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次读完28本管理学经典
28082900000003

第3章 第3本《科学管理原理》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Chapter3

科学管理的根本如同节省机器一样,其目的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的劳动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泰勒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Taylor,1856—1915),西方古典经济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由于在科学管理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被人们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勒于1856年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曾在法国和英国读过书,后来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由于泰勒十分刻苦,视力和听力受到损害,最后不得不辍学。离开学校后,泰勒先后从事过机工学徒、车间工长、厂总技师和总工程师。1898—1901泰勒受雇于宾夕法尼亚的贝瑟利恩钢铁公司,从事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管理思想。退休后,泰勒开始写作,并到哈佛大学演讲,以宣传自己的管理理论。

泰勒的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工厂管理》、《科学管理》、《论传送带》、《效率的福音》、《制造者为什么不喜欢大学生》等。

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勒认为,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科学管理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他要求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最高的效率,争取最高的产量,实现最大的利益。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这本书主要写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管理思想仍然被不断运用,深刻理解这些思想,是我们进入管理学之门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

(一)专业分工思想

泰勒的专业分工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工人的劳动分工

也就是说,根据每个工人的体力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合理地对他们进行分工,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强项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提高整个企业生产效率的目的。

2.管理职能的分工

首先,把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把管理职能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项专门的工作,并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来担任这项工作。其次,对管理人员还要进行职责分工,使每个管理人员都只执行某一项或某几项特定的管理职能,并使最高管理者只承担企业重大或例外事项的处理,以明确责任,提高管理效率。

(二)标准化思想

标准化,主要是指操作方法的标准化、作业量或作业速度的标准化和作业条件的标准化。标准化思想是同最优化思想密切联系着的,最优化思想的贯彻为提高生产效率找到了科学的方法,标准化思想的贯彻则是把科学的方法和条件形成管理的要求,从而使之顺利实施。

(三)最优化思想

最优化,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最优化,即在标准的生产条件下,寻求一种最优的工作方法,使生产效率达到最优化。泰勒提出,时间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最优的工时定额;动作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一种达到最优工时定额的最优操作方法。他认为,将这两项研究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就能达到最优的生产效率。

(四)“经济人”思想

所谓“经济人”,是指人的行为动机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主的欲望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工人的欲望则是追求最高的工资。

泰勒认为,人的天性是趋向于轻松随便的,普通人(无论从事哪种行业)都趋向于慢慢腾腾、不慌不忙地干活。因此,他主张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度,企图用多劳多得的诱因,来刺激工人提高生产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改革作业管理制度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工人“磨洋工”的现象。

二、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作业管理、组织管理和管理哲学。

(一)作业管理

作业管理是泰勒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它由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所组成。

1.制定一个标准

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和经验总结,泰勒认为,管理当局应该制定出一个定额或者说是标准。这需要由定额制定部门来设计各种工作,并把工作分解为各项要素,为每一要素制定出定额。这样,就把定额的制定,由原来的以估计和经验为基础,改变为以科学策划为基础。

2.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的根本,如同节省机器一样,其目的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的劳动产量,提高劳动效率。人的潜力是巨大的,通过制定各种标准,来指导生产、改进生产管理。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有标准作业条件。要对每个工人提供标准的作业条件(从操作方法到材料、工具、设备),以保证他们能够完成标准的作业量。

(2)明确规定作业量。对企业所有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明确、详细地规定他的任务,并且,这个任务不能被轻而易举的完成。泰勒认为,在一个组织完备的企业里,作业任务的难度应当达到非第一流工人不能完成的地步。

(3)完成任务者给予高工资,完不成任务者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工人按照标准完成了规定的作业量,就要付给他高工资,以示奖励,但是,如果完不成任务,他就要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挑选和培训

为了挖掘员工的最大潜力,必须做到人尽其才。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潜力,适合不同的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对某一项工作,必须找出最适宜干这项工作的人,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这个人的潜力,从而达到最高效率。因此,对任何一项工作必须要挑选出“第一流的工人”。这个第一流的工人就是最适宜的人,因为只有最适宜才能达到第一流。这样,重活、体力活,让力气大的干,而精细的活找细心的人来做,然后再对第一流的人利用作业原理和时间原理进行动作优化,使其达到最高效率。

4.实行具有激励性的差别工资报酬制度

泰勒对以前的工资方案和管理方式十分不满,认为它们不能很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满足效率最高的原则。于是,他在1895年提出了一种具有很大刺激性的报酬制度——“差别工资制”:工人干得越多,拿的工资也就越多。这样,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上去了。

这种制度是根据工人完成定额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没有完成定额,全部工资均按“低”工资率付给(正常工资的80%),如果工人超过定额,全部工资将按“高”工资率付给(正常工资的125%)。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工人完成甚至超过定额。

(二)组织管理

泰勒对组织管理的贡献是巨大的。

1.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

泰勒在管理组织方面进行的第一项改革,就是按照职能分工的原理,对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加以明确划分,并相应地设立计划(管理)机构。

泰勒把计划的职能和执行的职能分开,改变了以往凭经验工作的方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泰勒认为,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标准、制定标准,然后按标准办事。而这一系列的工作,应有专人来负责,因为不论从哪个方面讲,工人是不可能完成这一工作的,所以就必须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

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发布命令,其主要任务是:

(1)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确定定额和操作方法的依据;

(2)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工具;

(3)拟定计划、发布指令和命令;

(4)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现场,工人或工头从事执行的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的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不能仅凭自己的经验自行其是。

计划部门的职责,包括了企业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管理、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开,实际是把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因为,计划的最终目的是管理。所谓“均分资方和工人之间的工作和职责”,实际是说让资方承担管理职责,让工人承担执行职责。

2.实行职能工长制

泰勒在管理组织方面进行的第二项改革,是按照职能分工的原理,对管理职能进一步加以划分,就是按照职能分工的要求,设立8名职能工长,他们分别是作业程序工长、操作指令工长、成本工长、纪律工长、工作指导工长、速度工长、维修工长、质量检验工长。这8种工长4名在车间,4名在计划室。

这种职能工长制度,有很多优点,每个工长只负责某种职能,有利于培训,管理人员的职能明确,有利于提高效率,并且可以降低成本。

但是,这种管理组织形式,违反了统一指挥的原则,容易造成多头管理,引起混乱。在实行职能工长制的条件下,每个职能工长都有权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工人下达指令,这样,每个工人每天可能不止从一个工长那里得到命令,结果,必然要导致生产指挥上的混乱局面。因此,这种制度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推广。然而,泰勒提出的管理职能的分工思想,却是人们公认的正确的管理思想。

3.例外原则

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处理,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这种原则至今仍然是管理原则中极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泰勒认为,经理们应该接受那些经过压缩、总结、而且是对照性的报告,但这些报告要包括管理上的一切要素在内。这样,只要几分钟时间,经理就可以对事态有个全面的了解,腾出时间来考虑更为广泛的大政方针。

实行例外原则,企业领导人就可以摆脱日常琐碎事务的困扰,而将精力集中于企业的重大决策。其结果,便形成企业管理者的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工:

(1)企业最高管理阶层,只负责处理企业的大政方针;

(2)企业的计划部和各个职能管理人员负责处理企业的日常事务。

如果说职能工长制的建立,是企业管理职能的横向分工,那么,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管理职能的纵向分工。把管理的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的职能分工结合起来,便形成了企业内部管理职能分工的完整体系。

(三)管理哲学

科学管理是一种改变当时人们对管理实践重新审视的管理哲学。泰勒认为,从实质上来看,科学管理主要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也要求管理人员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管理部门的同事、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

三、科学管理的方法

泰勒针对当时美国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主要有:

(一)普遍推行定额管理

在当时美国的企业中,普遍实行经验管理,资本家不知道工人一天到底能干多少活,却总嫌工人干活少,拿工资多,于是就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而工人,也总是想少干活多拿工资。当资本家提出加大劳动强度,工人就用“磨洋工”消极对抗,这样下来,劳动生产率当然很低。作为由普通工人提拔上来的管理人员,泰勒对上述情况了如指掌,于是就把制定定额、实行定额管理作为企业科学管理的首要措施。

企业需要设立一个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这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通过各种试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劳动量与工资高低紧密联系。

(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通过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泰勒提出了差别计件工资制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

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恰当的工资率。

2.制定差别工资率,对同一个工作,设定两个工资率

采用这种差别工资制度,就是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达到或超过定额,就按高的工资率支付报酬,即为正常工资的125%,以资鼓励;如果工人没有达到定额,就按低的工资率付给,为正常的80%。这样,就能形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企业文化,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3.工资付给工人而不是付给职位

工资的支付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和工种,也就是说,工人的工资是按照他的实际贡献来确定的,而不是根据他所处的岗位来计算的。

每个人的工资,尽可能地按他的技能和所付出的劳动来计算,而不能按他的职位来计算。要鼓励每个人的上进心,要对每个人在上班、出勤率、诚实、快捷、技能及准确程度方面做出系统的记录,然后根据这些记录不断调整他的工资。

差别计件工资制,对提高工人的积极性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工人们觉得自己受到的待遇是公正的时候,就会变得坦率和诚实,也会更加愉快地工作,这样,就使工人和雇主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挑选一流的员工,是泰勒为企业的人事管理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指的是那些体力或智力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并且愿意做、肯做的人。挑选第一流工人,就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提高劳动生产力。

在培训第一流工人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主要责任是:

(1)发现每一个工人的性格、脾气和工作表现,找出他们的特长;

(2)研究每一个工人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并且对他们进行训练和指导,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这样,就能使工人在公司里从事最有兴趣、最有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这种科学地选择与培训工人并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在日常工作中逐步进行的,靠的是管理人员与工人多接触,多了解。

(四)实现标准化管理

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要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只有实行标准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最大的劳动生产率。

在这里,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

(1)把过去工人们通过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诀窍集中起来;

(2)对它们进行筛选整理,编成表格,然后概括为规律和守则,甚至是数学公式;

(3)将这些规律、守则、公式在工厂中执行。

不但如此,管理这门学问注定会具有更富于技术的性质。那些现在被认为是在精密知识领域以外的基本因素,很快都会像其他工程的基本因素那样加以标准化,制定表格,被接受和利用。

泰勒不仅提出了实行各种标准化的主张,而且也为标准化的制定做出了实际贡献。例如,在金属切削试验中,泰勒得出了影响切割速度的12个变数,及其反映它们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公式等,这就为工作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泰勒提出的这些切实可行、效果卓著的具体管理方法,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睿智的管理理念与思想。所以,即使在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现代管理科学学派可以说是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