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雌袋鼠临产仔前两个小时左右,会认真清理育儿袋中的杂物,然后背靠一棵树坐下,把尾巴从两条后腿中间向前伸出,静候孩子出生。大袋鼠大多数一胎一仔,只有少数是双胞胎,偶尔也会一胎四仔。刚出生的幼仔十分小,只有约2.5厘米长,体重相当于母体重量的1/30000。此时幼仔身上无毛,浑身通红,眼睛和耳朵都闭着,十分难看。
贴士:袋鼠家族中“种族歧视”十分严重,它们对外族成员进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员在长期外出后再回来也是不受欢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员,也要教训一番,直到新成员学会许多“规矩”后,才能和家族融为一体。
袋鼠幼仔是如何进入育儿袋的呢?答案是自己爬进去的。刚出世的幼仔,尽管后肢十分微弱,前肢却已生出爪来。借助神经和肌肉的配合,它从母兽的泄殖孔出发,顺着母体的尾巴爬到有袋骨支持的育儿袋里。一进育儿袋,它就四处寻找乳头,抓住四个中的一个便衔着,把身子挂在上面,继续发育成长。在这个奇特的生育之谜揭开之前,有人竟然无知地说袋鼠的幼仔是从乳头上长出来的。
小袋鼠要在袋鼠妈妈的“口袋”里呆上11个月后才能发育完全。出生约1个月后,小袋鼠的后肢和尾巴开始发育;7个月后,幼袋鼠能从袋中探出头来或暂时离开育儿袋。最终它能大部分时间离开袋子,在母亲的保护下活动,但仍继续吃奶,一年后才能正式断奶,离开育儿袋,但仍活动在附近,随时获取帮助和保护。袋鼠妈妈可同时拥有一个在袋外的小袋鼠、一个在袋内的小袋鼠和一个待产的小袋鼠。小袋鼠还要经过3—4年时间,才长大成年。
在澳大利亚,包括袋鼠在内的有袋动物几乎占所有哺乳动物总数的一半,其种类、数量之多,与其进化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也和它的生存技巧分不开。
袋鼠多在夜间活动。它们胆小机警,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稍有异常响声,它们那对长长的大耳朵就能听到,于是迅速逃离险境。当碰到非常强大的对手实在难以脱身时,聪明的袋鼠会突然转过身,用极快的速度绕过敌人,向反方向逃跑。这种大胆的举动常常令追击者目瞪口呆。而在这一刻,袋鼠已经跳跃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最懒的动物——树懒
在南美洲的热带丛林中,生活着一种珍贵古怪的懒家伙——树懒。树懒常年生活在树上,已高度特化成树栖生活,而丧失了地面活动的能力。它们无论是休息、睡觉、生儿育女,都是脚朝上、头朝下的倒悬在树上。有的树懒一生都生活在同一棵树上,甚至死后仍挂在树上。
树懒平时倒挂在树枝上,毛发蓬松而逆向生长,毛上附有藻类而呈绿色,在森林中难以被发现。树懒当数动物王国中的睡觉冠军,它们平均每天睡眠17~18个小时,即使醒来也极少活动,是名副其实的“树懒”。树懒科包括三趾树懒和二趾树懒两个属,共5种。树懒主要分布于中美和南美热带雨林。三趾树懒前后肢均三趾,二趾树懒后肢三趾而前肢二趾。
树懒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9千克,头圆,耳不明显,面部平坦,尾短或退化,毛很硬呈浅褐色,前肢比后肢长,爪长、弯曲而锐利。它主要吃树叶、嫩芽和果实。它难得下地,靠抱着树枝,竖着身体向上爬行,或倒挂其体,靠四肢交替向前移动。在地上时,其四肢斜向外侧,不能支持身体,只得靠前肢爬行,拖着身体前进。在热带盆地,雨季地面泛滥时,树懒能游泳转移。
树懒细长的爪子被着弯曲的爪,像结实的钩子一样紧握住树枝,头朝下一动不动地长时间悬挂着。树懒的这种特殊体态使得它们不会走“路”。如果把一只树懒从树枝上捉下来放在地上,它就站不稳,走起路来也东倒西歪。它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头朝下度过的。这种姿态实在是与众不同。19世纪的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布丰第一次在实验室见到树懒的标本时竟不知该如何摆放它。
树懒非常懒惰,倒挂在树上一连几个小时一动也不动。饥饿时,它就摘些随手可得的树叶、嫩芽和果子,够不着了,才不得不挪动自己的身体,这时也头朝下,用后肢在树枝上懒洋洋地移动。树懒的行动相当缓慢,平均每分钟只能移动1.8—2.5米,比龟还慢。它能忍饥挨饿,于是便懒于觅食,即使饿上一个月也死不了。非得活动不可时,动作也是懒洋洋极其迟缓。就连被人追赶、捕捉时,它也好像若无其事,慢吞吞地爬行,像这样面临危险的时刻其逃跑的速度还超不过0.2米/秒。因为这种动物是极端的叶食性,而雨林里一年四季充满了树叶,所以它们是绝对不必为吃发愁的。而且由于树叶水分多,环境又湿润,树懒也用不着下地饮水。真是懒“兽”自有懒福气!
贴士:树懒的保护色很好,又是树上活动,天敌相对较少,且不易被发现。美洲豹,角雕,虎猫以及蛇类的食谱上都有它。
不过树懒有时也下到地面上,为的不是吃喝而是排泄。这是个有趣的过程:它们沿树干悄悄爬下来,用短尾巴在地面一下一下掘个小坑,再将粪便排到坑里并用土埋上,然后赶紧爬上树。否则,因其行动缓慢,在森林的下层久留极易成为四处游荡的美洲豹或美洲狮的美餐。
从运动速度上来说,陆地上几乎任何一种食肉性动物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捉到它美餐一顿。但是,为什么树懒还能生存到今天而没有遭到灭绝的厄运呢?原来它也有极巧妙的办法躲避敌害的侵扰。它栖息在人迹罕见的潮湿的热带丛林中,刚出生不久的小树懒,体毛呈灰褐色,与树皮的颜色相近,又由于它奇懒无比,原来粗糙的长手的表面上寄生着大量绿色的地衣和藻类植物,这就成了它巧妙而神秘的天然保护色。另外,它一生大部分时间一动不动地倒挂在树上,即使运动其动作也极慢,这样也可以极少惊动敌人。加之它的身体不重,可以爬上细小的树枝,吃它的肉食类动物上不了这种细枝,因此使它一直存活了下来。
树懒虽然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树懒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全,静止时体温变幅在28℃—35℃之间。当环境温度降至27℃时,树懒便有发抖现象,如果把它放在35℃—40℃的阳光下晒一会儿,它的体温就升高到致命的限度而死亡,因此它适应温度的范围是有限的。树懒栖息在热带环境,那里温度比较稳定。
二趾树懒体长约70厘米,尾退化;前肢两爪,后肢有三爪。其体毛上因有地衣和藻类生长,故成绿色。产于委内瑞拉、圭亚那、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西北部。
三趾树懒分布较广,北到洪都拉斯,南到阿根廷北部。三趾树懒有9个颈椎,每一前肢都有三个利爪,身子比二趾树懒小些,行动更迟钝,背上有橘红色或鲜黄色斑点。
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1797年时有一个欧洲殖民者在大洋洲霍奇土贝利河附近一个湖边,无意中发现一种奇怪的动物。这动物周身有哺乳动物的毛皮,毛密绒厚;但是它的口鼻部长而平扁,上面覆有革质的鞘,没有牙齿,很像一张鸭嘴;四肢粗短,有爪,前肢指间有蹼,但这些蹼可以向内自由缩入。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奇异的动物,于是将它剥制成标本,送到欧洲动物学家们那里去鉴定。大家都认不出这是什么动物,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这是有人故意将鸭嘴和兽身拼缝在一块制成的,并说自然界根本没有这种动物存在。直到后来见到活体才相信确有其物,并起名为鸭嘴兽。
鸭嘴兽体长在45—60厘米之间,尾长为10.5—15厘米,体重1—2.4千克;眼睛很小,体毛呈棕黑色,没有乳头,乳腺分泌乳汁在腹部的乳区,供幼仔舔食。鸭嘴兽的爪子锐利,在雄兽后脚的大拇指上还长着锋利的角质距,终身都存在。这个角质距能分泌毒液,毒液能够让小型猎物很快死去。
鸭嘴兽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最古老、最原始、最低等的物种,它身上有很多爬行动物的特征。它是卵生的,卵为多黄卵。它的排泄及生殖是以一根管道进行的,动物学家们还专门为这取了一个名字:单孔目。它的大脑皮质不是很发达,腿短小粗壮,行走时很像乌龟。
贴士:鸭嘴兽是极少数用毒液自卫的哺乳动物之一。在雄性鸭嘴兽的膝盖背面有一根空心的刺,在用后肢向敌人猛戳时它会放出毒液。
鸭嘴兽为半水栖生活,喜欢在水边挖洞而居,特别是喜欢在近水的树下建设它自己的房子。它们的房子有两个洞口,一个在水下,一个在岸上。岸上的洞口极易被敌害所发现,于是鸭嘴兽就在洞口用杂草、碎石掩饰起来,这样就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了。水下的那个洞口主要是为了在水下觅食方便,还有逃避敌害的作用。
鸭嘴兽还有很高的游泳和潜水本领,而且它们没有凶猛的天敌。鸭嘴兽的胆子很小,游泳时稍受惊吓就会消失在水中。
鸭嘴兽以捕食甲壳动物、昆虫、蚯蚓以及其他小型水生小动物为主,有时也吃一些植物。它的消化功能很强,食量非常大,一天能吃下与自己体重相当的食物。
每年的10月份,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恰是初夏时节,雌兽和雄兽会在水中交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鸭嘴兽是“单孔目”动物,大约半个月左右,鸭嘴兽通过泄殖腔孔产下1—3枚卵;卵呈白色,壳软,卵个头和鹌鹑蛋差不多大小。雌兽把卵抱在胸前孵化。幼仔在出生后体表上有毛,而且是以吃母兽的奶汁长大的。它们哺乳时很有意思,母兽身上没有乳头,腹部只有一个下凹的乳腺区,母兽四脚朝天躺在地面上,乳汁湿透了乳腺区的腹毛后,幼仔爬在上面舔食。4个月左右幼仔发育完全。鸭嘴兽寿命在10—15年间。
鸭嘴兽属于哺乳动物纲、单孔目、鸭嘴兽科。全世界只有这一科一属一种。古生物学认为,哺乳动物是从古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鸭嘴兽正是连接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桥梁”,它身上同时具备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现存的野生鸭嘴兽只生活在大洋洲和塔斯马尼亚,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和熊猫一样珍贵,是禁止出口的。
撕咬力量最大的哺乳动物——袋獾
袋獾曾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现仅见于塔斯马尼亚岛,是被称为“塔斯马尼亚魔鬼”的现存体型最大的有袋食肉动物。
袋獾身长52.5—80厘米,尾长23—30厘米,体重4.1—11.8千克,毛色深褐或灰色,喉部及臀部具有白色块斑,吻为浅粉色。其体型与鼬科动物相近,腹部生有育儿袋。
袋獾出没于灌木与高草生境中,昼伏夜出。行走时总在不停地嗅地面,似乎在寻找食物。食性以肉食为主,也吃昆虫、蛇和鼠类等,偶尔还吃些植物。
若问世界上哺乳动物中最凶猛的动物是什么,答案不是老虎、狮子,而是看似温顺可爱的肉食有袋类动物袋獾。
贴士:袋獾以它那独特的嚎叫声和暴躁的脾气著称于世,塔斯马尼亚最早的居民因为被夜晚远处传来的袋獾可怕的尖叫声吓坏了,因此称它们为“塔斯马尼亚的恶魔”。
这是科学家首次评估肉食哺乳动物的咬力。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分析了39类已灭绝和幸存的肉食哺乳动物的犬齿,且考虑到动物撕咬力量和其体型大小的相对关系。结果发现,常常被人们所低估的袋獾是现在活着的撕咬力量最大的哺乳动物。事实上,一只6千克重的袋獾能够杀死30千克重的袋熊。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还得出另一个相似的结论:3万年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袋狮是已经灭绝的食肉动物中撕咬力量最大的,其撕咬能力是现存的体型仿佛的狮子的3倍。另外,胎生哺乳动物,如非洲鬣狗、美洲虎和云豹的撕咬能力也非同寻常。
之前有研究称,肉食哺乳动物的脑量越小就留给咀嚼肌更多的空间,令其撕咬力量更大,因此脑量越小的肉食哺乳动物其撕咬能力越大的说法就被一些科学家提出。
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猎豹
猎豹的奔跑速度非常快,它们的整个身体结构简直就是为了快速奔跑而特别设计的。它们有轻巧的体格、纤细的腿、窄而深的胸膛、小巧精致而且呈流线型的头部,这些“装备”能使它们的奔跑速度达到95千米/小时。因此,猎豹是陆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
你能非常容易地区分开猎豹和其他猫科动物,这是因为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如灵活而修长的体格、小巧的头部、位置靠上的眼睛和小而扁平的耳朵。猎豹经常捕捉的猎物是瞪羚(特别是汤氏瞪羚)、黑斑羚、出生不久的黑尾牛羚以及其他体重在40千克以上的有蹄类动物。一只独立生活的成年雄猎豹捕猎一次就可以吃好几天,而一只带着几只小猎豹的母猎豹则几乎每天都要捕猎一次,否则食物就会不够吃。猎豹捕食的时候,先是隐蔽地接近猎物,然后在离猎物约30米的地方突然启动,迅速奔向猎物,这种迅速出击约有一半次数以成功地捕获猎物而结束。
平均起来,猎豹每次奔跑持续约20—60秒,长度约170米。猎豹每次奔跑的距离超不过500米,如果与猎物的初始距离太远的话,它就很难捕到猎物了,这也是猎豹经常捕猎失败的原因之一。一般说来,野生猎豹每天要吃大约2千克的肉食。
在分娩之前,母猎豹要选择一处地方作为产崽的巢穴,一个突出地面的岩洞或一片生长着高草的沼泽地,都可能被选择用来作为巢穴。猎豹每胎会产下1—6只幼崽,每只的体重约250—300克。母猎豹都是在巢穴里给幼崽喂奶,当它出外捕猎的时候就把幼崽单独留在巢穴里,而雄猎豹是不负责照料小猎豹的。幼崽在前8个星期的时间里都是和母猎豹待在一起的;从第9周开始,小猎豹开始试着吃固体食物;到它们三四个月大的时候,就会断奶,但是仍然要和母猎豹待在一起;在14—18个月大的时候,它们就会离开母猎豹。
小猎豹们在一起互相玩耍打闹,并且在一起练习捕猎的技巧,它们练习的“道具”是母猎豹捕捉回来的仍然还活着的猎物。当然,如果这个时候它们单独捕猎,仍然会显得水平非常“业余”。出于安全保障的原因,同胞小猎豹发育到“青春期”之后,仍然要在一起再待上6个月。然后,“姐妹们”都会分离,各自过着自己独立的生活,而“兄弟们”则有可能一生都待在一起。成年母猎豹除了喂养小猎豹的时候和小豹待在一起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单独生活,而成年雄猎豹可能单独生活,也可能两到三只组成一个小的团体共同生活。
贴士:猎豹的生活比较有规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是早晨五点钟前后开始外出觅食,它行走的时候比较警觉,不时停下来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可以捕食的猎物。另外一点的话,它也防止其他的猛兽捕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