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动力牵引已被较广泛采用,可从20千克左右开始,达30~40千克,以最适重量进行治疗,时间为15分钟左右,休止期在30秒以内调节。亦可用床上重锤牵引或手动牵引法。牵引疗法适用于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患者。
(九)艾灸疗法
取麝香0.3g,与艾绒混合搓成麦粒大小,11颗为1次治疗量;取穴:以脊椎旁压痛点和沿坐骨神经走向相当于环跳穴及上下0.5寸处各1点,承山、阳陵泉、承扶、昆仑、阿是穴。有一定疗效。
(十)穴位贴敷疗法
采用蟾酥膏贴敷穴位肝俞、肾俞、腰阳关、环跳、殷门、风市、委中、梁丘、阳陵泉、承山、悬钟。5日换药1次,4次为1疗程。治愈有效率较高。
(十一)药酒疗法
(1)秦艽桂苓酒:秦艽30克,牛膝20克,川芎20克,防风30克,肉桂30克,独活30克,茯苓30克,杜仲60克,丹参60克,制附子35克,石斛35克,炮姜35克,麦冬35克,地骨皮35克,五加皮60克,薏苡仁30克,火麻仁15克,白酒1000毫升。将麦冬去心,火麻仁炒熟,其余药物研细,置于净瓶中,用白酒浸泡,春秋7天,夏季3天,冬季10天即成。去渣备用。每日空腹时饮1~2杯,每日3次。本方具有温补肾阳、除湿祛风之功,可用于坐骨神经痛肾阳不足,感受风湿或寒湿证。
(2)黄芪续断酒:黄芪30克,防风30克,肉桂30克,天麻30克,草薜30克,白芍30克,当归30克,云母粉20克,白术30克,木香30克,仙灵脾30克,甘草30克,续断30克,白酒2500毫升。上药共研粗末,生绢袋盛,以白酒浸泡于干净瓶中,经7天后取出,去渣备用。每日1次,每次1小盅。本方具有祛风湿、补虚损之功效,适用于坐骨神经痛,感受风湿之邪兼体虚者。
(十二)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肾、输尿管、膀胱、腰椎、髋关节、膝、淋巴腺、甲状旁腺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2~4分钟,每日1~2次。
(十三)按摩疗法
病人俯卧,施术者站立其旁,用手掌拿揉腰骶部、臂部、下肢后侧数次。再用拇指沿坐骨神经的行走路线做拨筋法数次。最后让病人仰卧,将下肢屈曲做髋关节的上下摇动数次。
(十四)敷药疗法
(1)吴茱萸、附片、肉桂、干姜、川芎、苍术、独活、威灵仙、地鳖虫、全蝎、羌活各10克,细辛6克,红花15克,冰片10克,皂角刺9克,川椒30克。
共研细末,密封贮存。用时每次取药10克,适量放于8平方厘米的胶布中间,敷贴腰眼、脾俞、肾俞、环跳、承山穴,每日换药1次,6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寒湿证。
(2)丝瓜籽适量,将丝瓜子捣烂,外敷命门、承山穴。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湿热证。
(3)当归50克,红花30克,乳没各20克,川牛膝15克,醋300毫升。将上药放入醋中浸泡4小时,再放入锅内加热数沸,以纱布放醋内浸泡,趁热外敷腰眼、环跳、承山穴,冷时再换,每日1次,每次4~6小时。适用于瘀血证。
(十五)拔罐疗法
夹脊穴、阿是穴、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悬钟。先将所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用梅花针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立即将火罐拔于所点刺的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拔出血量1~5毫升为度。每次选择4~6个穴位,每周治疗1~2次,6次为1个疗程。
(十六)耳穴疗法
①寒湿证:腰椎、腰痛点、腰肌、肾、膀胱、皮质下、脾;②湿热证:腰椎、腰痛点、腰肌、肾、膀胱、三焦、交感、耳尖;③血瘀证:腰椎、腰痛点、腰肌、肾、膀胱、肾上腺、皮质下、耳背静脉;④肝肾亏虚证:腰椎、腰痛点、腰肌、肾、膀胱、内生殖器、兴奋点、下背。风湿者加肾上腺、风湿线;妇人白带多者加内分泌。王不留行子耳穴按压法,每日更换1次,每天自我按压3次,15天为1个疗程。
(十七)点穴疗法
(1)患者取俯卧位,以按压法寻找痛点、痛线;以轻、中手法点5~10遍。对腱外、浮郄、阴下、臀外、腰眼穴及痛点手法应较重。
(2)按压及按拨主要痛点3~5遍,辅助按压、按拨其他痛点、痛线;取受限姿势,按压痛点、痛线、紧张肌5~7遍。
(3)麻木无力者,点大趾间、小趾间、解溪、足三里、麻筋;麻木重者,手法宜重。
(十八)饮食疗法
(1)栗子粥:栗子15枚,猪腰1对,粳米30克。先将栗子炒香(用沙炒),后去壳,与粳米加水适量同煮粥。或将栗子风干,磨粉,以栗粉30克,粳米20克,猪肾1对,同煮粥亦可。每次1小碗,每日1次。本方有补肾强筋、健脾养胃之功,可用于坐骨神经痛脾肾亏虚证。
(2)川乌粥:制川乌10克,姜汁15滴,粳米50克,蜂蜜30克。先将制川乌与蜂蜜放入砂罐中,加冷水足量(1次宜多,水熬干后,宜加沸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煎煮2小时以上,取药汁约200毫升,备用。然后再将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姜汁,再煮1~2沸即可。宜多次分服,不可顿服,1~2天服1剂。本方具有散寒除湿、通利关节、温经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感受风寒湿邪,以寒偏盛之坐骨神经痛。本方止痛作用较好。
预防与护理
(1)防止风寒湿邪侵袭。风寒湿邪能够使气血受阻,经络不遇。既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因素,又是导致坐骨神经痛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
(2)防止细菌及病毒感染。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也就是坐骨神经炎,是神经间质的炎症,多因牙齿、副鼻窦、扁桃体等感染后,病原体(细菌或病毒)产生的毒素经血液侵袭坐骨神经而引起。细菌或病毒感染既能致发本病,又能加重本病。
(3)注意饮食起居调养。注意锻炼身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戒烟限酒,增强体质,防避风寒侵袭,避免或减少感染发病机会。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神经系统常见疾患。属中医“面痛”、“头痛”、“偏头痛”、“偏头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因为感受风寒、痰火之邪及阳明胃热所致,而以风邪为主。因为阳明经络受风毒传人经络而凝滞不行,故有此证,或因为情感内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空所致。另外因为气血瘀滞,阻塞经络而为痛。临床上以肝胆风火和阳明燥热多见。
◆西医学认为三叉神经根被邻近的小团异常血管压迫是主要原因。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目前尚未完全了解,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由小脑桥脑角肿瘤、三叉神经根及半月神经节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等引起。此处主要介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关于三叉神经痛的病理变化尚无一致意见。过去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无特殊病理改变。近来有人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感觉根切断术时进行活检,发现有些纤维脱髓鞘或髓鞘增厚,轴突变细或消失。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寒袭络
常由遇风寒等因素诱发,发作时面侧阵发性短暂性抽搐样剧痛,似刀割样,面肌有紧束感,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2克,荆芥12克,防风12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薄荷7克(后下),甘草7克,细辛3.5克,全蝎12克,蜈蚣3条。
2.痰火上攻
呈阵发性闷胀灼痛,常于吃饭时发作,局部喜冷敷,口渴不欲饮,头昏而沉,胸闷脘满,时吐痰涎,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治法】化痰清热,祛风止痛。
【方药】温胆汤加减:半夏12克,橘红13克,茯苓16克,生甘草7克,枳实13克,竹茹13克,厚朴13克,川芎12克,全虫12克。痛甚者加石决明25克(先下),菊花5克,地龙12克;痰多加南星13克,紫菀12克。
3.阴虚阳亢
阵发性抽搐样剧痛,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腰酸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弦稍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止痛。
【方药】大补阴丸加减:熟地16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龟板25克(先下),全蝎12克,蜈蚣2条。
4.肝胆风火。阳明胃热
突然发生一侧头面部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发作严重者伴面部肌肉抽搐,口角牵向患侧,目赤面红,流泪流涎,疼痛或左或右,痛解如常人,口疮,消谷善饥,便于溲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
【治法】祛风平肝,清阳明热。
【方药】经验方:钩藤25克,菊花13克,黄芩13克,川芎16克,白芷12克,荆芥穗12克,薄荷4克(后下),柴胡13克,蔓荆子13克,生石膏35克,葛根35克,全蝎7克,蜈蚣3条,细辛3.5克。便秘加大黄6~12克。
5.气滞血瘀
骤然发生的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一侧头面部疼痛,严重者可有面部肌肉抽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紧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祛风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13克,川芎16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老葱白三节,麝香0.1克(冲服),细辛3.5克,防风12克,全蝎7克,僵蚕13克,天麻12克。痛剧烈罂粟壳7克。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卡马西平:为首选,开始0.1克,每日2次,以后每天增加0.1克,直到疼痛停止。后再逐渐减少,找出最小有效量维持,最大量为每日0.4克,约70%病例有效。副作用可有眩晕、思睡、恶心、行走不稳,但多在数天后消失;偶有皮疹、白细胞减少,需停药。
(2)苯妥英钠:开始用0.1克,每日3次,数日后效果不够可增加至每日0.6克,近半数病例有效。有的病例,卡马西平合并苯妥英钠比单独用好。
(3)氯硝西洋:每日6~8毫克,有一定疗效。
(三)神经阻滞疗法
酒精、普鲁卡因封闭周围支;射频热凝治疗,君有较好效果。
(四)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者,疼痛限于上颌支者用周围支注射纯酒精或神经切断术。疼痛位于第一、三支或多支的,则用经皮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疗法或经皮三叉神经节甘油注射,因为这种治疗可保存角膜反射及咬肌肌力。年轻体健者可考虑用微血管减压术或三叉神经根切断术。
(五)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马钱子膏外贴。取马钱子35克,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16克共研细末,用香油适量调成膏状,贴敷患侧太阳穴。
(六)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选合谷、内庭透涌泉为主穴,1支配太阳、阳白、鱼腰、眉中;2支配颊车、四白;3支配下关、下颌。阳明热盛加太冲、足三里。风寒外袭加风门、风池、温针灸。
(2)耳针:选穴:面颊、上颌、下颌、神门、枕。
(七)封闭治疗
以95%酒精0.5~1毫升注射于患支或半月节,术前要以0.25%普鲁卡因2毫升注射于上述部位。用于疼痛严重而对服药无效或有不良反应时选用。
(八)热凝疗法
可用电凝术及射频热凝术。
(九)耳穴疗法
神门、肝、额、交感、皮质下、枕、三焦及其相应部位。
方法:王不留行子耳穴按压法,每日更换1次,每日自我按压3~5次,5天为1个疗程。
(十)药酒疗法
红花全蝎酒:红花10克,川芎10克,血竭3克,全蝎2克,黄酒100毫升。将前4味放入黄酒中,浸泡3天即可。全蝎可反复使用2次。每次10毫升,早晚服用。本方具有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三叉神经痛瘀血阻络证。
(十一)艾灸疗法
①下关、合谷、颊车、翳风。②颊车、合谷、地仓、阳白、颧髎。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外感风寒者加风池、风门,风热扰窍者加大椎;曲池,风湿阻遏者加风池、丰隆,瘀血阻络者加气海、血海。
方法:①艾条悬灸每次选用3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5分钟,每日灸治1~2次,15天为1,个疗程;②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用3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7~10壮,每日灸治1~2次,7天为1个疗程;③温针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5分钟,每日灸治1~2次,7天为1个疗程。
(十二)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肾、输尿管、膀胱、三叉神经、颈椎、淋巴腺、甲状旁腺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1~2次。
(十三)敷药疗法
白附子3克,葱白15克。将白附子研细末,与葱白捣成泥状,取黄豆大小1粒,放在纸上,贴在痛侧的太阳穴处,约1小时左右取下,可以通窍止痛。
(十四)按摩疗法
病人取坐位,施术者站立其旁,用拇指按压颞部、后颈部、肩部的痛点数次,以酸胀感放射到头面部为佳。并按压风池、率谷、后溪、合谷、阳陵泉穴,每次各1分钟,每日早晚各做1次。
(十五)饮食疗法
(1)菊花薄荷饮:白菊花10克,薄荷10克,甘草10克。将三者混合均匀,分数次泡茶即可。代茶频服。本方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适用于三叉神经痛风热扰窍证。
(2)芎芷鱼头汤:川芎3~9克,白芷6~9克,草鱼头250克,生姜适量。先将川芎、白芷分别洗净,用纱布包好,生姜切片,与草鱼头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炖汤。每天1剂,饮汤吃鱼,连服3~5天。本方具有祛风化湿活血的作用,适用于三叉神经痛风湿阻遏证。
预防与护理
(1)讲究卫生,防止感染。三叉神经节内有炎性浸润,三叉神经痛可能与某感染性疾病(如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急性中耳炎、牙髓炎、牙龈炎、牙周炎、牙槽脓肿等)有关。其病原体(细菌或病毒等)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并导致营养代谢障碍。对三叉神经幸存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或加重本病。
(2)避免过劳和情志抑郁。过劳易耗伤气阴,脉络失养,筋脉挛急,可使三叉神经疼摘如馥。倚志抑郁,都久化火,风火相煽,上扰面部经脉,可诱发或加重三又神经痛。
(3)避免猛烈咀嚼和大声说话。三叉神经周围的病变(如血管畸形、炎症等)可引起三叉神经疼痛发作。咀嚼肌也是三叉神经的经过之处,如果大声说话或猛烈咀嚼,使面部肌肉运动幅度过大,牵动以前的旧病灶或直接牵拉三叉神经,成为一种致伤因素,引起三叉神经疼痛,或使疼痛加重。
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属中医“中风”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因为人体气血不足,面部遭受风寒侵袭,气血痹阻于经络,经络瘀滞,筋脉失养所致。
◆西医目前对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寒冷侵袭有关。部分患者于面部受风着凉后起病,可能因为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且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处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循环功能障碍而致神经功能障碍。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不同程度的变性,尤以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部分显著。部分患者乳突孔和面神经管的骨细胞也有变性。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注意休息,夜间避免受风寒之邪侵袭。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紧张。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突然口眼歪斜,患侧面部表情动作消失,前额无皱纹,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有耳部疼痛或外耳道疱疹,病侧面肌痉挛,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12克,白僵蚕13克,全蝎7克,蜈蚣3条,防风16克,地龙16克,川芎12克。头晕、头胀、面赤易怒加天麻13克,钩藤13克,菊花12克,以平肝息风;畏寒怕冷加细辛3.5克,麻黄12克,温经散寒通络,病侧痛如针刺,舌质黯有瘀血之象加桃仁12克,红化12克,赤芍16克,活血通络;神疲乏力,倦怠者加黄芪35克,党参25克益气固表。
2.气血瘀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