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28246600000190

第190章 心胸与事业的张氏演算

“回国创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与产品!”这是张连毅的执著,其实他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张连毅还缺钱。一般来说,智能技术研发投入是相当惊人的,少则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张连毅得想办法。捷通最初的50万注册资金完全是他自己找朋友凑的。创业伊始,张连毅的策略是“借鸡生蛋”,即与清华大学、中科院、IBM等大机构的成熟技术有机结合,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产品推向市场。

捷通率先进行企业整合,通过股份重组,与中关村一家多年从事扫描仪销售的北京峰科公司进行重组,不仅筹得了资金,也将业务迅速提升。1999~2000年,捷通平均销售额都在900多万元。

投资技术,逐渐从硬件销售转移到自有技术产品的研发、销售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实现的。捷通在硬件销售呈上升势头时转向,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张连毅就是敢想敢干。经过讨论,捷通统一了意见,达成了共识。硬件这么卖下去,没有自己的东西,难免会越来越难。说不定哪一天,这一行当就没了利润,开始大鱼吃小鱼。不出所料,当年扫描仪是卖方市场,如今已经转成了买方市场。本来大家生意都很红火,有不少赚头,现在谁都不好做了,利润也直线下降,小一些的公司要想维持都成了难事。但张连毅没让捷通等到这一天,他有准备地选择了转型。

转型是艰难的。为了让捷通由硬(件)变软(件),张连毅把卖扫描仪得来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中文信息处理这个“看得清”未来,“算不清”投入的技术开发中。这项包含有高难度人工智能交互的高端技术,不知道给多少企业带来过成功,也不知道“拖住”了多少企业。IBM曾经耗巨资研究中文语音技术,至今深陷这一泥潭而不能自拔。张连毅前面的路在何方?

转型还带来一个直接冲击,就是销售额直线下降。从900万元下降到后来的300万元销售额,家人朋友看了想不通,甚至一些支持捷通的人士也忧心忡忡,别人都想生意越做越大好,你张连毅的销售额却往下走?

创业的背后是辛酸的痛苦与艰难的坎坷,每个创业者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创业故事。对于创业的坎坷“每个创业者都会经历,而且经历的问题都大同小异,无非是方向、组织、资本、团队几方面的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张连毅对此感慨很多,“但是不管你过去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不要做祥林嫂,更不要做失败的祥林嫂。”

对于企业出现的瓶颈问题,张连毅从来不把外界的制约、束缚作为一种借口。他认为,虽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受到许多外在的因素,比如市场规范、资本的问题等等的限制,但是事在人为。而人的瓶颈永远在于自身,这是人必须不断突破的一个过程。在比较良好的大环境中,其实很多瓶颈出在了个人身上,企业的瓶颈也不例外。

“创业过程中的坎坷不是靠外界而是靠自己的力量去挣脱出来的。”对于自己曾经创造的一些成就,张连毅引以为豪。利用语音合成技术,捷通华声针对嵌入式设备、桌面型办公、电信互联网形成了完整的产品体系;利用手写技术,捷通开发出了自己的手写笔、手写输入法,成功开拓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路;现在,捷通主要目标是指向语音技术这一领域,并形成语音、手写、电信增值三大业务群。产品由于独特的市场定位以及良好的实用性能,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语音,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50%;从用户的使用量而言,手写,至少占到15%左右的份额;在捷通新开拓的BREW增值服务中,始终位于中国联通的前三名。目前,捷通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UT斯达康、新太集团、NOKIA、SCANSOFT、IBM等近数百家国内外著名厂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市场地位日益坚固。捷通的软件技术产品已开始迈出国门,进入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际市场。3年的时间,捷通终于成功地走过最艰难的转轨阶段,并将突破瓶颈所锻炼与取得的宝贵经验化为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人的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在与捷通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张连毅很信奉这一句老话。当然,这句话的背景则是中关村为他提供了创业的大环境,不管是技术还是人才,不管是政策还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