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084

第84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73)

◆中医学认为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结于颈部而发本病。病之发展,肝郁化火,炎烁肺肾,阴虚火旺;加之痰浊酿热,故热胜肉腐成脓。病之后期,脓水淋漓,耗伤气血,可致气血两虚。

◆现代医学认为致病菌为结核杆菌。其大多经扁桃体、龋齿侵入颈部淋巴结,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的结核病变。并认为只有在人体抗病能力低下时,才能引起发病。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注意加强饮食营养,但忌辛辣刺激之品。注意休息,宜节制房事,更应舒畅情志。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气滞痰凝

多见于本病初期,肿块坚实,无明显全身症状。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柴胡12克,当归尾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12克,法半夏12克,猫爪草12克,百部12克,黄芩12克,丹参12克。

2.阴虚火旺

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2克,黄柏12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南沙参12克,山楂12克,地骨皮12克,生牡蛎16克(先煎),百部12克,黄芩12克,丹参12克。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12克,火麻仁12克;小便短赤者,加泽泻12克;伴咳嗽者,加川贝12克,瓜萎皮12克;肿块变软成脓者,加炙山甲12克,皂角刺12克。

3.气血两虚

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味: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当归12克,川芎7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生黄芪16克,陈皮7克,猫爪草12克,百部12克。腹胀便溏者,加木香12克,砂仁5克(后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抗结核治疗:口服异烟肼(每次0.1克,每日3次)1~2年。伴有全身症状或身体他处有结核病变者,加服对氨基水杨酸钠(每次2克,每日4次)或利福平(每日0.45~0.7克,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顿服)或加用链霉素(每次0.5克,肌内注射,每日2次)。

(四)外治疗法

(1)初期: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敷贴肿块,5~7天换1次。对少数局限的、较大的、可推动的淋巴结,可考虑手术切除。

(2)化脓:若化脓未熟,改用千捶膏敷贴。已化脓作潜行性穿刺抽脓:从脓肿周围的正常皮肤处进针,尽量抽出脓液,然后向脓腔内注入5%异烟肼溶液或10%链霉素溶液作冲洗,并留适量于脓腔内,每周2次。

(3)溃后:一般初用五五丹或七三丹,次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红油膏;腐脱新生则改掺生肌散,外盖白玉膏,窦道深者,亦可用千金散腐蚀5~7天,再按一般情况处理。对继发感染不明显者,或可行刮除术,将结核病变组织全部刮净,伤口不缝合,用链霉素溶液换药。

(五)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枇杷叶500克(去梗及表面之绒毛,压成细面),冰糖300克,放在一起和匀。每次服25克,每日2~3次。可用于本病初期。

(2)煅牡蛎35克,玄参12克,土茯苓1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可用于肿块皮色转红者。

(3)抱石莲35克,夏枯草28克。每日1荆,水煎分2次服。可用于肿块未溃破者。

(4)拔核法:本病日久,不能内消,肿核小而表浅,体质尚好者,用白降丹粉与米饭捣和。捏成绿豆大扁形,敷于肿核处,外盖太乙膏,每3天换药1次(第2天最痛,第3天即不痛),儿童约4天,成人约10天,即可将核拔出一对较大而深在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者,或年老体弱者,或小儿均不宜使用。

(六)饮食疗法

(1)芋头100克,粳米100克,砂糖适量。将新鲜芋头洗净,去皮,切成块,粳米同煮为粥,粥将成时加入砂糖再煮一二沸即可,分顿随量食用。适用于颈淋巴结结核未溃者。

(2)蝗虫100克,蚕蛹50克,粳米100克。将蝗虫和蚕蛹置瓦上焙干研为细末,粳米加水煮粥,食粥时调入药末3~5食匙,搅匀后食用。适用于颈淋巴结结核未溃者。

预防与护理

(1)积极防治原发病灶。本瘸的发生主要是结核杆菌通过口腔、龋齿、鼻、咽喉等渠道侵入颈部形成慢性炎症,所以,积极防治上述有关疾病对于防止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发生是相当重要的。

(2)加强营养,注意休息,精神愉快,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相当于中医的“乳痈”,其中,发于哺乳期者,称“外吹乳痈”,发于怀孕期者,则称“内吹乳痈”。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多因乳头破裂,毒邪外袭,与郁乳相凝;或乳汁淤积,乳络阻滞,郁久化热;或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以致肝郁胃热,壅滞乳房,终发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感染的主要途径是从破损的乳头沿淋巴管入侵;婴儿口含乳头而睡亦可使细菌直接侵入乳管。而乳汁淤积则有利于侵入的细菌生长繁殖。淤积的原因有乳头发育不良(畸形或内陷),使婴儿吮吸不便,甚至无法吸乳;乳汁过多而婴儿不能吸尽;乳管不通,排乳障碍等。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用三角巾将患乳托起,以减牵痛或防袋脓。忌食高粱厚味及辛辣助热之品。给予精神安慰,保持乐观情绪。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气滞热壅

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疏肝清热,通乳散结。

【方药】瓜萎牛蒡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12克,金银花12克,蒲公英16克,牛蒡子12克,天花粉12克,漏芦12克,全瓜蒌16克,生甘草6克。局部皮色不红,身热不甚者,去黄芩、天花粉;乳汁淤积甚而难出者,加炙山甲12克,王不留行12克;恶露未尽者,加当归尾12克,益母草12克;肿痛甚者,加川楝子12克,玄胡12克;热重者,加生石膏16克(打煎)。对于“内吹乳痈”,则必须始终注意安胎,且无须通乳,方用橘叶散加减,药如橘叶7克,柴胡7克,苏梗12克,黄芩12克,金银花12克,蒲公英16克,全瓜蒌12克,芋麻根12克,生甘草6克。

2.热毒炽盛

壮热,乳房肿痛,皮肤鲜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托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及透脓散加减:黄芩12克,黄连6~12克,栀子12克,金银花16克,蒲公英16克,紫花地丁16克,生地12克,丹参16克,皂角刺12克,炙山甲12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克(后下),枳壳12克;便短赤者,加淡竹叶12克;有“传囊”现象但未成脓者,当按气滞热壅型治疗;“内吹乳痈”应在橘口十散加减的基础上加桔梗5克。

3.正虚毒恋

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生黄芪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7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7克,金银花12克,白芷7克,生甘草6克。低热不退者,去白芷,加蒲公英1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脓肿形成之前,治疗方法包括:①患侧乳房暂停授乳,用吸乳器吸出乳汁,或用手轻轻挤出乳汁,避免积乳;②用三角带或乳罩托起乳房,保持安静。局部超短波治疗。皮肤水肿明显时,可用30%硫酸镁溶液湿敷,或用中药鲜蒲公英捣烂外敷;③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和镇痛药物。

2.手术治疗

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注意事项:①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切开引流。②为了防止损伤乳管发生乳瘘,应按乳管走行方向作放射状切口;乳房后脓肿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乳晕下脓肿沿乳晕周边作弧形切口,至皮下为止,勿伤乳管。③切口要足够大。切开脓腔后,需用手指分开脓腔间隔以利引流。④切开脓肿后,均应常规放置引流物,每日换药。引流口出现经久不愈的乳瘘时,应该终止乳汁分泌。己烯雌酚1~2毫克,每日3次,连服3~5天。或肌注射苯甲酸雌二醇2毫克,每日1次,至回乳为止。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以下各方一般均适于急性乳房炎初期,可选一二方应用:

(1)鹿角粉3~45克,开水冲服,每日2次。

(六)针刺疗法

取肩井、膻中、足三里穴,发热者加曲池,均用针刺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

(七)收乳

适于感染严重或并发乳漏者。可用焦麦芽65克,焦山楂6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2~3天。或口服己烯雌酚1~2毫克,每日3次,共2~3天。

(八)指针疗法

用拇指尖或肘部点按揉患侧肩井穴,5分钟后,用拇指按天宗穴半分钟。治疗时患者取坐位,上肢下垂,颈胸微向前,全身自然放松,均匀呼吸,本法主要适用非化脓期;以大拇指按摩患者肩井穴30~50次,再于肩胛下缘向内旁开2寸处找压痛点按摩30~40次,然后用热毛巾敷患乳约半分钟,再用双手沾热水顺乳腺走行方向按摩全乳,同时将乳汁挤出。可用于化脓期。

预防与护理

(1)妊娠后期经常用肥皂水或清水擦洗乳头;如乳头内陷,在妊娠前或妊娠期就要设法纠正。可用小酒盅扣罩乳头,外用布带固定或用吸乳器吸引,或行乳房按摩;产后可用橘核,水煎服,用以防止乳汁郁滞而发生乳痈。

(2)乳头破裂,擦伤,宜及时治疗。同时暂停哺乳,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喂养婴儿。

(3)保持心情舒畅,尤甚产后切忌心情郁闷不舒或暴怒,因为情志不畅会使肝气郁结,肝郁则疏泄失常,可能会导致乳汁郁积。

(4)使用箍围药时要注意干湿度,干者要及时以液体润湿。外敷药物时如引起皮肤过敏,即应停用,迸发主用青黛散香油凋敷局部。疮口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换药时应消毒。宜用乳罩或绷带将乳房托起,并帮助将患乳乳汁排净,疮面不宜挤压。

脓肿

脓肿是继发于急性炎症之后,在组织、器官或体腔内出现的局限性脓液积聚,形成一腔,周围有完整的腔壁。根据本病发无定处,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点,属中医“流注”的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因疔、疖、痈等热毒流窜;或跌打损伤,血溢络阻,杂毒燃发;或皮肤破伤,湿热毒邪入于筋脉,窜流阻滞,结而为肿;或于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又因寒邪外来,使暑湿热毒阻于营卫肌肉之间。以上诸因素均可致使气血阻隔,邪毒内窜,热毒塞滞,腐肉成脓。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原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脓肿既可发生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的后期,如损伤后感染、急性蜂窝织炎、淋巴结炎、丹毒、疖等,也可由远处原发病灶经血流或淋巴管转移而来。

其病理为局部充血肿胀,炎性浸润,最后形成局限性脓肿。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余毒攻窜

发病前有疔疮、痈,疖等病史。伴有壮热、13渴,甚则神昏谵语等全身症状。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透脓排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黄连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紫花地丁12克,蒲公英12克,金银花12克,生地12克,丹皮12克,当归12克,忍冬藤35克,赤芍12克,皂角刺12克,炙山甲12克,生甘草7克。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或紫雪散3克(分2次吞服)。

2.暑湿交阻

多发于夏秋之间,初起恶寒发热,头胀,胸闷呕恶,周身骨节酸痛,胸部可布白痦,继之(约2周)可出现脓肿。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和营托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青蒿12克,藿香16克,佩兰12克,金银花16克,连翘12克,紫花地丁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炙山甲12克,皂角刺12克,生黄芪12克,六一散16克。

3.瘀血凝滞

劳伤筋脉诱发者,多发于四肢内侧;跌打损伤诱发者,多发于伤处。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微红,或呈青紫,溃后脓液中夹有瘀血块。妇女产后恶露停滞而成者,多发于小腹及大腿处。发病较缓,初起一般无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较轻,化脓时出现高热。

【治法】和营逐瘀,解毒透脓。

【方药】(1)劳伤筋脉者以五神汤合革薢渗湿汤加减:当归12克,赤芍12克,金银花16克。丹皮12克,黄柏12克,泽兰12克,革薢12克,川牛膝12克,生苡仁12克,紫花地丁12克,皂角刺12克,炙山甲12克,醒消丸3克(分2次吞服)。

(2)跌打损伤者以活血散瘀:当归12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苏木12克,酒炒大黄12克,丹参12克,蒲公英12克,炙山甲12克,皂角刺12克,枳壳12克,田七粉0.3克(吞服)。

(3)产后瘀阻者以通经导滞汤加减:当归12克,赤芍12克,益母草16克,红花12克,川芎12克,制香附12克,枳壳12克,川牛膝12克,丹皮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炙山甲12克,醒消丸3克(分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浅表性脓肿初起时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外敷。全身用药可首选青霉素和链霉素。

(三)外治疗法

(1)初期:肿而无块者,用玉露膏、金黄膏外敷;肿而有块者,用太乙膏贴之。

(2)成脓:宜切开排脓引流。较深部脓肿,可作局部穿刺抽脓,抽脓后用生理盐水灌洗脓腔,或注射抗生素溶液。抽脓后应加压包扎,促使脓腔缩小以致消失。

(3)溃后:脓尽用生肌散,以红油膏外贴。

预防与护理

(1)原有疖、痈、急性蜂窝织炎等感染病灶存在者,应认真清洗创面,及时换药,通畅引流。脓肿切开引流后,脓性分泌物较多者,应及时更换敷料。

(2)病期应卧床休息至肿块完全消散,以防病情反复。忌食鱼腥发物和辛辣刺激之品,多饮开水,或以西瓜汁代茶。

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并在伤口内繁殖和产生外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临床上以患者全身或局部肌肉持续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为主。中医亦名“破伤风”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创伤后,或有感染病灶,失于调治,正气受损,风邪乘隙侵入,由表入里,引动肝风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致病菌是破伤风杆菌,它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性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破伤风杆菌必须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侵入,并在缺氧的伤口局部生长繁殖,产生两种,外毒素,一种是痉挛毒素,对神经有特殊亲和力,作用于脊髓前角细胞或神经肌肉终板,而引起特征性的全身横纹肌持续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另一种是溶血毒素,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心肌损害。因此,破伤风是一种毒血症。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安排患者住单人病室,环境应尽量安静,防止声光刺激。高热量高营养饮食,补充水、电解质和维生素B、C。伤口严格隔离,用具要彻底灭菌,敷料要焚毁。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毒在表

轻度吞咽困难和牙关紧闭,周身拘急,抽搐较轻,痉挛期短,间歇期较长。

【治法】祛风疏表,解毒定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