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28246600000209

第209章 纵论人生论是非

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陈卫甚至以个人的名义向朋友借钱发工资。现在的信威公司资产超亿元,但作为信威公司的总裁,他在信威仍然没有一分钱股份。这在中关村“海归派”企业中,实为罕见。难怪有许多朋友见面都会问陈卫同一个问题:“你心里平衡吗?”陈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是这样说:“如果是横向比较,心里肯定会不平衡;如果是纵向比较,心里就坦然了,其实今天自己处在这样一个位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所赋予的,在这个时代中,必然会涌现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中国市场这么大,自己又有能力用这样技术解决中国市场需求,为国家创造财富,区区的个人回报又算什么呢?”陈卫说人的一生也就是几十年时间,一辈子能够为国家、社会做点事情,很不容易的。他很珍惜目前这样的机会。

在看似轻松的话语中,陈卫的家庭为他付出了很多,在最困难的时候,陈卫的生活费都要靠太太供给,太太原来在美国的工资待遇很高,儿子又在美国念书,他们都不愿回来,为了让陈卫无后顾之忧,现在他们俩都回到了北京。

在人们的印象中,海归派总是风光的不得了。陈卫说,其实不然,海归派要想在国内做一番事业比一般人还难,要闯三关。第一关,便是工资关,欧美国家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国内根本无法比较,这样一来把700/0的海归都挡在了外面。第二关,有的海归派回国创业的心态不健康,想捞一把就走,一看没有什么希望,又赶紧回去了。他们不是想真心实意把一个产业搞起来。有人单会说欧美国家社会环境好。但殊不知,他们现在的人文环境正是他们祖先用劳动所创造的,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空间吗?第三关,夫妻两地分居,一个在国内,一个在美国,长此以往,要么分手,要么就被拽回了美国。

陈卫认为,“海归”其实也是普通人,海归派无非比别人多读了几年书、眼界开阔一些而已。试问,中国100个百万富翁当中,海归派能占几个?

中关村是中国“硅谷”,是中国骄傲,一直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地。但最近几年盗版横行,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卫对中关村现象予以了激烈的批评。他说:“原来的中关村有联想、四通,现在只光剩下人了,我一直在思考现在的中关村还有什么东西值得向世人推荐的。高新技术发展到今天,盗版和拷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一些电子市场前,中关村的代名词成了“骗子一条街”。

关于中国人才被“雪藏”的问题,陈卫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中国有许多科研院所,中科院、工程院、农科院中都有大量有价值的技术。但因为体制问题,好多东西都掩盖了起来。金子没有发光,价值就没有得到体现,这些都需要有眼光的机构和企业去和他们合作,让深藏其中的价值得以展示。

现在的中关村隐现着一种浮躁,大肆炒作、急功近利成了部分企业家的“怪病”。陈卫认为,搞高科技的其实没有太多必要去炒作自己,一个人成功了,必须有自己的不同的经历,如果你真的为老百姓创造就业机会,为国家税收做出贡献,不炒作,人家也会记住你。

陈卫,50年代生人,他对邓小平有着特别的感恩心情。他说,没有邓小平,没有77年的第一届高考,今天的陈卫可能就是一个在四川种田种地的农民。他插过队、下过乡,他像50年代出生的所有知青一样,他的命运曾经自己无法把握。他特别珍惜现在的一切,他特别感恩祖国,正是祖国用有限美元把他送到了美国,才造就今天这个满腹墨水的洋博士。

陈卫曾经遭受过许多苦难,但他感觉自己还是时代的幸运儿,他向记者列举了他人生当中的五个第一:第一拨高考他赶上了;第一拨国家公派他赶上了:第一拔下海做软件他也赶上了;中国第一家大哥大公司他参与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电信企业由他创办的。人的一生当中,能够赶上这么多个第一,实则幸事。

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陈卫向记者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姑且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在中国这块热土上,精彩的故事肯定不会停留,有人肯定会超过联想,尽管柳传志给大家树立了丰碑,但肯定有后来者超越他们,推动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

姜兴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