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28招提高利润的秘技
28044200000022

第22章 为财务自由留点钱

“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不是能够赚多少钱,而是能够在大萧条的时候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随时随地保存大量的现金,随时随地拥有最低的负债,这是他们和别人最不同的地方。”——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

为什么持有现金

当前,财务自由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同时还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人们不得不提前为自己的将来做好打算,以便现实自由的财务状况。然而财务自由不仅是一个个人或家庭的财务观念,同样也是一个企业财务观念。

那么,如何才能够使企业实现财务自由呢?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持有一些随时可动用的资金作为基础保障,如果当企业要进行某项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资金时,而财务部门无法足额提供,那么再追求什么财务自由,也只能是天方夜谭了。

凯恩斯对现金持有的动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之所以需要持有现金,是因为人们出于如下三个动机:①交易动机,即人们为了日常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支付而持有的现金,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交易的便利性;②预防动机,即人们持有现金是为了满足突然性、偶然性事件对现金的需求;③投机动机,即人们需要持有货币以满足投机获利的动机。

在财务学中,有一条是关于企业持有现金的原理,该原理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模型,计算出企业持有多少数量的现金(包括银行存款)成本是最小的。因为持有现金数量太多,说明企业的资金没有发挥作用,产生了机会成本;如果持有数量太少,则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支付日常开支和应急需求,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如拖欠供应商货款,对商业信用产生负面影响。

我曾经在国内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每到年底或年初都是年报审计的高峰时期,业务繁忙,甚是辛苦。2007年年初,那一年也恰逢中国宏观经济过热,各种投资活动极为活跃,相信很多人对当时股市的疯狂、房地产的神话和物价的飞涨都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审计的项目是一家建筑行业的公司,看到这家客户,我顿时来了兴趣,很想看看这个行业的暴利。因为当时房地产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由于我们作为审计人员,可以看到该公司很多一手资料,我仔细翻阅了该公司的各项成本费用数据,尤其是土地出让金。果然与之前的预期一致,有些政府的土地出让金低得难以置信,在当时,平均房价是这些土地出让金的5~10倍。

在这样的拿地成本下,企业赚得盘满钵满也是理所当然的。

可出乎意外的是,当我们翻阅未审计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时,却发现企业并没有出现我们想象的利润和净现金流。对此,出于职业怀疑态度和应有的关注,按照常规的审计方法,我们把收入和与之相关的现金流作为了风险水平较高的领域。但是,当我们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并没有发现该企业有任何重大错报。这又使我们产生了好奇心,如此有利的外部经营环境,为何该企业没怎么赚钱?

随后,在分析企业其他成本构成以及与管理层交流时,我们才发现,除了该企业的拿地成本是一项主要成本外,各种昂贵的工程物资,如水泥、钢筋等支出侵蚀了该企业的大部分利润。但这些成本也是真实的成本支出,会计账务处理也是恰当的,报表披露也是公允的,没有什么不妥的。

就在年报审计项目最后一天的晚餐上,公司领导的一番话才让问题的本质浮出了水面,“本来房价上涨如此之快,对公司来说,的确是好事,但是我们成本也涨了不少。去年我们规划发展时,就已经预料到,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肯定会在短期刺激上游建筑材料的涨价,但是当时我们没有囤货,如果去年我们就开始囤货的话,今年的利润表肯定非常好看。”

“都预测到上游要涨价,那为什么不提前囤积呢?”一位审计的项目经理问道。

“很简单,没有钱。”建筑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无奈地这样回答。

之前的那位领导把话接了过去,他说:“公司前几年发展太快,向银行贷了太多资金,钱还没有还上,资产负债率太高了,银行认为风险过大,不给贷了。”

原来如此,这让我想起了企业很少的现金持有量,这也可以证实企业的现状。“没有过多的现金,我们也只能需要一点材料就去买一点,材料价格一直上涨,使我们这些项目的总体造价就提高了。”

最佳现金持有量

这个案例让我不断反思财务学中关于“最佳现金持有量”这一概念,什么水平的现金持有数量对企业而言才是最合理的,答案是:没有答案!

很多时候,对一家企业而言,持有多少的现金并不是企业能够说了算,理论上的模型都是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在实践中能否运用有效?往往只有企业才知道。

不仅如此,这个“最佳现金持有量”也是变化的,去年现金持有500万元就足够了,而今年持有1000万元可能都还少。

不过,这种答案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否认财务学中现金持有理论的价值,它让财务分析人员不断地朝着保持合理现金持有量这一方向努力,尽管不能实现绝对的最佳水平,但比起有的企业毫无现金规划来说,却是进步的。

然而,这里不得不指出,这一原理对于现实中那些集团化运作的国有企业来说,也许并不适用,因为这些企业持有多少资金,并不是以降低成本或提高企业价值为导向,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母公司对本企业预算执行效果的考核。如果考核期末账上的资金余额超过预算差异可容忍的上限,企业通常就会千方百计支付出去。通俗地讲,钱多了反而会使母公司考虑下一预算期间是否应该降低预算指标,而这并不是分公司所希望的结果;相反,如果低于预算差异可容忍的下限,企业就会争取各种收款而不会轻易付款。

上述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成本要得到降低,尤其是生产成本,有时需要资金的配合,我们不能仅仅只关注降低成本这一目标本身,还需要重视实现这一目标的各种前提条件。

“商学院点拨——最佳现金持有理论”

对一家特定企业来说,到底持有多少数量的现金最合理?即最佳现金持有量是多少?在财务学上,一般认为持有现金会发生三类成本:机会成本C1;转换成本C2;短缺成本C3.

①成本分析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现金持有成本只包括机会成本C1和短缺成本C3,不考虑转换成本C2,通过比较不同现金持有水平下的成本之和(C1 C3),选择成本之和最小的现金持有量。

②存货模式。该模式只考虑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C1和转换成本C2,最佳现金持有量即指使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之和最低的现金持有量,计算公式为:

TC(Q)=Q/2×K T/Q×F

式中:K表示有价证券的机会成本率;F表示出售有价证券换回现金的交易成本;Q表示每次有价证券转换为现金的数量;T表示一定时期的现金总需求。

③随机模式。该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企业对现金的需求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而波动的,这种波动并没有规律性,是随机的。因此,该理论根据历史经验总结后,得到了企业现金持有量模型:

式中:b表示每次有价证券的固定转换成本;i表示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δ表示预期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标准差;L表示现金存量的下限。

最佳现金持有量的上限H的计算公式:H=3 R-2 L。

下限L的确定受到一定经营期内环境、管理人员的风险承受倾向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