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之最
28049500000002

第2章 陆生动物之最(2)

有人解释说,始祖象进化成大象后,随着体型变大,身上毛囊的密度也相应降低,因此,大象的体毛变得稀疏。但体型大并不意味着毛发就会变得稀疏,根据研究,早在一万年前灭绝的猛犸象就生有浓密的长毛。以此类推,现存的大象也可以身披长毛。显然,这种说法不正确。

长有浓密长毛的猛犸象生活在寒带,而现存大象都生活在热带,不需要毛发御寒,因此气候就是导致大象毛发稀疏的原因之一。但为什么同样跟大象生活在热带的许多哺乳动物,如狮子、斑马、长颈鹿都有毛发,而大象的体毛却严重退化呢?

大象生活在地球最炎热的地带,因此散热比保温更重要。由于身体热量来源于细胞代谢的过程,细胞越多,产生的热量就越多。皮肤可散发体热,并且身体表面积越大,散热越快。但是,举例来看,假如你吹一个气球,当半径增大1倍时,气球的表面积变为原来的4倍,而体积是原来的8倍。可见随着体型的变大,其身体表面积和体积却不是以相同的比例增长:表面积按平方增大,而体积是以立方增大,显然体积比表面积增长得快。

体热是在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它们的总量差不多是固定的,但是环境的温度则是不断在变化的。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必须把体温维持在一个特定的温度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大象的体温必须维持在36℃左右,过高或过低都有生命危险。

但是,大象的体型庞大,由于体积和表面积不成比例地增长,散热成为很严重的问题。大象的体积大约是狮子的30倍,也就是说产热大约是狮子的30倍,而大象皮肤总面积大约只是狮子的10倍,还有20倍的热量需要设法散掉,所以不能像狮子那样生有妨碍散热的体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体型仅次于大象的犀牛和河马也是没有体毛的。

体形最大的熊——棕熊

棕熊产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等地,是熊类中体型最大的,也是陆地上体型第二大的食肉动物。其中科迪亚克棕熊是棕熊中体型最大的亚种,它们巨大的身板足以和它们的白色邻居——北极熊相抗衡。棕熊的体毛一般呈深棕色,但因产地不同毛色略有差异。

棕熊体型巨大,一般体长3.5米,肩高约1.5米,公熊体重大约300—500公斤,最重可达780公斤,母熊体重通常只有公熊的一半。棕熊前爪的爪尖最长能达15厘米,不过比较粗钝。棕熊的嗅觉极佳,是猎犬的几倍,他们的视力也很好。棕熊的吻部比较宽,棕熊有42颗牙齿,其中包括两颗大犬齿。它还有一条短尾巴。

棕熊的被毛有不同的颜色,如棕色、黑色、棕黑和金色等。在冬天的时候它们的被毛会进一步长长,最长的有10厘米,但到了夏季的时候则重新变短,毛尖的颜色变深。

别看棕熊的体型庞大,其胆量却很小,很多时候—个人就足以吓走它们。不过在捕猎、争抢其他猛兽的食物或者交配季节,公熊会比平时更具攻击性。受到惊吓的棕熊往往会发动疯狂的攻击,尤其是带着小熊的母熊。棕熊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们的前臂十分有力,它们的力量足可以击垮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

棕熊的外表看起来很笨重,可是奔跑起来的速度却可达每小时56公里,而且它们的耐力很好,通常以这样的速度连续奔跑几公里都没事。

贴士:曾听到过西藏的科考队伍说过这么一件趣事:分布在我国的,体型较其他棕熊亚种小的藏马熊,有时会弄弯野外房屋的钢筋,来偷取里面科考队的食物,足以想象其力量之大。

棕熊大多的时间都栖息在森林地带,夏季多活动在海拔较高的山上,春秋季节喜欢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去,冬季则在洞中大睡。它们的冬眠时间较长,一般从10月到来年的三四月。它们的洞穴大多在阳坡的大树洞、倒木根或岩石间,洞内还铺着厚厚的枯草。通常一个洞穴只住一只成年熊,不过母熊会与3岁以下的幼熊同居一室。棕熊的食物主要是嫩芽、树根、野果,也吃昆虫、鱼,最爱吃的是蜂蜜。一般的情况下它们是植食性的,但在饥饿时,鹿、狍子、野猪幼崽也会成为它们的食物。

20世纪50年代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野人”曾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很多人说那些所谓的“野人”就是棕熊,也有人坚信“野人”是存在的。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名日本登山队员结束了数十年来人们关于喜马拉雅是否存在“野人”的争论,他声称,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他已经解开了谜团:那些“野人”其实就是棕熊。

无独有偶,在西藏进行了20多年野生动物考察和研究的专家刘务林也说,他的大量考察结果得出,传说中的所谓的“野人”和“雪人”,应该就是与“人”体型十分相似的棕熊。

后来,人们经过对“野人”脚印的分析,证明了那些“野人”、“雪人”就是棕熊。它们体型巨大并且非常喜欢直立行走,使得它和人很相似,难怪当地许多老百姓很容易误认为山里有“野人”。

另外,棕熊在冬天时处于半睡眠状态,很容易被吵醒。它一旦受惊,或睡眠时过于饥饿,就会出来到处游荡觅食,有时会下到雪线以下。因为有的熊的毛色呈白色,这使得它们经常被老百姓认为是“野人”、“雪人”。

在我国,棕熊已被列为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对象。目前棕熊的数量逐年下降,其生存危在旦夕。如果不经过专门的人工繁殖,可以断定它会在不久的将来灭绝。

非洲草原最大的猎手——狮子

狮子是一种大型猫科劫物,其雄性的鬃毛是猫科特征之一,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地区。狮子是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同时也是继虎后第二大猫科动物。狮子爱吼叫,而且会经常性地吼叫,但这并不代表愤怒。其实它的吼叫主要为了显示它的威风,宣誓其领地,还有就是威慑其他狮子或食肉动物,使它们不敢进入自己领地。在所有猫科动物中,狮子的喉软骨最发达,因此,它是吼声最大的猫科动物。当有新的狮王打败老的狮王后,新狮王就会长时间大吼,甚至几夜里连续吼叫,来向世界宣示它这个新狮王的诞生。

雌性狮的身长一般为1.60米,肩高约1米,尾长约0.85米,平均体重150公斤。雄性狮身长可达1.80米,肩高约1.20米,尾长1米,平均体重225公斤。狮子是非洲草原最大的猎手。体型最大的狮子位于非洲南部,亚洲的狮子的体型相对较小。

狮的毛短,多呈黄色。雄狮的身上长有很长的鬃毛,它们的鬃毛从面部一直扩展到肩部和胸部,毛色一般呈深棕色,但也有的呈黑色、淡棕色或红棕色。关于这种鬃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于这些鬃毛,所以在鬣狗等其他的食肉动物对手眼中,雄狮显得更加庞大。另一种是,对雌兽来说,长的鬃毛更具有吸引力。事实上,长期的野外观察证明长的鬃毛和深色的鬃毛的确对雌狮更有吸引力。幼狮没有鬃毛,但有深色的斑点。一般需要五年,幼狮才会长出完整的鬃毛。幼狮身上的深色斑点都会在第一年就消失。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在成年狮身上看到这些斑点,但往往要在很近的地方才辨认得出来,非常不清晰。此外,狮的尾端还有一簇黑色的长毛。

过去这些狮分布在多个洲,今天它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也就是说,它们如今的生存环境已经相当小了。非洲的狮比较喜欢草原,也常常在旱林和半沙漠中出现,但在沙漠和雨林中却没有它们的身影。如今它们基本分散在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南非以北的大陆上的广阔草原、开阔林地、半沙漠地区,而且在海拔5000米的肯尼亚高山中也曾发现过它们的踪迹。

贴士:提起非洲猫科动物,人们一定会想到非洲狮子,非洲狮是非洲最强大的猫科动物,在非洲狮领域内,其他猫科动物都处于劣势!

白狮偶尔会出现在狮群中。白狮是一种遗传变异的结果,因为比较显眼,所以它们生存较为艰难。至今为止,虽然也有过一些关于黑狮的报道,但目前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证明它的存在。

不同于其他大型猫科动物,狮比较喜欢群体生活。一个狮群主要由雌狮组成,这些雌狮互相之间有亲缘关系。一个狮群由3—30只狮组成,它的大小往往决定于地形和猎物的多少。雄狮在一个群内常常只待一段时间,然后就会去找另一个群。虽然如此,雄狮的地位在一个狮群中仍然高于雌狮。

一般情况下,一个狮群中只有一只成年的雄狮,雄性的幼狮在狮群中待三年将会被驱逐出群,而雌狮则继续留在群内。这些被驱逐出群的年轻雄狮在自己成为一个狮群的首领之前,会组成不稳定的小群过着游荡的生活。而一般要达到首领的地位,它们需要六年或更长的时间。在一个狮群中,当雄狮老了或虚弱时,就会有年轻的雄狮前来向它挑战,战败的雄狮不是逃跑就是死亡,这样狮群领导地位就会被另一个雄狮占据。如果是新来的雄狮战胜,那么它前任的幼狮都将被杀死,这样雌狮就比较容易和它交配了。

一个狮群的领地面积20—400平方公里不等,也有的狮群因没有领地而过着游荡的生活。一般,狮群用粪便、尿和从远方就听得见的呼叫声来标志它们的领地。

一般情况下,只有雌狮可以活长约20年的时间。而雄狮多数在此之前就会被一只年轻的雄狮杀死或驱逐,一旦被驱逐,往往无法再找到一个群,最后只有被饿死,因此,雄狮的寿命一般不超过12年。由于在动物园中没有生存压力,有些狮子能活到34岁。

一般年轻的雄狮在鬃毛还没有完全成熟时就去狩猎。当狩猎时,它们潜伏靠近猎物,然后跳起将猎物扑倒。小的猎物一般被直接咬断头颈,大的猎物的头颈被撕破或被压抑窒息而死。由于成年的雄狮深色的鬃毛很容易被猎物看见,因此雄狮猎食不太容易获得成功。所以狮群中常由雌狮来猎取食物。

猎物被捕获后按群内地位的高低进食:首先是雄狮,然后是地位最高的雌狮,幼狮最后。群内常因此产生地位的争端,这样的争斗往往会导致伤残。狮子的菜单里有斑马、羚羊、小羚羊和牛羚,也有狒狒、兔、鸟,有时甚至还有鱼类。狮子也食腐食。被从群内驱逐的雄狮,生存也变得异常艰难起来,因此它们只有抢夺其他食肉动物如豹的猎物,或从鬣狗口中抢夺食物,一般只食尸体。

世界上最小的熊——马来熊

马来熊是熊科动物中体形最小的成员,是熊科动物中可爱的侏儒。

马来熊又名狗熊、太阳熊。身长仅1.1—1.4米,肩高0.7米,体重40—45千克。公熊的个头只比母熊大10%—20%。它们只有最大的棕熊十几分之一的重量。

马来熊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包括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1972年在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马来熊,数量极少。

与其他熊类不同,马来熊的毛皮又短又滑,这可能是由马来熊所居住的低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所导致的。马来熊全身覆盖着黑色或棕黑色的皮毛,前胸通常点缀着一块显眼的“U”型斑纹,斑纹呈浅棕黄或黄白色。头部比较宽,鼻子和眼睛附近也长有与胸前类似颜色的皮毛。两只圆耳朵很小,位于头部两侧较低的位置上。它们的舌头很长,这样吃起白蚁或其他昆虫来,倒是方便了不少。马来熊还有一条长约5厘米的短尾巴。雄性的体形一般要比雌性大。

马来熊是林栖动物,一般分布在低洼地带茂密的热带林中。马来熊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常在夜间活动、觅食,白天则在巢中睡觉或到向阳的坡地晒太阳,故又有“太阳熊”之称。

马来熊是出色的爬树高手,它的脚掌向内撇,尖利的爪钩呈镰刀型,这种生理特征显然十分有利于其爬树。作为动物界的爬树专家,马来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离地2—7米的树杈上度过的,包括睡眠和日光浴。

马来熊属于杂食性动物,不过蜜蜂和蜂蜜、白蚁以及蚯蚓是其主要的食物。当然,马来熊对各种美味的果子和棕榈油也很有兴趣,偶尔它们也会捕捉一些小型啮齿类动物、鸟类和蜥蜴等改善一下生活,马来熊甚至还会吃其他猫科动物吃剩的腐肉。

马来熊3岁性成熟,没有固定的交配季节,因此一年到头都可能有熊宝宝降生。母熊的孕期大约有95天。它们也有受精卵延迟着床现象,在国外的动物园就曾有过记录,表明有的母熊怀孕长达174—240天。熊妈妈每次大约能产下两个幼熊,有时会有3个。新生的幼熊十分柔弱,体重只有300克左右,全身也没有毛,它们会和母熊一起生活到成年才会独立生活。马来熊的最长寿命约24年。

马来熊是世界上珍贵而稀有的物种之一。其体态伶俐、矫健,很受人们喜爱。我国由于是马来熊分布范围中的边缘国,数量十分稀少。马来熊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跳得最远的动物——袋鼠

袋鼠,因雌性袋鼠有一个育儿袋而得名。它是袋类动物中的主要类群,全世界大约有60种,我们常见的有大袋鼠、红袋鼠、灰袋鼠和树栖袋鼠四种。

袋鼠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红土草原。它们的头与鹿头相似,头很小,耳朵、眼睛却很大,上颌长着6颗门牙,下颌则长着2颗向外突出的大门牙。

袋鼠其实是一种强悍好斗的动物。袋鼠不会行走,只会跳跃,这是因为它的前肢十分短小,但它的后肢却十分强壮且具有相当好的弹跳力。在跳跃时,袋鼠的尾巴可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袋鼠是哺乳动物中跳得最高最远的动物,它的弹跳能力和奔跑速度都非常强,它跳跃时的高度能达3米以上,奔跑的速度则能达到每小时65千米。

袋鼠是食草性、夜行性动物,吃多种植物,有的还吃真菌类。白天袋鼠通常都在树荫下休息,在太阳下山后几个小时才出来觅食,而在太阳出来后不久就回巢。不同种类的袋鼠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居住条件也有所不同。比如,波多罗伊德袋鼠会给自己做巢,而树袋鼠则生活在树丛中。大多数种类袋鼠喜欢以树、洞穴和岩石裂缝作为遮蔽物。

袋鼠的繁殖很特别,不同于一般的哺乳动物。大袋鼠通常在1—2月份交配。交配期结束后,雌袋鼠即离群隐居在草丛中,过着孤独的生活,直至分娩。雌袋鼠受精以后有奇特的“迟缓”现象。雌袋鼠的受精卵分裂到100个细胞左右时,如果遇上了特别干燥的气候,发育便会停止,暂时封存在子宫里。等到气候条件适宜时,封存的胚胎才重新开始发育,并于约5个星期后分娩。大部分的哺乳动物都是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由胎盘提供养料。可是袋鼠没有胎盘,所以幼仔在母体内生长时间很短,它们还要到妈妈的“口袋”里继续发育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