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103

第103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92)

【方药】透脓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穿山甲12克(先煎),川芎、当归各12克,皂角刺7克,黄芪16克,金银花25克,野菊花12克,蒲公英16克,紫花地丁12克,紫背天葵12克。

2.非急性发作期

症见神色疲惫,少气乏力,饮食减少,形体瘦弱,窦口流脓,舌淡红,脉象细数。

【治法】扶正托毒,益气化瘀。

【方药】神功内托散加减:白术、当归各12克,黄芪16克,白芍12克,茯苓、陈皮各12克,附子7克,木香12克,川芎13克,山甲12克(先煎),人参12克(先煎),皂角刺7克。

3.配合应用抗生素

可选用有效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可肌注或静脉滴注。

(三)外治法

1.急性炎症期的局部处理

(1)初起局部轻微红肿者,可外敷药物。一旦成脓,即行切开引流排脓。无论是溃破或切开的疮口,换药时应用冰黄液,或三黄液冲洗,黄连液纱条填入疮口,外可加敷玉露膏或生肌玉红膏。

(2)应卧床休息,患肢夹板固定或持续皮牵引。以减轻炎症,防止肢体畸形。

2.非急性发作期的局部处理

(1)局部皮肤无疮口或窦道,无大块游离死骨者,可外敷拔毒生肌散。

(2)皮肤窦道经久不愈者,可用七三丹或三八丹或八二丹药线插入疮口,外贴生肌玉红膏。

(3)有窦道、死骨难出者,可用十金散或五五丹药线插入疮口,将窦道腐蚀,疮口扩大,以利死骨和脓腐排出。脓尽后改用生肌散换药。

(4)有死骨、死腔、窦道流脓、包壳形成能支持肢体者,均可考虑手术治疗。彻底清除病灶,摘除死骨,清除增生的瘢痕和肉芽组织,消灭死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利愈合。

3.手术疗法

单纯用药不可能彻底消灭死腔及瘢痕内的细菌,往往需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清除病灶、消灭死腔。病灶清除术是慢性骨髓炎手术治疗的基本术式。病灶清除之后遗留的死腔可以用某些方法予以消灭,如肌瓣填塞、碟形术等。死腔较大、范围较广者,术后需石膏固定,以防病理骨折。

预防与护理

(1)本病的致病菌多来自疖、痈以及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体表病灶。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其他如白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等也可以引起本病。积极清除体表病灶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心情舒畅。

骨与关节结核

骨与关节结核是指结核菌侵入骨或关节而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的化脓性破坏性病变,属中医“骨痨”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是因正气虚弱,痨虫乘虚内袭而致发病。另外,局部筋骨伤损,致气血不和,筋骨失荣,局部抵抗力差,亦易发病。感染之后,留聚于骨或关节的痨虫,与气血搏结,日久化热,渐至脓腐形成。病机以阴虚为主,随着病变的消耗,阴则更不足,火则愈旺,故后期常以阴虚火旺为主。进一步发展,致气血两亏,阴阳两虚,形体赢弱,正气衰败。

◆现代医学认为绝大多数为继发性病变,其次为消化道,通过血行感染骨和关节;个别病变由邻近病灶蔓延而来。好发于长骨端,多累及骨骺,并可扩散至关节腔。除长骨外,脊柱的发病率很高。本病病程进展较慢,在结核性肉芽组织内有干酪样坏死。因无急性炎症表现,称为寒性脓肿。

骨关节结核的组织病理可分为渗出期、增殖期和干酪样变性期。

(1)渗出期中病变区可出现三种不同组织反应:巨噬细胞炎变反应、纤维蛋白渗出炎变反应、多核细胞炎变反应。

(2)增殖期中,吞噬结核杆菌的巨噬细胞变为上皮样细胞,位于巨噬细胞的边缘。另外还可以看到细胞核排列零乱的异物巨细胞和淋巴细胞,结节周围有成纤维细胞包围。

(3)干酪样变性期,成片的组织(包括骨组织)失去原有的细胞结构,胶原纤维膜消失,受累区呈一致性无结构坏死,坏死周围不发生组织反应,也无浸润细胞进入坏死区。

骨关节结核的类型和发展阶段:

(1)单纯骨结核:分为松质骨结核、皮质骨结核和干骺端结核。

(2)单纯滑膜结核:病变局限于滑膜。滑膜丰富的膝、髋、肘、踝、肩关节易发生单纯滑膜结核。

(3)全关节结核:是由单纯骨结核或单纯滑膜结核进展的结果。构成关节的骨端松质骨,关节软骨和滑膜均受累时,称为全关节结核。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营养、休息和制动。营养应给予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休息要适当,脊柱结核、下肢大关节结核应卧床休息。支持疗法有鱼肝油、钙剂、维生素B和C的补充,贫血者给予抗贫血药物,如需要应间断输血。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初期

虚寒痰浊凝聚型:可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度不规则低热,食欲不振,体重渐减。患病关节或有肿胀,不红不热,微痛不适,伸屈不利,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舌淡白,苔白或白腻,脉细弱。

【治法】补养肝肾,温经通络,散寒化痰。

【方药】阳和汤加减,生地黄、熟地黄各12克,当归12克,白芥子7克,赤芍12克,炮姜炭4克麻黄7克,肉桂4克,鹿角胶(烊化)12克,香附12克,生甘草4克。

2.中后期

症见形体消瘦,精神萎顿、纳食减少,关节活动部分受限,局部疼痛,可发现寒性脓肿,血沉快。病情继续发展,全身虚弱和局部症状进一步加重,患肢关节挛缩,活动功能丧失,脓肿溃破,形成窦道。

(1)阴虚火旺型:午后低热,眠差盗汗,脉象细数,舌红苔少。

【治法】滋肾养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减:银柴胡12克,鳖甲(先煎)12克,炙甘草7克,秦艽、青蒿、地骨皮各12克,胡黄连7克,知母12克,龟板16克(先煎),五味子7克,山茱萸12克

(2)气血两虚型:精神疲惫,少气乏力,形寒畏冷,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人参养颜汤加减:党参12克,白术12克,黄芪16克,炙甘草7克,陈皮12克,肉桂4克,当归、熟地、茯苓各12克,远志7克,白芍16克,大枣5枚,桑枝12克,生姜2片。

(3)阴阳两虚型:劳热骨蒸,盗汗遗精,声嘶无音,形体赢弱,形寒自汗,饮食少纳,大便溏薄,舌尖质红少津,或舌淡体胖有齿痕,脉象微细。

【治法】温补脾肾,填补精血。

【方药】保真汤加减:党参16克,当归、白芍各12克,生地、熟地各12克,黄芪16克,茯苓、白术各12克,陈皮12克,甘草7克,麦冬12克,五味子7克,天冬12克,柴胡12克,地骨皮、黄柏、知母各12克,莲心7克,龟板(先煎)16克。虚寒证明显者,去黄柏、知母,加肉桂7克,肉豆蔻12克,茱萸萸7克。

3.外治法

初期可用四阳主龙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寒性脓肿形成可行穿刺抽脓。脓肿破溃或窦遭形成可选用五五丹、七三丹、八二丹药线插入引流。如脓水流尽,改掺生肌散促其收口。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抗结核药的应用:用药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常用疗效较好的抗结核药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对氨水杨酸、乙胺丁醇、卡那霉素等。为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一般以2~3种抗痨药联合应用为优。用药时间不易过短,肩、髋、骶髂、脊柱等大关节结核则应给药两年左右,膝、腕、肘、踝、手、足等中小关节结核可用药一年左右。开始治疗和手术前后,应每日给药,如病情好转,可改为间断给药(隔日给药或每周给药2次)。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必须注意药物反应和毒性作用。

(2)局部注药:如系单纯滑膜结核,可行关节穿刺,常用异烟肼和链霉素合用。

(3)手术治疗:即病灶清除术,可以使疗程缩短,提高疗效。

(4)支持疗法:骨关节结核通常为全身结核病的一部分,属慢性消耗性疾病,应注意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利于组织修复。贫血者应给予抗贫血药物,必要时应间断输血。

预防与护理

(1)高营养高蛋白饮食,注意休息,合理的心理治疗,对治疗有益。

(2)注意防寒保暖。

(3)积极治疗结核原发病灶。

七、眼科

睑缘炎

睑缘炎是睑缘皮肤、睫毛毛囊及其腺体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俗称“烂眼边”。属于中医“睑弦赤烂”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脾胃蕴热,或脾胃湿热,或心火内盛,复受风邪,风、热、湿三邪相搏,上攻睑弦而发。风盛则痒,湿盛则烂,热盛则赤,故致睑弦红赤、溃烂、刺痒。

◆现代医学认为睑缘部富于腺体组织和油脂性分泌物,容易黏附尘垢和病菌而遭受感染。

长期理化刺激(包括有害气体、烟雾、强光、红外线、劣质化妆品、局部用药等)、身体虚弱、睡眠不足、视疲劳、不良卫生习惯或核黄素缺乏等均可成为本病诱因。

鳞屑性睑缘炎是与睑缘的皮脂溢出有关的慢性炎症,溃疡性睑缘炎多为葡萄球菌感染,眦部睑缘炎多为莫一阿双杆菌感染。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避免或减少风、尘、烟、热等理化刺激,矫正屈光不正,注意用眼卫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少吃辛辣燥烈食品。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热外袭

睑弦红赤,睫毛根部有糠皮样脱屑,灼热刺痒,干涩不舒。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祛风清热止痒。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35克,连翘16克,淡竹叶7克,牛蒡子12克,荆芥7克,薄荷7克(后下),赤芍12克,蝉蜕7克,蕤仁12克,乌梢蛇12克,甘草4克。

2.湿热壅盛

睑弦红赤溃烂,痛痒并作,眵泪胶黏,睫毛成束,或睑弦变形,睫毛脱落或乱生。舌红苔黄腻,脉数。

【方药】除湿汤加减:荆芥12克,防风12克,黄芩12克,黄连7克,连翘16克,滑石16克,车前子16克,木通12克,白藓皮16克,地肤子16克。奇痒难忍,加蛇床子12克,地肤子12克,以除湿止痒。

3.心火上炎

眦部睑弦红赤糜烂,灼热刺痒,或伴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7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生地16克,木通12克,淡竹叶10克,赤芍12克,连翘16克,蝉蜕7克,白蒺藜16克,甘草4克。

4.血虚风燥

睑弦红赤,反复发作,皮肤燥裂,或有脱屑,痒涩不舒,舌淡,苔薄黄,脉细。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加减四物汤:生地、赤芍、当归各12克,黄芩、花粉各7克,菊花川芎、荆芥、防风、薄荷(后下)各4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鳞屑性及溃疡性睑缘炎: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每天清洗睑缘,除去鳞屑或痂皮,或局部涂抗生素眼药膏,按摩1~2分钟。用抗生素眼药水必须维持到炎症消退2~3周,避免复发。

(2)眦部睑缘炎:局部滴0.5%硫酸锌眼药水,以抑制莫一阿双杆菌,减轻该菌蛋白美对组织的侵蚀作用,并减轻眼痒状。可口服维生素B2或复合维生素B2。

(3)溃疡性睑缘炎:先去尽痂皮,挑开脓疮,拔去患毛囊炎的睫毛,再在溃疡面涂以2%硝酸银溶液,勿使其流入结膜囊内,或用3%硼酸液,或用生理盐水冲洗睑缘,后再涂用金霉素或四环素眼药膏。顽固不愈者,应作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

(四)中药熏洗疗法

用内服药渣水煎后熏洗患处,或选用野菊花、蒲公英、防风、千里光、苍术、黄柏等煎煮熏洗。

(五)中药制剂点眼

眦部痒甚者,可用熊胆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

预防与护理

(1)不要揉擦眼睛。睑缘炎患者常常在睫毛根部有脓疱状物隆起,当揉擦眼睑时,易使发炎的睑缘出血,脓疱溃破,睫毛脱落。

(2)避免怨怼恚怒。如果长期处于怨怼恚怒的境况下,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免疫功能低下,容易诱发睑缘炎或使本病加重。

(3)避免长期熬夜。长期熬夜,睡眠不足,易致心火炽盛,风热侵扰,风火上灼,诱发或加重本病。

(4)戒除烟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使脾胃湿热蕴积,诱发或加重本病。

麦粒肿

麦粒肿又称睑腺炎,是眼睑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分为内、外麦粒肿。内麦粒肿为睑板腺急性化脓性炎症,外麦粒肿是睫毛毛囊周围的皮脂腺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睑腺在睑缘的开口入侵而引起。属于中医“针眼”、“土疳”、“土疡”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热,客于胞睑,风热煎灼津液,变生疮疖;或因过食辛辣炙博,脾胃积热,循经上攻胞睑,热盛肉腐,局部酿脓而发病;或因余邪未清,热毒蕴伏,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而易感风邪,反复发作。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睫毛毛囊周围的皮脂腺及睑板腺受葡萄球菌急性感染所致。炎症先发生于腺体内,形成局部红肿,继则变软化脓。若为外麦粒肿,则脓头在睫毛根部,破溃排脓后,红肿可自行消退;内麦粒肿由于受周围睑板腺纤维包围,病变较深,故多数化脓后穿破在睑结膜。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初起可局部热敷或理疗,促其消散。同时宜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燥烈之品,改变不良卫生习惯。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热外袭

针眼初起,胞睑轻度红肿痒痛,局部硬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35克,连翘16克,淡竹叶10克,牛蒡子12克,薄荷7克(后下),桔梗7克,芦根16克,黄芩12克,黄连7克,甘草4克。若兼见大便干结,加大黄12克。

2.热毒炽盛

胞睑红肿,灼热疼痛,局部硬结增大,或见黄白色脓点,全身兼见口渴喜饮,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三黄泻心汤合五味消毒饮:黄芩12克,黄连7克,生大黄12克(后下),银花35克,野菊花16克,蒲公英25克,紫花地丁16克,紫背天葵子16克。若瘀热较甚,加丹皮12克,赤芍12克;若脓出不畅,加皂刺12克,天花粉12克。

3.脾虚湿热

针眼屡发,或破溃后创口难敛,脓液稀薄,全身兼见面黄食欲不振,倦怠无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益气健脾,托里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生黄芪16克,党参1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川芎7克,赤芍12克,白芷12克,皂刺12克,银花16克,连翘12克,蒲公英16克。若病至后期,硬结难散者,可加瓜蒌仁16克、浙贝母1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局部点药。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局部湿热敷:用于炎症早期。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硬结。

(3)全身用药:重症病人全身反应,可用抗生素。

(4)应用抗生素:选用0.1%利福平、0.25%氯霉素或0.3%环丙沙星等眼药水,每日滴眼4~6次;0.5%红霉素或0.5%四环素眼膏,每晚睡前涂眼。

(5)手术治疗:切开排脓用于麦粒肿成脓后未破溃或虽已破溃但排脓不畅者。内麦粒肿于睑结膜面垂直于睑缘切开,以避免过多损伤睑板腺腺管;外麦粒肿于睑皮肤面平行于睑缘切开,以求与眼睑的皮肤纹理一致而不影响外观。如脓肿较大,脓液较多,需放置引流条。麦粒肿尚未完全成脓时不宜切开,更不可挤压排脓,以防炎症扩散引起眶蜂窝织炎,甚至海绵窦栓塞性静脉炎。

(四)中药熏洗疗法

可用蒲公英35克,银花35克,野菊花35克,白花蛇舌草35克,煎汤熏洗。

(五)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反复发作者,局部可配合外用30%黄连液电离子导入。

(六)针刺穴位疗法

常用穴可选睛明、攒竹、瞳子髂、丝竹空、阳白、鱼腰、四白、承泣、合谷、外关等,每日1次,每次取2~3穴,手法用中刺激或强刺激。

(七)针挑疗法

寻找背部皮肤上之红点挑破,挤压出黏液或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