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28246600000191

第191章 成功背后之种种

管好别人之前先管好自己。张连毅对自己是苛刻的。工资定得很低,日程排得很满。每天工作都非常努力,几乎没有上下班时间,经常是下班以后员工都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留在办公室里,至于最后什么时候离开办公室,无人知晓。

很多人认为,现在是董事长了就不应该这样忙了。但张连毅不以为然,反而很谦虚,“我比别人笨一点,就必须得努力。因为每个人对知识的获取渠道与能力不一样,比如说看书,有的人看一遍就会了;但有的人看了之后还要做练习题才弄懂;我就是属于后者,需要很多实践去积累经验,所以有时候就显得辛苦一些。”事实证明,捷通公司里没有人能熬得过张连毅。

高素质的、稳定的队伍是实现飞跃的必要条件。张连毅培养锻炼团队的同时,对员工也是“苛刻”的。“不管别人帮你做了什么,一定要先说声谢谢;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不要去辩解,先要说声对不起!”张连毅对员工的职业素质有严格的要求,要求的背后其实有时候是挺冷酷的。在捷通,你看不到计算机是闲置的,公司的资源得到了最充分合理地利用;这里的每个人都十分清楚自己的工作之中应该干什么。

“如果你喜欢这里你就呆在这里,如果你不喜欢这里,我们的门永远都开着,你可以随时走人。捷通不能容忍平庸,因为企业与每一个人都应珍惜光阴。”这是张连毅面试时经常强调的规则。自爱、孝顺、敬业是捷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这里的员工都很年轻,平均年龄在20多岁,正值青春年华。张连毅常说,大家在一起一天工作8个小时,所有人都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与捷通共同度过,因此企业与个人都应珍惜光阴,相互尊重共同创造自身无限的价值,不能虚度年华,浪费生命。

跟捷通员工接触的人,都会发现捷通员工有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范,捷通员工的工作热情不是来自高工资刺激,而是来自公司倡导的职业精神与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信心与模式。张连毅深知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国内创业,就要创具有产业特色、管理到位的企业,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公司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国内实际,形成新的管理模式,为此,在发展中他把从国外学到的管理知识与国内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融合。

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这个问题萦绕在张连毅心头许多年,他一直在反复思考、摸索着,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哪?到底中国企业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到底什么样的模式适合捷通?张连毅告诉记者:“现在摆在捷通面前的是如何去创新、完善、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与激励模式。”两年前,面对捷通,张连毅是有压力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市场宽广,但当时的应用产品又面临着盗版的困惑。那时捷通规模还很小,对应用产品的市场渠道控制力弱,而捷通的长项在于核心技术,而不在于通用产品的渠道控制力方面,如何调整?随着捷通的茁壮成长,张连毅又有了新的压力,人越来越多,企业需要怎样的规范?怎么样抓住市场更大的机遇?机遇带来压力与动力,捷通现在发展的机遇很好,过去的几年,捷通依靠自身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抗击风险的实力,外力方面有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建的发展环境,产业化发展的机遇近在眼前,这都是捷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新的挑战。尽管张连毅回首捷通的昨天没有遗憾,但是把捷通带到国际市场上去占有一席之地,也一直是他不懈追求的目标。因此企业如何做强?企业怎么走向国际市场做强、做大?又是他的另外一个压力与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

张连毅面对个人发展也在思索。“人的这一辈子到底能做几件事,人这一辈子做好一两件事就真的是不错了。”在这样一个浮躁、技术发展又很迅速的社会转轨时期,在这样一个竞争进入白热化的IT产业圈子里,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头人如何去把握企业的大船?把握企业的方向?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的快速翻新换代,领导者若不够审时度势,企业很容易翻船。成功与失败都有各个方面的因素,但作为企业领导者来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敢于承担这种责任。“这就是务实,做企业更要务实;像人生进步一样,要一步一步来。”做企业也要有勇气、胆量、智慧,在中国还需要更多的耐心,要经得起诱惑,张连毅头脑是这样的思考,也是这样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一种希望所给予的压力往往比一件事做不成所给予的压力还要大:一个人如果努力了做不好,你还有第二次;当你失去了信任,你就很难有第二次。”这是张连毅自身的又一个压力。凭着张连毅出国前的风光,许多朋友把资本投入到捷通;几年来一批年轻的青年与捷通同甘共苦,于是留下了期望的种子。这种期望其实就是一种信任,在信任的背后领导者承担的往往就是压力与动力。期望值越高压力就越大,发展的动力就越强。就像张连毅所说的:“如果扛不住了就会趴下。”6年来,张连毅就一直在这样扛着,从来没有松懈过,捷通也就是在这种压力与动力中快速而稳健地发展壮大。

邓莉莉 魏和平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