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眼歪斜,面部抽搐,病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日久不愈,舌质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益气活血,祛风通络。
【方药】当归补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生黄芪35克,当归13克,赤芍13克,川芎16克,生地35克,红花12克,地龙25克,全蝎7克,僵蚕13克。心中烦热加栀子12克,黄芩16克清热除烦;四肢困重、纳呆加白术16克,茯苓25克健脾除湿;畏寒喜温加细辛3.5克温经散寒。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强的松每次10~20毫克,每日3次。急性期短程应用,7~10天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停药,总疗程用药2~3周。或地塞米松10毫克静脉滴注7~10天,后改口服。
(2)恢复期可用加兰他敏2.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按摩偏瘫肌肉;针刺疗法。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马钱子外敷,以生马钱子温水中浸泡7天后取出。每枚切成6薄片,敷贴在患侧口角,每天换1次,至病愈为止。
(2)鳝鱼血外用,割断新鲜鳝鱼头或尾,取血涂于瘫侧。
(五)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以通经活络,祛风散寒为原则,多在麻痹侧取穴:睛明、攒竹透鱼腰、阳白、太阳、四白、颧器、合谷、承浆、地仓、颊车、下关、翳风、迎香等。
(2)耳针:取穴:面颊区、皮质下、肝、神门。
(3)电针:取翳风、地仓、颊车、阳白、四白、瞳子髎、迎香、合谷等穴通电10~15分钟,通电量以患者感到舒适,面部肌肉跳动为宜。
(六)理疗
1.急性期(1~2周)
(1)超短波:五官超短波,功率40瓦,波长7.34米,无热或微热量,每日1次,每次15分钟,15次为一疗程。
(2)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选穴参照针灸疗法,每次照射2~4个穴位,每穴5~10分钟,每日一次。
(3)远红外疗法:功率200~300瓦,波长大于2.5微米,照射患侧面部及茎乳孔,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
(4)磁场疗法:常用旋磁法取穴:阳白、太阳、四白、颊车、地仓、承浆、翳风。每穴5分钟,每日1次。
2.恢复期(2周~2年)
(1)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酌用:10%碘化钾、0.05%新斯的明、0.25%加兰他敏、10%水杨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2)低频脉冲电疗法:常用锯齿波,频率15~30次/分钟,选穴翳风、地仓、颊车、阳白、太阳、四白、瞳子髎、迎香等,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3)生物反馈疗法:每次20~30分钟,每周2~3次。
(七)穴位注射
用维生素Bl或维生素B12、硝酸一叶秋碱等药物,取患侧下关一、颊车、地仓及健侧合谷。每穴注0.2~0.5毫升,每周2~3次。
(八)自我按摩加面部肌功能训练
按摩患侧面部,以摩擦手法为主,每次10~15分钟,配合面部表情肌功能训练,主要进行皱额(额肌)、皱眉(皱眉肌)、睁合眼(眼轮匝肌)、蹙鼻(鼻肌)、撅嘴(口轮匝肌)等随意功能训练,每种动作训练40~50下,每日2~3次。
(九)手术治疗
经中西医保守治疗2年不愈者,或肌电图检查无明显改善者,可酌行面神经修复术。
(十)隔姜灸法
(1)用鲜姜切成厚度0.2~0.3厘米,面积大于艾炷底面的姜片,将其中央穿刺数个小孔,点燃艾炷置于姜片上。连灸4~6壮,使温热透入皮肤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同时配合指针太阳、四白、地仓、颊车治疗面瘫有较好效果。
(2)将艾叶搓成花生米大的绒团,取2毫米厚生姜8~10片,用针在姜片中心穿孔数个,上置艾炷,先灸患侧下关,然后由下关至颊车穴反复移动,移动时姜片不能离开皮肤,每片姜灸3壮。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治疗76例,经1~4疗程可愈。
(十一)穴位贴敷疗法
将巴豆、斑蝥、鲜姜共捣成糊状,调匀后涂在伤湿止痛膏或麝香虎骨膏上,外敷患侧牵正穴3~5小时。若效果不理想者,待局部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后再敷1次,直至痊愈为止。冬季配合热水袋外敷1小时。
(十二)饮食疗法
荆芥穗、薄荷各15克,豆豉50克,水煮沸5分钟后取汁,人粟米100克,熬粥食用。
预防与护理
(1)保持良好情绪。
(2)防寒戴口罩,多作面部按摩。
(3)忌辛辣。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旧称脑血栓形成,是因为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坏死。临床常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本病为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属中医“中风”、“中经络”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因为情志所伤,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抑郁,或生活起居失宜,使人体阴阳平衡失调,以致气血亏损所致。为本虚标实之病,其标为风火痰湿,气血瘀阻,其本为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特别是肾阴虚,使肝失所养,肝阳上亢,血随气逆发为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较少见的病因有各种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疾病,先天性血管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等。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内膜深层的脂肪变性和胆固醇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及各种继发病变,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发生血校处的脑组织软化、坏死,并可发生脑水肿及毛细血管周围点状渗血。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肝阳暴亢
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治法】滋肾养肝,熄风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克,钩藤16克,生石决明35克,山栀13克,黄芩13克,川牛膝16克,炒杜仲13克,益母草13克,桑寄生35克,夜交藤35克,桑枝35克,秦艽13克,川芎13克,丹参35克。便秘加大黄5克或番泻叶12克,泡水代茶。
2.风痰阻络
半身不遂,舌强言蹇,口舌歪斜,四肢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除痰,宣窍通络。
【方药】解语丹加减,天麻12克,全蝎3克,胆星10克,天竺黄12克,远志12克,郁金12克,木香12克。还可用二陈汤加竹沥、姜汁、石菖蒲等以增强祛痰之力。
3.痰热腑实
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黏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治法】平肝通络,化痰清腑。
【方药】温胆汤合三化汤加减:半夏12克,橘红13克,茯苓16克,生甘草7克,枳实13克,竹茹12克,厚朴13克,大黄7克,羌活16克,川牛膝16克,黄芩13克,天竺黄13克。
4.气虚血瘀
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5克,当归尾13克,赤芍13克,川芎13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地龙13克,川牛膝13克,鸡血藤35克,全蝎7克。
5.阴虚风动
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白芍16克,天冬16克,玄参16克,龟板16克,代赭石35克,生龙骨16克,生牡蛎16克,川牛膝35克,川楝子7克,甘草6克,生麦芽7克,茵陈7克。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
参见脑出血的处理。即注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排便的护理,防治各种并发病症,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起病24~48小时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予鼻饲流汁饮食。避免静脉输入葡萄糖,因高血糖可使血栓扩大。
2.改善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小于40000)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环。用前应先以本药0.1毫升做皮肤过敏试验。一般剂量每日250~500毫升,有出血倾向、颅内高压、左心衰竭病人不宜用。也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8支加入静脉滴注。
3.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各种类型的梗塞均可应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尼莫地平40毫克口服,每日3次,或盐酸氟桂嗪(西比灵)10毫克,每日1次,临睡前服。不用血管扩张剂,尤其是大面积脑梗塞者禁用。
4.抗血栓疗法
CT检查排除脑出血和出血性脑梗塞的可能后方能考虑使用。
(1)对于发病在6小时以内者(即超早期),可考虑应用溶栓疗法,但需进行出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的实验室监测。一般选用尿激酶每日6万单位,分两次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5~7夭为1疗程。也可用克栓酶、蝮蛇抗栓酶等药。
(2)血小板聚集过高者可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如阿司匹林0.3克口服,每日1次,潘生丁50毫克口服,每日3次。对临床表现为恶化型卒中的脑梗死病人,可有选择性地应用抗凝治疗。
急性期可开始用静脉注射负荷剂量肝素4000~6000单位,继之以静脉滴注,速度为每小时100单位。3~5天后加服华法令(苄丙酮香豆素钠),首剂4~6毫克,肝素与华法令同时服用5~7天后,单用华法令2~4毫克,每晚1次。对病情发展较缓慢者则单独使用口服抗凝剂。用药初期,每天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稳定后每周查1次,要求凝血时间(试管法)维持在20~30分钟,凝血酶原时间为对照的1.5~2.5倍。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不可突然停药,或急于使用维生素K1,以免发生凝固性增高的所谓回跳作用。
5.降压
急性脑梗塞的最初数日可有暂时性血压增高,有的是因为脑水肿而非高血压病,多能于数天自动调节恢复正常,可严密观察而不必急于使用降压药,有时可在应用脱水剂等减轻脑水肿的措施后,血压恢复正常,如血压仍过高,可酌用作用较缓的降压药,如硝苯吡啶(心痛定)。
6.脱水剂
甘露醇、甘油注射液、速尿等仅应用于大面积脑梗塞,如出现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可短期使用。小灶性梗塞不建议使用。
(三)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治宜祛风通络。选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悬钟、太冲。言语不利加廉泉、哑门;口角流涎加地仓、金津、玉液;口角歪斜加风池、地仓、合谷、太冲、迎香;眩晕加风池、百会、足三里。
(2)耳针:选穴:心、皮质下、脑干、神门、相应肢体。
预防与护理
(1)积极防治高血压病,高血压患者可促进心、脑、肾血管的损害及动脉硬化症的发展。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防止脑血管病的中心环节。
(2)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及甄制品。节制饮食,不宜过饱。应忌过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
(3)中风的发病与情志有关,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抑都,使体内阴阳平衡失调,脉络失和,气血运行受阻,发为中风。
(4)重视先兆症状,若中年人不时眩晕,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可能是中风先兆,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5)及时治疗机体疾病,机体某些疾病,如糖屎病,心脏病、脉管炎等易引起中风,故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
(6)患者应平卧或头低位,以保证脑部供血充足。
(7)保持病室安静,注意通风,居室要清洁卫生。
(8)保持大便通畅,3天不大便者应给缓泻药。
(9)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瘫痪肢体要保持功能位置。
(10)注意口腔清洁,凡不能进食者,以及危重患者下鼻饲者,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做口腔护理1~2次。鼻饲管每2周更换1次。
(11)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每2~3小时翻身1次。
(12)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并指导功能锻炼。
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的脑实质内血管自发性破裂引起的出血,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都很高。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症状及局灶性神经受损体征。本病属中医学“中风”、“偏枯”、“大厥”、“薄厥”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脏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运行失常,痰湿内盛,复因忧思恼怒,或恣酒饮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肝肾阴亏,肝阳暴张,引动肝风,肝风挟痰挟火上扰,痰浊阻闭经络,上冲于脑,蒙闭清窍,心神无主,而猝然昏仆,舌强言蹇,半身不遂。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并存,是脑出血最常见、最主要的病因。少数是先天性动脉瘤、腑血管畸形,脑瘤、动脉炎和血液病等也可引起脑出血。持续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硬化,形成微动脉瘤,在用力、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血压骤升,可致微动脉瘤或粥样硬化的小动脉破裂出血。血液直接压迫血管或邻近组织,造成脑组织软化、坏死、水肿和多处血管周围渗血,较大的脑内血肿或严重的脑水肿均可形成脑疝。血肿可破入侧脑室,也可穿破皮层进入蛛网膜下腔,使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积血。康复期,血液的代谢产物和坏死的脑组织逐渐被吸收和清除,神经胶原增生填充。出血灶较小者形成瘢痕,较大者形成囊腔。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脑出血患者多有意识障碍,属中医中脏腑范畴。小量出血无意识障碍属“中经络”(参见脑梗塞章节)。
1.闭证
(1)阳闭
①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滑数。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方药】多用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1丸温开水研化灌服或鼻饲,继用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1克(冲服),龟板35克,牛膝、生地各16克,丹皮12克,柴胡12克,白芍16克,郁金13克,九节菖蒲13克,菊花13克,夏枯草12克,竹茹12克,黄连6克。便干加大黄粉3克冲服。每日用清开灵20毫克,稀释后静脉点滴。
②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聩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治法】宣浊开窍,通腑涤痰。
【方药】多予安宫牛黄丸温开水化开灌服或鼻饲,再予生化汤合涤痰汤。大黄7克,厚朴12克,枳实12克,羌活12克,橘红13克,半夏12克,茯苓25克,甘草6克,胆南星13克,竹茹12克,人参7克,菖蒲13克,红枣3枚,生姜3片。还可静滴清开灵每日20毫克。四肢抽搐瘛疚者,加羚羊角粉1克(冲服),钩藤35克。
(2)阴闭: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白唇黯,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滑腻,脉沉滑或缓。
【治法】温通开窍,豁痰熄风。
【方药】急用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同时同涤痰汤加减治疗。有抽搐时加全蝎6~12克,蜈蚣3条。清开灵静脉滴注,每日20毫克。
2.脱证
元气衰败;神昏,目合口开,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肢体瘫软,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人参12克,制附子13克。汗出不止加黄芪16克,生牡蛎16克,五味子10克。如真阴亏损,阳无所附而出现虚阳上浮,欲脱之证,应滋养真阴,温补肾阳,予地黄饮子加减。地黄25克,巴戟天13克,山萸肉10克,石斛13克,肉苁蓉12克,制附子12克,肉桂7克,五味子12克,麦冬13克,人参12克,菖蒲12克,远志12克,生姜3片,大枣3枚。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急性期治疗
主要原则是加强护理,降低颐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功能,防止再出血和各种并发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