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药酒疗法
(1)抽葫芦酒:抽葫芦。以黄酒人葫芦内煮1小时,或自抽干葫芦,焙为末。服酒,或黄酒调服葫芦末9克。本方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肝硬化,腹大周身肿。
(2)牵牛酒:干鸡矢(炒黄)300克。以上好酒3碗,煮1碗,滤汁。饮之,少顷,腹中气大转动,利下,即自脚下皮皱消也。未尽,隔日再作。仍以田螺2枚,滚酒沦食,后用白粥调理。本方具有消胀利水的作用。适用于肝硬化,善治一切肚腹、四肢肿胀、不拘鼓胀、气胀、湿胀、水胀等。
(3)治石水腹坚酒方:白石英300克。捶豆大,瓷瓶盛好酒1000毫升浸之,以泥重封,用马粪及糠火烧之,常令小沸,从早晨10时至下午2时住火。每次暖一中盏饮之,每日3次。本方具有利水消胀的作用,适用于肝硬化。善治石水腹坚,胀满。
(4)丹参酒方:丹参、鬼箭羽各45克,秦艽(去苗土)、知母(冬月不用)各30克,猪苓(去黑皮)0.9克,白术45克,海藻(洗去咸炙)0.9克,赤茯苓(去黑皮)30克,桂枝(去皮)、独活(去芦头)各0.9克。上10味,以酒5000毫升,浸5天,急需者,置热灰上1天便可。每服1盏,饮酒少者,随意减之,每日3服。本方具有活血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肝硬化,善治久患大腹病,其状四肢细、腹大,有小劳苦,则胫肿满,食则气急。此病服下利药极不瘥,宜用此酒,以散除风湿,利小便。
(十一)脐部敷药疗法
(1)甘遂适量研末,连头葱白5根洗净。脐部先用醋涂擦,将甘遂与葱白共捣烂,取适量敷于脐上,盏以纱布,胶布固定。适用于肝硬化腹水,用后小便量明显增多。
(2)新鲜葱白10根,芒硝10克。上药共捣成泥,先用酒精棉球擦净脐部,然后将药泥外敷脐孔,天冷时药泥需加温后再敷,上盖塑料薄膜和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肝硬化腹水。
(3)田螺肉10枚,鲜七叶一枝花30克,冰片1克。将田螺肉与七叶一枝花共捣如泥,作饼状,冰片粉撒在饼的表面,以冰片侧敷贴脐部。每天换药1次,一般连用3天。
(4)商陆30克,鲜生姜片或葱白1寸长。商陆压细粉,装瓶备用。鲜姜或葱白捣烂。取商陆1克和鲜姜泥或葱白泥加适量水调成糊状,敷满脐孔,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肝硬化腹水。个别病人有因商陆所致的眩晕、恶心、昏睡等副作用。
(5)食盐适量。将食盐在锅内炒热,用布包裹,趁热熨于患者肚脐上,冷则再炒再熨,持续40分钟,每天2~3次。适用于各型腹水。
(6)白芥子2克,白胡椒5克,麝香少许。将上药共研为细末,贮入瓶中,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凉开水调成膏状,纳入患者洗净的脐孔,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10天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本方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水,尤其对肝性腹水及肾性腹水疗效较著。
(7)甘遂1份,芒硝2份。将上药共研为细末,贮瓶密封备用。用前以温开水洗净脐孔,趁湿将药末填满,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十二)饮食疗法
(1)茯苓鳖枣汤:鳖甲10克,茯苓20克,红枣10枚,蜂蜜适量。先将鳖甲、茯苓放入砂锅内,加水500~700毫升,小火烧半小时,再加入红枣,同煮至枣烂熟,加入蜂蜜,稍煮即可。每次100~150毫升,每日2次,吃枣喝汤。本方有补益中气、活血散结之效,可用于肝硬化腹水,有利于改善肝功能。
(2)红枣花生汤:红枣30克,花生30克,冰糖30克。先将花生用水煮熟,后下红枣、冰糖,再煎至糖化即成。每日1剂,花生、枣连汤吃下,30天为1个疗程。本方具有养肝保肝、降转氨酶之作用,可用于肝硬化、血清转氨酶升高者。
(3)牛脾仙人掌:黄牛脾90克,仙人掌90克。将仙人掌纵切成2片(不切断),夹入牛脾,以木炭火烤熟即成。每天1剂,牛脾、仙人掌均吃。本方具有补脾消肿之功,适用于肝硬化腹水。
(4)羊肝羹:羊肝1具,羊脊肉100克,枸杞根500克,豆豉汁20克,葱白2茎,食盐5克,味精、水豆粉各适量。先用水煎枸杞根,反复煎3次,取药汁约2000毫升。再将羊肝、羊肉去筋膜,切细;待枸杞药汁煮沸后。下切细的羊肝、羊肉、豆豉汁,下水豆粉搅匀成羹,再下葱白、盐、味精调味即可。早、晚空腹食之,连续服食3日后,减量隔日服食。本方具有补肝阴、养肝血之功用,适用于肝硬化患者肝阴不足症状突出者,对改善消瘦乏力、胁肋疼痛、舌红少津之症有效。
预防与护理
(1)预防在于避免导致肝硬化的因素,调整饮食,忌酒,劳逸结合,治疗各种原发肝病。加强劳动保护无疑是积极措施。
(2)病后护理要特别注意:①要坚持治疗及医疗髓护;②绝对忌酒;③避免再度损伤肝脏,包括药物、食品、化学物质和胃肠疾病的发生;④进食细嚼慢咽免致食管黏膜受伤;⑤减轻精神负担,乐观处世,免致精神刺激等。
肝脓肿
肝脓肿是脓疡生于肝脏的疾病,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前者多因胆道炎症逆行性感染,或败血症血行播散所致,多数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化脓性细菌引起;后者多见,由阿米巴原虫引起。属于中医“肝痈”、“胁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感受时疫外邪,或过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郁是形成肝痈的病因。其病机主要是病后邪热留于肝络,郁蒸腐变,而成肝痈;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胃中积湿生痰蒸,壅结于肝胆之络,气血不畅,湿痰交阻,结为肝痈;七情内郁,导致肝失疏泄,胆失洁净,肝郁则气结血凝,生热化火,肝虚则不能决断,火热愈炽,因而形成肝痈。此外,尚有跌扑闪挫而致血瘀气滞,久而不愈,发为肝痈者。
现代医学认为肝脏因为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液供应,并通过胆道与肠道相通,因而感染的机会很多。①胆道感染,细菌可沿胆道上行感染肝脏形成脓肿;②门脉系统脏器的感染如坏疽性阑尾炎,胰腺脓肿、肠炎、痔核感染及化脓性盆腔炎等可引起门静脉炎,脱落的脓毒栓子进入肝脏,形成肝脓肿;③体内任何部位的化脓性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疖痈等,病原菌由体循环经肝动脉到达肝脏,细菌在肝脏繁殖形成肝脓肿;④腹内邻近脏器感染的直接蔓延如膈下脓肿、肾周脓肿等病原菌可经淋巴系统侵袭肝脏形成脓肿;⑤开放性肝损伤时,细菌可随损伤或创口进入肝脏发生脓肿。而阿米巴肝脓肿则为阿米巴肠病后,阿米巴原虫由门静脉入肝脏而发为脓肿。
肝脓肿的病理变化与病原菌的种类、侵入途经、患者的抵抗力和治疗是否及时有密切关系。细菌性肝脓肿可以是多发的,也可以是单发的;阿米巴肝脓肿多为单发性,其脓腔相对较大。因为肝脏血运丰富,在肝脓肿形成发展过程中,大量毒素被吸收后呈现较严重的毒血症,当脓肿为慢性期后,脓腔周围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小的脓肿可吸收机化。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患者应加强营养,适当多卧床休息。伴高热者,给予高热量饮食,并注意补充水分。可给予维生素B、C、K和一般保肝药物。如体质衰弱、进食少,必要时可短期输液和输少量新鲜血液。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肝胆郁热
多见于肝痈早期。证见寒热往来,胸闷口苦,呃逆呕吐,右胁微肿隐痛,吸气时疼痛加重,舌红苔白或微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胆,理气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柴胡12克,黄芩10克,栀子12克,当归10克,川芎7克,生地黄12克,白芍12克,生甘草6克,金银花16克,天花粉12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12克。
2.热毒炽盛多见于肝痈中期。症见寒战高热,右胁肿痛拒按,甚至呼吸不利,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治法】泻火解毒,佐以排脓。
【方药】黄连解毒汤、芍药甘草汤合大柴胡汤加减:黄芩12克,黄连6克。黄柏12克,栀子12克,柴胡12克,生大黄5克(后下),枳实12克,赤白芍各12克,生甘草12克,金银花16克,连翘12克。紫花地丁16克,败酱草16克,生薏苡仁16克,冬瓜子16克。
3.正虚毒恋
多见于肝痈后期。证见午后潮热,自汗盗汗,少气懒言,纳谷不香,右胁痛轻,舌淡苔薄,脉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解毒清邪。
【方药】生脉散合四妙勇安汤加减:西洋参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金银花16克,玄参16克,当归12克,炙甘草6克,生薏苡仁16克。偏气虚者加生黄芪16克;偏阴虚者加生地黄12克,北沙参1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肝脓肿应选对化脓性细菌有效的杀菌性抗生素,应尽早、足量、联合应用。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可用青霉素钠盐480万~640万单位或先锋霉素V4~7克加入生理盐水2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肌内注射青霉素混悬剂80万单位,每日2次,或口服氟哌酸0.3克,每日3次。有药敏试验者,可根据其结果选药。
2.抗阿米巴治疗
为阿米巴肝脓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1)甲硝唑(灭滴灵):每次0.4~0.8克,每日3次;或0.5%灭滴灵注射液100毫升,静脉滴注,每天2次,10~14天为1疗程。
(2)肝穿刺排脓:可根据情况每3~5天排脓1次,尽量排脓液,对单发性肝脓肿效果较好。
3.手术治疗
巨大脓肿或较大脓肿中毒症状严重,脓肿太深或脓肿已有穿破,药物治疗或穿刺抽脓治疗效果不好,蛔虫引起的肝脓肿需消除虫体者,应及时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四)穿刺抽脓疗法
若脓腔较大(直径超过3厘米),在超声定位下,用穿刺针刺入脓腔,抽净脓液后用生理盐水或灭滴灵注射液反复冲洗,清洁后注入适量抗生素或灭滴灵注射液。
(五)针刺穴位疗法
常用穴:中脘、足三里、胆俞、阳陵泉。高热时加大椎、曲池,呕吐加内关,黄疽加至阳。留针30分钟,每日2次。
(六)耳针疗法
取神门、交感,配肝胆穴或耳廓探测敏感区,选反应明显的2~3个穴位重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2次。
预防与护理
(1)细菌性肝脓肿是继发性疾病。如能早期治疗原发病灶,是可以预防的。即使在肝脏早期感染时,如能及时进行中西医集合治疗,给予全身支持疗法,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应用抗菌物等,也可防止肝脓肿形成。
(2)肝道感染为肝脓肿的主要原因,故对胆道疾患及时治疗,可减少肝脓肿的发生。肝脓肿引流术为中哟的治疗手段。
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是因为肠道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一种急腹症。中医称“蝈厥”。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蛔虫性动好窜,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时,蛔虫上扰,钻入胆道;使肝气闭郁,胆气不行,脘腹及右胁剧痛,而形成蛔厥。
现代医学认为蛔虫寄生的部位在小肠,以肠乳糜液为营养,活动较少,当肠道发生炎症而出现发热或腹泻时,肠内环境有一定改变,蛔虫的窜动可能增加,就可使蛔虫上行至十二指肠,通过奥狄氏括约肌进入胆道,此外不正确地乱投驱虫药物时,可激惹蛔虫,使其乱钻,如果胆道有病变,总胆管括肌松弛时,就更有利于蛔虫钻入,发生胆道蛔虫病。因为蛔虫把肠道内的细菌带入胆道内,故常引起继发感染。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镇静解痉、安蛔止痛,并给静脉输液,适当予以支持治疗。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肝郁气滞
腹绞痛,阵发时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辗转不安,恶心、呕吐或吐虫,纳呆,舌尖有红点,苔白腻,脉弦。
【治法】制蛔止痛,理气驱蛔。
【方药】乌梅丸合“制蛔汤”加减:乌梅7枚,广木香5克,枳壳45克,川楝子13克,桂枝45克,细辛、川椒各3.5克,玄胡12克,槟榔、使君子肉各13克。
又方胆道驱蛔汤:乌梅16克,苦楝根皮25克,黄连7克,细辛3.5克,干姜4克,使君子肉12克,大黄45克。
2.肝胆湿热
持续腹痛,阵发加剧,发热畏冷,口苦咽干,尿黄便结,偶见黄疸。上腹拒按,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驱蛔。
【方药】大柴胡汤合乌梅丸加减: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枝子、黄连各12克,苦棟根皮、使君子肉、芒硝各16克,乌梅7枚,川椒4克,茵陈35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镇痛药物
解痉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645-2),必要时可加氯丙嗪、也可肌注维生素K3,无效时用25%硫酸镁5毫升加于10%葡萄糖100毫升中静脉缓滴。
2.驱虫药物
驱除蛔虫是治疗胆道蛔虫的关键,必需及早进行。通常先用中药或西药“安蛔止痛”,缓解2周再进行药物驱蛔,但此法沿用20余年来,因为“安蛔止痛”疗效不确切,绞痛有时难以制止,或则因为迁延时日,蛔虫在胆管或胆囊内死亡,日后驱虫不但无效,且虫体在胆道内可能形成结石,因此主张必须在蛔虫活存时才能有效地将其驱除,即在应用解痉药的同时口服驱虫药,方能收效。
(1)枸橼酸哌哔嗪:成人口服3.5~4克,晚上和次晨各1剂;儿童用量为150毫克/千克体重(或同等含量的派哔嗪糖浆),每日总量小于3克。
(2)丙硫咪唑:400毫克,每日1次,连服2日,孕妇忌用。
(3)左旋咪唑:成人150毫克,儿童2~3毫克/千克体重,每日1次,连服2天。
(4)噻嘧啶:1500毫克(含基质约500毫克),晚上顿服,翌日可重复1剂。如服完以上1种驱虫药无效,仍有绞痛发作,可再服另一种药物,一般即可见效。
(5)维生素C:2.0~2.5克加10%葡萄糖20~60毫升,慢静注(5分钟)随后用维生素C2.0~3.0g加5%~10%葡萄糖500~1000毫升静滴。
3.内窥镜取虫法
驱虫无效病例,可在急性期用纤维十二指镜插至胆道口夹出或套取蛔虫。
4.抗感染
首选卡那霉素,其次选链霉素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
5.手术治疗
胆道继发感染不能控制,绞痛发作频繁并有梗阻出现,可考虑手术探查并去出蛔虫。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花椒1把,红糖适量,水煎服。
(2)醋100克加温水适量,摇匀顿服。或取醋100克加入花椒少许,加热煮沸后,除掉花椒顿服。
(3)巴豆去外壳,取仁生用,切成细小颗粒吞服,每次100毫克,每3~4小时1次,以腹泻为度。缓解后给维持量每日50~100毫克,连用3天。
(五)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针刺中脘透梁门、足三里、内关、胆俞、鸠尾、阳陵泉、胆囊穴,每日2~3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深刺激。
(2)耳针:取交感、神门、肝、胆等。
上述体针、耳针穴位可适当配用或酌情更替,泻法捻转刺激,疼痛缓解留针15~30分钟。还可配合温灸或穴位注射0.5%普鲁卡因2~3毫升。
(六)指压疗法
取穴右第十一肋间,后中线旁开3厘米,有相应压痛点,用拇指掐按,可以止痛。
(七)电刺激疗法
正级置剑突下偏右,负极置脊柱右侧第九至第十二肋间。先用间歇电流刺激,5分钟后改持续刺激10分钟,亦可止痛。
(八)手术疗法
胆道蛔虫病如蛔虫已进入胆管或胆囊内,或蛔虫已经死亡,驱虫无效;以及伴有胆道结石者,可行外科手术取出。
预防与护理
(1)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吃腐烂不涪的食物,勤洗手、剪指甲、不喝生水。
(2)注意环境卫生,防止粪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