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中册)
28327400000013

第13章 禅与百年企业的管理智慧(2)

我们禅宗史上有一位禅师——青原维信禅师,他所描述的就是开悟的境界,悟境。

有一次青原维信禅师上堂的时候就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其实更重要的是后面一句。

禅师接下来说:"大众,你要知道这个三重境界是同是别呢?"这个话其实很重要,很多人都忽略掉了,这三重境界是分开的吗?还是一体的呢?这个是真实用功的地方。

第一个阶段是凡夫的境界,以凡夫的知见、凡夫的知识来解读山和水。我们其实也总是习惯于以自我主观的观点来看这个客观的世界,从我的立场、我的爱憎、我的想法来看这个世界,并不能够契入到山水之心,人和境界是对立的、是分离的,所以这个是我们凡夫的境界。

我们凡夫其实是什么?打个比方,我们看这个花,看到这个菊花了吗?你说看到了,但是其实你没有看到,为什么?你是认识到这个花,没有真正看到这个花,为什么?我们总是用两个东西同时去比较它,用过去心累积的知识来解读现在的事物,所以它是两个东西同时对立的,以这种分别来比较、来判断、来解读,而事实上有什么局限性呢?

这个花本来是活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刹那它都是鲜活的生命,都在呼吸。我也是活的,活的花跟活的我,我的眼根接触这个色尘的时候,因缘重组就产生新的智慧生命,这个就是灵性的智慧命,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但是我们不能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去常生智慧,我们总会去比较它、分别它、解读它,所以把这个活的就看成一个静态的了,给它贴了一个标签:"哦,原来这个花叫菊花。"我是用过去学的植物学的知识来给它一个判断、给它一个解读,所以我们只是认识了这个花,并没有看到这个花。所谓看到这个花,是看到这个花的本源,花的本源跟我的本源都是一个,所以人和境界疏离,迷失本性是一个局限性。

人和境界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以后就会有什么问题?有距离所以就有恐惧心。如果我没有距离,我知道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我与花融为一体,哪里会有恐惧心?我与整个法界都是一个存在的本源,哪里会有恐惧心呢?正是因为有了距离,所以我才有恐惧,正是因为有了恐惧心,所以我才需要不断地向外去追求、去攀求,贪婪由此而起,愤怒由此而起,烦恼由此而起。

为什么会贪?因为我害怕,面对这么一个浩瀚的世界,我害怕我拥有的资源太少了,所以我尽量多占有一点。还有更高一个层面是什么?我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尽可能多学一点知识,各种知识我都去吸收,希望能够多学一点知识来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但是有用吗?不管你怎么累积,你这个知识的累积都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限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以有限的知识来面对无限的世界,还是难以消除恐惧心。

这一点其实中国古人早就有深入的思考了,像庄子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是我们现在才考虑,几千年以前中国的古圣先贤都思考过了。

所以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民族都是非常了不起、非常有智慧的民族,这两个民族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都是特殊的心灵早熟的民族。在几千年以前人类的其他很多民族都还处在一个蒙昧的阶段的时候,还在刀耕火种的时候,这两个民族就已经对于生死、对于生命有很高程度的思考,所以是两个非常了不起的民族。

而禅的智慧是融合了两个民族的智慧,她是一种跨越民族的、超越这种地域文化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永远能够与时俱进而能够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一种智慧。为什么?因为她是直接从生命的根源上面着眼,来开启我们生命的智慧,而不是生活的技能和知识。生活的技能和知识这个是有限的,生命活力的彰显、生命智慧的开启,这个才是无限的,可以说她是一切的源头活水。

所以除了佛教里面有禅之外,基督教里面有基督禅,什么东西都有禅。任何事情做到一个能够将生命的活力完全彰显出来的时候,都是禅的智慧境界,这个是我们说怎样来看待这个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得个入处。就是他悟入了,已经悟得了禅的真理了,所以这个时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为什么?因为他已经破除了人我执,已经知道我和山水其实都是因缘和合而显现的,因缘和合的时候就显现、就存在于这个世间。所以这个阶段就全然地否定了从前的主观;这个阶段,我与山水都是同属于缘起性空;这个阶段他已经破除了人我执。但是还有一个法我执在,还有一个缘起性空在,所以这个时候他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到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但是他还有法执在,所以说第二个阶段是到了一个理上的悟,但是生活之中难以真正地起妙用,他是理事无碍境界。

第三个阶段才真正达到了大彻大悟的事事无碍的境界,这个时候"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山与水以及世间的一切万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翠竹苍松,其实一切它都是依其本来面目而展现在我们眼前,山水既不是我的反射,也不是空的象征,它只是真山、真水,也就是法尔如是的万法本然,也就是存在的根源,或者说本体,我既不在内,也不在外,因为我也是那个万法本然,也是那个存在的本源,所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可见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是向外去求很多很多的管理的知识。如果我们心是迷的,不管你学多少管理知识,还是难以真正地让你的企业迅速地茁壮成长,真正主要的是要向内照亮自己内心的盲点,破除我们自己观念上的、思维上的局限性,破除内心的种种执著和偏见。

事实上每个人在他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他都会带有那个文化环境的文化烙印,但他自己还不自觉,自己不自知,所以我们要超越这样的烙印,超越这样的偏见和执著而顿悟内心的智慧、顿悟管理的智慧。

这是说从管理知识提升到管理智慧的三个阶段。

那么,怎样才能从管理知识的学习提升到管理智慧的开启呢?我们分四个层面来说:

第一个层面是传统管理者与有效管理者的三个区别。

传统管理时间属于别人处在什么岗位就用什么思维只专注于事物忽略对人的培养

有效管理进行时间管理系统思考培养人

这其实是一个西方的观点。西方有所谓的三大管理学大师,其中之一就是彼得德鲁克。彼得德鲁克在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里面就说:"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绩效是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这个其实是说管理的本质,管理者如果自己去干活,他不知道怎么去激发大家的这种工作热情,这个就不是真正的管理者。

所以管理者要学的是将本领,而不是兵本领。具体的技巧、技能、技术,这个是兵本领,而如何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和技能和技术,激发大家的智慧,然后运用有限的人和资源来达到最有效率的、最有效益的工作,这个是管理者应该要做的,将本领是管理者要学的。

但是传统的管理者往往是管理能力比较低下、效率比较低的。传统的管理者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时间属于别人。传统的管理者往往是专注于那些繁琐的事务,时间都是用在处理别人的事情上,而缺乏对于企业发展方向等等重要事情的思考。

好像一个最常见的比方,说用一个缸子,那里面先放石头,放进那个小的鹅卵石,还能放什么?还能放沙子,放了沙子后还能放什么呢?还能放水,对不对?这个我们都知道了,但是其实反过来看是什么?如果我先填满沙子,你再要想放石头放得进去吗?放不进去了,为什么?除非拿掉一些。

那其实也就是说,我们平时传统的管理者往往被那些日常的琐碎的事务,那些沙子填满了我们所有的时间和空间,而那些真正的重要的那些鹅卵石,就是企业发展方向、企业的目标、如何去激活大家的这种创造力,这些重要的事情,我们反而就变成是没有时间去顾及和思考了。这样其实是自己对自己的时间不能掌控,不能做主,总是被动地来应付每天层出不穷的种种的繁琐的事务,这样的管理者是低效能的管理者。

第二个特征,他总是会受岗位的局限性,他处在什么岗位上就用什么样子的思维来看问题。因此就导致到部门与部门之间不合作,导致到很多管理者都是"屁股指挥脑袋"。他坐在什么位置上就从那个角度去思考,不知道整个系统其实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没有一个系统思维。

第三个特征就是,传统管理者只是专注于事务,而忽略了对人的培养。所以他们总会认为说下属总是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其实是他自己的局限性。很多的管理者往往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事务性的工作之中,很少花时间在员工的真正的创造能力的提升上,结果这个员工在组织里面就是自生自灭了,有能力的员工自己成长起来,能力比较欠缺的员工就丧失成长的机会了。

这三个特征是导致到管理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有效管理者的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进行时间管理。他们能够确定重要的事情,确定优先程序,所有的事情都会有序地、合理地、有效地解决,自己做一个时间管理,某一件事情在某一个时间段之内完成,不会无限期地去拖延占用其它的时间。

第二个特征是系统思考。有效管理者能够认识到只有借助于整体的力量,然后局部或者说个人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

第三个特征就是培养人。对人的培养是管理者最根本的职责所在,有好的、有创新能力的人,这个才是一切的根本,所以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胜任职责,当然组织的效率就会提升。

第二个层面是没有坏学生,只有能力不够的老师——四种员工与四种领导风格。

四种员工有心有力有心无力无心有力无心无力

四种领导风格授权型参与型推销型吩咐型

这个表其实也就说明什么?一定要了解到具体的,你所管理的这个人、这个团队,他们是处在什么样的水平上,才决定用不同的领导风格。

第一种是有心有力的员工,就是那些既有能力又热爱企业的员工,对应的领导风格是授权型的,对他们要充分信任,以及给予支持和资源,就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其实真正的企业的那些具体的物质资源应该是给在第一线的员工去分配,如果把它收上来,就变成是第一线的员工难以真正成长了,因为管理者并没有在第一线,等到传递到他那里的时候,这个效率就已经降低了很多。

第二种是有心无力的员工,是那些热爱公司但是能力不足的员工,这个时候的领导风格应该是参与型的,管理者可以和员工一起努力,然后帮助他们、指导他们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参与来提升他们的能力。

第三种是无心有力的员工,就是那些并没有认同企业价值、也并不热爱公司但是他自己非常有能力的员工,对这些员工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提升他们对公司的认同感,能够使他们主动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因此面对这样类型的员工,领导的风格应该是推销型的,管理者要能够不断地去沟通,而且传播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传播企业的理念和发展战略,使他们能够和企业真正地达成共识。

第四种是无心无力型的员工,这个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像家长一样吩咐型的领导风格,就是不断地去跟踪,包括每一个细节的安排、指导,都要非常清晰地给予指引,传、帮、带相结合,使这些员工也能够发挥作用并且尽快地成长起来。

一个企业,其实这种无心无力型的员工也是有的。一种是新员工,刚刚进来,也没有很多的技能,也没有真正地了解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还有一种是老员工,跟随一起创业很久了,他渐渐地跟不上企业的发展,然后变成无心无力型的。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员工,工作的绩效都是取决于领导者的管理水平,而不是员工的水平。员工可以是不同状态、不同类型的,如果管理者有不同的领导风格,即使是无心无力型的员工,也能够取得好的工作绩效,所以没有坏学生,只有能力不够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能力不够的将军。将军水平够的话,即使他带领的是无心无力的士兵,也能够战无不胜,老师能力好的时候,即使是旁人看起来很差很差的学生,也能够让他觉悟。

我们也说个例子好了。

有一个七里禅师是有道的高僧,他每一天讲经说法之余都会在佛殿里面打坐参禅。有一次半夜的时候,有一个强盗闯进来了,拿着明晃晃的刀抵着禅师的背脊说:"把钱全部拿出来,不然要你的老命。"然后这个禅师笑一笑说:"钱全部在那个抽屉里面,你自己去拿好了。"这个强盗没想到这么容易得到这么多钱,很得意,就说:"哼,算你识相。"拿个袋子把所有的钱全部席卷一空,转身就跑。

禅师在那个蒲团上笑一笑,淡定地说:"你拿了人家的东西,谢一谢难道你都不会说一声吗?"这个强盗一听,心里一愣,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个人被抢劫了,那么淡定,还叫他说谢谢,奇怪。他的心突然一下就变得很恐慌,然后留了一小部分钱,很慌乱地就跑掉了。

后来这个强盗被官府抓住了,根据他的供词,那个官差就把他带到七里禅师的寺院来问禅师,说:"几天以前这个强盗是不是到你的寺院来抢过钱呢?"七里禅师说:"这个人没有抢我的钱,是我给他的呀,他临走的时候还说了一声谢谢,就这样子。"这个强盗被七里禅师这种宽容所感动了,泪流满面,然后"扑通"就跪在七里禅师的面前,请求禅师收留他作为弟子。七里禅师开始是不答应了,强盗一直就跪了三天三夜,然后禅师愿意教化他。

还有一个是关于盘珪禅师的例子。盘珪禅师禅法很高明,所以影响力非常大,每一次举办禅七的时候,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人涌过来参加他的禅七,跟随他学习,参悟禅的智慧。

来的人多了,当然就良莠不齐了。有位出家人有一个偷盗的毛病,总是去偷人家的钱和东西。有一次就被抓住了,抓住了以后,这些学生们就把这个人押到盘珪禅师面前说:"师父,这个人是不是要迁单啊?不能够让他在这里住了,不然妨碍我们学习呀。"盘珪禅师笑一笑,就原谅他了。

第二次他又故态复萌,又犯盗了,其他学生就不乐意了,群情沸腾,就联合起来写了一份陈情书交给盘珪禅师,说:"师父,这个人实在太差了,他干扰我们的修学,让我们不能安心办道呀。如果您老人家要留他的话,那我们全部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