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052

第52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41)

(1)磺脲类:目前为临床主要口服降糖药物。

适应证:中年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没用胰岛素或每日用量在20~30单位以下者;体重正常或轻度肥胖患者可适当选降糖药物合用。

禁忌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患者;有较严重感染、高热、较大手术或创伤患者;对SU类药物有过敏者或重度不良反应者;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一般不用或是不单独用。

不良反应: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皮肤现象,皮肤瘙痒、皮疹、光敏性皮炎;造血系统的副作用,主要为白细胞减少;其他副作用,头痛、眩晕软弱无力、共济失调等。

①格列本脲(优降糖),降糖作用持久,1.25~2.5毫克,每日2~3次。

②美吡达:5~10毫克,每日2~3次。

③格列齐特(达美康),80毫克,每日2次。本药有预防微血管病变作用。

④格列吡嗪(美吡达),降糖效果仅次于优降糖,每日2.5~30毫克,每日1~2次口服。

(2)双胍类:适用于肥胖中度高血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应用磺脲类药物失效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可加用双胍类药物,两者有协同作用并可增强疗效。

禁忌证:1型、2型患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者;糖尿病并发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糖尿病并发肾脏眼底、心等器质性病变;高龄患者慎用。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如口干、苦、厌食、腹泻;皮肤出现红斑,荨麻疹等;它可促进无氧糖降解,产生乳酸,如肝、肾低血容量休克或心力衰竭情况,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①苯乙双胍(降糖片),50~100毫克,每日2~3次。因副作用较大,现在很少用。

②二甲双胍(降糖灵),25毫克,每日2~3次。

3.胰岛素的应用

(1)适应证:①糖尿病1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②糖尿病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经口服磺脲类及双胍类降糖药物未能良好控制者可使用胰岛素;③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昏迷,乳酸酸中毒,合并重症感染、神经病变、肾脏病变等急慢性并发病症,大手术者;④糖尿病并发重要脏器损害。

(2)短效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分别于三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每一个尿糖(+)约注射胰岛素4单位,早餐前剂量占一日总剂量的40%,午餐前占30%,晚餐前占30%。

(3)短效与中效胰岛素联合应用:从小剂量开始,如对稳定高血糖病人,每日早餐前注入中效胰岛素15~20单位,然后逐渐调整。但对严重高血糖或有酮症病人当需早、晚各补充短效胰岛素1次。若空腹血糖控制不佳,晚餐前再增中效胰岛素1次。

(4)短效与长效胰岛素联合应用:可每日1次或早晚各1次。短效与长效胰岛素之比以2:1为宜。开始使用短效胰岛素剂量。可在固定饮食数日后,按每餐饭前尿糖定性估计胰岛素用量。每一个(+)尿糖约注射胰岛素4单位,数日后胰岛素用量按血糖与尿糖变化进行调整。若空腹血糖仍高,可采用短效与长效胰岛素联用。

(5)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的联合治疗:糖尿病I型在应用胰岛素治疗时血糖波动大,可加用双胍类降糖以降低血糖波动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糖尿病2型患者长期应用优降糖失效时,可在继用优降糖基础上于睡前再加小剂量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可提高治疗效果。

4.对症治疗

(1)伴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补液,选用速效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处理诱发病和并发病症。

(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小剂量胰岛素治疗;补液,以补低渗液0.45%盐水为主。

(3)感染:积极控制感染。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地骨皮35克,淮山药35克,苍术12克,玄参25克,生黄芪25克,天花粉25克,每日1剂,水煎服。

(2)消渴丸,每日三3,每次5~10丸,口服。

(五)针刺穴位疗法

(1)上消:大椎、鱼际,合谷针用泻法。肺俞,太渊针用平补平泻。金津、玉液疾刺不留针,其余穴位留针20~30分钟。

(2)中消:平补平泻脾俞、胃俞、中脘、用泻法针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下消:用补法针肾俞、旰俞、关元、三阴交、太溪、然谷等穴,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4)耳针:胰、内分泌、肺、渴点、饥点、胃、肾、膀胱等穴,每次选3~4个穴位,用毫针以中等或轻刺激,留针20~30分钟,或耳穴埋针、压丸。

(六)艾灸疗法

(1)温和灸:取肺俞、脾俞、胃俞、肾俞为主穴,上消配合谷,中消配足三里,下消配关元,采用艾卷每穴熏灸1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每日2次,15天为1疗程。

(2)隔姜灸:对单纯控制饮食无效的患者用本法,将灸治主穴分为8组:①足三里、中脘;②命门、身柱、脾俞;③气海、关元;④脊中、肾俞;⑤华盖、梁门;⑥大椎、肝俞;⑦行间、中极、腹哀;⑧肺俞、膈俞、肾俞。每次选1组,轮换运用。上消加内关、鱼际、少府,并针刺金津、玉液;中消加大都、脾俞;下消加然谷、涌泉。用直径1.5厘米、高2厘米的艾炷隔姜灸,每穴10壮,隔日1次,50天为1疗程。经2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可有显著改善。

(七)药茶疗法

(1)养胃茶:北沙参、麦冬、生地各15克,玉竹5克,冰糖适量。上4味,共制粗末,加冰糖适量,加水煎汤,代茶。每日1剂,不拘时饮用。本方具有益胃生津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口渴喜饮,心烦,大便干结等症。

(2)降糖茶:老茶树叶(30年以上老茶树的叶为佳)10克。将茶叶制成粗末,加沸水冲泡10分钟后代茶。每日1剂,不拘时饮用,并可嚼食茶叶。连续服用1~30天。本方具有降血糖、利湿浊的作用。适用于中度和轻度的糖尿病患者。症见口渴喜饮,舌苔厚腻,纳食不香等。

(3)花粉茶:天花粉125克。将天花粉制成粗末,每次取15~20克,沸水冲泡代茶,每日15~20克,代茶频饮。本方具有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口渴喜饮,饮不解渴,小便量多,大便干结

(4)生地石膏茶:生地30克,石膏克。先将生石膏打碎,一起煎汤代茶。每日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清热、滋阴、解渴的作用。主治糖尿病,症见口渴,大量饮水,多食易饥饿,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小便频数等。

(5)玉竹乌梅茶:玉竹、北沙参、石斛,麦冬各9克,大乌梅5枚,冰糖适量。前5味共制粗末,煎水加冰糖,代茶。每日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作用。主治糖尿病肺胃燥热或胃火炽盛所致的口咽干燥,饮水量多,多食易饥等症。对热病伤阴烦渴和夏季汗多口渴亦有效。

(6)玉米须茶:玉米须30克。将玉米须洗净、晒干,用沸水冲泡代茶。每日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利尿泄热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小便量多或小便混浊如膏,伴口渴喜饮等症。

(7)清蒸茶鲫鱼:鲫鱼500克,绿茶适量。先将鲫鱼去鳃、肠、内脏,留下鱼鳞,腹内装满绿茶,放盘中,上蒸锅清蒸至熟透即可。每日1次,淡食鱼肉。本方具有补虚止消渴的作用,可辅助治疗糖尿病口喝引饮不止。

(八)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肾、输尿管、膀胱、胃肠、胰、心、肝、淋巴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2~3分钟,每日1~2次。

(九)按摩疗法

病人俯卧位,施术者用拇指在胰俞穴(胸8椎旁开1.5寸处)用力揉捻5分钟。然后握拳,用掌面用力揉按肝俞、肾俞穴各2分钟,并在脊椎两侧夹脊穴提捏数遍。患者改仰卧位,用拇指揉按中脘、天枢、气海、太冲穴,每穴各2分钟。再用大鱼际擦涌泉穴1分钟。

(十)刮痧疗法

刮拭脾俞、肾俞、廉泉、中脘、关元、气海俞、照海、腰俞、中极、百会穴,每日刮拭1次。

(十一)饮食疗法

(1)萝卜粥:新鲜萝卜100克,粳米100克,先将萝卜洗净,切碎,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再放入洗净的粳米,同煮成粥。早晚温服。本方具有清胃润燥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胃热炽盛证。

(2)猪脊羹:猪脊骨1具,红枣150克,莲子(去心)100克,木香3克,甘草10克。先把猪脊骨洗净剁碎,木香、甘草用纱布包好。然后,诸味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小火炖煮4小时即可。分餐食用,量适中,以喝汤为主,并可吃肉、枣和莲子。本方具有补阴益髓、清热生津之功,可用于辅助治疗糖尿病肾阴亏虚证。

预防与护理

(1)防止感染。本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因此,改善生活条件,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病毒感染,可防止诱发糖尿病;而已患糖尿病的病人,预防感染,又可防止糖尿病加重。

(2)调节情绪。精神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医学研究证明,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及突然的精神创伤等,会引起某反应激素分泌增加,这都可促使血糖升高,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3)调整隐身衣。目前已正式,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肥胖的产生主要与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运动量减少有关,因此养你吧又称“富贵病”。这就要求人们要节制饮食,坚持低脂肪,低糖饮食,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利润芹菜、韭菜、白菜、萝卜、番茄、南瓜、黄瓜、冬瓜等),防止肥胖。

脂血症及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脂质总量或部分超过正常高限时称高脂血症。血浆脂蛋白总量或部分超过正常高限对称高脂蛋白血症。因为多数脂质须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运输全身,故高脂血症常伴有高脂蛋白血症。不同血脂成分的增高,可以根据纸上电泳分析分为五型。本病属中医“眩晕”、“瘀证”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制为主要原因,中年以上的好坐好静活动少消耗少也为原因之一。因为脏腑之气虚衰。素体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常,易致湿浊内生,化为痰浊阻遏经络;情志影响使肝气郁结,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脾胃功能受损,湿浊不能运化,化痰蕴热;嗜食肥甘,醇酒乳酪,湿从内受,生湿、生痰、生热、生风、化瘀,本病主要在脾、肝、心、肾,邪实主要表现为湿浊、痰浊、瘀血。

◆现代医学认为高脂蛋白血症病因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系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所引起,也因饮食、营养等因素引起。继发性由以下疾病引起多见:未控制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和黏液水肿;肾病综合征;肝内外胆管梗阻、慢性肝炎,肝肿瘤,肝糖原沉着症;酒精中毒,痛风、胰腺炎,女性长期服避孕药。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紧张情绪。增加运动量或体力活动,合理安排饮食,注意病因治疗。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脾虚痰盛

腹胀纳呆,咳嗽有痰,肢体困重,或尿少浮肿、大便溏,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祛痰化湿。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6克,白术12克,法半夏12克,茯苓16克,陈皮12克,粉甘草7克,竹茹12克,胆星12克。大便稀溏加苍术12克,炒扁豆16克,尿少浮肿加车前子16克,泽泻12克,猪苓16克。

2.湿热内蕴

胸脘痞满,心烦,口干口苦,饮水少,肢体困重,肌肤或眼睑有黄色斑或结节,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

【方药】王氏连朴饮合消脂汤化裁:黄连7克,黄芩12克,厚朴12克,生草决明15克,荷叶12克,泽泻12克,茯苓16克,菊花12克,忍冬藤16克,薏苡仁16克,玉米须12克。便秘可加生大黄12克,枳实12克。

3.胃火炽盛

消谷善饥,口渴喜饮冷,形胖体实,善食厚味辛辣,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弦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通便。

【方药】清胃散合大承气汤化裁:黄连7克,生石膏35克,知母12克,粉甘草7克,生大黄12克(后服),芒硝12克(冲服),枳实12克,厚朴12克。口渴甚饮水多者加天花粉16克,石斛16克。

4.气滞血瘀

胸闷憋气,胸痛、背痛,腰痛,痛有定处,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苔薄脉弦。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化裁:北柴胡12克,枳壳12克,白芍16克,粉甘草7克,桃仁12克,红花7克,当归12克,生地25克,川芎12克,桔梗12克,川牛膝12克,郁金12克。

5.脾肾两虚

神疲乏力,腹胀纳呆、腰酸腿软,眼花耳鸣,月经失调,尿少浮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健脾补肾。

【方药】清脂汤合四君子汤:生何首乌16克,菟丝子16克,女贞子12克,仙灵脾16克,党参16克,白术12克,茯苓25克,黑芝麻12克,泽泻16克,粉甘草7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降胆固醇

(1)消胆胺(胆固酰胺或降脂树脂1号),开始4克,每日4次,以后每日16~32克。适用于Ⅰ型。并同时维生素A、D、E、K。

(2)降脂树脂2号,12~16克,每日分3~4次服。适用于Ⅱ型。

(3)降脂树脂3号,12~16克,每日分3~4次服。适用于Ⅱ型。

(4)弹性酶10~30毫克,每日3次,或肌注每日150毫克,疗程2~8周。适用于Ⅱ、Ⅳ型。

(5)夤裙檀3~7克,每日3次。适用于Ⅱ型。

(6)糖酐酶(DS-Na)300~450毫克,每日3次。

2.降甘油三酯

(1)烟酸1.5~6.0克,每日分3~4次服,适用于Ⅲ、Ⅳ、型。

(2)安妥明(祛脂己酯)每日1~2克,分3次服。适用于Ⅲ、Ⅳ、Ⅴ型,对Ⅱ型也有效。

(3)非诺贝特0.1克,每日3次。适用于Ⅱ、Ⅲ、Ⅳ、Ⅴ型,但孕妇忌用。

(4)诺衡300毫克,每日3次,连用6周,适用于Ⅱ、Ⅲ、Ⅳ、Ⅴ型。

3.膳食疗法

严格禁食含胆固醇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内脏,肥肉、蛋类、猪油黄油等。应控制每日总热量,饮食中脂肪占总热量30%左右,饱和脂肪酸占总热量10%,胆固醇含量少于每日300毫克,限制碳水化合物入量,饮酒量也应减少,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降脂合剂:首乌、丹参、茵陈、桑寄生、山楂、草决明各35克,每日1剂,服用1~2个月,降血脂。

(2)泽泻汤:泽泻、制首乌、决明子各35克,白术16克,生大黄7克,每日1剂,服用1~2个月,降脂作用好。

(五)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太白、阳陵泉、丰隆、心俞、曲池、风池、环跳、神门、通里、厥阴俞、太冲、曲泉、中脘等,根据辨证选穴,实证宜泻,虚证宜补,每次取3~5穴,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a

(2)耳针:取饥点,心、肺、脾、内分泌,肾等穴,或选敏感点,用短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白芥子压穴。

预防与护理

(1)消除紧张、安定情绪,精神紧张会影响血脂脂升高,因此解除思想负担,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平稳、对降低血脂有一定协助作用。

(2)加强体育活动,以降低血脂与体重,防止动脉硬化。

(3)控制饮食,为本病防治中的重要环节,某些类型高脂蛋白血症,往往经过饮食控制和调节后即可见效,即使用药物治疗配合饮食控制也能提高疗效。

单纯性肥胖症

当进食热量超过人体消耗量而以脂肪形式储存在体内超过标准体重20%时称肥胖症。脂肪组织-是一种代谢器官,储存富含能量的脂肪酸(主要以甘油三酯形式)。本病属中医“痰饮”、“湿阻”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过多,损伤脾胃功能,运化能力减弱,湿热内生,留于孔窍,肌肤,使人臃肿肥胖;久坐少动,久坐伤气,气血流行不畅,脾胃呆滞,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于肌肤,脏腑,经络而致肥胖,人的先天禀赋对肥胖的影响;七情因素对肥胖的影响也大,一则心宽体胖,二则肝郁脾虚,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成肥胖。肥胖患者从表面来看形体壮实,为实证,实际上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正气虚衰,肾虚为其本,痰、湿、浊、膏脂、瘀为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