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珪禅师看到以后,就在法堂里面召集所有的学生进来,然后说:"你们都是能够分辨是非,都已经能够深信因果,已经有了修行的基础了,所以不管在哪里学都能够进步。但是他很可怜,现在是非都没有分清楚,因果都还没有搞懂,如果我不教他的话,谁会教他呢?他怎么办呢?所以,就算你们全部都走掉,我也要把他留下来教化他。"
这个犯盗窃的学生非常地感动,然后泪流满面,真正地得到一次洗心革面的彻底的净化。从此以后,他犯盗窃的这种无明就烟消云散了,而其他的学生当然也都非常地感动。
所以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能力不够的老师。
其实,不要认为说禅师是那种不能够分清楚是非的人,不是这样。禅师因为有圆融的智慧,所以他能够从更高层面来看,知道一切是与非都有超越的可能。即算是他有做错事,都有一个能够善巧方便的激发他内心的这种佛性的可能,有能够让他迅速转变的可能。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他做了错事一味打击他、批评他的话,他永远难以成长。
所以一个企业日后能够发展多大,能否茁壮地成长,主要不是取决于企业现有的规模,而是取决于企业能够拥有多少忠诚的、有创造能力的、有创新力的员工。而保持这样的一支有创造力的、忠诚的员工队伍的关键就是我们要能够在洞悉人性善恶的基础之上,能够发展出符合人性规律的、使员工能够在人性之中开发佛性的企业文化,这样才是关键。
这个是我们说怎样去把人的资源、人的积极性调动到最大,运用不同的领导风格。因为所谓管理,前面说过无非就是三者的有效结合,人、资源,然后做出最有效益、最有效率的事情来,这样就是管理提升的本质。
第三个层面就是从企业管理的目标这个角度来说了。
禅是生命的自在,禅是生活的潇洒,禅是思想的空灵。我们能够运用这些禅的智慧来不断地提升我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能够由管理的知识提升到管理的智慧。
我们其实是要能够以服务社会来促进所有人的幸福指数的提高。正如我们之前有提倡和谐社会,现在又开始倡导说幸福指数的提升、幸福生活。而事实上,如何提升幸福的指数呢?禅的智慧是能够很有帮助,所以企业要有这样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在物质层面的器世间来说,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了,那么企业应该不断地创造物质财富和提供优质的服务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过,企业的目的并不是盈利,盈利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的考核标准而已,企业的目的就是创新和营销。创新是通过创造出新产品来创造市场,而营销就是为新产品找到市场。
事实上人是不能真正被满足的,人的需求不能彻底被满足,但是我们要做的是创造需求,不是满足需求。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说,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满足人的需求。那其实是永远不会被满足的,只能够通过智慧去创造需求,所以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有情世间,在精神层面来说,企业要能够承担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企业要能够以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来赢得全社会的尊敬。在西方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之中,有很多的企业是广受全社会尊敬的。但是在中国的企业之中,能够真正赢得全社会的尊敬,能够在社会责任的承担方面、公共利益的承担方面广受赞誉的企业还是非常少。所以我们的国家虽然GDP达到了世界第二,但事实上还只是一个经济的巨人、文化的侏儒。
我们通过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之中能够不断地挖掘几千年来的传统智慧,让我们的这种优秀的管理智慧,经过实践能够具有普世的价值,更广泛地利益世界和人群,这是更可珍贵的。所以企业要能够成为推动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重要的力量。
那么在灵性层面智正觉世间来说,企业家要能够带领员工以企业为道场,以工作为独特的修行法门,来开启内在的慈悲与智慧,来促进人的解放和心的解放。
心的解放就是从一切的偏见执著之中解脱出来。当然,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企业家自身的提升,所以成就百年企业的关键是企业家要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境界。企业家做不大、做不好,往往不是知识不够,更不是他对于管理原则、管理知识不熟悉,而往往是因为他的境界不高。所以传统的话说,小型企业看老板,中型企业看制度,大型企业看文化。
比如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从1879年由爱迪生创办电灯公司开始,历经了130多年而长盛不衰,与他们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有关。曾经有一任的企业的CEO叫做韦尔奇,就提出三项原则:第一个是减少工作量,做真正该做的事情;第二个是不断地超越自我;第三个是更精简、更迅捷、更自信。
其实企业的管理是要能够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用最简洁的三几句话把它提炼出来,因为简单、因为简洁,所以才大家容易知道,容易明白,才容易整合形成凝聚力,有凝聚力才有效率,有效率才有成长,才能够长盛不衰。
举一个中国的例子好了,像海尔这个张瑞敏,他是在企业的管理上面作深入思考比较多的。他也曾经提出来过,企业家首先要具备哲学家的素质。张瑞敏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就是设计师和牧师。第一个是设计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之中,要使组织结构适应于企业的发展。第二个就是牧师,要像牧师一样不断地布道,使员工能够接受企业文化,使员工自身价值的自我实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合二为一。
这个其实也就是企业管理智慧的不二法门,也就是禅的不二法门在企业管理智慧之中的运用,而禅的修炼能够使人突破狭隘的习惯思维,使我们的心回归到最开放的状态,最本原的状态,最清净的状态,来获得直觉和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最终能够获得云开雾散的顿悟和管理思维的透彻解放。
这个不容易呀,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存在着很多挑战和物质诱惑、利润诱惑的世间,如何能够穿越这些物质和利益的层层迷雾,抓住内心深处的真正的清净智慧,而找到企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真正挖掘管理的本质的智慧,这个是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往往容易因为物质的蒙蔽而看不清楚。
有一个小的例子,是真实的事情。是说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种老鼠叫鼹鼠,这个老鼠是很会打洞的,它每一年都会要收藏很多很多的粮食,打的洞很大,藏很多食物在里面。然后在它垂垂老矣的时候,就会刻意地留很多食物在那个洞里面。
但是你知道吗?那个老鼠最终是守在它的食物堆上饿死掉的,为什么?为什么面对那么多的食物它会饿死掉呢?因为它的眼光一直看到食物,没有看到其它东西,它一直去收食物。
但是这个老鼠其实能够跑动的时候,没有老的时候,它这个牙齿因为长得很快嘛,所以它总要在石头上去磨牙齿,才能够把食物吃下去。老的时候它走不动了,不能爬出去了,但是它忘记要把石头放进去,它只搬有用的粮食、食物进去,从来认为那个石头是无用的不搬进去,所以它牙齿长得很快很快,把嘴都撑住了,面对食物怎么样?没办法吃。
所以其实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如果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就会像那个老鼠一样。所以我们要真正地有一个穿透迷雾的这种智慧力,要能够使我们的心回归到一个最开放的状态,来获得云开雾散的顿悟,然后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和企业发展壮大的道路。
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其实就是"道"的体悟和"心"的自觉,有了这种内心动力的企业家,就能够缔造义利兼固、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伟大企业,所以其实根源还是需要在企业家自身境界的提升方面。
中国的《四书》我们都熟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明朝时候有一位高僧叫蕅益大师,他就曾经给这个《四书》从禅的角度作过一个讲解——《四书禅解》,其中他解释《大学》这个书名的时候,就用一句很简洁的话,透彻地说明了:"大者,心也。学者,觉也。"所以真正的大学就是学习心的觉悟。
我们看中国人造字,"觉悟"两个字,"觉"是一个学习的学,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悟"就是一个竖心边,一个"吾",就是我的心,"学习看见我的心"才是真正的觉悟。
这是我们说怎样在器世间、有情世间和智正觉世间这三个层面来确定我们管理的目标,确定我们企业的发展方向。
第四个层面就是知识来自于记忆,而创新来自于智慧。
我们前面其实已经说过了,知识这个层面是过去心累积的。我们用过去心累积的知识来面对现在的问题往往会碰壁,所以我们要用当下的活的智慧,活的、内心的、真心的这种觉照力、觉察力的智慧来面对这个世界,这样才会不断地产生灵感、不断地产生悟性,而能够让我们的企业基业长青,让我们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盘珪禅师那个公案,禅师不是不明是非的人,而是知道在是非之中有超越的可能,所以他能够包容一切的是与非,而能够看到更广大的可能性,能够超越种种的困境,而看到无限的可能。禅的智慧使我们能够心如虚空,成就人生的大境界,成就事业的大格局,成就管理的大智慧。
也来说一则公案。
宋朝时候有一位文殊思业禅师,他在家的时候,他家里面世世代代就是做屠夫,杀猪的。
有一天他在杀猪的时候,突然心里面生起一个大悲悯心,忽然之间就洞彻心源,放下屠刀出家去了。出家的时候写了一首偈子:"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
表面上来看,他的职业是从事一个恶业,但是他的真心本性照样还是有佛性的,所以因缘和合他照样能够洞彻心源,马上放下去求解脱。所以如果我们只是运用知识来看待,往往难以看到事物的本质,往往就错掉了很多的机会,所以要运用智慧来激发我们的创新能力。
禅的本质就是对人的本性的关怀,在人性之中开发佛性,运用禅的智慧能够使我们觉醒地活在当下来提高幸福指数,所以禅能够与时俱进,有永恒的魅力。
我们学习禅的智慧,来使我们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能够由物本位的管理提升到人本位的管理,进一步由人本位的管理提升到心本位的管理,也就是内心智慧的开启。由外在的被动的物本位的管理转化为内在自觉的心本位的管理。
管理者要能够像禅师开示学生一样地循循善诱,激发员工内在的这种创新能力,在辛勤的工作之中,自己完成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过程,激发出员工最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最大限度地激活创新能力。
因为在众生的眼里人人都是众生,而在菩萨的眼里人人皆是菩萨,每一位员工其实都是智慧具足的万物之灵,他们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改造,所以其实真正的禅悟的管理是帮助员工恢复在五欲六尘之中迷失的自我的本性,就能够最大幅度地激活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最大程度地增强团队的战斗力,那当然企业就打开了成功的大门,企业就有了一个基业长青、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
有一个禅的公案就是"茶满泻"了,这个公案能够让我们明白怎样去超越知识层面达到智慧的层面。有一个南隐禅师禅法很高明,有一位大学教授认为我也学了很多禅,我也看了很多禅的公案,他决定去拜访这个禅师去学习。
其实他内心里面对禅师是不服气的,他希望一较高低。所以他去的时候,并没有尊重也并没有顶礼,很傲慢地说想跟禅师探讨禅法,禅师笑一笑说:"好好好,请坐。"然后亲自给他泡茶,这个杯子倒满了,禅师还一直在不停地倒,不停地倒,一直倒的时候水就流了满桌面,所以这个教授忍不住了,说:"师父呀,这个茶都满泻出来了。"然后禅师笑一笑说:"是呀,杯子是满的,再加水它就会泻出来、流出来。"
同样的,我们的内心之中充满了种种的知见,种种的见解,种种的知识,那么禅的智慧也不能开启呀,内心的智慧不能开启,因为已经没有空间,一直被各种各样的资讯所填满了。所以其实我们现在的人,你要说对于佛法的知识,对于禅的知识,比以前任何时候的人都要多,但是比以前任何时候的人要开悟都困难,为什么?因为他被各种资讯的所知障障碍住了。
所以我们要能够从已知的各种管理知识之中解脱出来,像《心经》上所说的"无智亦无得"。无智所以能够消除所知障,无得是自性本自具足,所以能够消除烦恼障,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开启这一颗真心,真心的妙用就是从一切已知的管理知识之中解脱出来,直接来觉照自己的真心,来开启内在的佛性。
像明朝时候的楚石梵琦禅师有个诗偈说:"此身闲逐片云孤,明月清风何处无?尽大地人教作佛,一茎草上一金躯。"每一棵草上都有一金躯,都有佛像,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都是能够开启我们的佛性。
从管理的技巧提升到管理的顿悟
怎样从管理技巧提升到管理的顿悟呢?我们从四个层面来说:
第一个层面,是走出管理的误区。
企业的管理只是对绩效负责,管理是一种分配,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管理就是要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笑话,说做董事长跟做教授有什么差别呢?做董事长是把八句话变成一句话说,做教授是要把一句话想方设法变作八句话来说,这样才显得这个教授有水平。
教授只是在知识层面去做分析,真正地要有行动的效率,我们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所以分配任务和指导大家一些根本原则的时候要简洁明了,让大家都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个要点就是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再有一点就是管理其实是管事不是管人。因为人其实不是真正管得住的,人只是能够被激励、被启发、被启迪。
中国部分企业家还停留在封建管理的层面,并没有运用现代意义上的管理。首先,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绩效其实也就包括效率和效益这两个内容。管理要能够产生好的效益,有限的人和有限的资源要能够产生最好的效益,而同时要用最快的时间来达成这个效益,那就是效率了。但是部分企业家对人的评价是"观其行",喜欢勤奋的人,而不是市场意义的"看其果",即强调单位时间的效率,部分企业家习惯用听话的人,而不是创造价值的人。
其次,管理就是要分配好权力、责任和利益。这其实看起来很简单,我们看这个三角形,什么是管理呀?你只要把这个权力、责任和利益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管理一定是好的,其实也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在管理上出错,往往都是没有把三者分成等边三角形,很多的管理者喜欢把权力和利益留下,把责任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