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28246600000217

第217章 北京有个中关村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夏颖奇博士

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世界地图上有很多令人关注的热点地区。战争、贫穷、环境保护,发展、变革和社会进步,密布在五大洲的版图上。但任何人审视世界地图的时候,都不能不被古老中华的雄鸡版图所吸引,不能不把目光投向北京。

过去的20年,北京变样了,北京焕发了一个古老东方民族的青春和活力,向世人展示了无限的生机。房子大了,车子小了,马路宽了,楼房高了,人们的钱包鼓涨了,孩子的肤色健康了。在人们的不经意之中,一个令人眩目而又耀眼的科技明珠——中关村,在北京的西北部地区耀然升起。

以北大、清华为首的几十所大专院校,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领衔的几百个研究院和研究所,一扫几十年来的沉闷阴霾,打破多年形成的陈腐格局,喧嚣热闹起来。研究员、教授、工程师和大学生们,纷纷冲破旧体制,走出科研楼,下海到中关村,成为一批批创业先锋和知识英雄。

东方古国产生的中关村神话,是因为这里诞生了联想、四通和方正,进而创造了联想汉卡、激光照排和四通打字机的奇迹。新浪和小灵通,领跑着中国的互联网和通讯业;亚信和百度,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系统集成与搜索技术。一时间,新东方,京东方,谁更东方;中芯微,中星微,越精越微……。短短几年,中关村的中国芯工程一箭多星,使方舟、龙芯、星光系列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从中关村升入太空,映照世界。这里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群体,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辐射源。特别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的颁布,向世界明示了中关村对科学与法治的充分尊重,对知识与人才的崇高敬意。13000多家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国际化的商务活动,此伏彼起,交相辉映。项目融资、成果发布、科技论坛,使得中关村这块土地充满着梦想与希望,充满着机遇与挑战。

要研究21世纪的中国就不能不来研究北京,要预测中国的未来也不能忽略中关村的存在。于是,政治家来了,科学家来了,企业家也来了;跨国公司来了、风险投资来了、留学生也来了。“中关村”,这个与“李家庄”“大柳树”一样再平凡不过的普通地名,被国人一眼看中就能牢记在心,却令所有的域外人士所头痛。当他们面对“zhongguancun”三个汉字的拼音时,尽管绕口、迷惑和不知所云,却又不得不努力记住这个代表中国新兴高科技区域的符号。中关村的老祖们无论如何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当年的名字已经被几十种语言、几十种文字别别扭扭而又充满敬意的传播在世界的各大报纸、电视台和书刊、文章之中。如今的中关村人从首都机场出发,乘坐任何国际航班降落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来自北京、我来自中关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品牌,北京的名片,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