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080

第80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69)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生石膏12克,淡竹叶7克,炒栀子、北沙参、麦冬、石斛、天花粉、鲜芦根各12克,生甘草7克;或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4.气阴两伤

身热已退,倦怠乏力,动则易汗,口渴喜饮,或心悸,舌红少津,苔薄白,脉细弱或不整。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味:太子参(或党参)、五味子、麦冬、生黄芪、炒白术、生山药、石斛、生稻芽各6~12克。纳呆者,加山楂肉;口腔溃疡者,用锡类散吹口或涂拭。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主要采用抗凝血、抗炎药物治疗。诊断明确后尽早治疗,大剂量丁球蛋白静脉注射应在病程7天内应用。皮质激素虽也有抗炎作用,但因可能与动脉瘤形成有关,并可促进凝血,故原则上不用。确诊后原则上不用抗生素。

(1)急性期:①阿司匹林:口服每日30~50毫克/千克体重,热退后每日10~30毫克/千克体重,持续用药达3个月。②丁球蛋白静脉注射;每日200毫克/千克体重,在1~2小时内注入,连续注射5天。③潘生丁:口服每日5~6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服。

(2)急性期后: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者,可停用阿司匹林,异常者可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减量至每日10毫克/千克体重。

(3)心肌梗塞发作时:常用尿激酶,静脉滴注剂量为每日2万单位/千克体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溶栓剂量为每次5000单位/千克体重。

预防与护理

(1)高营养易消化饮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

(2)改善生活环境,减少化学药品的应用。

(3)绝对休息,注意降温,因服用阿司匹林较多,要注意补充水分。

(4)限制活动,防止并发症。

(5)注意大剂量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夏季热

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因其发病于夏季,故名夏季热。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我国东南及中南地区多见,发病季节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气温愈高,发热愈重,秋凉之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有的患儿可连续发病数年,而次年发病的症状一般较上一年为轻,病程也较短。本病预后多为良好。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发病原因内为体质虚弱,外为夏季暑热亢盛,机体不耐暑气熏蒸。小儿感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津,津亏内热炽盛,故发热,日渴多饮,暑易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则水液下趋膀胱而出现多尿。肺津为暑热所伤,肺主皮毛,司开合,化源不足,水液无以敷布,肌腠闭塞,故少汗或汗闭。汗与小便同属阴津,异物同源,汗闭则尿多,尿多则津伤,津伤则饮水自救,因而形成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的证候。上实下虚是其主要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与小儿生理解剖特殊性有关,由于气候炎热时,小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全所致。本病主要发生于南方气候炎热地区。发病时间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份,与气温升高、气候炎热有密切关系。患者多为2~5岁的婴幼儿。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特别炎热的夏季要将患儿放置在有空调的房间,注意患儿的饮食和营养,防止并发病症。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暑伤肺胃

发热,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烦躁不安,口唇干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数。

【治法】清暑益气,养胃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或北沙参)5克,麦冬、知母、甘草、竹叶、黄连、石斛、荷梗、鲜西瓜翠衣、粳米各7克。胃热偏亢,高热烦渴引饮,脉数无力者,此热盛阳明,津气已亏,用白虎加入参汤;阴液损伤明显,脉细无力,舌稍红,苔少者,用白虎汤合生脉散;疾病初起,兼畏寒,发热,鼻塞,无汗,苔自腻者,为暑夹寒湿,郁于表卫,用新加香薷饮。

2.上盛下虚

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次频,汗闭,精神萎靡,虚烦不安,面色淡白,下肢欠温,胃纳减退,或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脉细数。

【治法】清上温下,护阴潜阳。

【方药】清上温下汤:附子5克,黄连7克,磁石12克,蛤粉、天花粉、补骨脂、煨益智、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各7克,白莲须3克。烦躁甚,加龙齿;便溏者。去天花粉;久泻者,加破故纸;疾病后期阳阴俱虚者,则合黄连阿胶汤泄火潜阳育阴,另可用蚕茧、红枣煎汤代茶。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物理降温:高热、惊跳或烦躁不安时可予以酒精擦澡,冷水擦澡,温水浴,冷湿布包裹等。

(2)环境降温:放入有空调的房间。

(3)忌用长期抗生素治疗,以免引起茵群失调。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中成药

生脉饮口服液,每次5毫升,每日3次。用于暑伤肺胃证。

2.经验方

(1)荷叶、西瓜翠衣各5克,地骨皮、生地各3克,大枣、五味子各2克。每日1剂,水煎待冷后滤取药液,加白糖少量,频频饮服。用于暑伤肺胃证。

(2)蚕茧10~20个,红枣10~20枚,乌梅5克,煎汤饮,每日1剂。用于多饮,多尿,无高热者。

(3)水牛角片30克,煎水服,每日1剂,退热疗效好。

(五)针刺穴位疗法

取足三里、中脘、肾俞、大椎、风池、合谷等穴,视病情行补泻手法。每天针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一般治疗1~2个疗程。

预防与护理

(1)患儿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清洁凉爽。使用电风扇或空调时,风力要柔和适度,以免受凉。

(2)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

(3)注意小儿体温变化,常用温水洗浴,可帮助发汗降温。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发生在新生儿期的一组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现象。本病属于中医学“黄疸”、“胎黄”、“胎疸”范畴。若出现拒奶、尖叫、凝视、角弓反张、抽搐时,则属于中医学“胎黄动风”的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责于湿邪。或由于孕母感受湿邪,郁而化热,湿热熏蒸,传于胎儿,其病机主要为:湿热之邪,郁于脾胃,熏蒸肝胆,以致胆汁外泄而皮肤、面目黄染;新生儿脾常不足,若受孕母之湿所传,或生后感受湿邪,蕴蓄脾胃,脾阳受困,寒湿阻滞,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发于肌肤而发黄;小儿禀赋不足,脉络阻滞,或湿热蕴结肝经日久,气血郁阻,肝胆疏泄失常而发黄。

◆西医学认为,新生儿黄疽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生理性黄疽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过多及肝脏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含量极低,使胆红索产生增加、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不足所致。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复杂,其中向括病毒、弓形虫、感染、细菌、药物等。因这些病因的作用,一方面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红素因而进入血流;同时,肿大的肝细胞压迫胆管,造成阻塞性黄疸的特点。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生后尽早喂养,注意热卡的供给,以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避免感染,并服用维生素B、C,补充维生素A、D。避免使用引起溶血的药物,如维生素K3、磺胺类、红霉素及先锋霉素等。

(二)中医辨证论治

1.湿热内蕴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如橘色,烦躁啼哭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指纹紫。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7克,栀子3~7克,大黄3克。呕吐者,加半夏、竹茹;腹胀者,加厚朴、枳实;热重者。加黄芩、黄连;湿重者,加茯苓、车前子、泽泻。

2.脾虚湿困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

【治法】健脾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茵陈7克,干姜4克,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各5克。四肢不温者,加桂枝、附片;大便稀薄者,加苍术、山药;食少纳差者,加砂仁、神曲。

3.气血瘀滞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日益加重,腹部胀满,青筋暴露,肝脾肿大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唇色暗红,或衄血。舌见瘀点,指纹紫。

【治法】化瘀消积退黄。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桔梗、枳壳、甘草、桃仁、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红花、牛膝各5克。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者,加茵陈、栀子、大黄;黄疸日久者,加金钱草、龙胆草。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

治疗应分清病因,区别对待,溶血性黄疸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如光照疗法、换血疗法、使用酶诱导剂等,以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核黄疸的发生。新生儿肝炎症重者,给予抗感染、激素等治疗,危重患儿可试用干扰素。胆道畸形、闭锁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1.光疗

本病的治疗应首选光疗,再辅以药物,绝大多数患儿都能获得满意疗效。

光疗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使间接胆红素氧化、异构为一种无毒性水溶性双吡咯化合物,从胆汁或尿中排出,降低血胆红素浓度。多应用波长为425~475纳米的蓝光,但普通日光灯也有效。单面和双面光疗均可,后者效果更佳。光疗时间为24~48小时,必要时可重复照射。光疗时患儿应裸体,注意保护眼睛和生殖器。为避免发生青铜症,直接胆红素大于68微摩尔/升时不予光疗。

2.药物治疗

(1)肝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生后第1周口服有效,剂量为每天4~8毫克/千克体重,分2~3次服用。

(2)减少游离间接胆红素;白蛋白可与间接胆红素结合而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1克白蛋白可结合15毫克胆红素。用法为每次1毫克/千克体重,加葡萄糖10~20毫升静脉缓慢推注或滴注,每日1~2次。无白蛋白时可用血浆每次25毫升。

(3)减少肠肝循环:口服10%活性炭5毫升,每日3次;或琼脂每次125~250毫克,每日3次。

(4)对免疫性溶血所致的黄疸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提高肝酶活力。常用泼尼松每日1~2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地塞米松每日0.5~1毫克/千克体重静注。

(5)如患儿总胆红素过高,为防止后期发生胆汁黏稠综合征,或患儿直接胆红素增高,均可给予利胆药,如利胆素每次125毫克,每日2次。

3.换血疗法

换血可较快地清除血中游离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并可提供白蛋白及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

(四)中成药疗法

茵栀黄注射液,每次40~60毫升,加等量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湿热熏蒸证。

(五)外治疗法

黄柏30克。煎水去渣,水温适宜时,让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每日1~2次。

预防与护理

(1)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肝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性胎黄婴儿者,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性服药。

(2)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臀部和皮肤,避免损防,防止感染。

(3)婴儿出生后即应注意皮肤色泽,如黄痘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加深,以及黄癌已退而复现等,及时检查,使病理性胎黄早期明确诊断。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二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几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病原菌侵入血循环后,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新生儿出现严重感染中毒症状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有时在体内产生多处病灶,造成全身感染。本病多属中医“胎热”、“胎毒”或“疮毒走黄”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新生儿败血症是外感毒邪,侵及营血所致。其病机为新生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易为毒邪所侵,化火化热,进入营血,内陷心包。若正气旺盛,则邪正相搏,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心肝两经的证候;邪毒入血,耗血动血,则有出血倾向。若正不胜邪,协盛正虚,耗律灼液,便出现阴虚火旺的表现;邪毒内陷,阳气衰败,则有面色青灰,四肢厥逆,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阳气外脱的危候。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病机理系新生儿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缺陷,易于发生感染且不易局限。感染途径可为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及产后感染。病原菌的种类随着抗生素的发展及应用不断变化,以葡萄球菌为常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次之。

本病病理变化为全身多系统损害。细菌毒索可致全身实质细胞变性和坏死:毛细血管损伤可出现皮疹、瘀点或瘀斑。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足够的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病灶如皮肤及脐部的处理。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邪毒炽盛

起病急骤,壮热烦躁,常伴黄疸、紫斑,肝脾肿大,小便深黄,大便秘结,甚则昏迷惊厥,舌红绛,苔黄,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6~12克,知母3~7克,水牛角12克,生地、黄连、淡竹叶、丹参、连翘、麦冬各3~7克。黄疽重者,加茵陈、焦栀子、制大黄;大便秘结者,加玄明粉;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苔厚腻色黄或黄白相兼者,属湿热蕴结,脾胃失和,用茵陈、滑石、木通、白豆蔻、竹茹、藿香;高热惊厥者,加琥珀(0.3克,研末冲服)、蝉蜕、白僵蚕、地龙;高热神昏者,加紫雪丹或羚羊角(0.2克,研粉或磨汁冲服);昏迷抽搐者,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清开灵注射液静滴。

2.邪热伤阴

发热稽留,午后尤甚,口干舌燥,烦躁,神倦,舌光红,有裂纹。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生地黄、玄参、麦冬、淡竹叶、丹参各6克,金银花、连翘各12克,黄连3~7克,水牛角12克,地骨皮3克。高热烦躁甚者,重用黄连、金银花、连翘;痰热盛者,加竹沥;皮肤有脓性病灶者,重用生地黄、赤芍药。

3.正虚邪陷

发病或急或缓,面色苍黄或青灰,汗多,精神萎靡,不吃不哭,四肢厥冷,体温不升,皮肤或口腔黏膜有出血瘀点,舌淡,苔薄白,指纹隐伏不显。

【治法】温阳扶正祛邪。

【方药】四逆汤加味:人参3~7克,附子4克,干姜4克,炙甘草7克,金银花12克,黄连3~7克。必要时可先用独参汤或参附汤以益气回阳救逆,后再予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气息微弱,舌淡,脉虚细无力者,加黄芪川芎、当归;有瘀斑或肝脾肿大,加赤芍、川芎、红花。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积极抗感染,并改善患儿一般状态,提高其抗病能力。抗生素选择要合理,因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故要根据药敏试验作相应的调整。

1.抗生素治疗

一般选用杀菌药,在病原菌未明前选用兼顾革兰阳性球菌及阴性杆菌的广谱抗生素,明确病原菌后根据其药敏试验调整用药。一般静脉给药,疗程2~3周,脓毒败血症时则需4~6周。常用抗生素的选择及剂量如下:

(1)病因不明、病情不重者:选用氨苄青霉素加丁胺卡那,或加新青霉素Ⅱ。

(2)病因不明、病情危重者;选用头孢噻肟或头孢噻甲羧肟加邻氯青霉素。

(3)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一般选用氨苄青霉素加丁胺卡那霉素,无效者改用头孢氨噻肟或头孢噻甲羧肟,或头孢三嗪噻肟。如为绿脓杆菌,常选羧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加庆大霉素。

(4)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选用新青霉素Ⅱ、邻氯青霉素或第一代头孢霉素如先锋霉素v。还可选用头孢呋肟、万古霉素等。链球菌感染者首选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

(5)厌氧菌感染:首选甲硝唑,或用洁霉素。

2.对症及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