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英才,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但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才能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才能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英才呢?我们认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途径。正如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最好的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偶像和楷模。孩子的模仿力特强,他们长期生活在家长的身边,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就得首先从“我”做起,努力使自己成为子女学习之榜样,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向被世人所关注。“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没有改嫁。
他们一开始住在墓地附近。孟子经常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每天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了。
到了市集上,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后,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住的时间长了,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才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另外,还有几个例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在其所著《颜氏家训》一书中也特别强调了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南宋大教育家朱熹更是提出要很好地设计家庭环境,使孩子“耳目游处,所见皆善”。
可见,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家庭环境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渐进的、无形的和非常有效的。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无不是受良好的家庭环境所影响,而也有大约1/3的失足青少年却能从他们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找到其所以失足的蛛丝马迹。所以,家长应该重视——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家庭环境。
那么,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什么标志吗?具体来讲,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1.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是一个健康文明的成长环境
孩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给予全方位的教育,而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大约1/3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但是,有些家长并未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他们只顾打麻将、讲粗话、讲排场等,使家庭环境被严重“污染”。殊不知,孩子的成长是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认同作用很重要。在家庭中,孩子的认同首先从家长开始,即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来说,与家长的日常接触最多,他们会以求知的眼光注视着家长的一举一动,并从家长身上获得行为榜样和模式,然后在自己的生活中将它们变为现实,所以家长千万不能忽略自己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建一个健康文明的成长环境。
2.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影响孩子成绩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经济地位,而在于家庭的环境氛围,所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有利于孩子学习的家庭环境首先体现在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支持和指导上。家长在孩子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帮助不只是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态度上、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孩子学习严格要求不能简单理解为每门功课的成绩都要优秀,而是指孩子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应该适当,过高的期望可能会让孩子丧失信心。家长还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干扰小、较安静的学习空间,并且自身也要有学习的愿望和行动,以带动孩子一起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3.良好的家庭环境也应该是一个快乐轻松的心理环境
家长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影响着家庭心理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家庭心理环境,就能造就出什么样的人性,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一个充满爱心、互相体贴、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家庭的学习气氛浓厚,精神生活充实、品味高雅,能促进孩子渴望求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相反,如果家庭“战争”不断,人际关系恶化,孩子会由恐惧走向厌烦,甚至怨恨。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向学,无心向上。因此,如何保持、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是家长们应该时刻注意的。有经验的家长在这一点上会做得非常好,例如他们都善于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发生争吵时,尽量避开孩子,有不愉快的事情,尽量不带回家中。
如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狄德罗曾说:“人类的义务是要把世界变成乐园。”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家长的义务是要把家庭变成乐园。”当然,所谓乐园,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放纵,而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这样的殿堂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利,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英才!
正如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的一样,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心智和才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家长的教养态度如果比较热情、民主而非冷漠、独裁,孩子的智能就会比较好的得到发展。因为在温暖而充满爱的家庭中,家长能尊重和接纳孩子的问题,鼓励和赞美孩子的优良表现,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还能激发其创意而使其变得更聪明。
某市妇幼保健站儿童心理研究组曾对该市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做什么”。答案五花八门,但值得深思的是,回答中最多的并不是“怕爸爸妈妈打我”,而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无独有偶,某市劳教部门对接受劳教的236名失足少年进行了一次失足原因调查,结果也令人吃惊:
在236名少年中,家庭破裂或已达到破裂边缘的,家长之间经常争吵的占43.6%;家庭生活涣散、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即所谓“享乐型家庭”,占37.7%;对子女放任自流、溺爱娇惯或任意体罚的家庭占28.4%。
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心理会遭受多大的伤害?
但是作为家长,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呢?我们给出的建议如下。
1.父母要相爱
生活在一个欢乐祥和家庭里的孩子,每日都能感受到爱的氛围,他眼里的世界自然是快乐安全的,他所认知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充满爱的。相反,一个整日生活在充满吵骂、暴力或冷战家庭中的孩子,他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恐惧和冷漠的,这样的生活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难以磨灭的阴影。平心而论,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家庭气氛和谐欢乐。但如果你真的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满足这样一个条件:父母要相爱。即使当婚姻偶尔出现不和谐的气氛时,至少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得相爱,千万不能把大人的感情****裸地暴露在孩子的面前。否则将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2.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的,他们有鲜明的个性,有自身潜在的各种能力,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个体差异。他们的某些方面有快有慢、有先有后,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作为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不要盲目攀比,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
3.理性对待孩子的未来
人生之路十分漫长,孩子的成长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家长应该相信孩子可以选择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家长不要越俎代庖,更不能过高苛求孩子尽善尽美。一味追求孩子“成龙成凤”,其结果可能恰恰相反——家长对孩子期望越高,可能失望越大。应该理性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发展。
4.还给孩子成长期的快乐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只有一次,这期间的快乐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要像珍惜孩子生命一样去珍惜孩子的快乐,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所以,我们强烈呼吁:还给孩子成长期的快乐,这是孩子应有的权利。
5.父母共同教育孩子
在对“有父亲”和“没有父亲”家庭中的幼儿进行测试表明:“没有父亲”的男孩子智力往往偏低,女孩几乎不受影响;“没有父亲”的孩子普遍缺乏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从学习成绩来看,“没有父亲”的孩子比“有父亲”的孩子要逊色得多。这里所说的“没有父亲”是指家庭中没有父亲或父亲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以及父亲虽然同孩子一起生活,但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时间很少。可见孩子的教育需要父亲和母亲同时来完成,不能相互推卸责任,否则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里,父亲应该自觉地帮助妻子教育孩子,这样不但会赢得孩子的尊敬,而且会使夫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抚养教育孩子。对于男性家长,请记住:帮助妻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
6.父母一定要信任孩子
家长要让孩子有被信任的感觉,家长越信任孩子,孩子就会越讲信用。否则,他就会对你撒谎。比如有些家长,因害怕孩子交上坏朋友或异性朋友而不愿给孩子自由的空间,甚至不择手段地了解、侦察孩子的动向,监听孩子的电话,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家长的这些行为,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感,严重伤害孩子的感情。
7.以身作则好榜样
在家庭这所学校里,没有一定的课程。然而,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家长的文化水平及道德修养,都会深刻地影响孩子。家长的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孩子。孩子学习、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模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模仿对象,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8.人格独立平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和孩子的人格应保持平等,家长不应该因子女年纪小,而漠视他在家中的地位。平等是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的前提。家长、子女任何一方的优越感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隔阂。保持家庭成员人格的平等,使孩子乐于把家里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也只有这样,孩子才易于接受家长的建议。一个甜蜜的家庭,家长与子女间应该有最好的沟通而且彼此体谅与尊重。家长要多给孩子自由,同时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任,使子女能明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营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像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那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有的家庭一切都是家长说了算,孩子没有和家长讨论的权利。生长在这类****家庭里的孩子,往往和小朋友不能友好相处,情绪不稳定,胆小,没主见,缺乏独立性。而生活在民主家庭里的孩子则善于和同伴友好相处,他们天真,关心别人,情绪稳定,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强,智力发展好。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类孩子哪一类更可能成为英才?结果可能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孩子最关心的是家庭气氛和对他们采取的态度。他们心目中的好家长、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在这种良好的家庭中生活,最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最好能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一个民主的家庭气氛。
民主化的家庭教育能充分尊重孩子的正当要求,当孩子发出“让我试一试”或“我来”等请求时,家长会及时放手,适时指导,鼓励孩子实践,这样孩子的自理能力就会在民主的家庭气氛中得到提高。而许多家庭的家长对孩子事事操心,对孩子管得太宽,包得太多,往往以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一切,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付出往往得不到回报。
家长要记住的是,孩子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愿望、行动,如果长期由着家长“包”下来,只会导致其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精神,谈何成为英才?只能被培育成蠢材!我们只有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其思想、行为,注意抓住每一次锻炼的机会,提高其自理能力,才会使其日益趋于独立,才有助于其潜能的发挥,才有助于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有可能使其出人头地,才有可能使其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力拔头彩!
那么,怎样为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呢?家长朋友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
家庭教育中,平等意识是营建民主和谐氛围的基础。首先,家长应摆脱“老子怎样管儿子都是应当的”传统家长作风,明确孩子不仅是自己的骨肉,是家庭的附属,他更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他有自主意识,有自己的思想,他有得到家长尊重的强烈心理要求。所以,家长应先调整好心态,树立平等意识,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也会由对家长的“怕”,变为发自内心的尊重。
2.家长要信任自己的孩子
家长不要胡乱猜测,武断地下结论。例如,如果孩子的同伴告诉你,你的孩子打了人,或是拿了别人的东西,你不要随意搜孩子的口袋,而要耐心听孩子讲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孩子会因为受委屈,慢慢地和家长疏远,变得不信任别人,不愿说真话。当然,如果孩子真的做了错事,那就不要放过第一次,好好进行教育。
3.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家长切莫粗暴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例如,有时孩子在同伴面前说说大话,不要一概斥为撒谎,不诚实。由于孩子年龄小,容易把幻想当成现实,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在例如,有时孩子想要修理坏了的玩具,结果没成功,家长不能采用讥笑的态度:“你不是有本事吗……瞧你有多笨!”更不能在生人面前让孩子下不来台。伤害孩子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成一个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的人。
4.倾听孩子谈话,了解尊重孩子的选择
倾听孩子谈话,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只有了解,才能实现家庭真正的民主和谐。家长不能控制孩子的发言权,要给他表达思想的空间,做孩子忠实的听众、知心的朋友。这样会加大孩子对家长的亲近度。另外,要想教育孩子,必须多方了解孩子需要,因为需要驱动着他们的行为。现在的很多孩子,心理、生理需要都较复杂,所以,家长一定要以尊重的态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之交换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
5.注重了解孩子的情绪特点,理解孩子
从情绪的分化与发展来看,人刚出生就有了可以区分的两种原始情绪,积极的、愉快的情绪和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到了6个月左右,不愉快情绪又分化为恐惧、厌恶、愤怒等情绪。到了5岁左右,喜怒哀乐这些基本的情绪都初步具备。与成人不同的是,孩子的喜怒哀乐往往很直接很强烈,一件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使孩子兴奋得直跳,也可以让孩子恼怒得大哭。总之,孩子的情绪是极其外露、缺少控制又极易变化的。讲民主的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从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的情绪特点,而非单纯从成人的要求去看待发生的一切。因此当孩子的不良情绪滋生时,这样的家长才有可能抱着理解与尊重的态度既不置之不理、熟视无睹,也不大光其火、横加压制,而是耐心地、心平气和地正确面对,帮助孩子疏导。
绝不要随意对孩子“泼冷水”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体现在身体和智力上,也体现在心理上。真正的英才不只是能考一百分,而是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有超好的心理素质。
一棵小树苗,只浇水而不见阳光,是难以长成参天大树的。家庭教育中的尊重与赏识之于孩子,就好比阳光对于小树苗。因此,做家长的在家庭教育中要懂得鼓舞和赏识孩子,哪怕他们表现得不完美,也要积极去鼓励他们,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从而使之变得更加活泼,也更善于表现自己,而不是随意对孩子泼冷水。
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正在犯着这样的错误。譬如,有的孩子考试成绩很糟,家长就说:“你简直就是猪脑子,天底下还有比你更笨的孩子吗?”“你真笨,做什么什么不行!”也许家长没意识到,这种对孩子否定性的言论,其效果是很糟糕的。年龄小的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差,很相信家长的话,他们会想:我是天底下最笨最坏的孩子,再努力也没用了。大一点的孩子则会因为自尊心受到伤害,攻击性行为增多,与家长冲突频繁发生,从而使亲子关系陷入更大的烦恼之中。
所以我们在这里建议,要想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首先要注意:不能随便对孩子泼冷水!否则的话,孩子的很多潜能火花很可能会被你的“冷水”浇灭!至于把孩子培育成天才,那更是妄想!
艳艳的妈妈年轻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钢琴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于是生下艳艳以后,就把自己的梦想全部都寄托在了艳艳的身上。于是,尽管家里生活不宽裕,艳艳的妈妈也毫不吝啬地每小时支付上百元的钢琴辅导费,让艳艳去学钢琴,并且,每天在艳艳耳边念叨:“妈妈可全指着你了,你一定要好好练”。
艳艳很懂事,每天一放学,肯定会坐在钢琴前。不过,她的进展挺慢,因为学钢琴仅凭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天赋。
有一天,艳艳的妈妈要艳艳弹一首练习曲。可是,艳艳总是弹错音,断断续续的弹奏着。还没等艳艳把练习曲弹完,艳艳的妈妈就生气了,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曲子都不会弹,还学个什么劲!”
听了妈妈的话,艳艳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个不停,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她很想对妈妈说:“我已经很努力了,可就是学不会呀。我怎么这么笨呢?”可这话她不敢说给妈妈听。
经过这件事情以后,原本活泼开朗的艳艳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愿与妈妈说话了。
半年后,艳艳因为自闭症住进了医院。
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家长对他们前途的否定,都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打击。尤其是稚龄的孩童,家长讲的话,对他们更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即使没有产生什么不良的具体后果,在人格上也会形成极大的负数。一个人的前途是很难预料的。今天有许多企业家,在三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还是农家子弟,有的甚至在念小学或中学时也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取决于主观的因素外,还取决于外部条件和环境,那就是机遇。而一个人的才能又是多方面的,有的人不会读书,但可能精于经营。何况一个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还长得很呢?一个不管现在多么平淡无奇的人,只要对将来抱着“前途大有所为”的希望,就会激起无穷的力量。这也就是俗话所讲的:“不要把人看扁了!”“不要把话说绝了!”
“孩子不想在否定中长大”——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每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会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相反,作为家长,如果我们能从另外的角度,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肯定孩子,孩子说不定会用“卓越”来回报我们。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缺少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擦肩而过。如果我们都能像爱迪生的母亲那样,坚信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他们,我们也能收获“优秀”的孩子。
还是那句话,即使学习成绩差的孩子,绝大部分不是智力原因,往往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出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是家长的明智选择。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要再否定你的孩子了,伸出你的大拇指,对你的孩子说:“你真棒!”这样,你的孩子终有一天也会成为真正的英才!
单亲家庭也要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现在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对孩子的管教也成了一个大问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仅要在生活上经受比普通孩子更多的磨难,同时受家庭破裂的影响,心理更容易出现偏差。而单亲父母多忙于生计,本身压力大,容易产生一些过激的思想或行为,会给孩子的精神带来创伤,影响他们健康成长。那么,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要怎么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发孩子的潜能,把自己的孩子也造就成英才呢?
现在的单亲孩子,有的是双方家长共同管教,有的就是单方家长管教,这就很容易使很多孩子的感觉失衡,造成他们心理出现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呢?相关教育专家认为,即使是单亲家庭,家长也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1.营造温暖快乐的生活环境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性格孤僻内向,做事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要么胆小怕事、唯唯诺诺,要么胆大妄为、恣意张扬,害怕外界给他们的刺激。恐惧、悲伤、焦虑、抑或攻击性强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都会成为他们的附属。他们在乎外界的感应并因此而放大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常常为一点小事而伤神烦恼,敏感且相当脆弱,情绪波动大。这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让孩子走向极端,轻者表现为胆怯、固执和不合群,重者容易产生对别人的妒忌和仇恨等不良心理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不良心态。因此单亲家庭的家长一定要注意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不管是哪一种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都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充分感受到生活的温情,感受到家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关注和爱护,让他们明白失去某个亲人,还有更关爱他们的其他成员。
2.单亲不应该成为溺爱的理由
父母离婚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影响深远,很多单亲家庭的家长认为孩子因为爸爸或妈妈不在身边很可怜,从而对孩子特别溺爱。不讲原则的爱,久而久之就把孩子惯坏了。所以,不管是单亲还是双亲,家长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就会健康成长。
3.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家长是孩子塑造自我的镜子。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
4.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5.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感受到家长之爱。离异双方都要讲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宠”。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家长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况还有共同的下一代。离异双方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6.单亲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独立
单亲家庭中的两代人之间往往在情感上过于亲密,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联盟,但过分的情感依赖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所以,让孩子和自己都有独立生活的心理意识和能力是单亲家庭最明智的选择。
7.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作为报复对方的武器
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然而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和一个也许带给你很多痛苦的人合作,你可能极不情愿,但你不能把你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迁移到孩子身上。毕竟双方都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无法抹去。如果把仇恨强加给孩子,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还会使孩子长大后失去爱心。所以,抚养孩子的一方要允许孩子与另一方联系,不抚养的一方则要多来看望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但对自己的爱没有变。
8.单亲家庭的家长应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
现在有不少离异的父母,想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不愿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但是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不得不回答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询问。孩子由于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单亲家庭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并教会孩子应付各种有关的询问,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溺爱本质上是在“伤害”孩子
国外有句谚语说:“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爱孩子是人之天性,是做家长的一种责任。但关键是对孩子怎么个“爱”法,是让孩子吃苦经受锻炼呢,还是娇生惯养?这不仅是方法问题,也是对孩子的教育态度问题。毫无疑问,家长之于子女的爱是世间最真挚最无私的情感。但爱孩子的前提是要让孩子的“身”“心”都能有一个健康的成长过程。如果将这种爱转化成为“溺爱”,那么,“爱”也会变成一种伤害。因为太多的爱,孩子的幼小心灵承受不起,很可能出现相反的作用,影响孩子正常发展。
溺爱似乎是爱,实则是害。孩子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就是在溺爱中形成的。现在孩子的很多坏习惯就是在家庭的溺爱下养成的,例如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并且没有一点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这是现在孩子的通病,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文文从小就被全家人视为掌上明珠。家里的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对他宠爱有加,不知道怎么疼爱他才好。文文上幼儿园时,就被家里人打扮得与众不同,吃的、玩的,要什么就给什么,7岁的时候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服,更别说做家务了。刚上小学的时候,文文有一次看到公园有人照相,回家就要照相机。妈妈二话没说,就给买了一架。奶奶还经常给文文很多的零花钱。
长期下来,文文逐渐养成了任性、爱虚荣、追求吃喝玩乐的坏习惯。
没有原则的爱就是溺爱。被溺爱的孩子往往很难建立一个健康的自我。被溺爱的孩子不会有自信,因为很多事情由家长代劳,因此从行动、从完成任务中学习并获得经验、信心的机会就大打折扣。被溺爱的孩子的人格不会很独立,只会任性和依赖,他的心理就像一股到处乱流的水,很难有建设性。
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因为可以屡屡突破家长的防线,就会视家长为“手下败将”,从内心深处不再尊重长辈、也不再相信长辈有能力来引导、带领自己。所以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对人亦缺乏信赖。在潜意识里,他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他没有多余的心力去关心、关爱周围的人。
在溺爱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认为整个世界都应当为他们服务,他们的精力都花在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上,逃避应负的责任,没有任何责任心与自理能力。
更严重的是,在溺爱的教育方式下,家长让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越地位,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上、精神上、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久而久之,则养成子女的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尤为突出。娇纵溺爱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严重时,还会导致违法犯罪。
孙某16岁,父亲为某公司经理,家庭条件极为优越,家长时时处处由着他,贪玩好动的孙某经常打架斗殴,自恃富有,公开扬言:“老爸挣的钱,我一辈子也花不完,费那么多脑筋学习有什么用?打架不就是赔几个钱,罚几个钱?有什么了不起。”
对于孙某的行为,他的家长开始不以为然,后来发现情况不妙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不给零花钱,说服教育、打骂等,可是效果不明显,最后眼不见为净,干脆不过问孙某的事情。孙某抓住这一时机,以学电脑为名经常在自己房间内看****光盘,最后将邻居女儿(14岁)骗至自己家中强奸杀害。
像这样的教育,是在教育吗?——是在害孩子!别说把孩子教育成英才了,即使只是“把孩子教育成为一个普通的正常人”都很难!因为孩子的心灵明显在溺爱之中扭曲了!
其实,不能溺爱孩子,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放在自己身上,做起来却是那么的难。一位妈妈说出了大多数家长的心声:“我们小的时候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满足他。”
从本质上讲,往往溺爱孩子的家长一方面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另一方面缺乏民主意识。前面的溺爱表现为对孩子特别细致敏感、胆战心惊、生怕出事的态度,如:孩子摔了一跤,膝盖碰了一下,这本是平常小事,可是做母亲的赶紧上去,又吹又拍又按摩,而且泪水盈眶。这种态度恰恰给了孩子弱情商的教育,给了他们脆弱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缺乏民主意识的溺爱就是****,表现为告诉孩子应该这样那样,这个不许、那个不要,很多具体的规定让孩子的思想、活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家庭里的“小皇帝”,实质是受家长禁锢的“小奴隶”,孩子的性格也因而被扭曲。溺爱与****带给孩子的只有懦弱和无能!面对竞争激烈的未来世界,等待孩子的只能是失败!孩子根本不可能成为英才!
不要“包办”孩子的生活
我国的教育基本上是围绕“恩爱教育”的意识贯彻落实。就是说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以自己对孩子的巨大付出——恩爱——来换取孩子对学习的努力、对生活的热爱,希望孩子在日后能够对自己有所回报。这个思想也应该归结在儒家思想对国人几千年的传统熏陶上,这个思想造就了多少忠臣孝子无法计数!但是在物质生活相对过去更繁荣、精神生活更丰富的今天来说,这种恩爱教育思想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的孩子教育了。在国外,早已实施“自立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要大力培养孩子的自我奋斗与竞争意识及能力,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才能造就真正的英才!
然而,我们的家长还停留在“干活不是读书人的事”的思想层面。总是把所有的活都由家长一应承揽,不让孩子动手,甚至把属于孩子自己的事都抢过来大包大揽,“孩子么,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生活是小事,学习是大事”……致使现在的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相当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是最低层次的了;很多孩子上学放学、出门回家都由家长接送;小学生雇人打扫卫生、中学生掏钱找人洗衣服、大学生贴广告招聘保姆;不然就是孩子到哪里上学,父母跟到哪里!“包办”教育对孩子来讲,实际上是一种伤害。
晓晓今年8岁,是个很娇气的小女孩。在家里她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什么事爸爸妈妈都会替她做好。早上起床妈妈给她穿衣服,然后给她梳头洗脸。爸爸会把早餐端到桌前,把牛奶倒进杯子。妈妈帮她收拾书包,然后爸爸开车送晓晓到学校,下了车由爸爸拿着书包,送晓晓进教室,他才离开。晓晓每天的活动也要由爸爸妈妈决定,比如今天什么时间做作业,什么时间练钢琴,什么时间看电视等等。包括晓晓要和小朋友去玩,妈妈也要给她意见:哪个孩子是好孩子,可以和他玩;哪个孩子淘气捣蛋,不要理他等等。
有时候,晓晓真的很反感,她大喊着对妈妈说:“妈妈,我都上二年级了,你们每天连鞋带都不让我自己系。我现在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你们能不能给我点自由啊!”妈妈说:“我和你爸爸不是疼你嘛!你还太小,照顾不好自己。再说你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别的都不用管了。”
慢慢地,晓晓真的成了一个“娇公主”,离开家长,她自己什么都不会做。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孩子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自我意识主要是指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在孩子的早期,这些素质发展不好,就会影响他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最早的自我意识来自家长是如何对待他的,当他肯定自己是独立的,是被家长尊重的时候,他就能认识到做人的价值。否则的话,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包办了孩子的生活,孩子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包办”——其伤害的“影响力”是长远的,甚至贯穿孩子的一生。
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