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手腕:进退自如的领导兵法
27987800000029

第29章 做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2)

1861年,林肯在白宫外面度过的时间要比在白宫多。他常常不顾总统礼节,在内阁部长正在主持会议时闯进去。他不愿坐在白宫,当他无法从白宫脱身时,他打开白宫办公室的门,让政府官员、商人、普通市民们沿着行政管邸的围墙排着队去见他。林肯很少拒绝人,甚至对有的人还鼓励他们来访。1863年,林肯在给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公民的信中说:“对来见我的人们我一般不拒绝他们;如果你来的话,我也许会见你的。”

他曾说:“告诉你,我把这种接见叫做我的‘民意俗’——因为我很少有时间去读报纸,所以用这种方法搜集民意;虽然民众意见并不是时时处处令人愉快,但总的来说,其效果还是具有新意、令人鼓舞的。”

林肯还说:“民意俗”,缩短了他与下属与人民的距离,加深了彼此的感情,激发了人民参与国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民利国。”

信守承诺言出必践

人在世间,诚信尤为重要。欺诈之徒。时间长了,人们认清了他的本来面目,就会鄙视他。蔑视他,远离他。一个人要讲信用。国家的统治者要对人民讲信用,没有信用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古来成大事音,大多是重诚信。有法度的大智大仁者。

据《鲁论》上面记载,子贡曾经询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队强盛人民相信你,就行了。”又问实在不得已要舍弃其一,这三者哪个可以去掉。于是孔子回答他,“先说舍弃军队,再说舍弃粮食”,又道:“自古虽人人都要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赖,就不能立国。”就是说,百姓靠粮食生存为根本,没有粮食就会死。但自古以来谁又能免于死,况且人是万物的灵魂,如果没有信用来守护自己,即使活着又怎么立身呢?

人们都喜欢守约准时的人,尤其喜欢信守承诺的领导者,守约体现了领导者的工作作风和人格,因此不可随便失约。

战国时期,魏文侯出去狩猎,回来时与狩猎的官员约好下一次狩猎的时间。

不料,到了约定的那一天,一大早就风雨交加,使狩猎无法进行,只好取消,文侯准备动身去告诉狩猎的官员。

臣下惊讶地劝阻道:“狩猎场的官员总知道这种天气不能打猎吧,不必通知了。”

“话是没有错,但不能实现约定要跟别人解释。”文侯说。

“既然这样,何不派个臣下去传达呢?”

“但是日子是我定的,应该由我实现约定,所以我得亲自去解释。”

文侯说完便走进雨中。

自此之后,文侯一言既出,臣下便坚信不疑,威信日益提高。以至有一次文侯与一臣下在喝酒时开玩笑道:“此君帽子不可不高。”那位臣子第二天便戴了一顶高帽子去见文侯。文侯嬉笑道:“你本不戴高帽,为何要戴高帽,不是自己给自己戴高帽吗?”

那位臣子只得一笑了之。

地位高了,往往容易为所欲为,不把部下放在眼里,是当领导的大忌。

凡是与部下约定了的事一定要兑现,若因客观情况不能兑现,就得通知被约的部下,最好是亲自通知,这样才能使下属觉得被尊重,进而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左传》记载,晋文公时,晋军围攻原这个地方,在围攻之前,晋文公让军队准备三天的粮食,并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就要退兵。”

三天过去了,原的守军仍不投降,晋文公便命令撤退。这时,从城中逃出来的人说:“城里的人再过一天就要投降了。”

晋文公旁边的人也劝说道:“我们再坚持一大吧!”

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的财富,是保护百姓的法宝。得到了原而失去了信,我们以后还能向百姓承诺什么呢?我可不愿做这种得不偿失的蠢事。”

晋军退兵后,原的守军和百姓便纷纷议论道:“文公是这样讲究信义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投降呢?”于是大开城门,向晋军投降。

晋文公凭着信义,获得了不战而胜的战果。

三国时代,孔明在祁山布阵与魏军作战。长期的拉锯战,使士兵疲惫不堪,孔明为了休养兵力,安排每次把五分之一的士兵送返国内。

战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将领为兵力不足而感到不安,便向孔明进言说:“魏军的兵力远远超过我们的估计,以现在的兵力来看,恐怕难以获胜,恳请将这次返乡的士兵延缓一个月遣送,以确保兵力。”孔明说:“我率军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凡是与部下约好的事情必定要遵守。”

于是,依然如期遣返。士兵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自动返回战场,英勇作战,结果大败敌军。

在这次战争中,孔明凭着信义,唤起了士兵的勇气和斗志,取得了胜利。

坦率“露丑”胜过巧妙掩饰

人的心理通常都是隐恶扬善的。所以他们会想尽办法掩饰自己的“恶”,宣扬自己的“善”。其实,在管理活动中,假若你能将自己的缺点坦率地表示出来,往往更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完人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有少许小缺点的人,反而给人的感觉是“无碍大局”,这样的人往往更能获得别人的信赖。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将自己的错误刻于金石,传诸来世的事例,是极罕见的。我国着名历史文化古城——曲阜的古泮池边上却有一块清代乾隆皇帝亲手书写的“检讨”碑。

古泮池,位于曲阜城南隅;泮即“半”字,因水池是半圆形,故称为泮池。相传古鲁国时在此处设立学宫,称为泮宫。后为孔子教授学生时的课余游憩场所。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在此处立这样一块碑呢?

原来,乾隆在其执政期间,曾九次来到曲阜。在这里留下了大量诗文。公元1756年他第二次来曲阜时,在古泮池的北岸又为他新建了一座“行宫”。当年的古泮池的景致是很美的,乾隆朝圣礼毕,来到行宫,面对眼前的宜人景色,诗兴油然而发,随口吟道:“千年古柏城头绿,过雨春花水面红。”吟完似觉余意未尽。这时他突然想起有一本书上称今天的曲阜城为“新城”,并记得这城是明代时由东郊“旧城”迁来这里新建的。他寻思这里既是新城,左泮池属鲁国遗迹,理当在旧城才是,新城中怎么会也有古泮池呢?这大概是人们以讹传讹的结果。想到这里,他提笔又写下了“十里东郊旧鲁城,新城安得泮池名”的句子。乾隆此次来曲阜所写的诗,当年全部被刻成石碑,立于古泮池旁。

其实,乾隆认为古泮池在东郊旧城是闹错了。因为曲阜古城本在此处。宋代时因保存古庙等遗迹。大中祥符年间、将城从今址移到城东十多里的地方重建新城。改名为仙源县。明代因仙源县遭受兵燹,又把城迁回原址。经过这样一个来回的搬迁、古泮池的位置没有变动,仍在鲁国的“泮水”旧所。

当时,乾隆对于自己的判断,并非没有怀疑,但因为几次来曲阜时间很紧,没有机会进行仔细的考证,自然也没能改正诗中的失误。一直到公元1762年,他第四次来曲阜,经过广泛查阅史籍,才发现了自己的错误,终于弄清了“今之曲阜县治、实即鲁城也。”古泮池正在此处。这时,他深为自己前诗中轻率下结论的做法而后悔。怀着内疚的心情,他又写下了第三篇《驻跸古泮池》,诗中说:“此地非常地,新城即故城,馆仍今日驻,池是故时清。”写完之后掩卷沉思。他想这次诗笔失误的出现,主要是自己读书不认真仔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就下结论的结果。为了告诫自己让后人不要再蹈这样的覆辙,决定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件事写出来,刻之金石,以示来者。于是他便提笔题写了这篇有名的《古泮池证疑》碑。文中在叙述了以上事情发展过程之后,写道,“甚矣,读书之忌粗疏浮过、不沉潜深造、博综详考,执一为是,譬为禾者鲁莽耕而鲁莽获,确乎其弗可也。”

作为“九五之尊”的封建帝王,尚能坦承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普通企业领导,又有什么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失误呢?更何况乾隆此举并不见得有损自己的形象,即使稍有损伤,但和取信于臣民比起来,哪个更重要呢?

三木武吉曾经是日本很有名的政治家。二次大战后第一次竞选时,他曾到备川县的高松布去讲演。当他讲到“战后的日本怎样才能马上恢复建设”时,突然,听众席中传来一个妇女的喊声:“喂,三木武吉,你不是娶了六个老婆吗?像你这样的人怎么能搞好日本呢?”

三木武吉听后没有惊慌,他镇静自如地回答道:“这位女士,确实如此,我年轻时是个享乐主义者,娶了好几房妻子,而且战争中也常带着她们东躲西藏地避难,这可以说是男人的劣根性。但现在,她们都已经人老珠黄,不中用了。如果我把她们抛弃了,今后谁来养活她们呢?还有一些你说得不正确,是七个,不是六个。”听了他的回答,全场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选举的结果是三木武吉以高票当选。这里,三木武吉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错误,赢得他人的同情获得成功。

尽忠职守清新寡欲

东汉马融。字季长,先后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等职。他在总结为人处事、居官从政之道时说:“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则正俗,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

在马融看来,做官先做人,只有做到了“清”、“平”、“明”,且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称得上是一位好官,也才能管理好民众,治理好属地。

南宋吕本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官至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其在《官箴》一书中开宗明义:“当官三法,唯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意思是说从政务必清正廉洁,为人切记审慎三思,办差始终勤勉尽职。他认为唯有“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清朝牛运震,曾任甘肃秦安知县。虽为七品小史,但他在与友人书信往来中也曾谈到为官三字诀。牛运震总结的三字诀就是:“俭”、“简”、“检”。

他认为大凡能做到此三字者,即为好官,因为俭而不贪能行善政,简而不繁方不扰民,检而不纵可控制自己的言行。

第五伦是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成阳东北)人。建武二十七年,第五伦被举为孝廉,补任淮阳国的医工长,随同淮阳王到他的封国。光武帝召见他,深感他与众不同。建武二十九年,随从淮阳王至京城,与其他官属一同被接见,光武帝向他询问政事,第五伦趁机对奏为政之道,光武帝非常高兴。

第二天,又特地召见他入宫,和他一直淡到天黑。光武帝和第五伦开玩笑说:“听说爱卿曾殴打岳父,不让兄长和你一起吃饭,有这种事吗?”第五伦回答说:“臣三次娶妻都没有父亲。少年时曾遭饥荒之苦,实在不敢随便请人吃饭。”光武帝大笑。第五伦出京,有诏令任命他为扶夷县长,还没有到任,又追任为会稽太守。他虽然身为二千石一级的官员,仍然亲自锄草喂马,妻子下炊做饭。所得到俸禄,也只留下一个月的口粮,其余的都低价卖给贫苦百姓。

会稽地区风俗,多滥设祀庙,喜欢占卜。民众常常杀牛祭神,百姓的财户因此困乏,那些自己食用牛肉而祭祀的人,发病将死时,先作出牛鸣,先后几任郡长官都不敢禁止杀牛祭祀的作法。第五伦到任以后,给各属县发布文书,晓谕百姓,凡是巫祝有依托鬼神以诈术恐吓愚昧百姓者,都要捉拿问罪。胡乱杀牛的人,官吏都必须给予处罚。民众开始时都很恐惧,有的巫祝胡言乱语地加以诅咒,第五伦却追查得更紧,以后便逐渐绝灭了,百姓得以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