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085

第85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74)

【方药】玉真散合五虎追风散加减:防风12克,胆南星12克,白附子7克,羌活7克,白芷12克,天麻12克,全蝎3克,僵蚕12克,蝉蜕7克,川芎12克。新生儿破伤风可用蜈蚣0.7克,全蝎尾0.3克共研细末,每次0.7克,水调成极稀糊喂服,每日2次。

2.风毒入里

角弓反张,频繁而间歇期短的全身肌肉痉挛,高热,而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胸腹满闷,腹壁顿硬,时时汗出,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舌质红绛,苔黄糙,脉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解毒镇痉。

【方药】木萸散加减:木瓜12克,吴萸7克,全蝎5克,蜈蚣2条(焙黄,研末吞服),天麻12克,僵蚕12克,胆南星12克,朱砂0.45克(分2次冲服),郁金12克,白芍25克,生甘草6克。痰涎壅盛者,加鲜竹沥12克,天竺黄12克;高热口渴者,加生石膏35克(打碎先煎),知母12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克(后下),玄明粉12克,枳实12克;小便不通者,加车前草12克,地龙12克;产后或创伤失血过多者,加太子参25克,当归1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中和游离毒素

(1)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和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不能中和与神经组织已结合的毒素,故尽早使用。用前先作过敏试验。第1天用2万~5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毫升内,静脉缓慢滴注;以后每天再用1万~2万单位作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共3~5天。新生儿破伤风可用2万单位由静脉滴注,此外也可作脐周注射。

(2)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可以深部肌内注射。完全可以代替破伤风抗毒素,一般只需注射1次,剂量为3000~6000单位。

2.控制和解除痉挛

(1)患者应住隔离单间暗室,避免光、声刺激。防止褥疮的发生。

(2)病情较轻者,用安定5毫克口服或10毫克静脉注射,每天3~4次。也可用巴比妥钠0.1~0.2克肌内注射;或10%水合氯醛15毫升口服或20~40毫升直肠灌注,每天3次。

(3)病情较重者,用氯丙嗪50~100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毫升,静脉缓慢滴注,每日4次。

(4)抽搐严重者,可用硫喷妥钠0.5克作肌内注射(要警惕发生喉头痉挛,用于已作气管切开的病人比较安全),副醛2~4毫升,肌内注射(副醛有刺激呼吸道的副作用,有肺部感染者不宜使用),或肌肉松弛剂,如氯化琥珀胆碱、氯化筒箭毒碱、三磺季铵酚、汉肌松等(在气管切开及控制呼吸的条件下使用)。

3.防治并发病症

对病情严重者,防治并发症的关键是早期作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呼吸道并发病症发生。

4.抗生素的应用

大剂量青霉素可抑制破伤风杆菌,并且助于其他感染的预防,也可口服甲硝唑每次0.4克,每6小时1次,或每次1克直肠给药,每8小时1次,持续7~10天。

(四)手术疗法

(1)清创术:有伤口者。均需在控制痉挛下及时进行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敞开伤口,并用3%过氧化氢或1:1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和经常湿敷。如原发伤口在发病时已愈合,则一般不需清创。

(2)气管切开;对抽搐频繁而又不易用药物控制的病人,应早期作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床边还应备有抽吸器、人工呼吸机和氧气等,以便急救。

(五)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鲜红骨蓖麻根20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次口服,每日1剂,儿童酌减。

(2)蝉衣35克,炒焦研末,黄酒冲服。

(六)针刺疗法

牙关紧闭者,取颊车、下关,配内庭、合谷;四肢抽搐者,取合谷、曲池、内关透外关,或后溪、太冲、申脉、阳陵泉;角弓反张者,取风池、风府、大椎、长强,配昆仑、承山。均采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

预防与护理

(1)主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作为抗原,使机体产生抗体,抗毒素达到免疫的目的,是目前最有效、最可靠,最经济的预防方法。

(2)被动免疫,创伤发生后24小时内,皮下或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适用于下列情况:①伤口污染严重;②严重的开放性损伤,如颅脑、胸、腹部开放性损伤及开放性骨折、烧伤;⑨伤后来及时清理创口或处理不当。

(3)破伤风抗毒血清有两种:①破伤风抗毒血清:注射后体内抗体可迅速上升,但仅能维持5~7天,注射前必须常规作过敏试验,以免发生过敏反应。②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由人体血浆中免疫球蛋白提纯而成。因无血清反应,故不需作为过敏试验,是理想的破伤风抗毒素。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急性穿孔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见的严重并发病症,病人年龄多在20~50岁,男性为多,属于中医“厥心痛”、“胃痛”、“厥逆”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病人素有胃肠疼痛痼疾(溃疡病),大多呈现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及胃腑血瘀等,脾、肝、胃三脏失调可致的证候。在此基础上,复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寒温不适等更伤脾胃;或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加重病情,终至溃疡穿孔。

溃疡穿孔后,胃肠内有形之物从穿孔处流入腹腔,使脾胃之气机突然壅滞,气血骤闭,不通则痛。气闭于内,阳气不能伸布,气血郁闭,郁久化热。病情发展可致热毒炽盛。经治正胜邪去,气血复通,可郁解热退而愈。但若邪实而正虚,则可在化热基础上出现一些变证,常见有热结腑实、热腐成脓、热深厥深及湿热下注等证候。

◆现代医学认为溃疡穿孔后,多数穿孔只有一处,多在幽门附近的胃或十二指肠前壁,穿孔直径一般在0.5厘米左右。6%~16%的十二指肠溃疡和2%~5%的胃溃疡可发生游离穿孔。位于后壁的溃疡,在侵蚀到浆膜层前,多已与邻近器官粘连,形成慢性穿透性溃疡,因而很少出现急性穿孔。少数溃疡可穿入空腔脏器则形成内瘩,冒内容物流入腹腔,由于胃及十二指肠液为高度酸性或碱性,对腹膜有强烈的化学性刺激,出现化学性腹膜炎,可出现剧烈腹痛、休克等症状。穿孔数小时后。由于胃肠分泌的抑

(三)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本病病位涉及脾、胃、肝三脏腑,而以脾、胃为主,多属里热实证。按病程发展及治法上的差异,本病可分为三期。

1.郁闭期

骤然胃肠当心剧痛难忍,迅速扩及全腹。腹肌紧拒按,甚至呈木板样强直,伴恶心呕吐,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腻或微黄。脉沉细或弦细而紧。病机为中焦不运、气血郁闭。病理相当于穿孔初期(24~48小时),以化学性腹膜炎为主的临床表现。

【治法】疏通气血、缓急止痛。

【方药】此期原则上不宜服用中药,以免药液经尚未闭合的穿孔流入腹腔,加重病情。治法以针刺为主,配合禁食、输液、胃肠减压、半卧位等。

2.毒热期

腹痛稍缓解,仍觉腹胀,出现发热、口干,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苔转黄,脉转数。病机为气滞血瘀、里实热证。此期为穿孔后2~10天,相当于腹腔感染、细菌性腹膜炎的表现。若正不胜邪,则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热深厥深,即感染性休克,这是一危候,应手术治疗。

【治法】疏肝行气,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各12克,枳壳7克,川楝子、元胡、白芍各12克,木香、大黄6~12克(后下),蒲公英30克,生甘草7克。热盛者加板蓝根16克,黄柏12克,金银花16克;腹痛者加延胡索12克;结块者加赤芍12克,桃仁12克;大便次数多者生大黄改制大黄。

3.脘痛期

本期邪去正伤、脾胃失调。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渐恢复,即进入溃疡修复阶段。但多有气血亏损、脾胃虚弱的表现,辨证施治于下:

(1)肝胃不和:胃脘胀痛,两胁胀闷,嗳气泛酸,苔变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柴胡12克,制香附13克,白芍12克,枳壳12克,玄胡索12克,苏梗13克,陈皮12克,生甘草5克。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各16克;胃中灼热者加黄连7克,生山栀12克。

(2)脾胃虚寒:脘腹隐痛或有冷感,痛时喜按,喜热饮,遇冷痛甚。或饥饿、受凉、劳累每易发病,得食后痛缓,呕吐清水,或畏寒肢冷,大便不实,舌质淡苔变白,脉濡缓或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16克,党参13克,白术12克,桂枝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7克,炮姜12克。泛酸多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各16克;呕吐清涎者加丁香12克,姜半夏13克。

(3)血瘀型:脘痛如针刺,痛有定处,食后加重,拒按,或见呕血、便血,舌边有瘀斑或青紫色,脉弦或迟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和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丹参13克,檀香3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五灵脂12克,延胡索12克,金铃子12克,赤芍12克,制香附13克,丹皮12克。呕血便黑者加田七粉3克(冲服),蒲黄炭12克;呕恶者加陈皮12克,姜半夏12克;伤阴者加南沙参13克,石斛16克。

(四)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是症状轻、体征局限、一般情况好的空腹穿孔,无其他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症。主要方法是禁食禁饮、持续胃肠减压,配合输液和全身应用大剂量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如6~8小时后症状体征不见好转,反而加重,应立即改用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手术,否则将加重病情,增加并发病症的发生和增加死亡率。根据病情选用:

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手术,否则将加重病情,增加并发病症的发生和增加死亡率。根据病情选用:

(1)穿孔修补术:用于病人垂危、不能耐受更大手术者,或穿孔时间长、腹腔感染严重者a~J2/3患者经修补后,因溃疡未愈而需行第二次彻底手术。术后加用制酸剂和清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亦可取得溃疡彻底性治愈效果。如属胃溃疡穿孔,应尽可能行胃大部切除术,以免遗漏溃疡型胃癌。

(2)胃大部切除术:用于病人一般情况较好,伴有幽门梗阻或大出血,穿孔时间短,在12小时以内腹腔感染不重、解剖清楚,尤其是胃溃疡穿孔,应行胃大部切除术。本法一次手术,不仅治愈穿孔,同时治愈了溃疡病。

(3)对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穿孔缝合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或缝合穿孔后行迷走神经干切断加胃空肠吻合术。

(五)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毒热期

(1)复方芍药甘草汤:白芍12克,甘草7克,金银花16克,陈皮12克。

(2)胃肠m号粉剂:白及、乌贼骨、煅瓦楞、生甘草等分研末,过筛混匀,调成糊状,经胃管注入,每日3次,每次10克。

(3)消炎方:黄芩16克,黄柏12克,栀子12克,大黄12克(后下),木香12克,芍药12克,枳壳12克。

2.脘痛期

(1)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等量,共研末。每服2~3克,每日3次。

(2)乌甘散:乌贼骨、甘草,共为细末,每次3~7克,每日3次。

(六)针刺疗法

这是郁闭期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毒热期,脘痛期的辅助疗法。主要穴位有足三里、中脘、梁门、天枢、内关。配穴:发热加曲池,合谷;恶心呕吐加上脘、公孙;腹胀加脾俞、胃俞、大肠俞。手法:有针感后留针,捻转用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其间每15分钟捻转数次,每6小时重复1次。症状缓解后每天2~4次,也可用电针、耳针。

(七)中药灌肠

郁闭期可用复方大柴胡汤或大承气汤500毫升,经肛管滴入,每分钟40滴。

预防与护理

(1)预防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发生,积极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避免出现并发症。本病第一期,宣采取半卧位;禁食,禁饮,胃肠头号压要保持持续有效的吸引。至第二期,先少量饮水,无特殊反应时进清淡流汁,逐渐增量,以后改软食。到第三期,可逐步恢复一般饮食。

(2)饮食要有规律,进食要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保持舒畅的心情也很必要。

急性肠梗阻

肠管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导致急性通过障碍,谓之急性肠梗阻。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及季节。目前,本病约有2/3的病人可经非手术疗法而治愈,属于中医学的“腹痛”、“肠结”、“关格”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肠腑气机不利、瘀血留滞、食积阻肠,蛔虫聚团,石堵肠道、燥屎内结,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等皆可导致肠腑气血痞结,肠腑转化障碍,食下之水谷精微不升,浊气不降而积于肠内,发为肠梗阻。本病之病机演变,可有痞结一瘀结一毒结三个阶段。病之初肠腑气机不利、滞塞不通,痰饮水停,呈现痛、吐、胀、闭四大症状。病变进展、肠腑瘀血阻滞,痛有定处,胀无休止,甚至瘀积成块或血不归经,可致呕血,便血。病变进一步发展,气滞血瘀,瘀久化热化火,热与瘀血淤积不散,热甚肠坏,内血腐败,热毒炽盛,终致正不克邪,产生亡阴亡阳之厥证。

◆西医学根据发病原因,可将急性肠梗阻分为以下三类。

(1)机械性肠梗阻:①肠管本身病变,如先天性闭锁、狭窄、发育不全;炎症性病变,细菌性或放射性小肠炎;肿瘤,原发、继发、良性及恶性肠肿瘤;②肠管外病变,如疝、粘连、先天性索条、扭转、肿块压迫;③肠管内异物阻塞,如胆石、粪便或肠内异物、寄生虫。

(2)动力性肠梗阻:常见病因有麻痹性、痉挛性、肠段神经缺如、特发性假性肠梗阻。

(3)血运性肠梗阻:常见肠系膜血管栓塞和血栓形成。

急性肠梗阻发病初期,梗阻上段肠管蠕动增强,麻痹性肠梗阻则蠕动减弱。梗阻进一步发展,则梗阻以上部位出现大量积液和积气,肠管也随之逐渐扩张,肠壁变薄。由于肠腔内压急剧增高,肠壁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瘀积,引起肠壁充血水肿,液体外渗,同时肠壁通透性增高,血性渗液、细菌和毒素可以透过肠壁渗至腹腔内,引起腹膜炎,严重者,因肠管的缺血坏死而致溃破穿孔,这种伴有肠壁血运障碍的肠梗阻,即为绞窄性肠梗阻。

急性肠梗阻也引起全身方面的变化。由于不能进食、呕吐,感染等可引起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感染和中毒、休克及心、肺功能障碍。

治疗

(一)治疗方法的选择

(1)适应于非手术治疗者:包括痞结型肠梗阻或各类单纯性肠梗阻。

(2)先行非手术治疗、作好手术准备,如病情不见好转,应早期转为手术治疗者。临床上多见于瘀结型肠梗阻,包括早期肠扭转,疑有血运障碍的粘连性肠梗阻,肠套叠,无绞窄的嵌顿疝以及病程长,腹胀严重的单纯性肠顿阻等。

(3)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者:凡疽结型肠梗阻,经过适当地积极准备应尽快手术。包括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腹外疝,先天性畸形,肿瘤以及非手术治疗屡攻不克的患者。

(二)普通康复疗法

病人宜禁食、半卧位,胃肠减压,输液。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的变化。

(三)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按气滞血瘀,正邪盛衰的发展阶段,临床可分为三型,以便辨证施治。

1.痞结期

腹痛阵作或持续胀痛,恶心呕吐,停止排便矢气,肠鸣可闻,腹软,苔白薄,脉平或脉弦。为肠腑气机痞塞不通的早期,属正盛邪实阶段。病理相当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早期机械性单纯性肠梗阻、单纯性堵塞梗阻,早期动力性肠梗阻。

【治法】通里攻下,理气开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