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保暖,及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感染性休克者扩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黄疸重者给予光疗,有中毒性肠麻痹者应及时胃肠减压及药物治疗,有DIC者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纠正缺氧。重症患儿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
3.免疫治疗
适用于血白细胞减少患儿。输中性粒细胞:每次1×109(上标)粒细胞/千克体重,需经过3000拉德照射灭活有免疫力的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每次0.5~1克/千克体重,静脉点滴。
(四)中成药疗法
(1)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4毫升,每日2~3次,静注或肌注。也可改用安宫牛黄丸口服,用于昏迷抽搐者。
(2)茵栀黄注射液:每次10~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滴,每日1~2次,连用5~7天。用于黄疸重,肝脾肿大者。
(3)紫雪丹:用于高热惊厥者。
(4)至宝丹:用于神昏、痰盛气粗者。
(五)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用黄连、栀子、金银花、连翘、地龙、蝉蜕、马齿苋、秦皮各7克,黄芩、白僵蚕、炒枳壳各3克,琥珀末(冲)0.5克,浓煎至6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2次,连灌3天。
(六)其他疗法
(1)换血疗法:交换输血作为严重败血症的辅助疗法已广泛应用。
(2)免疫核糖核酸:有抗大肠杆菌、缘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种免疫核糖核酸。
预防与护理
(1)加强围产保健工作,高危孕妇注意安全生产。
(2)加强产时监护,防止窒息、产伤,加强对新生儿的管理,注意保暖,供给足够热量,鼓励人乳喂养,一遇感染立即隔离治疗。
(3)密切观察初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体温、精神、哺乳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鹅口疮
鹅口疮为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故名,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疾病。属于中医“鹅疮”、“鹅口”、“雪口”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是由于小儿心脾积热或体质虚弱,护理不当,口腔不洁,感染邪毒所致。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水津不能运化,则酿成湿热,上蒸口腔,薰灼黏膜而生糜腐斑块;婴儿胎中伏热太甚,蕴积心脾,上蒸口舌,也可导致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由白色念珠菌所致,多见于虚弱或营养不良的婴幼儿,特别是消化不良的婴幼儿。常由奶具及乳母奶头污染,在婴儿室中可引起流行。新生儿可由产道感染此菌。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用弱碱性的含漱剂如2%~5%碳酸氢钠溶液、2%硼砂溶液等清洗口腔。涂剂可用龙胆紫、冰硼散、青黛粉、制霉菌素液等。注意口腔卫生、消毒奶具。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心脾积热
口舌满布白屑,周围红赤,面赤唇红,口干喜饮,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加味导赤散加减:生地7克,竹叶3克,车前草7克,木通3克,泽泻7克,忍冬藤7克,藿香、佩兰、甘草梢各3克。
2.虚火上浮
口舌满布白屑,周围淡幻,形体怯弱,面白颧红,口干不渴。舌质嫩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玉女煎加减:知母7克,淮牛膝3克,麦冬10克,生地12克,玄参8克,甘草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病重及营养不良患儿应积极治疗,并给予适量维生素B及维生素C。咽部有白膜时就轻轻揭去,涂擦制霉菌素甘油或龙胆紫液,以免冲洗时白膜脱落,发生窒息危险。
(四)经验方
金银花、灯芯草各5克,黄芩3克,黄连、薄荷各1克,枳壳2克。为1天量,水煎服。用于心脾积热证。
(五)外治疗法
(1)生石膏2.4克,青黛、黄连、乳香、没药各0.9克,冰片0.3克。共研细末,瓶装贮存。每次少许涂患处,每日5~6次。用于心脾积热证。
(2)冰硼散,吹敷口腔,每次少许,每日3~4次。两种证型均可使用。
(3)用消毒纱布蘸内服中药药汁,在口腔患处拭抹。
(4)百草霜、青黛、橄榄炭各等份,研极细末,搽患处,每天3次。
预防与护理
(1)注意口腔清洁,避免过烫、过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损伤口腔黏膜。
(2)婴儿奶具要消毒。母乳喂养时,应用冷开水清洗奶头,喂奶后给服少量温开水,清洁婴儿口腔。
(3)注意患儿营养,补充维生素,积极治疗原发病。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尽可能暂停使用。
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皮下脂肪硬化症、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临床典型表现为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硬肿。属中医“胎寒”、“寒厥”、“五硬”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因素为小儿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气血未充,元阳不振;其次是生后调养不当,感受寒邪,故本病在北方寒冷季节发病率高。
新生儿阳气未充,阴气未长,若先天不足者出生后遇气候寒冷,护理不当,致使寒邪伤于肌表,寒为阴邪,直中脏腑,伤及脾肾之阳,阳虚不能温煦肌肤四肢。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气血运行失常,则患处肌肤肿硬,颜色紫暗,唇及肢端发青。肌肤不温,冷硬而肿。
◆西医学则认为本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由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随着环境温度波动;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分布较多,易于散热;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成分相对多,熔点高,体温低时易凝固;新生儿产热主要靠棕色脂肪,并需要氧的参与,当缺氧、寒冷、酸中毒等因素存在时,产热过程极易受抑制,早产儿此种脂肪储存不足。
新生儿解剖生理特点,是引起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基础。此外,寒冷、摄入不足、感染、窒息及酸中毒等是引起本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复温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低体温的重要措施,目前多主张快速复温法。
1.复温
(1)轻度患儿:可用缓慢复温法,先将患儿用温暖褓包裹置24~25℃室温中使其自然复温。待体温上升至35℃时置暖箱或加用热水袋。暖箱温度自26℃开始,4~6小时内逐渐调节至30~32℃,约每小时提高箱温1℃。切忌加温过速,否则体表温度上升太快,外周血管床增加,心肌功能不能适应,以致内脏血液供应不足,可致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或肺部郁血、出血。
(2)轻、中度(体温>30℃)患儿:置于预热至30℃的暖箱内,调节箱温为30~34℃,通过减少患儿散热使体温升高,力争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3)重度(体温<30℃)患儿: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温度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0.5~1℃(不超过34℃),于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并保持暖箱在适中温度。
(4)恒温水浴法:将患儿置于39~42℃的恒温水浴箱内(室温在24℃或稍高)。脐部用消毒纱布覆盖,上面用橡皮膏固定,防水侵入,头露出水面,四肢、躯干浸入水中,每次15分钟,每日2次,直至硬肿消失。微波、远红外线等也能使患儿较快复温。
2.喂养
保证患儿热能供应,尽量母乳喂养和口服补液,使机体产热而复温。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和静脉滴注补液。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脾肾阳虚。气滞血瘀
全身冰冷,面色灰暗,僵卧少动,昏昏多睡。哭声低微,吮乳无力,局部皮肤发硬,水肿发亮。按之凹隐。硬肿范围较广,唇白舌淡,苔白,指纹淡滞或陷伏不显。
【治法】温补睥肾,行气活血。
【方药】参附汤合真武汤加减:人参3克,附子4克,黄芪7克,桂枝3克,茯苓、白术、红花、赤芍、当归、川芎各5克。肿甚,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木通、车前子;气阴不足者,加麦冬、五味子;咳嗽痰多或大便稀溏者,合二陈汤。
2.寒凝气滞,瘀血内阻
面色紫暗,全身欠温,四肢发凉,硬肿多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皮肤不易捏起,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严重者口鼻出血,唇色黯红,指纹紫暗。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人参3克,当归、赤芍、桂枝各3克,细辛1.5克,黄芪7克,川芎3克,木通1.5克,甘草4克,大枣3枚。精神萎靡,口吐痰沫,呼吸不匀者,加白僵蚕、法半夏、石菖蒲、郁金、胆南星;硬肿甚者,加桃仁、红花或丹参、郁金、鸡血藤。
3.热毒蕴郁。气滞血瘀
发热,面赤,烦躁,肌肤硬肿紫红,尿短赤。严重者鼻窍出血,血色鲜红。舌紫红,苔黄,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黄芩、栀子各5克,人参3克,川芎、丹参、红花、茯苓各5克,黄芪7克。发热伤阴者,加玄参、麦冬;大便秘结或不畅者,加大黄、槟榔;伴有感染性疾病者,选用地锦草、蒲公英、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紫花地丁;有外寒里热者,用药要温散外寒,清解里热,活血化瘀,温凉并用。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补液
液量按1毫升/千克体重给予,若患儿有尿少或无尿或有心肾功能损害,要严格限制人量及输液速度。一般输入液体为10%葡萄糖加1/4氯化钠溶液。重症患儿可适当输入鲜血或血浆,每次20~25毫升。
2.纠正酸中毒
剂量为5%碳酸氢钠每日5毫升/千克体重。用5%~10%葡萄糖液稀释成1.4%碳酸氢钠等张溶液缓慢静脉注射。
3.控制感染
患儿多数伴有感染性疾病,控制感染应作为治疗常规措施之一。选择药物时慎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常选用水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防治
(1)肝素:DIC确诊或高度怀疑时立即应用。首剂1毫克/千克体重,6小时后按0.5~1毫克/千克体重给予,若病情好转,改为8小时1次,逐渐停药。
(2)潘生丁:抗血小板凝集,每天10毫克/千克体重,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或分次口服。
(3)低分子右旋糖酐:保护受损的血管内皮,减低血小板粘附和凝聚,减低血液黏稠度。每次10~15毫升/千克体重,静脉滴注,每天1~2次。DIC晚期禁用。
5.肺出血的防治
一经确立,早期给予气管内插管,使用呼吸机。
6.缺氧
有缺氧或重症病人进行氧疗法。维生素E有抗氧化、稳定细胞膜、利尿等功效,每次10毫克,口服或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用3~10天。
7.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
(1)扩充血容量:用2:1等张液15~20毫升/千克体重于1小时内静脉滴入,明显酸中毒时可用1.4%碳酸氢钠代替。继之给予1/3或1/4张液,低于生理需要量(约每日70~90毫升/千克体重)。
(2)血管活性药:山莨菪碱(654—2)每次0.5~2毫克/千克体重,每15~20分钟1次,重复使用,见效后减量并延长给药时间,多巴胺10毫克加入100毫升液体中,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一般每分钟<10微克/千克体重;酚妥拉明常与多巴胺合用,每次0.3~0.5毫克/千克体重加10~20毫升液体静注,最大剂量1毫克/千克体重,1/2~1小时后可重复使用,一般每4小时1次。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中药成药
(1)生脉注射液:每次5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4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阳气虚衰证。
(2)复方丹参注射液:可用2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溶液2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3)鹿茸精注射液:每次1毫升,每日1次,肌注。可联合上药,提高疗效。用于中、重度病例。
(4)川芎红花注射液:每次0.3毫升/千克体重(每毫升含川芎0.7克,红花0.3克)加10%葡萄糖溶液5毫升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每日4次。病情好转后改为肌注,每日2次。
2.经验方
红参1克,加水100毫升,久煎,取汁3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用于阳气虚衰证。
(五)敷贴疗法(1)生葱、生姜、淡豆豉各30克。研细混匀,酒炒,热敷于局部。用于寒凝血涩证。
(2)当归、红花川芎、赤芍、透骨草各15克,丁香9克,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7.5克,肉桂6克。研末,加羊毛脂100克,凡士林900克,拌匀成膏。油膏均匀涂于纱布上,加温后,敷于患处,1日1次。用于阳气衰弱证。
(3)肉桂7克,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8克,丁香45克,当归川芎、红花、赤芍、透骨草各16克。将上药研成粉末,加凡士林800克拌匀备用。使用时将油膏均匀地涂在纱布上,包扎硬肿部,每日换药1次。
(4)中药药浴
①附子、桂枝各65克,干姜、甘草、丹参、赤芍各35克,煎水制成2000毫升,药液温度从36℃渐增至39~40“C,将患儿仰卧盆中浸浴,每次10~20分钟,每日1~2次,可连浴数日,浴后立即保温,并应保持室温在22~24℃。
②艾叶200克,加水3000毫升煎煮,水沸10分钟后,加入热水瓶内备用。每日浸浴1次,连用3天,作预防用。治疗每日浸浴2次,至好转。
(六)温灸疗法
用艾条配生姜片温灸患部,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注意不要烫伤。
预防与护理
(1)做好孕妇保健,尽量避免早产、产伤、窒息、感受寒冷。
(2)寒冷季节做好新生儿保暖,调节产房内温度为20℃左右,尤其注意阜产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暖工作。
(3)在无条件的地方,可用温暖(烘暖)的棉褓包裹患儿,再放热水袋或热水玻璃瓶(水温40℃开始渐增至60℃)。在农村也可将患儿贴身怀抱以复温。
四、外科
疖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累及到皮下组织。疖常发生于毛囊或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分别称为毛囊炎或皮脂腺炎,二者常扩大而成疖。多个疖同时或先后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者,称为疖病。属中医“疖”病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夏秋炎热季节,气候炎热或在强烈的日光下曝晒,感受暑毒而成;或因天气闷热,汗泄不畅,遂使热不能外泄,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感毒而生;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蕴阻于皮肤所致;或因禀性不耐,感受沥青之毒,加之日光热毒,结聚皮肤而成;亦有因患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病阴虚内热,易于染毒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疖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营养不良、代谢障碍(如糖尿病)、过度疲劳或局部皮肤损害、不清洁等均是本病的诱发因素。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存在,但只有在全身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才引起感染。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防止患处碰撞挤压。给予清凉饮食,忌食辛辣食品,戒烟、酒及油腻的食品,有全身症状的疖及疖病要多注意休息,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千万不能任意挤压,以免引起并发病症。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热毒蕴结
初起皮肤出现圆形小结节,红肿,疼痛,逐渐增大,中央突起,形成米粒样点,继之结节中心处变软,溃破出脓。轻者疖肿只有1~2个,多者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可有发热、口干、溲赤、便秘、苔黄、脉数等症。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连翘败毒丸加减:金银花16克,赤芍12克,生甘草6克。热毒较甚加黄连、生山栀、紫花地丁等;小便短赤加车前子、六一散等;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生石膏等。
2.暑热浸淫
多见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小儿头面部,单个或多个散在小疖,或兼见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利湿,凉血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鲜藿香65克,鲜佩兰65克,赤芍12克,青蒿12克,连翘12克,黄连7克,丹皮12克,六一散16克。若热甚可加黄芩、生山栀等增加清热之力。
3.体虚毒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