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惊恐惊风:形体较弱,不发热或发热不高,四肢欠温,夜卧不宁,惊跳不安,神思恍惚,或昏睡不醒,时而啼哭,时而抽搐。面色时青时白,囟门平坦,大便色青,山根青,舌淡红,苔薄白,脉数不整,指纹青紫。
【治法】镇惊熄风。
【方药】远志丸加减:远志、石菖蒲、茯神、茯苓各6~12克,龙齿10~16克,人参7克。抽搐较频者加止痉散,神清搐定后用人参养荣丸。
2.慢惊风
(1)脾阳虚弱:神志似清非清,嗜睡露睛,面色或青或白或萎黄,形体消瘦,不思乳食,大便清稀,四肢不温,口吐白沫,抽搐无力,时作时止,囟门低陷,舌淡,苔白滑,脉细微。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回阳。
【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人参、桂枝、白术、茯苓、陈皮、煨姜、白芍、山药、白扁豆各7克,天麻、钩藤各12克,炙甘草7克,大枣3枚。阳虚寒著者,加附子,桂枝易肉桂;腹泻不已者,加诃子、肉豆蔻、乌梅炭;方颅,发稀枕秃;夜间哭闹不安者,加生牡蛎,锻龙骨、鹿角霜、败龟板;正虚不著,频频抽搐者,用逐寒荡惊汤。
(2)脾肾阳虚:面色恍白或灰滞,体温不升,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弱,沉睡昏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动,大便澄澈清冷,舌淡,苔白滑,脉细微,指纹淡沉。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党参、炒白术、黄芪各6~12克,熟附子7克,肉桂4克,龙骨、牡蛎各10~16克,炙甘草7克。阳气回复后改用理中地黄汤或可保立苏汤,以阳中求阴,使阴阳维系,阳生阴长而搐定。
(3)胃阴耗损:泻下无度,皮肤干枯,目眶凹陷,囟门低陷,啼哭无泪,四肢不温,口渴,烦躁,唇红,手足蠕动,舌红,苔光无津,脉细数。
【治法】酸甘化阴,清热平肝。
【方药】连梅汤加减:黄连6克,乌梅、白芍、麦冬、生地黄、天麻、钩藤各12克。阴血不足者,加阿胶;口渴其者。加鲜石斛、天花粉。
(4)肝肾阴虚:温病日久,低热流连,形体消瘦。精神憔悴萎靡,或昏睡烦躁,项强,震颤。或肢体拘挛,自汗盗汗,大便干结,囟门饱满上凸,或有失聪、失语、失明、失听之症出现,舌红绛而光,无苔,脉细数而无力,指纹紫滞。
【治法】育阴潜阳,柔肝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生地黄、麦冬、阿胶各12克,鸡蛋黄1枚,白芍、五味子各7克,生牡蛎、鳖甲、龟板各10~16克,甘草7克。阴虚潮热者,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痉散;强直瘫痪者,加全蝎、蕲蛇、乌梢蛇、地龙、白僵蚕等。
(5)肾虚胎惊:婴儿全身或四肢抽搐。双拳紧握如鸡爪,屈指如数,持续数秒或十余分钟,每次数次或数十次,缓解后如常,常伴神倦,纳少汗多,方颅枕秃,烦躁哭闹之症,或伴便溏等。舌淡红,苔薄白,脉迟无力,指纹淡。
【治法】平肝息风,镇惊定搐。
【方药】已风丹加味:天竺黄6~12克,防风7克,钩藤12克,白僵蚕7克,全蝎3克,白附子7克,石决明、炒白芍各12克。发热惊搐不安者,加羚羊角;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喉肌抽搐者,加射干;汗多者,加黄芪。抽搐缓解后用阿胶鸡子黄汤加减,以治其本。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退热:放置冰帽、冰袋及用50%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安乃近滴鼻或肌内注射等。
(2)止惊:数分钟内抽筋不止,用下药任何一种,观察10~15分钟,不止者轮换另一种。药物依次为10%水合氯醛、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注意勿在短时间内用多种或连续多次用同一种药。用上药无效者,改用阿米妥钠静脉慢滴,惊止立即停止注射。
(3)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25%山梨醇等脱水剂静脉推注,防治脑水肿。
(4)纠正呼吸衰竭:应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可拉明)等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5)其他:根据不同病因进行病因治疗。
(四)中成药疗法
(1)小儿牛黄散:1岁以下0.3~0.5克,2~3岁每次0.9克,每日2次。乳汁或糖水送服。用于外感惊风。
(2)小儿回春丹:1岁内每次1~2粒,1~3岁每次3~5粒,口服,2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于外感惊风。
(3)琥珀抱龙丸:百日内婴儿每次1/3丸,每日2~3次;幼儿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急惊风兼有脾虚积滞者。
(4)紫雪丹:每次1.5~3克,每日1~3次。用于急惊风抽搐较甚者。
(5)安宫牛黄丸:每次1/2~1丸,每日1~2次。用于急惊风高热抽搐者。
(6)至宝丹(或牛黄至宝丸):每次1/2~1丸。每日1~2次。用于急惊风神昏抽搐者,也可用于慢惊风昏迷者。
(五)吹鼻疗法
(1)搐鼻散、通关散吹鼻取嚏,用于急惊风神志不清。
(2)嚏惊散:生半夏3克,皂角刺1.5克,为末,取少许吹入鼻中,嚏后即醒。用于高热惊厥。
(3)通关散:蜈蚣1条,白僵蚕、南星(炮)、猪牙皂角各3克,麝香0.3克,略烧灰存性为末,以手点姜汁蘸药少许擦身,或用药引滴入口中,涎出牙关自开。用于急惊实证,牙关紧闭者。
(六)敷贴疗法
(1)鲜地龙捣烂为泥,加适量蜂蜜摊于纱布上,盖贴囟门以解痉定惊。用于婴儿急惊风诸证。
(2)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白芍、陈皮、半夏、天麻、川乌、全蝎、天南星、丁香各6克,朱砂1克,生姜3克,红枣5枚。炒热,熨脐部,1日1次。用于慢惊风土虚木亢证。
(3)全蝎5个,蜈蚣1条,僵蚕5条,蝉蜕7个,研为细末,敷脐,1日1次。用于慢惊风强直性瘫痪者。
(七)针刺穴位疗法
(1)急惊风:针刺取人中、合谷、内关、中冲、十宣、太冲、涌泉、百会、印堂等;或用指甲掐人中、合谷等。牙关紧闭:取下关、颊车;或指掐合谷。高热:取曲池、大椎,或十宣放血。痰涎:取丰隆。
(2)慢惊风:上肢取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承山、太冲。牙关紧闭者取下关、颊车。用于风邪人络,肢体强直瘫痪。
(八)灸法
取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用于脾阳虚弱,脾肾阳虚之慢惊。
(九)耳穴按压
取神门、皮质下,强刺激。
(十)推拿疗法
(1)急惊风:补脾土,清肝木,清心火,揉捣小天心,揉外劳,退六腑,清天河水,揉肺俞,椎脊,推涌泉,按百会、大椎、拿肩井。
(2)慢惊风:运五经,推脾土,揉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揉足三里。
(3)高热,推三关、透六腑、清天河水;昏迷,捻耳坠,掐委中,抽筋,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急惊风欲作时,拿大敦穴,拿鞋带穴;惊厥身向前曲,掐委中穴;身向后仰,掐膝眼穴;牙关不利,神昏窍闭,掐合谷穴。
预防与护理
(1)居室要空气流通,清洁卫生,夏季要采取降温措施,注意与传染病患儿隔离。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惊恐,以防止发生惊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患儿要侧卧,防止呕吐物吸入,松解衣领裤带,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专人守护,防止患儿从病床翻跌受伤。将纱布包襄压舌板,放在患儿上下牙齿之间,防止抽筋时咬伤舌体。抽搐时,切忌强行牵拉,扭伤筋骨,造成瘫痪或强直等后遗症。
(3)对长期卧床的患儿,经常改变体位。并用乙醇摩擦受压部位。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应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痰涎流出导致窒息。
(4)抽搐时忌进饮食及鼻饲流质饮料,痰多者鼻饲萝卜汁、荸荠汁或竹沥清化痰热。
小儿多动综合征
儿童多动综合征即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不仅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有时发展为攻击性,破坏行为。随年龄增长后,多数患者到青春期阶段症状明显减轻,少数患儿到青春期、成人期后还留有性格上的缺陷,甚者转换成为其他精神疾患。属于中医“躁动”、“失聪”、“健忘”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先天不足、后天失护、久病伤阴、思虑惊恐等有关。主要病机为阴虚阳亢,虚火内动,或痰热内盛,扰动心神,或心脾肾虚,脑神失养。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病性可实可虚,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西医学认为本症系由于多种生物化学因素,心理因素及家庭、社会问题,遗传因素,神经、精神等多种原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生物化学因素为主要因素,即中枢神经递质儿茶酚胺类物质,主要是与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含量减少有关。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帮助患儿树立治病的信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制力。注意饮食营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予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心理指导,同时给患儿一个温馨的家庭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肾虚肝亢
智力落后于同年龄儿童,动作笨拙,性格暴躁,幼稚任性,不听管教,难以静坐,舌红而干,脉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宁神益智。
【方药】左归饮加减:熟地、山药各12克,知母7克,黄柏、枸杞、茯苓各12克,丹皮7克,山茱萸12克,炙甘草4克。多动任性严重,加龟板16克;记忆力差,学习困难者加九节菖蒲12克,远志7克,龙骨16克,牡蛎16克,柏子仁12克;口渴喜饮,难寐梦扰者,加百合12克,石斛12克。
2.脾虚肝旺
心神不宁,多动不安,思想不集中,意志不坚,语言冒失,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形体消瘦,纳食呆钝,面色淡黄无华。舌苔薄白,舌淡红,脉弱或细弦。
【治法】健脾疏肝,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四逆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白术、茯苓各12克,黄芪10~16克,酸枣仁、党参、当归各6~12克,远志7克,柴胡6克,白芍12克,大枣3枚,甘草4克,小麦12克,五味子6克。动作笨拙不灵者加鹿角片12克;理艇力差,记忆不佳者,加龙骨16克,龟板16克,九节菖蒲上12克:心神不安,自汗者加龙骨16克,牡蛎16克。
3.痰火扰心
多动多语,烦急多怒,冲动任性难以制约,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胸闷纳呆,痰多口苦,口渴多饮,便干尿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痰宁心。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陈皮6克,半夏、茯苓各12克,甘草4克,竹茹7克,胆南星7克,瓜蒌12克,枳实7克,黄连4克,石菖蒲12克,郁金12克,珍珠母16克,滑石13克。烦躁易怒,尿赤便燥者,去陈皮、半夏、茯苓,加龙胆草7克,钩藤12克,竹叶7克,麻仁12克;喉间痰鸣较重者,加天竺黄、胆南星、白僵蚕各12克,或青礞石研末吞服,每次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1)哌醋甲酯(利他林)每次0.5~0.75毫克/千克体重,每日2~3次。
(2)匹莫林每次1.5~5毫克/千克体重,每日1次。
(3)右旋苯丙胺;起始量为每日0.15毫克/千克体重,每日晨起服药1次即可。
(4)丙咪嗪,起始剂量为每日25毫克,分2次服用,必要时每5~7天增加12.5毫克,每日最大量50毫克。
2.心理治疗
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对本症康复有重要意义。严禁打骂、歧视患儿。合理安排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订立简单的规矩,逐步培养其办事认真、专心的性格。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益智糖浆:煅龙牡、珍珠母、钩藤、黄芪、炙甘草、红枣、浮小麦、夜交藤、当归、白芍、五味子、黄柏等制成,每瓶20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3次。用药时间平均3~5个月。
(2)益脑宁:龙胆草、茯苓、远志、珍珠母、神曲、甘草等,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10~16克,每日2次。一般服2个月为1疗程。
(五)针刺穴位疗法
主穴取内关、太冲、大椎、曲池。注意力不集中配百会、四神聪、太陵;行为表现活动过多配安神、安眠、心俞;情绪不稳,烦躁甚配神庭、膻中、照海。每次针刺后即梅花针叩刺背部夹脊,膀胱经、督脉,以叩至皮肤潮红为度,心俞、肾俞、大椎等穴要重点叩刺。
(六)推拿疗法
补肾经,清肝经各100~500次,由此达到滋肾阴,潜肝阳之功。取拇指末节罗纹面,中指末节罗纹面。医者以拇指向掌根方向直推拇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中指未节罗纹面,对心脾气虚者有一定疗效。
(七)耳穴按压法
取兴奋点、脑干、皮质下以及肾。将王不留行子用胶布贴在耳穴上,按压刺激,每周2次,左右耳交替,每日按压不少于3次,每次半分钟至1分钟,15次方1疗程,每次治疗3各疗程,疗程间休息2周。
(八)饮食疗法
(1)桑椹子鲜果10~16克,干果5~45克,嚼服。10~15天为1疗程,服2~3个疗程之后停服1周。
(2)猪脊髓,淡盐蒸服适量,久服益肾精,补脑髓。
预防与护理
(1)避免早产、难产、窒息。注意防止小儿脑外伤、中毒及中枢感染。
(2)保证患儿有规律性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对患儿的学习进行耐心训练与帮助,不责骂或体罚。稍有进步,给予表扬、鼓励。
(4)保证患儿营养,补充蛋白质、水果及新鲜蔬菜。
川崎病
川崎病即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以全身性过敏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特征。属于中医学“温病”、“疫疹”、“温毒”、“阳毒发斑”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感受温热时邪侵犯营血所致。小儿体弱,或感受外界时令不正之气,致温热邪毒侵袭人体,发为外感风热表证,由表及里,化热化火,气营两燔,故高热神烦,肌肤黏膜痧疹潮红;热毒炼液成痰,凝阻经脉则颈部淋巴结肿大;热毒流注经脉则关节肿痛,手足硬肿脱皮;邪火上炎则两目红赤;邪热久羁,阴津耗损,故阴虚热恋,热退后,气阴两伤,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脉,血虚则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多种变证。主要病机为热入营分,阻滞血脉,耗伤阴津,导致气阴两伤。其病位主要在心、脾二经。
◆现代医学认为可能是多种抗原(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药物等)刺激机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本病在病理形态学上,主要表现为血管炎性变。初为血管及其周围的炎症,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水肿,继而代之以中等动脉的血栓形成、梗阻、内膜增厚及血管瘤、瘢痕形成。其他尚有心包炎、心肌炎、脑炎、肝炎和肾炎等改变。川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目前尚无特异疗法,主要采用对症及支持疗法。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补充足够的水分及热量,饮食清淡易消化,加强护理。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热郁表
病发急骤,持续高热,不恶寒,或微恶风,口渴喜饮,无汗,咳嗽,目赤咽红,手掌足底潮红,面部、躯干邪初见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透邪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各12克,薄荷7克,牛蒡子、玄参、青黛、芦根各12克-生甘草7克。手足掌潮红者,加生地、黄芩;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加川贝母、羊乳根;热势较高者,加生石膏。
2.热毒炽盛
壮热不退,昼轻夜重,烦躁不宁,或嗜睡,肌肤斑疹,咽红目赤,唇干赤裂(口腔黏膜充血,双眼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关节肿痛,手足硬肿脱皮,舌红绛,状如杨梅,苔薄,脉数有力。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护阴。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丹皮、玄参、知母、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各6~12克,生石膏12~16克,淡竹叶7克。仍有表证者,加重金银花、连翘的用量;阴液已耗,加鲜石斛、麦冬、天花粉等;兼有腑实证者,用生大黄通下。此外,此阶段还可选用清营汤、化斑汤、犀角地黄汤等。
3.阴虚邪恋
低热留恋,咽干口燥,唇焦干裂,指趾端脱皮,或潮红脱屑,纳食不香,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涤余热,养阴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