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032

第32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21)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指不同因素的刺激,而皇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或有糜烂、出血等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性病变。是一种短期的自限性疾病,一般3~5天,病变可以恢复正常,也有病程较长者。症状以恶心、呕吐和上腹部痛为主,伴肠炎者有腹泻。通常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腐蚀性胃炎、感染性和化脓性胃炎。属于中医的“呕吐”、“胃脘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辛辣、醇酒、甘肥不洁之物,或外邪犯胃,或情志失调和素有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痰饮留积胃中,皆可损伤胃腑,导致“呕吐”、“胃脘痛”。其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呕吐;胃腑气机郁滞不通,不通则痛,出现胃脘痛。

现代医学认为误吃被细菌(以沙门菌属和嗜盐菌常见)或细菌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常见)污染的食物,或服化学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磺胺类、消炎痛等,或进食过冷、过热、粗糙之食物,饮浓茶、烈酒、咖啡等,均可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大面积烧伤、休克、大手术、严重创伤和肝、肾功能衰竭等所致之应激状态,也可引起急性胃炎(应激性胃炎)。吞服强酸强碱等,可引起腐蚀性胃炎。化脓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7一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经由食物感染侵入胃壁或全身感染经血循环进入胃壁可引起化脓性急性蜂窝织胃炎。

一般急性胃炎仅表现为黏膜急性炎症(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嗜酸性细胞浸润),腐蚀性胃炎则黏膜糜烂重,可出现溃疡、坏死,甚至穿孔。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则糜烂、坏死,镜下可见脓细胞浸润、细菌,并常有出血、栓塞和坏死。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去除病因,禁食1~2天或进清淡流质、半流质易消化食物,不能进食者可予静脉输液。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痰热气滞

胃脘痞满胀痛,按之痛甚,呕吐,口苦,不喜饮食,小便黄,肠鸣下利或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热伤脉络则吐血或黑便;挟食滞则呕吐酸腐。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止呕。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12克,干姜7克,甘草6克,枳实45克,藿香12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热结便秘或络伤出血,加生大黄6克(后下);挟食滞,加焦三仙各12克。

2.寒邪犯胃

寒热头痛,肢体酸痛,呕吐不食,腹痛肠鸣,大便清稀,小便白而少,舌质淡红、苔白,脉浮滑。感秽浊疫毒者,则腹中痛甚,欲吐不得;挟食滞,则呕吐酸腐。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2克,紫苏12克,白芷12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白术12克,茯苓16克,厚朴12克,大腹皮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挟食滞,加焦三仙各12克。

3.食滞胃肠

常为饮食不洁,暴饮暴食所致。嗳腐吞酸、厌食,胃脘胀满疼痛,呕吐宿食,吐后则舒,大便臭秽或挟不消化食物,小便清,苔厚腻或黄,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枳实12克,砂仁7克(后下),陈皮12克,半夏12克,炒栀子12克,神曲12克,焦山楂12克,连翘12克,莱菔子16克,炒谷麦芽各12克。呕逆甚者,加旋覆花12克,代赭石16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腹胀呕吐,灭吐灵10~20毫克,肌内注射;或吗丁啉10毫克,肌内注射;或西沙比利10毫克,每日3次,口服。上腹绞痛,阿托品0.5毫克,皮下注射;或用普鲁本辛、山莨菪碱或普鲁卡因口服。

(2)助消化药:多酶片0.9~1.5克,每日3次,口服;胃蛋白酶合剂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3)呕血者予Hz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也可行胃镜下止血治疗;大出血者予输血(详见消化性溃疡章节)。

(4)脱水明显或禁食者,予以静脉输液,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中毒。

(5)吞服强酸强碱者,可小心插胃管抽吸胃内残留液。胃管宜细软,不可用粗硬胃管,以免造成穿孔。然后立即给予鸡蛋清、牛奶、豆浆之类,以中和酸碱、保护胃黏膜。

(6)急性化脓性胃炎应选用对化脓性细菌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治疗。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中成药治疗,保和丸、木香导滞丸、藿香正气散(丸、水)、香砂六君子丸可随证选用。

(2)云南白药4克,每6小时1次,口服。用于上消化道出血者。

(五)针刺穴位疗法

穴选中脘、内关、足三里、天枢、气海,每次2~3穴,留针15分钟,寒者留针多灸,热者疾出不灸。

(六)手术疗法

腐蚀性胃炎有食道、胃穿孔者应做手术修补。

(七)穴位贴敷疗法

将消炎解痛膏剪成1.5厘米×1.5厘米,取神阙、天枢、气海、大肠俞、足三里,穴位皮肤用酒精洗净擦干后贴上膏药,保留2天,其疗效满意。

(八)刺络放血疗法

取双胭窝和肘窝部怒张的细小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或数十滴,双舌下静脉点刺放血。

(九)药茶疗法

姜茶饮:绿茶、干姜丝各3克。将二者同放茶杯中,以沸水冲泡,加盖10分钟即可。代茶频频饮用,每天2剂,连服2~3天。本方具有温中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急性胃肠炎寒湿困脾、脾肾阳虚证。

(十)点穴疗法

(1)按压第五、六、七胸椎棘突旁压痛点及腰眼、腓中、胫中、三里上;腹痛者加脐中、关元、脐旁、建里及腹部痛点;呕吐者加池上、颈后。

(2)点脊背两侧刺激线及跟腱,手法宜重。

(十一)刮痧疗法

刮拭中脘、关元、水分、气海、梁门、天枢、梁丘、足三里、温溜、内关、大肠俞、胃俞、上巨虚、阴陵泉、曲泽穴,每日刮拭1~2次。

(十二)按摩疗法

(1)对于饮食不洁或暴饮暴食所致恶心欲吐者,根据情况,可首先采用催吐法使患者吐出为好,然后再采用和胃降逆止呕手法。坐位,用力按揉内关穴,使患者产生强烈的酸胀感,反射性地引起呕吐。还可用力拿捏肩背上部,也有催吐作用。

(2)用拇指指腹轻按在鸠尾穴上缓缓地按揉,力量由轻渐重·时间约3分钟,直至穴位上稍有酸胀痛感为好。

(3)用一侧大鱼际,自胸前膻中穴,沿正中线向中脘穴方向推动,反复推20次,力量宜轻柔,速度缓慢。

(4)仰卧位,在上腹部做轻柔的顺时针环旋摩腹,时间10分钟左右,以患者感觉舒适为佳。

(5)按揉两侧足三里穴,两侧内关穴,力量由轻而重,保持酸胀感每穴1分钟左右。若因情志不畅引起者,如法按揉两侧太冲穴。

(6)俯卧位,用掌根在背腰部脊柱两侧按揉,由上而下反复操作5遍,在脾俞、胃俞、三焦俞或敏感点部位重点按揉。

(十三)脐部敷药疗法

(1)吴茱萸、丁香、干姜、苦参等4药分别压粉,单独装瓶备用。每种药的每次用量均为0.5克,用适量凡士林调匀,涂于脐孔,外盖软塑料布,再盖纱布块,胶布固定,连续贴敷2天。此法适用于急性冒肠炎,各药单独应用即有好的疗效。

对出现电解质紊乱、脱水及酸中毒的严重胃肠炎患者,应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不应单以脐疗。

(2)取消炎解痛膏剪成1.5厘米×1.5厘米大的方块备用。取脐、天枢、气海、大肠俞、足三里等穴,先以酒精洗净擦干,贴上膏药,药膏保留2天后取掉。本法适用于急性单纯性胃肠炎,对膏药过敏者不宜贴治。

(十四)饮食疗法

(1)姜糖饮:生姜、紫菜叶各30克,红糖适量。先把生姜和紫菜叶水煎取汁,用药汁冲服红糖。代茶频饮,每日2剂。本方具有温中化湿的作用,可辅助治疗急性胃肠炎寒湿困脾证。

(2)韭菜汁饮:韭菜连根适量。将韭菜连根洗净,捣烂取汁。每次100毫升,温开水冲服,每日2次,连服3~5天。适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上吐下泻。

预防与护理

(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和苍蝇叮过的食物。不嚼隔夜的茶水。吃生冷瓜果时,要洗净去皮。且不要吃得过多。不要暴饮暴食。

(2)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和蟑螂。特别要注意搞好厨房清洁卫生。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为常见多发病。通常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含过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饥饱劳逸失常、过度吸烟饮酒、情志所伤,都可损伤脾胃,素体虚弱或其他脏腑疾病引起脾胃虚弱,皆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发生胃脘痛。其病机主要因为脾胃损伤,中焦气机受阻,湿邪内停,蕴郁生热;情志伤肝则肝郁气滞,伤脾则脾胃虚弱,肝气横逆侵犯脾胃,木克土而发生肝脾不和;肝郁化火,辛辣香燥之物,酗酒,吸烟过度,则伤胃阴;过劳则气耗,过逸则气滞,日久则引起胃络瘀血。

西医学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理化因素、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遗传因素、饮酒吸烟、饮食、精神或体液因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及慢性病(如心力衰竭、肝硬化、慢性肾炎和尿毒症)、慢性肝胆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可致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胆汁反流和其他(鼻腔、口腔、咽喉等部位慢性感染灶的细菌或其毒素长期刺激胃黏膜)可引起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病理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炎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有时也有少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固有膜糜烂,但病变不涉及黏膜肌层,胃腺体正常,无破坏现象。慢性萎缩性胃炎基本病理是上皮细胞变性,固有膜炎性反应和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功能降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如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于表层上皮及小凹上皮细胞之间,提示为急性活动性炎症存在;如无或很少有上皮细胞的变性,炎细胞浸润也轻,提示为炎性静止期。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调控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忧思,工作劳逸结合,戒烟忌酒;避免过食刺激性食物和饮料,节制饮食,不宜过饱或过饥;避免长期使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去除口腔及呼吸道慢性感染病灶,治疗能引起慢性胃炎的其他疾病。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肝胃气滞

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情志不遂时症状发作或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解郁。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柴胡12克,枳壳12克,白芍16克,炙甘草6克,川芎7克,香附12克,沉香12克(后下),砂仁7克(后下),川楝子12克,玄胡索12克。

2.脾胃虚寒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纳呆少食,食后胃脘胀闷痞满,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益气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生黄芪16克,饴糖35克(烊化兑服),桂枝12克,白芍16克,炙甘草6克,陈皮12克,党参16克,白术12克,茯苓16克,木香12克,砂仁7克(后下),山楂12克,炒谷麦芽各12克。

3.胃热炽盛

脘腹痞满胀痛,吞酸嘈杂,口苦、口干,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数。

【治法】清胃泻热。

【方药】清胃散合左金丸加减:生地黄16克,当归12克,牡丹皮12克,黄连12克,吴茱萸4克,生甘草4克,木香12克,枳壳12克。苔黄腻加厚朴12克,苍术12克。

4.胃阴亏虚

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喜冷饮,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大便秘结,舌红少苔或无津,脉细或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生津润燥。

【方药】沙参麦冬汤、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12克,麦冬12克,生地黄12克,玉竹12克,天花粉12克,扁豆12克,川楝子12克,当归7克,白芍16克,炙甘草12克。

5.瘀阻胃络

胃脘刺痛或痛有定处、拒按,或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味:五灵脂12克,生、炒蒲黄各12克,丹参12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6克(后下),大黄6克,生甘草6克,田七6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胃黏膜保护剂及中成药

(1)利珠得乐冲剂110毫克,每日2次,早晚服,2个月1疗程。

(2)神怡唯冲剂5克,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

(3)胃乐宁(猴菇菌口服液)10毫升,每日2~3次。

(4)三九胃泰25克,每日3次,口服。多用于阴虚胃热之慢性胃炎。

(5)维酶素3片,每日3次,口服。多用于萎缩性胃炎。

2.对症治疗

(1)反酸:胃舒平0.3~0.9克,每日3次,口服。H2受体拈抗剂如雷尼替丁0.3克。傍晚7~8时服。丙谷胺0.4克,每日3次,口服。

(2)腹胀和腹痛:吗丁啉10~20毫克,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胃痛一般不用解痉止痛剂,以免影响胃蠕动引起胃潴留。出现胃绞痛时可用阿托品0.5毫克皮下肌注,也可口服654-2,每次10毫克,或普鲁本辛15毫克,以缓解疼痛。

(3)胆汁反流:胃复安10毫克,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消胆胺2克,每日3次,口服。

(4)贫血:有缺铁性贫血者,补充铁剂,可予右旋糖酐铁肌注。有恶性贫血者给予维生素Bn肌注。

(5)胃酸缺乏:10%稀盐酸0.5~1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米醋1~2匙,每日3次,饭前服。可同时给予胃蛋白酶合剂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6)纳呆:多酶片0.9~1.5克,每日3次,饭时服。盐酸赛庚啶4毫克,每日1~3次,口服。

3.抗幽门螺杆菌感染

痢特灵0.1克,每日3次。甲硝唑0.2克,每日3次。黄连素0.3克,每日3次。庆大霉素4万单位,每日2次。阿莫西林1克,每日2次,或0.5克,每天4次。克拉霉素0.5克,每日2次。各药均口服,疗程均为10~14天。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消胃痞汤:黄芪2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6克,猪苓16克,甘草6克,丹参16克,檀香12克(后下),佛手12克,白芍12克,黄连12克,白花蛇舌草25克,山慈菇7克,薏苡仁16克,乌梅12克,北沙参16克,麦冬16克。主治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大肠化生、非典型增生)。

(五)针剌穴位疗法

针灸中脘、足三里能整胃肠功能,对脾胃虚弱证有一定帮助。针刺中脘、足三里还可使胃酸增加,可酌情选用。

(六)按摩治疗

于中脘穴处,作环形按摩,节律中等,轻重适度,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能促进胃肠排空,增强胃肠分泌功能,减轻胃肠瘀血和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脾胃运化,解痉止痛。

(七)手术疗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大肠型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或合并反复出现溃疡,或有胃多发性息肉,可考虑手术治疗。

(八)艾灸疗法

主穴取足三里、中脘,配穴:脾胃虚寒加胃俞或脾俞、接脊(第十二胸椎棘突下);胃阴不足型加三阴壶、太溪;肝胃气滞型加期门、间使;肝胃郁热加内庭;瘀血凝滞型加膈俞。用自制三角形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灸至自灭去艾灰,再换1炷,反复至起泡止。每年三伏天施灸,每1伏灸1次,共3次为1疗程。

(九)穴位拔罐疗法

采用背俞穴拔罐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型取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脾胃气虚型取脾俞、胃俞、肺俞、大杼、三焦俞、气海俞;脾胃虚寒型取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胃阴不足型取肺俞、大杼、脾俞、胃俞、三焦俞。每次选穴2~4对,最好使所取之穴在火罐的上下两端。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