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031

第31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20)

(3)有明显症状,心功能正常的室性早搏可选用慢心律100~200毫克,每日3次;心律平150毫克,每日3次;乙胺碘肤酮0.2克,每日3次。

(4)心力衰竭病人的室性早搏治疗首先应认真控制心力衰竭,注意除外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和洋地黄中毒,避免使用负性心力性作用明显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双异丙吡胺、氟卡尼、心律平等。

3.窦性心动过速治疗

(1)去除诱因与病因。

(2)心力衰竭时的窦性心动过速使用洋地黄,而非心力衰竭时的窦性心动过速用洋地黄无效。

(3)可用p受体阻断剂,如美多心安12.5~25毫克,每日2~3次。心得安10毫克,每日3次。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

(1)短阵发作,如症状不明显可不治疗。

(2)安定2.5~5毫克,口服。

(3)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如颈动脉窦按摩(切勿双侧同时按压)、压眶眼球及吞咽冰水等。

(4)抗心律失常药物:终止急性发作时应静脉注射药物,可选如下药物:异搏定5毫克,3~5分钟内静注。西地兰0.4毫克,静脉内缓慢注射。心律平1~2毫克/千克体重,5~7分钟内静注。心得安0.5~1毫克,5分钟静注。

对于反复发作的病人给予口服药物预防复发,可选用B受体阻断剂,如氨酰心安12.5~25毫克,每日2次;或美多心安25~50毫克,每日2次。地高辛0.125~0.25毫克,每日1次。

对于难治性病人可联合使用地高辛与p受体阻断剂,如异搏定40~80毫克,每日3次;心律平150~200毫克,每日3次。

(5)非药物疗法:药物不能终止的急性发作可用食道调搏,超速抑制;或同步直流电转复(50~100焦耳)。对于药物不能预防的反复发作,应作射频导管消融。

5.室性心动过速治疗

(1)纠正病因与诱因:如为电解质紊乱所致,应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为洋地黄中毒引起,应停用洋地黄类药物。

(2)对血液动力学稳定者,选用如下药物终止室速发作:①利多卡因50~100毫克,静脉注射,有效后,维持静脉滴注每分钟1~4毫克。②普鲁卡因胺100毫克,静注3~5分钟,每隔5~10分钟重复100毫克,直至有效或用至800~1000毫克。有效时,静脉滴注维持每分钟2~4毫克。③以上两药无效时,可试选用溴苄胺、心律平或乙胺碘肤酮。

(3)对反复发作的单形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应进行电生理检查和系列药物筛选。筛选的顺序为IA类,IA+IB,IC或乙胺碘肤酮,不能找到有效预防药物者,应考虑植入自动心脏转复除颤器。

(4)尖端扭转性室速的治疗:①先天性长QT综合征:p受体阻断剂;②获得性长QT综合征:纠正病因(低钾及/或低镁,奎尼丁等延长QT的药物等),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或起搏治疗。

6.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治疗

(1)病因治疗:如积极有效控制甲亢。

(2)控制和减慢心室率:静息状态心室率应控制在70~80次/分,日常活动时心室率不超过100次/分。

(3)转复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预防复发:对于病因已纠正,持续时间不足一年,无明显心脏(尤其左房)扩大,无心房内附壁血栓或有血栓已经充分抗凝治疗后,可考虑转复。对有转复适应证者首选同步直流电转复。它比药物转复安全有效。但对非急诊情况,在电复律前,先用奎尼丁每日0.6~0.8克,3~4天准备。在此准备期间大约30%~40%的病人恢复窦性心律,不再需电复律。

药物转复主要选用延长心房不应期的药物:如奎尼丁、乙胺碘肤酮、心律平等。使用奎尼丁时,可能在减慢心房率的同时,加快房室传导,反而使心室率加快,因此应同时使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

(4)预防栓塞并发病症: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孤立性房颤,口服阿司匹林,但对风湿性瓣膜病、心肌病、尤其合并心功能不良者,需使用华法令抗凝,监测其作用,使凝血酶原时间保持在对照值的1.5倍左右。如紧急复律可用肝素抗凝。

7.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治疗

(1)积极纠正病因与诱因。

(2)对非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外猝死应作电生理检查和药物筛选。不能找到有效预防药物者,植入自动心脏转复除颤器。

8.窦性心动过缓治疗

(1)治疗取决于病因,如窦性心动过缓因药物引起。主要治疗是停用药物。

(2)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窦性心动过缓常合并低血压,可静脉注射阿托品0.3~0.5毫克。

(3)对于有症状的病窦综合征,应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9.窦性停搏与窦房阻滞治疗

(1)病因治疗。

(2)无病因,无症状音,不需治疗。

(3)有症状时,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10.病窦综合征治疗治疗

(1)无症状者不需治疗。

(2)禁服抑制窦房结的药物,如洋地黄、p受体阻滞剂、异博定、硫氮革酮及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病人其他病情确需应用这些药物,应在心脏起搏器保护下使用。

(3)有头晕、乏力轻度症状时,可用生脉饮、阿托品等药物治疗。

(4)对有接近晕厥或晕厥的病人,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11.一度房室阻滞治疗

(1)病因治疗。

(2)无特殊治疗。

12.二度房室阻滞治疗

(1)发生于房室结,下传QRS间期正常的房室第二度文氏阻滞除纠正病因外,不需特殊治疗。

(2)有明显症状的莫氏Ⅱ型或发生于希氏束或束支及分支的二度莫氏型阻滞,应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对于无症状的上述情况是否植入起搏器尚有争论,但应密切随访病人。

13.三度房室阻滞治疗

(1)去除病因与诱因。

(2)有症状的慢性阻滞,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有病因可逆转时,可先用临时起搏器或静滴异丙肾上腺素。

14.右束支阻滞治疗

治疗病因,无特殊治疗方法。

15.左束支阻滞治疗

(1)单纯左束支阻滞很少发展为完全性房室阻滞,不需特殊治疗。

(2)单纯左前分支阻滞不需治疗。

(3)多发生于心脏病变严重和二支或多支束支或分支阻滞,因而需起搏治疗。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黄连素:每次0.3~0.7克,每日3~4次,治疗房性早搏、室性早搏。

(2)苦参:每日30克,水煎服,10天为1疗程。适用于房性及室性早搏。

(3)延胡索:口服玄胡粉每次3~12克,每日3次,7~10天为1疗程。用于房性早搏,结性早搏,阵发房频的治疗。

(4)加减附子细辛生脉散:制附子16克(先煎),细辛3.5克,五味子12克,炙甘草12克,党参35克,丹参35克,麦冬25克,玉竹25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附子合剂:制附子16克,炙麻黄12克,川芎12克,炙甘草12克,干姜12克,党参25克,当归

12克,黄芪35克,丹参25克,细辛3.5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心动过缓。

(五)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主穴:内关、心俞、神门。配穴:巨阙、脾俞、膈俞、足三里、尺泽、丰隆、膻中、肺俞。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取主穴1~2个穴,随证配穴2~3穴。每日1次,留针30分钟,7~10天1疗程。

(2)耳针:取穴内分泌、心、交感、肾、皮质下等。取2~3穴,用短毫针刺。留针20~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压穴均可。

(六)艾灸疗法

取中脘、足三里、心俞、神门、涌泉。以温灸罐灸每穴25~30分钟,每日取2穴,发病时加灸心前区疼痛或不适处。20日为1疗程。

(七)饮食疗法

(1)莲子、龙眼肉、大枣各30克,加水微火炖熟,食之,汤可饮用。

(2)羊肉60克,山药、红糖各30克,黄酒30毫升,加小火炖烂熟食之,汤饮用。每日1次。

(3)枸杞子20克、白茯苓15克、大米30克,煮粥食用。每日1次。

(4)大枣10个、葱须10克、党参20克,水煎服。大枣可食。每日1次。

预防与护理

(1)防止长期精神紧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失调,支配心肌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心律失常。

(2)防止长期思虑过度。长期用脑过度,可导致神经功能紊乱,防御功能低下,引起高血压、心肌炎、冠心病和心律失常之类的疾病。

(3)积极防治肺心病、冠心瘸、风心病、心肌炎等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容易引起或并发心律失常。

(4)经常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散步、登山、旅游、跳舞、看戏、听音乐、与朋友谈心等等,使得心情轻松愉快,有助干预防心律失常。

§§§第四节消化系统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俗称“烧心病”,因为正常情况下胃酸只存在于胃中,当反流入食管时灼烧或刺激食管而产生“烧心感”。常常发生于饭后,因为食管括约肌张力减弱或胃内压力高于食管而引起。胃内容物长期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尤其是食管下段黏膜而引起炎症。本病经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单独存在。根据症状不同,分别属于中医“吞酸”、“吐酸”、“噎证”、“胸痹”等病证。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之病位在食道,但其病理机制却在脾胃与肝。

劳逸失度,七情伤感,郁怒不解,肝郁化火,横逆脾胃,损伤食道;或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热烫之物,积热肠胃,水不化津,痰浊内生,痰随气升,搏结于食管;或脾胃内蕴湿热,六淫邪毒内侵食道,气滞血瘀,郁久化热,腐肉成脓,或病久中虚脏寒,均可致饮食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疼痛,反酸烧心等症。

现代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病因是因为具有化学性刺激作用的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产生炎症性改变。正常情况下,食管下端与胃交界线之上2~5厘米范围内有增厚的环形肌,称食管下端括约肌,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其不适当的弛缓或经常处于松弛状态都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如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全,硬皮病患者食管下端括约肌破坏,原发性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症,食管裂孔疝尤其是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在膈下食管段和胃的贲门部滑入胸腔,使正常的食管胃交接锐角(His角)变为钝角时,食管下端括约肌的防反流机制被坏而发生不同程度的食管反流。饮酒、吸烟亦能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神经体液调节的失常也可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减弱。插胃管、食管贲门手术、反复剧烈地呕吐、各种原因引起的腹内压增高,胃潴留或进高脂餐而致胃排空延迟等均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反流物中的胃酸、胃蛋白酶或胆汁、胰液是损害食管黏膜的主要成分。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1)减小腹腔压力,少食多餐而不一餐多食。避免辛酸食物、烟酒及脂肪油腻食品、燥热之品。

(2)饭中、饭后保持坐立。

(3)睡眠时抬高头部。

(4)喝饮料,将反流至食管的食物冲走。

(5)应用制酸药,中和胃内的酸。

(6)应用抗组胺药,特别是质子泵抑制剂,因为上述药物可有效减少胃酸分泌,进而缓解上腹部烧灼痛。

(7)如果反流是因为食管裂孔疝,应考虑手术。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肝胃不和

胸骨后烧灼或疼痛,胸肋胀满,脘闷,嗳气反酸,吞咽时梗噎感,与情绪关系密切,舌红,苔薄黄腻,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

【方药】四逆散合小半夏汤加味:柴胡13克,白芍13克,枳实16克,半夏12克,生姜12克,竹茹12克,蒲公英16克,甘草6克。若胸骨后痛甚,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加用失笑散;胁胀满疼痛甚者,加郁金、青皮、佛手;吐酸水者,加乌贼骨、瓦楞子等。

2.饮食内伤

上腹或胸骨后烧灼或疼痛,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舌红,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山楂16克,神曲13克,半夏16克,茯苓25克,陈皮12克,连翘12克,莱菔子16克。胃脘胀满不减可加枳壳:大便干结加大黄或枳实;兼湿热内阻可合温胆汤。

3.痰湿郁阻

胸脘、胸膈灼热或灼痛,吞噎食嗝。脘闷泛恶,心中漾漾,心悸,头晕,苔腻,脉滑。

【治法】清化痰湿,和胃降逆。

【方药】温胆汤加味:坐夏12克,陈皮12直,获莶16克,甘草6克,生姜7克,积实12克,竹茹16克,黄连10克,厚朴12克,瓜蒌皮16克。无热者加桂枝、白术;痰热者加黄芩、川贝。

4.脾虚胃逆

胸骨后烧灼或疼痛,吞噎食嗝,脘痞吞酸,暖气食少,神疲乏力,面白,舌淡胖,脉濡细。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党参16克,白术16克,茯苓25克,陈皮12克,半夏16克,木香12克,砂仁7克(后下),炙甘草7克,旋覆花12克,代赭石25克,生姜12克。脾虚甚者加黄芪、薏苡仁。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降低反流物的刺激:餐后和睡前口服氢氧化铝凝胶10~30毫升。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常用甲氰咪胍每日800~1000毫克,分4次服;雷尼替丁每日300毫克,分2次服,或法莫替丁每日40毫克,分2次服。

(3)质子泵抑制剂:奥米拉唑每日40~60毫克,用于难治性食管炎。

(4)黏膜保护剂:硫酸铝1克,每日4次;盖胃平,每次3~6片,每日3~4次;三钾二枸橼酸铋盐每日240毫克,每日2次。此外国内制剂有得乐和迪乐冲剂、神怡唯克冲剂,每次1包,每日3~4次,餐前半小时空服。

(5)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乌拉胆碱25毫克,每日3~4次,须注意本品能刺激胃酸分泌,久用宜慎;胃复安或吗丁啉10~20毫克,餐前服,每日3次;或西沙比利5~10毫克,每日3次。

(6)食管扩张术:当食管下段狭窄时采用气囊扩张或插条扩张术,每周1次。

(7)手术治疗:少数严重病人(5%~10%)经内科治疗3个月无效或有疤痕狭窄时,需做胃底折叠术。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丹参12克,石斛16克,白及12克,白芍13克,生甘草6克,白蜜25克(兑服),每日1剂,冷后频服,对急性食管炎见效甚快。

(2)锡类散,每次0.3克,每日3次,服药前后分别咽入甘油或食油少许,药后1小时禁饮食。

(3)鲜藕、白茅根各125克,煮汁频服,可用于本病出血者。

(五)针刺穴位疗法

常用穴位有风池、肩井、天突、膻中、上脘、中脘、大椎、肺俞、膈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合谷、手三里、足三里、内关等。每次选以上穴位5~6个,颈背腹部穴位用中刺激,四肢穴位用重刺激,每周2~3次。亦可以夹脊穴颈4~颈6,进针3厘米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歇运针2次,针后亦可加拔火罐。

(六)饮食疗法

(1)胎盘牛奶粥:胎盘粉6克,新鲜牛奶20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先将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牛奶煮至粥熟,调入胎盘粉、白糖即成。可供早晚餐,温热服食。功能补虚损,润五脏。适用于反胃噎嗝,大便燥结。

(2)菱粉粥:菱粉30~60克,粳米100克,红糖少许。先将粳米煮粥,至半熟时,调入菱粉、红糖同煮为粥。供早晚或点心服食。功能健脾胃,补气血。适用于年老体虚,营养不良,慢性泻泄,并可作为防治

食管癌,胃癌的辅助食疗方法。

预防诱与护理

(1)少食多餐,低脂食物,细咀嚼。

(12)避免餐后平卧,睡前禁食,头位保持10~20厘米。

(3)情绪平稳,忌烟、酒、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