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最难忘的事和人
28241700000039

第39章 《胡适语粹》序目(2)

二一七、仁爱        二一八、社会革命    二一九、社会测量

二二〇、正统经济思想    二二一、税       二二二、家族

二二三、择偶之道      二二四、处家      二二五、无后

二二六、“无后为大”的流弊 二二七、家庭      二二八、中国婚制

二二九、中国女子地位    二三〇、女子教育    二三一、女子作品

二三二、两面标准      二三三、怕老婆故事   二三四、姨太太

二三五、我们怎样待小孩子  二三六、感谢帝国主义者 二三七、慈幼问题

在“教育·知识人”方面,小单元包括的有:

二三八、好人        二三九、乱世的饭桶   二四〇、新文化运动

二四一、思想的变化     二四二、北大干政    二四三、学生干政

二四四、变态社会      二四五、救国      二四六、民气

二四七、学潮        二四八、大学毕业生   二四九、功不唐捐

二五〇、学问        二五一、教育史     二五二、大学史

二五三、书院        二五四、白鹿洞     二五五、传教士教育

二五六、中国公学      二五七、同等学力    二五八、训育工具的大缺点

二五九、领袖人才      二六〇、人格      二六一、教育破产的救济方法

有“方法论·国故”方面,小单元包括的有:

二六二、学问之道    二六三、札记      二六四、名学浅说

二六五、名学方法    二六六、名词争论    二六七、证据

二六八、方法与材料   二六九、成见      二七〇、四字诀

二七一、概括论断    二七二、先信而后考   二七三、不苟且

二七四、沙狄的方法   二七五、少年中国的逻辑 二七六、疑古的态度

二七七、述学      二七八、原料      二七九、副料

二八〇、史料的审定   二八一、审定史料方法  二八二、愚与诬

二八三、校勘      二八四、校勘之学    二八五、中国校勘学

二八六、训诂      二八七、训诂之学    二八八、贯通

二八九、论考据学    二九〇、考证方法与思想训练   二九一、考据方法与宗教信仰

二九二、归纳法     二九三、归纳和演绎   二九四、汉学方法

二九五、论汉学方法之书 二九六、汉学运动    二九七、中国学

二九八、国故      二九九、“整理国故”  三〇〇、索引式整理不过如此

三〇一、结账式整理   三〇二、专史式整理   三〇三、比较的研究

三〇四、中学国故丛书  三〇五、论国故学    三〇六、经学

三〇七、说经      三〇八、宋儒注经    三〇九、史

三一〇、避讳      三一一、言事不讳    三一二、古史观

三一三、传说      三一四、箭垛式人物   三一五、社会史料

三一六、史料出现    三一七、翻案      三一八、正谊的火气

三一九、可能性     三二〇、丐辞      三二一、思想系统

三二二、思想线索    三二三、文体不足据   三二四、魔鬼的辩护士

三二五、因声求义    三二六、年月日     三二七、野有死麋

三二八、清庙      三二九、谏诤      三三〇、井田

三三一、度量衡     三三二、椅子      三三三、反切

三三四、实验主义方   三三五、实验主义真理论 三三六、实验主义实在论法论

三三七、目的热与    三三八、输入学理    三三九、文字障方法盲

三四〇、抽象戏法    三四一、名词戏法    三四二、剪报

三四三、杂志      三四四、报纸      三四五、真姓名

三四六、情报      三四七、天经地义    三四八、问题与主义

三四九、清议      三五〇、变话      三五一、低调

三五二、独立精神

在“文学·语文”方面,小单元包括的有:

三五三、死文言    三五四、历史进化的文学  三五五、文学二派观念

三五六、历史上的文学 三五七、文学史公式    三五八、白话文学史革命

三五九、做文学史   三六〇、事实与看法    三六一、中国文学来源

三六二、文的形式   三六三、文学忌抽象    三六四、言近而旨远

三六五、活字死字   三六六、古文       三六七、国语与汉字

三六八、汉字权威   三六九、代替汉字     三七〇、文章达意的重要

三七一、套语     三七二、大众语      三七三、白话的字

三七四、美文     三七五、文腔革命     三七六、中国方言文学

三七七、方言文学   三七八、实验主义的文学观 三七九、最后之因

三八〇、人的文学   三八一、在文学革命上的贡献  三八二、文学三病

三八三、人不到四条  三八四、言之有物     三八五、不无病呻吟

三八六、论用典    三八七、陈言滥调     三八八、不讲对仗

三八九、不摹仿古人  三九〇、不避俗语俗字   三九一、中国文法学

三九二、候补国语   三九三、国语       三九四、国音

三九五、小百姓语言    三九六、林琴南与古文  三九七、文学之美

三九八、逼人性      三九九、懂得性     四〇〇、文学革命与试验

四〇一、门外汉      四〇二、戏台里喝彩   四〇三、旧戏

四〇四、旧剧       四〇五、悲剧      四〇六、遗形物

四〇七、标点符号     四〇八、古文译书    四〇九、论翻译

四一〇、翻译       四一一、译书办法    四一二、传记文学

四一三、中国传记文学   四一四、传记文学不发达 四一五、教科书

四一六、演说       四一七、对于诗经的几个基本概念 四一八、楚辞

四一九、忠臣教科书    四二〇、词       四二一、词选

四二二、元曲       四二三、昆曲      四二四、禁与删

四二五、八股       四二六、短篇小说

在“人物”方面,小单元包括的有:

四二七、老子与孔子    四二八、陆贾      四二九、叔孙通

四三〇、司马迁      四三一、王莽      四三二、玄奘

四三三、神会       四三四、柳宗元     四三五、李觏

四三六、金圣叹      四三七、颜元      四三八、费经虞与费密

四三九、戴震       四四〇、汪辉祖     四四一、吴敬梓

四四二、刘鹗       四四三、王照      四四四、严复

四四五、林纾       四四六、辜鸿铭     四四七、曾朴

四四八、梁启超      四四九、章炳麟     四五〇、高梦旦

四五一、张元济      四五二、章士钊     四五三、蒋孟邻

四五四、梁漱溟      四五五、鲁迅(周树人) 四五六、丁文江

四五七、徐志摩      四五八、傅斯年     四五九、胡风

四六〇、宣统皇帝(溥仪) 四六一、曾琦      四六二、林森

四六三、汪精卫      四六四、陈济棠     四六五、邹鲁

四六六、张学良      四六七、赵元任     四六八、尼采

四六九、达尔文      四七〇、詹姆士     四七一、林肯

四七二、爱默生      四七三、阿克吞     四七四、拜伦

四七五、维多利亚     四七六、易卜生     四七七、欧亨利

四七八、托尔斯泰     四七九、荷马李     四八〇、杜威

四八一、威尔逊      四八二、塔夫脱     四八三、老罗斯福

四八四、翟理斯      四八五、罗素      四八六、萧伯纳

四八七、威尔斯      四八八、兴登堡     四八九、罗斯福

四九〇、斯大林      四九一、马歇尔     四九二、赫尔

四九三、艾森豪威尔    四九四、巴鲁克     四九五、弗勒斯纳

四九六、司徒雷登     四九七、伊斯曼     四九八、汤因比

四九九、高本汉      五〇〇、青木正儿

从上面这五百个小单元和它们所隶属的大类里,内行的人都不难察出:胡适主要思想的分类条目,大致都已具备。偶有五百个小单元以外的子题,表面上虽没列入,骨子里却可能藏在其他单元之下,稍微细心一点的读者都不难找出来。当然这部“语粹”的选定,编者个人主观的看法和能力的限度,自都难免,如有不当之处,自与胡适本人无关。

胡适在《胡适文集》编印后十七年,自己本就感到个人文字有“分类编印”的必要,他曾说:

……大概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亚东图书馆因为缺乏资本,缺乏纸张,不能重印文存,所以把三部文存的纸版同版权出卖给商务印书馆。当时我本想从这四部书,一百五十多万字里,选出一些文字来,分类编印出版。例如《中国旧小说考证》可以成一部小书,《中国佛教史研究》也可以成一部小书,《中国文学革命运动的史料与理论》也可以成一部小书,《中国思想史杂论》也可以成一部小书。但不久……国家沦陷到铁幕里,我当然没有心绪想到这些个人小问题了。(《胡适文存》“四部合印本自序”)

如今,二十二年又过去了。除了《胡适选集》外,我们还看不到“分类编印”胡适遗著的痕迹,更看不到详细分类编印的痕迹。胡适本人早已墓草久宿,胡适遗著的分类编印,也早已不是他“个人小问题”。这部《胡适语粹》的编印,也许正是上述这一现象的一点抗议、一点功德。读者看了本书,如果能悲愤这一抗议、体念这一功德,那么对胡适而言,也正是“圣人不空出,贤者不虚生”了!

197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