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伤多发生在腰骶、骶髂部和两侧骶棘肌。腰骶关节是脊柱运动的枢纽,骶髂关节是躯干与下肢的桥梁,体重的压力和外来的冲击力多集中在这些部位,故受伤机会较多。人体在弯腰时,两旁的伸脊肌(特别是骶棘肌)收缩,以抵抗体重和维持躯干的位置,这时如负重过大,迫使肌肉强力收缩,易使肌纤维撕裂;当腰全屈时,伸脊肌即不再收缩,而主要靠韧带(尤其是棘上、棘间韧带),来支持躯干的位置,这时如负重过大,或暴力冲击,易造成韧带损伤。腰部活动范围过大,椎间小关节受过度牵拉或扭转,可导致椎间小关节错位。
治疗
(一)理筋手法
患者俯卧,医生用两手从响椎至腰骶部的两侧,自上而下地轻轻揉按,作3~5分钟,以松解腰肌的紧张。接着按压揉摩腰阳关、次髎等部位,再拿捏痛侧肾俞、环跳周围,以缓解疼痛。最后术者用左手压住腰部痛点用右手托住息侧大腿,向背侧提腿扳动,摇晃拨伸数次,如腰两侧俱痛者,可两腿同时扳动。在整个推拿过程中,痛点作为手法重点区,急性期症状严重者可每日推拿1次,轻者隔日1次。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早期
气滞血瘀、气机不通或筋膜扭闪,多发生在腰骶、骶髂关节、椎间关节或两侧骶棘肌等部位,有局限性压痛。
【治法】行气止痛。
【方药】舒筋汤加减:当归、续断各13克,独活、防风、牛膝、五加皮、杜仲各45克,羌活、红花、枳壳各7克,青皮5克。
2.后期
气血郁滞、久阻经络或由急性腰扭伤治疗不当而转入后期,腰部疼痛、经久不愈,脊柱侧弯明显。
【治法】活血行气、舒筋通络。
【方药】桃核承气汤加减:桃仁12克,大黄13克(后下),桂枝、甘草、芒硝各7克,川牛膝16克,刀豆壳25克。
(三)西医封闭治疗
氢化泼尼松12.5毫克加1%普鲁卡因5毫升局部浸润封闭,可立即减轻或缓解疼痛。
(四)针灸治疗
常用穴有人中、委中、昆仑、承山等穴,强刺激,并可在腰部、骶部、环跳等痛点针刺加拔火罐。
(五)固定和功能锻炼疗法
伤后宜卧硬板床休息,以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防止继续损伤,后期宜作腰部的各种功能锻炼,以促进气血循行,防止粘连,增强肌力。
(六)外用药物疗法
外贴伤湿止痛膏或双柏散。
(七)指针疗法
取两足背行间与太冲两穴间压痛明显的部位,医者用两手食指指端分别在所选部位作上下紧松的压放手法,同时嘱患者活动腰部,每次2~3分钟。治疗效果较好。
(八)艾灸疗法
取双侧肾俞、大肠俞、命门及压痛点,将生姜50克捣如泥,樟脑粉10克,纱布10厘米X10厘米大小备用。治疗时先用温水浸湿纱布,拧干拉平,置于所取穴位上,将生姜泥铺于纱布上,厚约1厘米,压平。将樟脑粉分为5份,每份2克左右。每次取1份均匀地撒在生姜泥上,点燃樟脑燃灸。灸完1次,接着再放1份,直至灸完5次为止。疗效显著。
(九)饮食疗法
(1)用核桃7个,取仁烧黑存性,捣碎,加入红糖30克,白开水冲服。每日2次,连服3~5天。
(2)桃仁15克,捣烂如泥,用黄酒50毫升冲服。每日2次,连服3天。
预防与护理
(1)平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活动腰部。使腰部肌肉、关节、韧带有较强曲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
(2)在需要搬运重物之前,应预先活动一下身体,使肌肉、关节有一定准备,不至于造成急性腰扭伤。
(3)在干重活或剧烈运动时,应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如系宽腰带等。
腰部慢性劳损
腰部慢性劳损是指由于反复和经常的机械力作用于肌、韧带、筋膜及关节囊而引起的积累性损伤。属中医“伤筋”范畴。
病因病理
引起腰部慢性劳损的病因较多。有关发病因素有:①急性腰扭伤未经及时与合理的治疗,而形成慢性腰肌创伤性疤痕及粘连,腰肌力量减弱发生疼痛;②长期弯腰工作和工作姿势异常,腰部软组织长期处于牵拉状态或反复轻微损伤。腰部肌力失调,形成疼痛和保护性肌痉挛,甚至导致肌挛缩退行性变。“肌失调”、“肌痉挛”和“肌挛缩”是形成慢性软组织腰痛的三联病理反应;③脊柱先天异常和姿势不良,易造成脊柱与周围软组织动力平衡失调,继发软组织劳损痛;④年龄因素和局部受风寒湿侵袭,与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发病因素及病变部位虽有不同,病理变化却基本一致,呈现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有充血、
多因劳损引起。病程长。腰痛难愈,局部压痛,腰背肌痉挛,腰部活动受限。
【治法】活血行气,舒筋通络。
【方药】地龙散:地龙、肉桂、苏木各4克,麻黄2克,黄柏、归尾各8克,桃仁12克,甘草12克。
2.风寒湿痹
多在慢性劳损基础上,受风寒湿、阻塞络道所致。腰痛与天气变化有关,腰部乏力喜暖畏寒。受凉或劳累可加重,腰痛如折,不能直立,活动欠利,苔白滑,脉濡细。
【治法】舒筋通络、散风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寄生、牛膝、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党参、杜仲各13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细辛3克,肉桂2克,甘草5克。
3.肝肾不足
素体虚弱,筋骨不健、慢性腰痛多与劳累有关,病程长久,腰酸无力,不能久坐久立、面色□白、腰肌萎缩,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补肾活血风加减:熟地、破故纸、菟丝子各12克,杜仲、枸杞子、归尾、没药、山萸肉、独活、肉苁蓉各7克,红花4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封闭疗法:氢化泼尼松12.5毫克加1%普鲁卡因10毫升,痛点封闭。
(四)针灸治疗
取阿是穴并在其邻近部位取穴,肾俞、志室、气海俞、命门、委中、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针刺后可加拔火罐,以散瘀温经止痛,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耳针刺腰骶区为主,也可取神门、肾区等,可稍作捻转,两耳同刺,留针10分钟,隔日1次,可连作2~3次。
(五)练功活动疗法
对腰部慢性劳损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腰部筋肉的力量,并可结合广播操、太极拳等。
(六)理疗
红外线、超短波和蜡疗,中药离子导入。
(七)外用药物疗法
跌打风湿膏,风湿膏等。
预防与护理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经常活动腰部,增强腰部肌肉的耐劳能力和适应能力。在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之前,应预先活动腰部,以免腰肌损伤。
(2)避免久处不良体位。如果长期弯腰劳动,腰背肌经常处于牵伸状态客易发生疲劳性损伤。如果不注意工作姿势,两侧腰肌牵拉力不均匀,一侧松弛,一侧紧张,久之会引起一侧腰肌发生劳损。
(3)不要睡在寒冷潮湿地上,避免风寒湿邪侵犯腰部,致使气机收敛,牵引作痛,引起腰肌劳损。
(4)有急性腰扭伤等急性腰痛时,应积极治疗,以免迁延日久,转为腰肌劳损。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后,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以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腰腿痛等一系列有关症状群。属中医“腰腿痛”、“伤筋”范畴。
病因病理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基本因素,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断遭受挤压,牵引和扭转等外力作用,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化,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而失去弹性,继之使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或产生裂隙,这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内因。腰部急慢性损伤,特别是弯腰负荷时,髓核向后移动,后方纤维环尤其在没有后纵韧带支持的纤维环后外侧受到强大挤压而破裂。少数患者腰部着凉后,引起肌肉张力增高,导致椎间盘内压升高,而促使已有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突出。而外伤及风寒湿邪是导致椎间盘突出的外因。椎间盘突出症之所以易于发生在腰部,是由于腰椎的负重量及活动度较胸椎为大,尤以腰4~5及腰5~骶1之间,是全身应力的中点,负重及活动度更大,故最易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向椎管内的髓核或纤维环裂片,若未压迫神经根时,只有后纵韧带受刺激,而以腰痛为主。若突破后纵韧带而压迫神经根时,则以腿痛为主。
其病理变化有,膨出、突出、脱垂游离等。
腰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血瘀型
有外伤史,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向下肢放射,日轻夜重,咳嗽喷嚏时加剐,腰部僵硬,俯卧旋转受限,腰椎有局限性压痛,痛处拒按,便秘,失眠,舌质紫暗,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羌活、防风、荆芥各12克,牛膝16克,杜仲、独活、当归、青皮、续断、枳壳、五加皮各12克,红花7克。
2.寒湿型
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温经通络汤加减:桂枝、附子、干姜、枸杞、杜仲、续断、乌药、骨碎补、玄胡、白术各12克,丹参、肉苁蓉、茯苓、桑寄生各16克,鹿角胶12克(烊化),白芍、甘草各12克。
3.湿热型
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剧、活动后痛减,体倦头沉,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三妙散加味:苍术、黄柏、革薜、木瓜、泽泻、白术、五加皮各12克,牛膝、茯苓、薏苡仁各16克。
4.肝肾亏虚型
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加重,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心烦失眠,或阳萎、早泄,或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遗精,或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阳虚:补肾壮阳,温经通督。阴虚:滋补肝肾,温经通督。
【方药】阳虚用通督补肾汤加减:鹿角片4克,金毛狗脊、当归、杜仲、菟丝子、枸杞、肉苁蓉、熟地各12克,丹参、黄芪、川牛膝各16克,附子7克,冬虫夏草2克。阴虚用左归丸加减:山萸肉、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龟胶(烊化)、鹿胶(烊化)各12克,白芍、川牛膝、鸡血藤各16克,甘草4克。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秋水仙碱,先用1毫克秋水仙碱静脉注射,随之用片剂口服,常用剂量为每日0.6~1.2毫克,服药时间3周~3个月。
(2)10%葡萄糖500毫升,氟美松10毫克,复方丹参注射液10毫升,静滴(每分钟60滴),每日1次,20%甘露醇250毫升,静滴(每分钟150滴),每日2次。
(3)另外还可配合吲哚拉新、安络疼、氟唑沙宗,双氯灭痛,地巴唑,维生素等药物内服。
(三)盆腔牵引
可使椎间隙增宽,减少椎间盘内压,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病人仰卧,佩戴胸背及骨盆带,反向水平牵引。
(四)手法复位疗法
基本手法有后伸、过屈和扭转三个动作。临床手法复位多采用坐位旋转复位法(具体操作见“急性腰扭伤”)。
(五)针灸治疗
取阿是穴,环跳、殷门、阳陵泉、承山、悬钟等,用泻法,隔日1次。冬日可用温针灸法。亦可采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毫升或当归红花川芎注射液10毫升,在骶髂关节,臀部痛点,承山穴周围等疼痛明显处注射,每周1~2次。
采用药饼灸治疗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基本方为骨碎补、生大黄各1份,没药、延胡索、伸筋草、川续断各5份,有明显外伤史者酌加血竭、当归尾、麝香或冰片少许,体质虚寒、腰中冷痛者加附子、肉桂。将药焙干研成细末,备用。用时取药末20克左右,以生姜汁少许调和,捏成直径4厘米、厚约0.6~0.9厘米的薄饼,敷贴患处,再将大艾炷置于药饼中央点燃,连续灸3~5壮,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自腰部向下肢放散为佳。一般每日1次,如病情需要可每日2次,10次为1疗程。治疗有效。
(六)其他治疗
(1)固定和功能锻炼:急性期患者应严格卧床3周。按摩推拿前后亦应卧床休息,推拿后一般卧床2周,使损伤组织修复。症状基本消失后,可在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疼痛减轻后,应开始锻炼腰背肌,以巩固疗效。
(2)骨盆牵引疗法。
(3)理疗:如红外线、超短波等。
(七)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无效时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式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开窗”式腰椎间盘摘除术、半椎板切除术、全椎板切除术、经硬脊膜摘除术等,前路椎间盘摘除术、显微外科摘除椎间盘、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等。
(八)饮食疗法
(1)狗脊杜仲粥:狗脊20克,丹参、枸杞子、杜仲各10克,自然铜12克,粳米50克。先将前5味药加水煮50分钟,去渣存汁,加入粳米,共煮成粥,温服。每日1次。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
(2)丹参木瓜粥:丹参、木瓜各15克,桃仁、红花各10克,粳米50克。先将前4味药加水煮50分钟,去渣存汁,加入粳米,共煮成粥,温服,每日1次。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
(3)红花血竭粥:取麦芽30克,血竭、麻黄、儿茶各10克,红花15克,粳米50克。先将前5味药加水煮50分钟,去渣存汁,加入粳米,共煮成粥,温服,每日1次。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下肢疼痛较重者。
预防与护理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患者可以根据年龄、爱好、体质,选择适合体育锻炼项目,如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改善脊柱、韧带的血液循环,延缓退变,使残余活动的关节比较灵活,减少运动中的损伤。
(2)避免猛然弯腰和负重。在身体肌肉关节没有预先准备活动的情况下,如果弯腰过猛,或抬提重物用力过猛,腰椎间盘受到急剧挤压作用,容易致法本病。
(3)避免寒湿侵扰。寒湿可使腰部小血管和肌肉收缩,使得筋脉絀急,血流受阻,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从而造成神经缺血性疼痛。
慢性骨髓炎
骨组织的慢性化脓性疾病称之慢性骨髓炎。本病的特点是感染的骨组织增生、硬化、坏死、死腔、包壳、瘘孔、窦道、脓肿并存,反复化脓,缠绵难愈,病程长可达几月,几年,几十年。属中医“附骨疽”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病因为热毒,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损伤是常见的诱因。如正盛邪弱则热毒消散,正盛邪实则热毒局限,正虚邪盛则热毒扩散,腐骨化脓,病症加重。
◆现代医学认为继发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一般发病4周后,急性炎症消退,如有死骨、窦道、死腔存在即为慢性骨髓炎。死腔、死骨及附近瘢痕组织等病灶内常有细菌残留,窦道时愈时发。机体抵抗力低下、治疗不当或细菌毒力低,仅能控制病变蔓延而不能消灭病灶,则形成骨脓肿,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骨髓炎。骨质常增生硬化,周围软组织致密瘢痕增生,皮肤不健康,常有色素沉着,甚至因长期破溃而发生癌变。外伤导致病菌从开放骨折的伤口进入骨组织,引起慢性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在时间上有重叠。慢性骨髓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死骨存留、死腔形成及出现窦道。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产生大块死骨,死骨与周围分离形成窦道而引流,急性炎症渐渐消退,但死骨未能排出,被骨膜新骨形成的包壳包围,成一死腔。死腔内除死骨外,还有炎性肉芽组织、脓液及瘢痕组织等,其中有细菌残留,死骨及炎性分泌物的刺激,使骨质增生、硬化,周围软组织大量瘢痕增生,皮肤色素沉着,窦道附近的皮肤可出现上皮细胞过度增生,甚至癌变。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注意调养,高蛋白、高营养饮食,休息,病变处制动固定。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急性炎症期
症见高热寒战,肢体剧痛,病灶部位红肿严重,口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