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手腕:进退自如的领导兵法
27987800000028

第28章 做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1)

纠正前任者的错误

任何一个皇帝当政时,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暴君、昏君、庸君姑且不论。即使是明君圣主。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吴政失策,这就使继任者否定前任成为可能。一个精明的继任者会巧妙地利用这一点,挑出前任者最使百姓反感,影响最为恶劣的失误,冤案、败政等,大张旗鼓地加以批判、否定、纠正。这便能轻而易举地赢得百姓的拥护。这实在是树立个人威望的捷径。至于继任者在地位稳固之后,会不会比他的前任干得更好。那就另当别论了。

从历史上来看,平反冤假错案历来是笼络人心的重要手段。宋孝宗赵春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段。

宋孝宗是南宋的第二任皇帝,他的前任是宋高宗赵构。

赵构是一个有名的软骨头皇帝,他对金朝女真族的人侵,一味地妥协求和,他还打击、迫害力主抵抗的爱国将领张浚、韩世忠等人,而重用内奸、卖国贼秦桧。民族英雄岳飞,便是在他的纵容之下,由秦桧出面,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的。同时被害死的,还有岳飞的长子岳云及女婿张宪。岳飞的妻儿老小,都被流放到遥远的岭南。他还下令,对岳飞及其一家,永不赦免。因而,在他当政的那些年,对岳飞一案,没有人敢提出非议,但此案不得人心,民愤极大。

宋孝宗继位后,为了尽快树立个人威望,让臣下认识到他是一位“明君”,决定反父皇之道而行之。屈辱求和,重用秦桧,杀害岳飞,是赵构一生中最为天下人所指责、所反对的几件大事,天下人敢怒而不敢言。赵春便从这里入手,和他的父皇唱反调。

他登基才十几天,便召回了因力主抗金而被贬在外地的大臣张浚,向他咨询朝廷的大政方针并赔他以少傅的头街,让他负责江淮边防的守卫及军队的调动。赵春重用张浚,无非是想以此向天下表明,他是坚决主张抗金的。

紧接着,他又为岳飞平反昭雪,恢复了岳飞原来的官职,并下令找寻岳飞的后代,以备朝廷录用。至此,这桩沉冤达20年之久的大冤案,终于被彻底地翻了过去。天下臣民无不拍手称快,而主持平反工作的宋孝宗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被人们视为“清如水,明如镜”的“青天”,被称作“旷代明君”。

后来,宋孝宗又将秦桧的亲信党羽全部逐出京城,并贬秦桧为“丑缀”。

这几件事情无疑都是很得人心的,因此,赵春赢得了爱国臣民的好感,他的目的达到了。其实,赵春只是在做些表面文章,玩弄一套高明的技术。同他的软骨头父亲相比,赵春的骨头也硬不了多少。不久,金人南侵,张浚在抗金之战中稍一受挫便被降职,宋孝宗重新起用了秦桧的党羽,与金人讲和,从此再不言抗金了。

俗话说:“新官上任二把火。”每一把火都要烧对地方,都要烧得恰到好处。可以说,任何一位皇帝手下,都会有奸佞之徒,只不过有的得势,有的不得势;有的罪恶大。有的罪恶小;有的明目张胆,有的相对隐蔽。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当权者,只要能从这种人中抓住一两个典型,严加惩处。他的威望使会树立起来。

公元1627年,朱由检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崇祯皇帝。他的前任是他的兄长明磊宗朱由校。

朱由校是个十分荒唐的主儿,他根本不理朝政,终日在宫里骑马射箭,打枪划船,而最喜欢和擅长的,还是土木工艺,既能设计,又会操作。他若是去做一个土木工程师,就不定还会有所成就,可惜派错了用场。当上了皇帝。他将朝中大权,全都交给了一个人。这个人便是残害忠良、作恶多端、臭名昭着的大奸臣魏忠贤。

崇祯皇帝上台时间,只有17岁,却深知魏忠贤之流作恶多端,天下之人恨得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他否定前任的第一把火,便决定从魂忠贤身上烧起。

可是。魏忠贤的爪牙布满朝廷,年轻的崇祯皇帝还不敢太鲁莽。入官之初,对魏忠贤很是和颜悦色,以使其安心,但却有步骤地剪除魏忠贤的羽翼。一天,他突然下令由小宦官组成的归魏忠贤掌握的宿内兵撩一律出宫到兵部领赏,可一出宫便接全部遣散。接着又强令魏忠贤的爪牙退休的退休,降职的降职;待到魏忠贤孤立时,便向他宣读了大臣举报他的“十大罪疏”,将他流放出北京发配到凤阳看守皇陵。

魏忠贤知道自己作恶多端,不会有好下场,于是,行至阜阳时,在旅店里上吊而死,他的尸体被千刀万剐,脑袋被送往故乡挂杆示众。

年轻的崇祯这一手干得实在漂亮。有谋略、有魄力,威望立刻树立起来,被天下人呼为“明主”。

将这一招使得出神入化的,非清朝的乾隆皇帝莫属。不过,这个“救世主”的美名,不是要自己显,而是留给了自己的继任者——嘉庆皇帝。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大贪官,非和珅莫属,其所聚敛的财富,“虽举全国之富无以匹敌”,和珅之所以能聚敛如此之巨的财富,无疑与乾隆素来纵容和珅有关,以致到乾隆晚期,和珅索贿,搜刮民财达到“明目张胆”的地步。上至朝廷重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和珅的行为切齿痛恨。

乾隆皇帝对和珅的敛财行动自然洞若观火,但他就是不对和珅采取任何行动,这固然有其偏爱和砷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考虑到自己来日无多,而即将继任的嘉庆又缺乏治国平天下的大智大勇,这种诛和珅的大快人心的举动,是嘉庆树威收服臣民的绝好切入点,因此,乾隆皇帝“无私”地献出了自己本该拥有的美誉。

乾隆皇帝驾崩,嘉庆一登基,就马上罗列出和珅的几十大罪状,而每一条罪状都是杀头的死罪。临死之际的和珅也不由慨叹:“我一生敛聚财富无数,在乾隆帝任上都能相安无事,哪料到栽在嘉庆的手里,乾隆帝不仅使继任者树立了千秋威名,还从我和珅手里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我自认为是聪明绝顶之人,却哪里能及得上乾隆皇帝之万一呢!”

懂得如何宽容别人

领导者不仅要对部下示以宠信,同时还要向他们显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下属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手段。俗话说:“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对那些无吴大局之事。不可同部下钱铢必较。要知道。对部下宽容大度,是制造向心效应的一种手段。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经过艰苦作战,平定了令尹斗越椒发动的叛乱之后,大摆酒宴,招待群臣,欢庆胜利,名日“太平宴”。

酒宴开始,庄王兴致很高,说:“我已六年没有击鼓欢乐了,今日平定奸臣作乱,破例大家欢乐一天,朝中文武官员,均来就宴共同畅饮。”于是,满朝文武,与庄王欢歌达旦。

夜深之后,庄王仍然兴致不减,令人点起蜡烛,继续欢乐,并要宠妾许姬前来祝酒助兴。忽然一阵大风吹过,将灯烛吹灭。这时,有一人见许姬长得美貌,加以饮酒过度,难于自控,便乘黑灯瞎火之际,仗着酒意暗中拉住了许姬的衣袖,大概想一亲芳泽吧。

许姬大惊,左手奋力挣脱后,右手顺势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许姬取缨在手,连忙告诉庄王说,刚才敬酒时,有人乘烛灭欲有不轨,现在我把他帽子的系缨抓了下来,大王快命人点蜡烛,看看是哪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干的。

谁知庄王听后,却对许姬说:“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要显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人呢?”不但不追究,反而命令左右正准备掌灯的人说:“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众卿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那我就要处罚他!”

众人一听,齐声称好,等百多人全都扯掉了系缨之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不声不响地把那个胆大妄为的人隐瞒了过去。

散席之后,许姬仍然忿忿不平地问庄王:“男女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况且我是大王您的人。您让我给诸臣敬酒,是对他们的恩典,有人竟敢当着您的面调戏我,就是对大王您的侮辱,您不但不察不问,反而替那小于打掩护,这怎么能肃上下之礼正男女之别呢?庄王笑着说,这你妇道人家就不懂了。你想想看,今天是我请百官来饮酒,大家从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带有几分醉意。酒醉出现狂态,不足为怪。我如果按照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一会损害你的名节,二会破坏酒宴欢乐气氛,三会损我一员大将。现在我对他宽大为怀,他必知恩图报,于同于家于我于他都是有利的事情啊。”许姬听了庄王的一番话,十分佩服。从此,后人就把这个宴会叫做“绝缨会”。

一个将领对自己爱妾的调戏,对于至尊无上的君主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羞辱。这在当时的社会里,绝对属于大逆不道的犯上之举。谁要是犯了这方面的罪过,不丢掉小命那才叫怪哩!可是楚庄王却能假装糊涂,原谅属下的过错,并且还设法替他打马虎眼,的确难能可贵。

七年之后,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兴兵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带百余名士卒作开路先锋。唐狡与众士卒奋力作战,以死相拼,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使后续部队兵不血刃杀到郑都,这使得庄王非常高兴,称赞说:“老将军老当益壮,进军如此迅猛,真是大长我军威风,为楚国立下大功啊!”

襄老答道:“这哪里是老臣的功劳?都是老臣副将唐狡的战功啊。”

于是,庄王下令召来唐狡,准备给他重赏,准知唐狡却答道:“为臣受大王恩赐已很多,战死亦不足回报,哪里还能受赏呢?”

庄王很奇怪,以前并没赏赐他,何以如此说呢?唐狡接着说道:“我就是‘绝缨会’上捉了许姬袖子的人,大王不处置小臣,小臣不敢不以死相报。”楚庄王感叹地说:如果当初明烛治他的罪,怎么会有今天效力杀敌的猛士啊!

无独有偶。公元199年,曹操与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方军阀袁绍相拒于官渡,袁绍拥众十万,兵精粮足,而曹操兵力只及袁绍的十分之一,又缺粮,明显处于劣势,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曹操这一次必败无疑了。曹操的部将以及留守在后方根据地许都的好多大臣,都纷纷暗中给袁绍写信,准备一旦曹操失败便归顺袁绍。

相持半年多以后,曹操采纳了谋士许攸的奇计,袭击袁绍的粮仓,一举扭转了战局,打败了袁绍。曹操在清理从袁绍军营中收缴来的文书材料时,发现了自己部下的那些信件。他连看也不看,命令立即全部烧掉,并说:“战事初起之时,袁绍兵精粮足,我自己都担心能不能自保,何况其他的人!”

这么一来,那些怀有过二心的人便全都放了心,对稳定大局起了很好的作用。

这一手的确十分高明,它将已经开始离心的势力又收拢回来。不过,没有一点气度的人是不会这么干的。

宋太宗时,有一天官拜殿前都虞侯的孔守正和另一位大臣王荣在北陪园侍奉太宗的酒宴,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就和王荣在皇帝面前争论起守边的功劳来,二人越吵越气愤,把太宗晾在一边,理也不理,完全失去了为臣应有的礼节。侍臣实在看不下去,就奏请大宗将两个人抓起来送吏部去治罪,太宗没有同意,而是让人把他们两人送回了家。第二天,二人酒醒了,想起昨天的行为,不禁害怕,一起赶到金銮殿向皇上请罪。太宗却不以为然,对昨天两个人的行为不作追究,而是说:“朕也喝醉了,记不得这些事了。”

宋太宗托辞说自己也喝醉了,对两位臣属对自己的冒犯不加追查,既没有丢失朝廷的面子,而又让两位大臣警觉自己的言行,这是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小为呢?

谦逊随和谨言慎行

有人说,谦逊是一切美德中最基本也是最高尚的品质。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能耐,太高明,就会有失谦逊之道。平易之美。作为一个欲成就大业的领导者,除了要虚怀若谷之外,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必须十分慎重。在说话的时候讲究平易、和善。多一些关爱、谦虚和随和,少一些教训、责难和讥讽。

从前,当周公的儿子伯禽受封为鲁国国王时,周公曾告诫他:“我身为宰相,碰到有人来访时,即使是正在进餐也得赶紧中断,尽量不要对客人太失礼。尽管如此,仍然担心有不周到的地方,或是疏忽了优秀的人才。现在你到鲁国去,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也绝不能有任何骄傲失礼的地方。”这种谦虚的态度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十分重要。

有一次,唐太宗告诉众臣:“有人说当了皇帝就可以得到最崇高的地位,没有任何畏惧。事实上,我却是常怀着畏惧之心,倾听臣下的批评与建议,一向以谦虚的态度处理政事。倘若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就不肯谦恭而以自大的态度来对待臣下,那么一旦行事偏离正道时,恐怕就再没有能够指正过失的人了。”

“当我想说一句话,做一件事的时候,必定先想一想如此来是否顺了天意?同时也要自问有没有违反了臣民的意向。为什么呢?因为天子是那样高高在上,对底下的事一目了然,而臣民们对君主的一举一动十分注意,所以我不仅要以谦虚的态度待人,更要时时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顺应天意与民心。”

旁边的魏征接着说:“古人说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好的开始并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束。但愿陛下常怀畏惧之心,畏惧上天及人民,且谦虚待人,严格地自我反省,如此一来,吾国必能长保社稷,而无倾覆之虞了。”

谦虚的态度,也是唐太宗受后世景仰的原因之一。唐太宗说过:“与人交谈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使是一般百姓,在与人交谈时若稍微得罪对方,对方因而牢记在心,便会遭到报复。更何况是万乘国君,在和臣下交谈时绝不容许有一点失言。因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失言,也有可能导致极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庶民的失言所万万及不上的,我心中一直牢记着这一点。”他还说:“昔日,隋炀帝第一次进入甘泉宫时,对宫中的庭园十分中意,但是认为有一美中不足之处,即庭园中看不到萤火虫。于是隋炀帝下令捉一些萤火虫来代替灯火。负责的官吏赶紧动员数千人去捕捉萤火虫,最后捕捉了五百车的萤火虫。连这样的一件小事都能演变到这种田地,又何况是天下大事,更不知道要受到多大的影响呢。为人君主的又怎能不谨言慎行呢?”

要保持谦逊随和,就要时时处处注意不让下属感到和你之间有距离感,这就要求你要做到态度谦虚,真诚恳切。

林肯总统喜欢走出办公室,到民众中去。而他在白宫的办公室,门总是开着,任何人想进来谈谈都受欢迎,他不管多忙也要接见来访者。

林肯总统不愿意在他和民众之间拉开距离。这使保卫工作颇不好做。他也常抱怨那些忠心地执行职责的护卫人员:“让民众知道我不怕到他们当中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他先这样说,接着就开始躲避他的卫兵或命令他们回到陆军部去。他不愿意成为白宫办公室的囚徒。他保持着最高行政官所不寻常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