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手腕:进退自如的领导兵法
27987800000005

第5章 不顾一切地追求人才(1)

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一定要表现出待人以诚。这个“诚”字体现在很多方面,对自己孜孜以求的人才保持耐心,使对方对你的行为表示同情。并由此生出好感,这样总有一天会攻克对方壁垒。

刘备为得到诸葛亮,三顾茅庐,当他第三次去的时候,关羽老大不高兴,张飞干脆说用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刘备呵斥他们说:“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三人离茅庐还有半里之遥,刘备便下马步行。来到诸葛亮家里,恰逢诸葛亮正高卧草堂,刘备不让通报,恭恭敬敬在阶前站立了半晌又一个时辰,直到诸葛亮醒来。得到诸葛亮之后,刘备的霸业才得以成就。

魏国有一个叫段干木的人,德才兼备,名望很高,隐居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想同他见面,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一天,他坐着车子亲由到段干木家去拜访。段干木听到文侯车马响动,赶忙翻墙头跑了。

魏文侯吃了闭门羹,只得怏怏而回。接连几次去拜单,段干木都不肯相见。但是,魏文侯对段干木始终非常仰慕,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口,都要从座位上起来,扶着马车上的栏杆,伫立仰望,表示敬意。

车夫问:“您看什么呐?”魏文侯说:“我看段干木先生在不在家。”车夫不以为然地说:“段干木也太不识抬举了,您几次访问他,他都不见,还理他干什么!”魏文侯摇了摇头说:“段干木先生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不趋炎附势,不贪图富贵,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尊敬呢?”后来,魏文侯干脆放下国君的架子,不乘车马,不带随从,徒步跑到段干木家里,这回好歹见了面。魏文侯恭恭敬敬地向段干木求教,段干木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给他出不少好主意。

魏文侯请段干木做相国(当时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段干木怎么也不肯。魏文侯就拜他为老师,经常去拜望他,听取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见。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魏文侯“礼贤下士”,器重人才。一些博学多能的人,如政治家翟璜、李悝,军事家吴起、乐羊等都先后来投奔魏文侯,帮助他治理国家。

一个人要想孤立自己并不难。只要自视高人一等就足以奏效。昂起高傲的头,让别人“仰着脸”说话,感觉上固然有些飘飘然,但从此也不再为人所看重。所欣赏,所亲近。

特别是作为位高权重的领导者,你的“低头跌架”必然会使下属受宠若惊,使下属甘心效力。

公元742年,唐玄宗连下三道诏书,征召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进。李白这一年43岁,他毕生都向往着建功立业,以为这一回总可以大展鸿图了,于是,意气风发地来到了长安。唐玄宗在大明宫召见了他。

封建时代,皇帝召见大臣,气派是十分尊严的,他端坐御座之上,居高临下,而臣下则要一路小跑至他的膝下,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俯首称臣。

而唐玄宗这一次,这一切森严的礼仪全都免除,他亲自坐着歩辇(一种由人抬的代步工具)前来迎接。当李白到来时,他从歩辇上下来,大步迎来;迎入大殿之后,又镶嵌着各种名贵宝石的食案盛了各种珍稀什肴来招待李白,大约是桌上的一道热太会,会烫着李白,唐玄宗竟然御手自以汤匙调庚,踢给李白,并对他说:“卿是一个普通读书人,可你的大名居然传到我的耳中,若不是你有着超凡的诗才,怎么能做到这一点?”

接着又赐他一匹天马驹,宫中的宴会会,御驾的巡游,都让李白陪待左右。

一个普通的诗人,无官无职,能够得到皇帝的“召见、赐宴,已是非常的礼遇了,而降辇步迎,御手调羹,更是旷古的隆恩。虽然李白这一次来长安,在仕途上没有多大发展。最后还被客客客气气地赶出了长安,但唐玄宗的这一次接见,却在李白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使他终身引以自豪,至死都念念不忘。

一般来说,越有真本事,大本事的人越清高,表现之一就是不为三言两语或蝇头小利所动,对这此人,领导者不可像对待一般人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而应以十二分的坦减礼遇之,这样人家才会心甘情愿为你效命。

周文王姬昌大略,为了讨商朝,取而代之,他广泛搜罗人才。一旦发现,就想法罗致,矛以重要。

一个偶然的机会,姬昌得知常在渭水之滨垂钓的姜子牙是个难得的大贤。

于是,文王迫不及待,拍马快奔,大臣们紧随其后。来到硒溪边,只见一棵柳树下,有一块光滑平整的大石头,石头旁边鱼竿飘在水面上,姜子牙却无踪迹。求才心切的文王耐心地等到夜幕降临,仍不见人影。散宜生一语提醒文王:“求贤聘杰,应当虔诚,今天突然闯入,说明心意不诚,行为不恭,因此,贤人才故意避开,我们应当另择吉日专程拜访才是”。文王认为言之有理,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硒溪。

回宫后,文王命令文武大臣不得回家,都住在宫里,斋戒三日。第四天,大家沐浴整衣,抬着礼品,前往硒溪。沿途惊动了无数百姓,扶老携幼,观看迎贤盛况。队伍行至树林边,文王命令队伍停下,不准喧哗。文王下马,同散宜生步行人林,只见一老翁背坐溪边,文王猜想此人一定是姜子牙。

其实,姜子牙早已发现了他们,而且,前几天他也是故意躲开的,他想考察文王,看看他是否是真正的明君,是否真正求才若渴。今天,他还想考察一番。他明知文王已站在身后,却假装没有看见,自言自语道:“世人垂钓以诱饵,老夫泪眼视空钩;王公卿士无人识,面对流水度春秋”。又故意叫道:“快上钩呀!愿上钩的快上来呀!不要命的上钩来吧!”

文王听罢,更觉得姜子牙是个奇人,再定睛一看,又发现了奇怪的事:姜子牙的鱼钩不在水中,而是高出水面三尺多,钩是直的且无鱼饵。文王忍不住,低声问道:“先生可就是隐士姜子牙?”姜子牙假装不认识文王,慢慢扭过头来说道:“小民确为姜子牙,但不过是一村野匹夫,并非隐士。”

文王想了一下,又问道:“别人垂钓均有诱饵,钩人水中。

先生如此钓法,钓得住鱼吗?”姜子牙借题发挥:“休道钩离奇,自有负命者。世上皆知纣王无道,可是,伯邑考就甘愿上钩;纣王自称才智高超,能识破一切谎言,可硬是让散宜生的奇钩钩住,放跑了有取而代之之心的文王”。

文王听了,更加敬佩,诚恳地说:“不瞒先生,我就是您说的文王。祖父老太公生前就盼望我得到一个协助我兴邦立国的贤臣。现在我得到了,您就叫太公望吧。请先生收拾行装,随我进宫”。

姜子牙见文干确实是谦虚待人、礼贤下士的君王,也就没有推辞。

玛格丽特?杜鲁门在写她父亲杜鲁门总统传记时也曾多次提到她的父亲谦逊待人的感人故事:

“父亲不愿意用他办公桌卜的铃声下命令,来传唤别人,十有九次都是他亲自到助手的办公室去,在偶尔传唤别人的时候,他都会到他的橡树厅口去接……

父亲在处理白宫日常事务时,总是这样体贴别人,一点也不以尊者自居。他之所以能够使周围的人对他忠心耿耿,其真正的原因即在于此。”

古人云:“得人才者得天下”。中国历代明主。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他们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向来尊重有加。以礼相待,真诚地渴慕、欢迎人才,接纳人才。如果请之不得,那就要去求。

已有利的力量。曹操起兵时,只有本家族的几个兄弟和侄子作骨干,七拼八凑,不足四千兵马。他想任刘备未获成功,但在任用其他优秀人才上却收到奇效,这样就使他在短短的几年间,造就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庞大队伍。

苟或和郭嘉,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绍的幕僚。“度绍终不能成大业,”率先弃袁投曹,曹操得苟或,高兴地称他是“吾子房也”。郭嘉看透了袁绍“未知用人之机”,也跑到曹操营垒。官渡大战时,沮授、田丰、许攸都是袁绍的重要谋士,张邰、高览都是袁绍的大将,除田丰被袁绍忌杀外,都临阵投降了曹操。

曹操对待投降过来的人,一不记前嫌,二不试试看,与自己原班人马一视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即使对那些降而复变或叛已投敌又被提到的人,也千方百计再争取过来。魏种原是曹操的故旧好友,兖州战役曹操败绩,投敌叛曹的人很多,曹操说:“唯魏种不弃孤也“。没想到,魏种也逃叛而去,这真是大伤了曹操的脸面。不久,将魏种捉到,有人说,把他杀了算了。曹操思量再三,“唯其才也”,还是“释其缚而用之”。如此对待魏种,感召了其他叛逃的人,纷纷自动返同。

苟或是颖川郡颖阴人,因不满朝廷,在家过着隐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