孩的妇女,去乞讨一些奶水来喂养这个小孩子。当然就给人耻笑,给人辱骂,有很多的人不理解,就拿鸡蛋、西红柿来砸禅师。但是禅师把身体擦干净,照样还是继续去做。这样经过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信徒女儿的男朋友本来是怕承担责任,所以逃跑到外地去了。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良心发现,觉得非常难受,很惭愧,所以跑回来向这位信徒澄清了事情的真相。

这位信徒很后悔、很惭愧,马上拉着女儿和女婿到寺院来向白隐禅师忏悔:"师父,对不起!冤枉您了,不好意思。"反复地道歉。

禅师仍然如如不动。等他说完以后,还是那句话:"哦,是这样子的吗?"

最后信徒把这个小孩抱走了。

此典故在佛教史上有记载,说明禅师修行忍辱波罗蜜非常高,因此在全世界的佛教界之中都得到广泛的赞叹。所以说"吃亏是福"。

一般来说,世间人的本性,是要去求利的。如果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们吃点亏,让其他人得利,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凝聚力,就能够使你的事业兴旺发达。

比方说,正泰集团的南存辉就非常善于运用这个方法,他先后四次进行大规模的股权分流,从最初他拥有全部的股权,一直到后来他只持有28%的公司股权。表面看起来南存辉是吃了亏,把钱送到人家口袋里去了,其实不然,因为这整个的蛋糕做大了以后,自己相对的收益虽然是小了,但是绝对的收益却大大提高了,实现了一个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双赢之道。

在湖南的怀化,流传着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清朝时候,郑板桥有一位远房亲戚叫做郑煊,有一次郑煊做木材生意,把货运到湖南怀化的洪江。那个时代是用水运,洪江是一个商贸的中心。哪里知道货一运到的时候,木材价格马上狂跌,眼看就要血本无归了,郑煊忧心如焚。

这时候郑板桥送来一幅勉词,题头就是四个大字——吃亏是福。底下的内容是:

"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而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

郑煊认真思考郑板桥这个题词,从中体会出人生盈亏的哲理,心情也就平静了很多。谁知道又过几天,木材的价格又暴涨起来,所以郑煊意外地发了财。他就将郑板桥这个题词作为家训,刻在家里面的照壁上来警示后人。我们现在如果去游览洪江古商城,仍然可以看到当时所刻的真迹。

蒙牛集团的牛根生也信奉此理念,经常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提高凝聚力的第二个方法——制度建设

提高凝聚力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制度建设。

我们看世间,有很多千年古刹,但是我们看世间的百年企业多不多呢?不多。你看,洛阳白马寺创建于公元67年,距离现在有1900多年了;南岳的方广寺创建于公元503年,距离现在有1505年了,千年古刹是非常多。企业的寿命能够维持多久呢?能够过一百年以上的企业都非常少了。为什么千年古刹多,百年企业少?其间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中国佛教史上经过了三武一宗的法难,佛教都还能够迅速地恢复起来,而且还会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其中一个原因是佛教的寺院和僧团以"六和敬"作为维系整个僧团的根本制度。

《华严经》上说:"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六和敬"是佛陀创建僧团所制定的生活规范,具体内容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就是在行为上不侵犯人;

"口和无诤",是在语言上和谐无诤;

"意和同悦",是在精神上志同道合;

"戒和同修",是在法制上人人平等;

"见和同解",是在思想上建立共识;

"利和同均",是在利益上均衡分配。

有"六和敬"这个根本的制度来约束整个僧团,所以能够维持正法久住。尤其是佛教的禅宗,发展到唐朝时候又出现了《百丈清规》等等更为完善的共住规约,目的都是成就一个和合的僧团,使正法得以久住。

同样的,一个企业要能够持久地发展也离不开和谐。我们看"六和敬"核心都是一个"和",就是整个团体的和谐与团结,我们才能够取得共同的成功和进步。松下幸之助就非常重视团体内部的和谐,松下公司的企业规定中有这样一条:"新员工一律先到寺院中打坐和抄写佛经"。然后就能够将员工的这种忠孝守信,这些思想都转变为对于企业的忠诚,之后整个企业就更加有凝聚力了。

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仅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就超过了我们五千年的成就,拥有今天的雄视世界、超强独大的一方霸主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他从建国伊始就非常注重于制度建设,不断地完善宪政。美国人更关注的不是如何培养一位好的总统,而是注重于怎样产生好总统的程序,以及如果总统不够优秀的时候,他不会对于整个的国家造成大的动荡,这样的一种机制。

但是反观我们中国的企业,很多企业的安危都是系于一个能人,或者创办者的身上。当经营发生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会习惯性地希望有一位能人能够出来挽狂澜于既倒,可以说很多企业的开创者可能是一个卓越的老板,他的鼎盛期往往就是本企业的寿命期。

比方说汪海,基本上他的鼎盛期一过,企业就衰退了。所以我们要能够借鉴佛教"六和敬"的精神来建设企业的制度,我们从对人的关注转变到对于制度的关注,对于组织和流程的关注。

有一个禅门公案说,我们中国宋朝的时候,有位浮山法远禅师,他听说有一个寺院的大德长老是开悟的圣者,就专程和几位同伴去参学。去到以后,寺院的住持对他们非常地苛刻,其他几位忍受不了就走了。

浮山法远禅师愿意留下来,而且在寺院之中做最苦的事情——典座,就是寺院里面专门给大众来做饭、烧水,提供服务的这么一个职务。那时因为条件有限,寺院之中大家生活都不太好,很多法师的肚子经常处在一种半饥饿状态。好不容易有一天,住持外出办事去了,浮山法远禅师就私自从库房里面拿了很多的油面出来让大家吃好、吃饱。

住持回来就问:"是谁做的?"

浮山法远禅师敢于担当,说:"我做的。"

住持说:"那好,你赔。"

把浮山法远禅师所有的三衣钵具,衣单费,通通扣起来,还远远不够赔,住持就赶他走。他不肯走,住持就拿一桶冷水从头顶淋下去,当时是冬天的时候。

浮山法远禅师就说:"我是为求法而来,哪里是你一桶水就能够把我淋走呢?"

他虽然是不走,但是住持也不给房子他住。怎么办呢?他仍然留在寺院的走廊上,天天在走廊上打坐。隔了半个月,住持偶然地出来散步,经行,看到浮山法远禅师坐在走廊上,就又呵斥他了:"你怎么还没走?一直在我们这里住了半个月,那好,我没有同意你住,你要交房租。"欠得更多了。

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寺院是赶不走的法师?在企业是留不住的员工。为什么会刚刚相反呢?

因为寺院的法师是为法而来,为解脱而来。他的目标不同。如果我们的企业只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话,老板和员工,大家都只会认同自己的利益,最终也会归属于自己的利益,当然就是一盘散沙。没有认同感,没有归属感。

世间有一些教材,有一些培训,好像北大、清华,很多高等学府都编有一些工商管理方面的教材,有些MBA教材也说"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我们深入地想一想就知道,这种经营模式正是我们优秀的员工留不住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老板既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员工也会去追求工资的最大化了,当然他就会走向那些能够提供更好待遇的企业,就会跳槽过去的。

我们要真正地留住人才,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企业有更高远的目标。否则,天天改来改去,今天是劳资科,明天是人力资源部,后天又变成一个什么新玩意了,变来变去,始终都还是没有什么大的用处。

提高凝聚力的第三个方法——建立愿景

所以提高凝聚力的三个方法,第一,物质上吃亏是福,分享双赢;第二,在制度上实现"六和敬",团结、和合;第三,在心灵上建立愿景,同舟共济。

第二个瓶颈是许多企业都会存在一个执行不力的毛病:一是不做;二是拖拉着做;三是企业主过问以后才去做;四是虽然做了,但是没做好。

怎样才能够提高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怎样才能够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自动自发地,而且出色地完成每一件事情?

在禅门之中流传一则公案。有一个寺院的长老非常精通做大饼,远近闻名,寺院香火鼎盛,很多人专程过来就为了吃那种又香又甜又酥脆的大饼。

有一天,有一位年轻很落魄的乞丐也跑过来,也希望寺院能给他一个大饼。这位长老的弟子们看到这个人是非常邋遢肮脏的一个相,就不准他进斋堂。正在争执的时候,长老走过来说:"出家人慈悲为怀,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

长老就亲自选一个最好的饼,恭恭敬敬地送给这个乞丐品尝。乞丐非常感动,吃完以后,他就掏出身上唯一的三文钱献给长老,说:"长老,这是我对于寺院的布施。"

长老就收下来了,说:"施主,祝你一路走好!"

弟子们觉得很纳闷,说:"师父啊,你既然是前面已经想施舍给这个乞丐,后来怎么又会去收他的钱呢?"

长老就回答:"他不远千里而来,为了尝我们这个大饼,当然我要给他。更难得的是他能够有这样的上进心,懂得为人处世之道,虽然只是三文钱,我也要收下来。有了这份尊重的激励,他将来一定会有大的成就,成就必定是不可限量的。"

弟子们都觉得不以为然,怎么可能?一个乞丐三餐不济,怎么会有什么大成就呢?认为师父肯定老糊涂了,在说梦话。

20年以后,有一位大富大贵的商人,专程上山来感谢当年的一饼之恩,就是当年献了三文钱的那个乞丐。这位长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知道吃饱肚子只能够解决一时的需要,但是对精神上的尊重,能够激励人的一辈子。

IBM创办人沃森被列为美国十大企业家之一,他就经常会说:"企业必须自始至终地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员工,并且帮助他们树立信念和勇气,这就是企业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