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28招提高利润的秘技
28044200000021

第21章 化解汇率风险的妙招

“只要有自由市场,就会存在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只要存在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就需要期货市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米勒

对于国内绝大多数出口企业,这几年的日子可谓并不好过,甚至有些企业如履薄冰,艰难前行。受制于欧美市场的经济疲软,再加上债务缠身,国外市场需求一直低迷,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贸易屡屡受阻。

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作为国货强有力的廉价优势如今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攀升的成本,这都将最终体现在商品的售价上。概括起来,成本上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人工成本上涨。尽管关于中国经济人口红利是否已经过去的争议还不绝于耳,但人工成本的持续大幅上涨确实成为了制约出口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用工荒”依旧不间断出现。

第二,原材料成本上涨。通货膨胀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绕不过的一个话题,各种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价格几乎都处于上升通道,原材料作为除人工成本外,制造型企业另一类重要的成本构成,它也随着通胀推高了产品最终成本。

第三,人民币升值。如果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主要是国内因素的话,那么人民币升值则更多的是国际因素。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外国客户购买来自我国的产品时,需要支付更昂贵的本国货币,实际购买价更高,对于正常商品而言,销售数量也会相应减少。

不断贬值的美元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统计数据(2006——2012)显示,2006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中间价为7.8087元;2007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为7.3046元;2008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为6.8346元;2009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为6.8282元;2010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为6.6227元;2011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为6.3009元;2012年1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为6.2892元。

人民币升值的另一面就是美元贬值,这意味着有两个必然后果:一方面,商品更贵了,要购买价格同样的商品,国外消费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本国货币,才能等值于原来的人民币,也就间接表明商品的价格提高了;另一方面,出口企业的收入减少了,因为美元的不断贬值,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的金额也随之相应减少。

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统计数据为例,同样是收入1美元,在2006年年底可以兑换成7.8087元人民币,而到了2011年年底却只能兑换成6.3009元人民币,白白损失了1.5元人民币的利润。在财务上,这1.5元人民币的损失被称为汇兑损溢,并计入财务费用中。

2012年5月深交所发布了《深交所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实证分析报告》,结果显示,2011年机电、服装等当前我国出口商品集中的行业业绩增长趋势仍不容乐观。以电子行业为例,2011年该行业实现了19.79%的营业收入增速,但增速较2010年同比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汇率波动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挑战,以主板上市公司为例,2011年汇兑损失扩大12.02倍,汇兑损失达到财务费用总额的4.03%。

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当企业的贸易扩展到国际市场时,不得不面对汇率波动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此外,多数企业家并不是金融专业出身,对如何有效地管理汇率风险知之甚少。

前些年,由于我国对汇率进行了过多的政府干预,汇率波动幅度不大,但是这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也不符合WTO的宗旨。因此,我国逐步对汇率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时至今日,汇率基本上实现了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

然而,这一改革对我国众多出口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减少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采取了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工具。

那么,作为金融衍生工具主要用途之一,套期保值又是如何运作的呢?下面的例子阐述了这一模式。

假如2009年12月底,国内一家外贸出口企业向美国一家客户销售了价值1万美元的商品,双方约定按美元结算,当天的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换6.8282元人民币,但合同同时约定,该美国客户可以在一年内偿付这1万美元货款,不考虑税收因素。2010年12月底,美国客户如约向国内企业支付了1万美元的货款,但遗憾的是,此时的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换6.6227元人民币,这表明,企业共损失了0.2055万元人民币(6.8282-6.6227),损失率超过3%。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如果这家出口企业,不考虑汇率因素的利润率小于3%的话,2009年年底成交这笔生意是盈利的,而一年后,收回货款时,才发现成了一笔赔本的买卖。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内很多企业在近几年只能与外商签订短期合同这实属无奈之举,因为谁也无法准确判断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常有企业碰到“销售时赚钱,收款时亏钱”这种哭笑不得的尴尬事情。可以看到,汇率风险使外贸企业赔本赚了吆喝。

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开始利用套期保值这种金融衍生工具来化解汇率风险。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对于出口企业而言,最担心的就是收回货款时美元出现贬值。还是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如果在销售商品时,出口与银行签订一份套期保值合约,规定一年后,企业可以按照1:6.8282的汇率(或者其他汇率),向银行出售1万美元。

这样一来,出口企业在一年后收回1万美元时,仍然能够兑换成6.8282万元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企业就变得无关紧要了,当然为了获得这种权利,银行通常会要求支付一定金额的费用,但这相比于套期保值金额来说是很少的。

套期保值是把“双刃剑”

细心的人可能会问:套期保值让企业锁定了收益,避免了风险,但银行不就亏损了吗?银行愿意做这样的买卖吗?

的确,套期保值使企业获利了,同时把汇率变动的风险转嫁给了银行,但是请注意,一年后,美元也同样存在升值的可能性,假如美元在一年后上涨到了1:7.8282,那么企业这时就亏了。因为按照合约,企业只能以6.8282元的价格出售给银行,但外汇市场上的价格足足高出1元人民币(企业也可能选择不出售,仅损失套期保值的费用)。

航空行业是一个受航油价格影响较大的一个行业,以东方航空公司为例,2002——2008年中期,航油成本占营运成本的比例,已经从21%上升到40%,其实,有些航空公司的总成本中超过50%的成本都属于航油成本。随着国内航油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航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关系日趋紧密,国际原油价格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航空公司由盈转亏。

原油价格从2002年年底的30美元/桶一路上扬到2008年7月的148美元/桶甚至更高。面对如此一发不可收的油价,在2008年上半年之前,为了减少航油价格持续上涨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东方航空公司像其他航空公司一样,都签订了期权合约,试图能够在未来航油价格高涨时,还能够以一个较低的价格购买到航油,从而减少成本。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市场需求一夜之间恐慌性的萎缩,原油期货价格一泻千里。2008年9月30日,纽约原油期货收于96.37美元/桶,同年10月31日收于67.81美元,相比9月,下跌28.56美元,环比下降近30%。甚至在2009年2月跌到了40美元/桶,但是不到半年的时间又再次回升到70美元/桶。

就这样,东方航空公司在2008年不仅没有尝到套期保值锁定成本的甜头,其反而成了企业经营的累赘。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东航第三季度的航油期权就已经出现亏损2.7亿元。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套期保值有利于企业锁定收益,减少不确定性,从而帮助企业进行更加科学的决策和管理。但是为实现套期保值而运用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常常令人眼花缭乱,它深奥晦涩的术语、高深莫测的计量模型以及似懂非懂的合约设计,使很多企业在运用时都交过不少学费。

尽管如此,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延伸,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际市场拉近了企业之间的联系,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在日常经营中的运用会越发频繁。

“商学院点拨——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品工具,通常又称为金融衍生品,是指随基础金融工具价格(或数值)变动而相应变动的派生金融工具。基础金融工具包括但不局限于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而金融衍生工具是与基础金融工具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俗来讲,金融衍生工具并不像银行存款、股票、债券那样有一个固定或确定的价格,它的价格取决于与其对应的基础金融工具价格的变化以及概率分布。

目前最主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有:期货、期权、远期和互换等。

期货是指现在进行买卖、未来交收或交割的标的物。这个标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产品),即商品期货;也可以是金融工具或金融指标(股票指数),即金融期货。

期权是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期权通常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是指期权购买方向卖出方支付一定金额的费用后,便能够在未来约定时间,按约定价格从期权卖出方购入合约规定的特定商品,但购买方也可以选择不购买(当市场价格低于合约价格时),而期权卖出方只能被动接受购买方的选择结果。看跌期权与看涨期权恰好相反,是指期权购买方向卖出方支付一定金额的费用后,便能够在未来约定时间,按约定价格把合约规定的特定商品出售给期权卖出方,但购买方也可以选择出售(当市场价格高于合约价格时),而期权卖出方只能被动接受购买方的选择结果。

远期是一种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以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远期最明显的特点是非标准化,由交易各方自行约定,远期合约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远期股票合约。

互换是指交易各方按照合约规定,在约定时期交换不同金融工具的现金流的合约。包括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股权互换、信用互换、期货互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