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忻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科长
山西省建材行业先进工作者 ****旺
我与****旺见面纯属偶然,那是一次在饭桌上的交谈。
那顿饭,其实只有我是局外人。一桌饭全是山西省建材行业的是各方人士,有政府官员,有企业领导,来自山西省内各地,我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进入的。巧就巧在****旺坐在我的身旁。吃饭开始了,我才知道他是忻州市经济委员会的科长,而且主要的职责是,他在管理着忻州市建材行业的相关工作。换句话说,他是在管理着忻州市建材行业的所有水泥厂。在他身旁坐着的,是忻州市定襄县一家水泥厂的厂长。那天,他喝了不少酒,看来他的酒量是很大的。可以说,他对桌上所有人的碰杯、敬酒是来者不拒,来多少喝多少,一看就是血气方刚的汉子,他的年龄已过不惑之年。
****旺,一米七以上的个头,身材挺拔,长期养成了一种军人的身姿与风范。他是方脸盘,紫铜色的面孔,满带风霜的脸,佐证了他长年累月在忻州乡间走动所留下的印记。他的眼神敏锐,含而不露,常常是处于一种思索状。他说话不多,但语气缓和、不紧不慢,是一种有过各种生活经历的人才会养成的那种气质,让人感到他的成熟和才学。他谈吐不凡,但又是谦谦君子的那种风度与姿态。在与他的交谈中,感到了他长年积累的专业知识与经验,那真是丰富的宝藏啊,难怪他能成为忻州市水泥行业的专家和权威。
经过那次接触我才知道,他是山西省建材行业协会忻州分会的会长,重任在肩啊!
一个放牛娃出身的农村人
****旺是和我一起来到保德县县水泥有限公司的。
一路上,他讲开了他的人生经历。他说他是放羊娃出身的农民。放过羊,也放过牛,还赶过大车,曾经是个很好的车把式。
他的老家在忻州奇村,那是忻州市的郊区,也是有名的大村,曾经是国内很有名气的村庄。当年,曾经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村里的著名人物,就是曾经享誉全国的奇村民兵营营长王银娥。这个王银娥,作为女性,后来成为了山西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王银娥,当年作为奇村乡党委书记、奇村村党支部书记,给****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旺也受到了奇村政治气候的影响而走进军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的一名军人。他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直到现在,他已经是54岁的年纪,但他的经历绝对不平凡。
在他幼年的时候,那是**********的年代。在他的记忆中,当年他作为车把式,那是一种在村里让人羡慕的好差事。那时的农村,交通条件极差,他能赶上大车走南闯北,为村里跑运输,那当然是一件肥差了。那是他从初级中学毕业后的事了。他自己说:
“我那时的甩鞭子水平挺高,别人指挥一只手甩鞭,我是左右手都会,指哪打哪。鞭子一甩啊,那响声,响得震天动地。那种清脆、那种震撼力,让山岳为之兴奋,让大地也为之动容”。就是那个历史时期,在他还是上小学的年代,每到小学放暑假时,他就赶着牛羊出了村,走向野外,那是极为广阔的天地,一个月的时间,他在村外郊野大地上游荡。在山野里放牧,那是一种绝对自由人的生活,甚至是超自由人的生活。一个人带着一群牛羊,不停地走,不停地闯,那种空间,那种空气,那种感觉,自然让他终身难忘。大自然,大田野、大山坳、大野外,成了他人生的又一个大课堂,大世界成了他的家。黄土地、青草坡,成了他的游乐场。他游荡在空旷的世外桃源,行走在别人不曾走过的黄土地上,那是他非常值得回忆的一段历史。自由、兴奋,甚至是骄傲,也是一般人不曾有过的、很难有的一段历史,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地方。到现在他说起来还是津津乐道,有滋有味。他说:
“我这一生最值得回忆的就是在那放羊、放牛的日子里,那是一种最原始、最豪放、最舒心、最有诱惑力和震撼力的年代。成天在原野上奔跑,在原野上大喊大叫,天为被、地当床,开心极了,舒心极了……”
就在他少年时代,也是他最年轻的时候,也正是**********最叫劲的时候,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开始了,北京插队知青来到了中国大地的好多农村里,他的家乡忻州市郊区的奇村,也毫无例外地走进了许多北京知青。当时,落户在忻州奇村的知青就有近50人。奇村是个大村,这50来个人在村里并没有显得很多很多。
那是个上山下乡热得沸腾的年代,在****旺的家里,也住上了北京知青,而且是一位大人物的子女,这是他后来才知道的,******的小儿子******。那时的他,自然对邓家公子充满了好奇与崇敬,首先是,北京人就让他敬畏三分。北京市是首都啊!那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啊!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啊!对于北京来的人,那自然是让他有许多神秘感,何况是邓家公子住在他家院子里啊!他说在他参军后还曾与******保持着极为松散的联系。那是一种平常而且是淡淡的交往,是房东的儿子与房客之间的交往。他从来没有找过******,也没有让邓家公子帮过他什么忙,也想不到去找******帮他的什么忙。他的参军纯属是自我的一种努力。而且,在那个年代,当兵根本用不着什么人帮忙,只要在村里表现好,大队干部推荐,条件符合就好办。他在报名后,就很快顺利地参军了,而且来到了北京卫戍区部队,从农民到军人,那可是人生中的一种飞跃,那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
其实,村里的干部一直都很喜欢他,他是个在村里从小长大的男人,也是大人们看着他从光屁股开始长大的男人,村干部们一直很赏识他。所以他能放羊、赶大车,那是村里干部们对他的信任和放心。那时的牛、羊,是集体的财富,而大车也是村里唯一的交通运载工具。他能执鞭大车,成为车倌,在村里那也是非同寻常啊!在那个年代,那也是让人们嘴馋眼红的好差事啊!
到军队服役,本来就是他的人生追求,尤其是在中国的“****”期间,军人是让小伙子们羡慕得望眼欲穿的职业,但是,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在军队他又如鱼得水,受到了军队基层领导的重视、重用。他在短短的几年内,从战士到班长,从班长到排级干部,曾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了三等功。然后走进军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而且他很快成长为陆军连队的副指导员。
但是,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又面临着一个新的人生转折点。
那是在他担任副指导员以后的不久,在他婚后的日子里,由于他的第一个孩子降临人世间。妻子生下孩子,家里竟然没有人照料。妻子要上班,家里没人管,孩子没人照顾,家里没人能帮上忙。当时他家里真的困难极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求人求不上,找人帮帮不上,他前思后想,左顾右盼,毫无办法,他才在万般无奈中,在他极为痛苦的抉择中,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向领导提出了退出现役的要求。那是他一生中最为痛苦的时刻,他很艰难地做出了这个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离开了不曾想过要离开的军队,回到了地方,回到了家乡,成为忻州行署建材局的一名公务员,一直到现在。他在无奈中离开他所热爱的军队,这种无奈,是可想而知的。至此,这件事也就成为了他一生中的最大遗憾与痛苦。但他别无选择,也无法选择,根本没有他选择的余地。
在公务员岗位上的不平凡经历
****旺从军队转业到地方,翻开了他人生里程中新的一页,开始了他新的生活。他正式成为了山西省忻州市政府官员阶层里的一员。从他一开始来到忻州市建材局,长年累月地与建筑材料行业打起了交道,这种交道一打就是20多年,他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从他上任的那时起,就开始了新的工作生涯、学习生涯,那是他在从头学起啊!最早,他在忻州市建材局办公室做文秘工作,这个差事对于他,那是一件苦差事、难差事、很少人能干下来的差事。有着初中学历的他,尽管在军队里文化素养有所提高,而且在人生道路上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但他的文化知识并不是很高的,那毕竟不是做文字工作的地方。来到地方,他开始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地学习和深造,开始了新的征程。他自费报名北京函授大学,坚持数年的学习,六门经济管理专业考试成绩均达到90分以上,获取了大专学历、文凭。与此同时,他把新的岗位作为课堂,他把他周围的人当做老师,边工作边学习,边观察边心领神会。知识在于积累,他是有心人,在不长时间内,他提高得很快。他掌握了许多有关建材行业的业务知识、与建材行业相关的行业链内的学问。同时,他也积累了许多专业知识,提高了写作水平,成为当时忻州市建材局的业务骨干和写作骨干,经常担任着建材行业的中心工作调研任务。由于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忻州市建材行业里逐渐成为了行家里手。
在这期间,他曾经下过乡,到过农村,去过企业,当过厂长。在农村,他当过政府派出的农村扶贫工作队长。在机关,他是科长,是生产调度。该做的事他都做过了,他于是成为了一个有着各种经历的“全人”。人们说人无“全人”,我这里当然也是相对而言。把他说成全人,那是在这个行业里面而言,不能超越一切地去说。从农村到城市,农村的活计他什么都干过,什么都会做,在城市里的建材行业中,他是响当当的“万金油”,也是全能。无所不包,无所不会,但他最精通的还是水泥行业。当地人称他为专家,省建材行业里的人也称他为专家。忻州市的30家水泥厂,大家有事就找他,没事也想让他过去看看。在忻州水泥行业里传着一句话,“有困难,找会长”,这会长指的就是他。每当水泥生产遇到各种难题时,他就成为了企业的救星。他管得了大事,也能管得了小事,一切全在他的视野之中。每个企业的现状、发展方向全挂在他心上。但有一条,他的帮忙是义务的,不收取任何费用的,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尤其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大潮中,这种义务扶贫、帮困的人是少之又少了啊!于是,他的行为感动了当地的多家建材行业,他的行为,成为了人们谈论的话题,他的所作所为由此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赞美。来自企业的评价很多,有人说,像他这样工作的人太少了!有人说,这真是凤毛麟角啊!更多的实则是说,好人,好人啊!于是,他既是实实在在的一名专家,又是脚踏实地的一名劳动者、工作者、勤奋者、创业者。
他现在真的成为了忻州市境内屈指可数的水泥行业专家、行业救星、行业医生,人们都这样说。但他又是真正的、一丝不苟的国家公务员,是忻州市经济委员会的一名科长,也是山西省建材工业协会副会长、忻州分会的会长,他肩上的担子很重啊!
他像一棵不知疲倦的劲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广袤的沧海桑田中,忠实地坚守着阵地,顽强地迎接着年复一年的风风雨雨,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尽情地绽放着自身的风采和释放着自身的热量。
下乡为民寻水源
****旺,曾经作为忻州市下乡农村扶贫工作队长来到了五台县东雷乡小王村进驻。这是个500多口人的小村庄,他们刚下到这个村庄时,首先遇到的是这个村子里多少年来面临着的吃水难问题。平时,村里的乡亲们要挑着水桶走到近二里地的斜坡下面去,一担水挑回来,走在路上的时间需要一个多小时。他们的先人,就是这个小村庄的农民们,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长年累月就是这样靠挑水吃生存下来的。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想着解决吃水的困难,但是村里穷,穷到没有钱能把水引上村里的高坡上来,这是村里人最要命的困难了,整整熬了有几百年之久吧!
这是一个在五台县境内极为贫困的村庄,五台县本身也是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多少年来,他们就一直在想着摆脱贫困。这五台县内的一个小村庄,祖祖辈辈,就因为这样一个吃水引水的资金困扰着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时任小王村扶贫工作队长的****旺进来到了村里。****旺看到,村里的一名老年残疾人,是当年阎锡山晋绥军里的士兵,一个人生存,腿部有受伤后留下的残疾,一条腿是用木头做的假腿。这样一个人,独身生存,没人管他,每人帮他。他去挑一担水是要费好大劲的,他一拐一拐地下到坡底,再一拐一拐地挑着水走上来……那情景,自然是让人看着心酸的,那是为了生存在出力啊!卖命啊!就拿一个村里的壮劳力说,每天早晨起来去挑水,两个半小时也只能挑回两担水,这吃水有多难啊!不仅是村里人吃水困难,这当然是生存的大前提。而且,还波及到村里的生产发展,影响到农业、林业、副业、养殖业的发展,种菜、种树都受到了影响。本来是富水区的小王村,由于村里人居住的地方地势高出一大块,导致了村里人的吃水难。
其实,这个村里的吃水难,已经不是新鲜事,是村里从祖先开始,一代又一代遗留下来的欠账,是村里人一直在议论着的问题,可是这么多年了,自己解决不了,别人也没有帮着解决。吃水难,吃水难,一直等到****旺的到来。
****旺到了小王村,看着村民们的吃水困境,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扶贫工作队“扶贫”就是要从最困难的地方下手,他下定了决心,和工作队员们商量着如何改变村里吃水的现状。
****旺到村里后,开始走到人们去挑水的坡下河边去感受,去了解,去调查。他走过那弯弯曲曲的近两里地的路程,他勘查水源,看地形,看走向,考虑着如何引水上山的管道线路,考虑着如何能省力、省工、省钱。他又攀登到山坡的高处,寻找着建造蓄水池的合适位置,找着高地,考虑着如何下手,如何着手。一次又一次的勘查,一次又一次地组织村民开会,统一思想,组织村里人破土、挖沟……终于拉开了小王村引水解困工程的序幕。
在整个解决小王村饮水工程中,最难解决的是资金问题。****旺为此动开了脑筋,他在反复思考着。他匡算了一下,整个修渠铺设管道,并用抽水机把水引上来,一共需要资金约7万元,但是村里作为集体经济当时连100元也拿不出来。为了解决村里吃水问题的资金缺口,****旺和村里的干部一起跑到了当时的忻州市水利局、林业局争取支持。那可是左一回、右一回地跑啊,左一回右一回地找啊,无数次地登门,为解决村里人的吃水难,他的行动,感动了市水利局、财政局的领导,以解决吃水工程为由,市财政部门、水利部门以“人畜吃水工程”解决了3万元的资金。市水利局又批给了两万元,以库存的供水管道作为实物相抵,这就给小王村解决供水工程提供了极大的资金支持和帮助,使解决小王村吃水难有了希望。
但是,仍然有两万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尽快落实,****旺和村干部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找出路。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旺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硬着头皮从忻州地区南白水泥厂要来了价值6000元的水泥,解决了施工中所需的水泥等建筑材料。这当然是无偿的,算是友好支援吧,也算作是捐赠吧,还算是济贫吧!
他们在村里的坡下接近河滩的地方开辟出一大片园地,用以种植蔬菜,当时,这一行动作为小王村农业科普推广项目受到了市农业部门的表扬。
他们辟地用以解决村民的吃菜问题,这也是这个小山村应该解决的问题之一。当时的村里人,冬天吃土豆当菜,夏天是腌酸菜,一年四季不种蔬菜。没有水咋种菜啊!
市里为了表彰小王村的这种做法,在小王村还召开了推广现场会,表彰了村里的先进做法。让别的村学习和效仿。
就在这片河滩地上,他们在经过市林业部门的批准后,砍掉了一大批林木,这些林木已经是多年长不成材的“小老树”,然后出售这批林木所得的9000多元款项,用来解决村里引水工程出现的两万元资金缺口。施工期间的劳动力,全部由村里人义务劳动解决。全村齐动员,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河滩造地解决村里人的吃菜难,用砍掉小老树售出的款项解决了村里的引水工程资金缺口,又用全村人的劳动完成了这项工程,这真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事情终于办成了,于是成为当地人的一段佳话、美谈。
为了方便村里人吃水,****旺科学安排,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置了五处供水点,让村里人就近取水。
在通水的那一天,村里人齐聚在各个供水点前,村里锣鼓齐鸣,人们兴高采烈,庆祝这一来之不易的自来水工程的胜利完工。村里头发花白的老人们望着这流淌着的、白花花的、喷涌出来的自来水,热泪盈眶,口里喃喃着说:
“这是救命水啊!这是共产党送来的甘露啊!我活了这么六七十年,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啊!”
村里人沸腾了,这成了这个村庄历史上最热闹的一天,成为了这个村庄的盛大节日。人们欢呼雀跃,庆祝着这迟来的一天。
千百年以来,这是头一次把水引到村里,人们喝着这清凉的自来水,心里甜滋滋的,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人们都在感谢共产党派来的扶贫工作队,都在感谢工作队的****旺队长,那真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是村子里数百年来最隆重的节日,比过春节还要热闹。****旺率领的扶贫工作队实实在在地为村里办了一件实事,办了一件大事,让后人永远铭记着,深深地写在了小王村人们的心里,写在小王村的村史上……
****旺面对着村里人的赞扬,他觉得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也是早应该做的事。他觉着给村里人办的事情太少了,应该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做一些,做得越多越好。他说:
“我们就是为着给老百姓办事才来的,来了就要给老百姓办实事,这是我们的本分,也是党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办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把好事一直办下去。”
****旺在住村里期间,不仅自带理发工具为村里人义务理发,而且还为全村1-5年级的学生代讲音乐课和体育课,学校的李秀英老师说:
“张队长讲课学生们爱听,连老师们也愿意一块听,一块学。”
村里的一个50多岁的光棍汉“三娃子”对****旺说:
“你来了像个么嬷(妈)了,你走了,我么就没嬷了。”
村党支部书记李自成、村长李魁对****旺说:
“老张啊!没有你牵头努力,咱小王村不知何时才能解决这吃水难的事啊!咋代表全村谢谢你呀!”
****旺率领的扶贫工作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里人的赞扬,工作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当地人民造福,解决了千百年以来难以解决的难题。为民所想,为民所急,为民所用,成为在他担任扶贫工作队长期间的一项政绩工程,流芳于后世。
忻州壁纸厂的张厂长
****旺经历丰富,在他担任忻州市建材局科长的期间,有一段被派往忻州市下属的壁纸厂出任代理厂长。
那是壁纸厂最难干的时刻,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局里选定了他,他被派往忻州市壁纸厂任职。这家壁纸厂是国家投资2700万人民币新建成的,是80年代引进的最新的一条生产线,属于新产品系列。但是,可怕的是,生产出东西来就是卖不出去,就是没有市场,而且设备本身存在着前后不配套的缺陷。可以想见,那时的建厂有着极大的盲目性,在没有对市场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调查的情况下,就一哄而起建起了工厂,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没有销路的企业如何能生存呢?
当时这家壁纸厂有400多名职工,那是400多张嘴啊!长着嘴要说话啊,要吃饭啊,要活啊!当年,那还是一家响当当的、正牌的国营工厂啊!
“那时我正在五台县扶贫工作队下乡,局里把我抽回来,限我在7天内到任,时间是那么仓促,没来得及考虑,就强行把我派到了厂里,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那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啊!”
****旺感慨地说。
他在壁纸厂待了半年多。这是一段极为特殊的经历,伴着他度过了这一次极为特殊的时期。当时,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掉,资金周转不过来,生产没原料,设备无配件,技术不过关。唯一的资金来源,是靠用塑料地板砖出售的款项,就这样支撑着,那是确确实实的非常艰难,非常艰难。
“一天的销售收入都不足300元人民币,一个400人的工厂,咋能支撑下去啊!”
****旺感慨地回忆道。
为了维持厂里的正常运转,为了保持职工队伍的安定,****旺在担任厂长期间,从银行贷回了40万元的资金,解决了拖欠职工的工资,二是处理了一些废、旧汽车和废品壁纸,用以解决厂里的急需,就这样,维持着这家工厂的安定。
这一段时间实在是太累了。我感到身心疲惫,心力交瘁,那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身体实在顶不下来了,只好退出,回到了局里。
“最后也没有在我的手里挽回这家壁纸厂的生命。我感到自己太无能了,厂里的职工们都是好样的,他们对我充满留恋和惋惜。我对我的退出感到了一种羞愧,一种内疚,一直伴着我这一生。”
****旺说着话陷入了一种沉思,他的眉头紧锁着……
我感觉得到,老张确实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他毫不隐瞒自己的失败,他不为自己的失败涂抹什么。那家工厂的现实,当然也是当时的人力所不能为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从根本上说,建这家壁纸厂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主管部门对市场的调研和考察不到位,对市场销路也没有相应的预测和调查,自然是在一个不应该建厂的时候和不该建厂地方建了个不应该建的工厂。这哪会不失败的?这不是哪一个人的能力所能挽回的败局。
感叹之余,自然有发人深省的感悟了。这一段历史,让****旺深深地铭刻在心,永远永远地不会忘记了。同时,也让****旺感受到了从失败的低谷中站起来的心路历程。也为他亲身感受和积累了管理企业的经验。为他以后指导建材行业的管理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正如他所说,一个车把式,如果没有翻车的经历,不能算把式,只有经历过翻车的惊险,才能产生紧急救治残局的办法,积累经验,预防翻车,才能算得上好把式。
我们走进黄河岸边的水泥厂
我们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回来,进入到忻州市所辖的河曲县境内,刚刚过了黄河大桥不久,****旺突然提出让我们看一眼黄河岸边的一家水泥厂,他说会让我们大开眼界的。
汽车沿着黄河边走着,这一带的黄河是与内蒙古接壤的,河对岸是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的地界,河曲县与准格尔旗相邻;保德县是与陕西省府谷县为邻,也是隔着同一条黄河。黄河对岸是府谷,过了大桥就是保德,仅一桥之隔。黄河弯弯曲曲地流转在黄土高原上的黄河主河道内,黄河水在静静地流淌着。
冬天将至,眼前的黄河水并不是那么浑浊。水在流,车也在流,我们沿着黄河边的公路行走,在越过了黄河上的中心岛、著名的旅游景点娘娘滩不久,也就是快进入河曲县城的时候,在黄河边上我们看到了完全罩在了灰色浓雾中的企业——黄河边的水泥厂,老张说:
“把车拐进去吧,让你们看看这家水泥厂。”
于是我们走进了这家水泥企业。
这是一家立窑水泥厂,它这厂区的所有色调是一样的,那就是灰色,也就是水泥的本来颜色。这种色调笼盖了整个厂房、车间、办公区。清一色的灰颜色,一种陈旧,一种灰暗,一种老化的感觉从里面尽情地幅射出来。一看便知道,这是一家老掉牙的水泥厂,但它还在不停地生产着,厂里机器的轰鸣声依然震耳。
我们先是走进了厂区里办公的院落,这里是很破旧的、无法再破旧的窑洞房,那大约是50年代的建筑物,已经破败不堪,已经陈旧不堪。他那房顶上长满着荒草,草是那样蓬蓬松松,荒芜而且无规则。院子里,堆满了废旧家具、物什,院里破败的门框上挂着残破的棉布门帘,有的是在敞开着,里面没有灯光,看上去是黑咕隆咚,只在院内转角处看到两名工人在修什么东西,院子里真的非常萧条……我们感觉着这世界好像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回到了那逝去的年代。
走进办公室,办公室没人,只好开车奔向厂区。
从办公区出来,走向厂区,就是向上面弯转着攀登了一个大坡,转了一个大弯。在这里看黄河,黄河就在脚下,黄河水依然在静静地流淌着。
依然是灰蒙蒙的色调,依然是机器的轰鸣声。我和****旺走进院里,还有保德县水泥有限公司的翟智山总经理,一行三人。****旺说,我不暴露你们的身份,让你们开开眼。我们当然认可了,那是一种猎奇心理。
正走着,迎面过来一名中年男子,与****旺握手、问好。我们跟着走进了厂区的立窑烧制车间。
那里有几个看火工站在炉前,在眼睁睁地盯着熊熊燃烧的炉火,炉火上面撒满了水泥生料,火焰在喷射着,冒着红色的火焰,这是机立窑水泥煅烧窑。生料底下的火焰就是要把生料烧熟,直至成为熟料,然后再加入其他原料,磨成水泥粉状,然后包装出售,这就是最直观的水泥生产全过程。
我在这里直观了水泥生产的最原始的操作过程,那是一目了然,最清楚不过了。看火工们,看来与****旺都非常熟悉,他们在谈论着这里的水泥生产现状,看来工人们很急于要****旺对他们说些什么。他们在交谈着,我们在观察着,我感觉很新鲜,我去过一些现代化的水泥生产厂家,在那里却看不到这样直观的水泥生产过程,这次,真使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我去年以来曾经去过最少有四个以上的中型水泥生产厂家,那些厂家的生产环境都很现代化,而且环境被治理得很好,有着花园一般的感觉,那是现代文明、环境保护的成果,让人感到舒心悦目。那些厂里的立窑生产线或是回转窑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都是在外表涂着天蓝色的颜料,与蓝天相映衬,非常醒目,也非常干净,没有那么多粉尘外溢,在那里体现着现代化的文明生产程度,当然,那还不是最先进的设备。
在这里看到的恰恰相反,是一种灰色画面,一种灰色景象。所以,****旺说让我们开眼了。
离开这家水泥厂,****旺才给我们介绍刚才的那几个人。
他说,这家工厂的厂长今天不在,这是一家村办企业,诞生于70年代后期,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这家工厂年产水泥5万吨,是最老式的立窑生产线,现在省内外的其它地方几乎看不到了。这家企业承包给一名叫吴天喜的村民已经有10年,吴天喜是一名村办企业的铸工,他后来承包了这家水泥厂,一直运转了这么多年,这里的磨机直径是2.2米的。
****旺说:
这家企业虽然陈旧,表面看着破烂,除了顾客,一般人是不会光顾的。我经常就来到这里,住在这里,睡在窑洞里面的土炕上。因为就是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水泥厂,却支撑着周围几个小村庄的收入,连带着石料、运输等行业,供养着200多人的吃饭就业,靠近第一线,方觉自己甜,理解全过程,才知企业难。想到这些,我就感到有责任帮助指导这个企业走向正轨,生存下去,不能简单淘汰、不管。我在帮他们摆脱困境,同时要赶上时代,让他们上除尘设备,进行环保处理。我给他们提出了三大目标:一是过水泥质量关,必须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二是加强环境保护,使工厂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三是节能减排,资源利用要达到行业的基本标准。
“现在的情况是,这里的产品质量上档了;栽树绿化在我的督促下也在做;化验室也配备了相应的设备;资源利用,也配上了粉煤灰、炉渣灰,应当说进步了不少。”
****旺告诉我们,刚才那里的看火工中,有两位是他从原平市崞山水泥公司调过来的专业人员。一个是常文理,在这里担任立窑主任,原来是原平崞山水泥公司的车间主任。再一个是工艺工程师王千民,都是来这家工厂指导生产的专业人员。这样的小厂是需要技术支持的,我在尽我的责任支持他们。
****旺说:
“现在情况是,这里的产品质量上去了;栽树绿化在我的督促下也在做;化验室也配备了相应的设备;资源利用,也配上了粉煤灰、炉渣灰,应当说,进步了不少,明年我还要继续帮助这家企业,我觉着这是一种责任。”
能看得出来,****旺对这家工厂还是充满感情的。他是希望这家企业尽快进步的,我也能看出来,他是在尽一种社会责任。
忻州市水泥企业的智多星
应当说,****旺帮过的忻州市所有的水泥企业。****旺真的和水泥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忻州市水泥行业成为了德高望重的专家型人才。
他像植物热爱阳光一样,热爱建材行业。漫长的历程使他对建材行业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怀,奋斗的意义、坚挺的信念引领着他不断迈出工作的新脚步。
他曾经在指导行业狠抓节能降耗方面,因成绩突出而荣立过忻州地区二等功。
他在担任忻州市建材局生产科长的几十年中,对全市建材行业采取一厂一策,分类指导,重点突破,阶梯推进,全面升级的做法,曾使忻州建材工业一度时期名列全省前茅,得到了省建材行业最高领导的高度好评。
他在25年来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指导行业管理,编写的各种文字资料,包括讲义、总结、简报、项目报告不下25万字。
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忻州市14个县建材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他曾经帮助五台县水泥厂解决过水泥产品质量和工艺方面的问题,还帮他们解决生产管理和煅烧的难题。有一段时间,****旺一周要去五台县水泥厂3次,那对于他来说是很累的。五台人说,****旺真的够朋友。
有这样的评价,对于****旺来说,已经是很满足了。
他曾经帮助过岢岚县水泥厂,帮助他们调剂生产技术骨干,这些调剂人员中,有看火工、工艺工程师、立窑主任,还有生产厂长,这对岢岚水泥厂在紧要关头的生产起到了很重要的保证作用,这是一种人才支持啊!
****旺微笑着对我说:
“保德县境内的东德水泥公司总经理袁文成,曾经找到过我,要我为他物色一名工艺工程师,以解它的燃眉之急。我当然很当回事,认真地去做了。我很认真地从忻州市范围内的水泥企业找到了一名技术很过硬的工艺工程师,来到袁文成厂里,成为主要技术骨干,在袁文成那里尽职尽责地干了3年之久,使袁文成的水泥企业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而且还给袁文成带出了一批专业人员才离开。”
****旺总在关注着忻州市的水泥企业,为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他在为企业调剂着技术人才。使才有所用,互调余缺。对忻州市水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保德县福利水泥公司,是一家年厂水泥4.4万吨规模的企业,****旺帮助这家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把直径1.7米的立窑炉体换成了直径3.4米的窑体,为这家企业找到了近3年的水泥推广点。帮这家企业调剂了生产技术骨干,这些骨干在这里干了近5年的时间,带动着这家企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经营管理也不断取得新成绩。
****旺说:
我为企业服务随叫随到,从来没有礼拜天的概念。其实忙与不忙,全在于心境。假如对基层的事视而不见,闻而不管,也就不忙了。我觉得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无论职位高低,官大官小,只要心里揣着‘公仆’这个意念,为民而忙,为企业而忙才是本分。
我作为山西建材工业协会忻州分会的会长,这样的工作是职责所在啊!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精力有限,要在有生之年,尽量为社会做点事,做好事,活着才踏实。
我图什么?我经常开着车去他们厂里,奔波于各县各个建材企业,有时企业给加点油,有时是自己掏腰包。
为了启动五寨县水泥厂,一个星期就跑了4次五寨乡水泥厂。那时100多公里的路程啊!有一回,从五寨县水泥厂出来返忻州,已经是夜里1点多钟了,我开车被堵在了路上,那是冬天,我在车里睡着了,后来被冻醒过来,当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钟了。那实在是受罪啊!
“就是这家五寨水泥厂,我为他们找到了承包人,使生产经营走向正轨。当时,为五寨修建村村通公路,水泥厂生产的水泥起到了保障作用。这家水泥厂活了,使当地100多人有了工作,他们厂每年向县财政缴纳税金达30万元之多。事后我想,这就是人生的价值吧!”
****旺还曾请来了山东洪远水泥技术服务公司的技术人员指导当地的企业生产。有6个人来到神池县水泥厂解决产品质量问题,以提高水泥熟料质量为目标,进行业务交流活动。
保德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年产30万吨水泥的企业,这在忻州市范围内是一家规模比较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旺也是这家水泥厂生产和技术上的专家型指导人物。他来来去去,来往于忻州与保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之间,为这家厂里出主意,想办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在保德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碰到了一位该企业的副总经理安培文,他告我说,它是从原平市水泥厂抽调来,帮助保德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在原平水泥厂,安培文是厂长,但是原平水泥厂生产形势很不好,闲置着人才不用,****旺就把安培文抽调到这里了。****旺说:
“说安培文一直从事水泥厂的生产管理,是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是成熟的水泥生产专家,让他到他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是人尽其才,是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啊!”
这种调剂人才的余缺,****旺长年累月地在做,为企业输送人才,这是他作为山西省建材工业协会忻州分会会长的职责所在啊!其实,许多专业人才,常常来找他,与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他说:
“我为企业做贡献,为企业输送人才,完全是为着忻州水泥工业发展的需要,我是从这个大局考虑的。”
****旺不无感慨地对我说:
古人云‘贤者多谤,困于下者尤甚’。
人们可能怀疑,我这样做是为了钱。其实,我是在做着没有报酬的义务劳动,有时,一些企业看到我开着自己的小面包车,是我自己花钱买汽油开车跑来帮他们。看到这种情况,他们也想帮帮我,给我的汽车加点油。但并不是每次都这样,只是偶尔有之了。其实,我是在做我应该做的工作,为这会长的名衔尽职。
我虽然没有看到过他那辆自己花钱购买的小面包车,但凭我的想象,那是一辆很便宜的‘旦旦车’,那是山西城市中最低档次的小车,他买了这样的车,完全不是为了享福,而是为了工作。为了调剂人员便于乘坐,为了给企业捎带一些小型配件设备,像水泵、电机等。他常开着这辆车在忻州市地面上奔跑,从忻州市到黄河边的几个县,有时要走几百公里的路程,他这么大的年纪学会开车,而且一周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水泥企业里转。开车是很累的,他为了忻州市的水泥企业发展,真的是操心劳体,在所不惜。实际上,忻州市水泥企业的领导层和职工,谁都知道这样一位不辞辛劳的会长,在为大家而奔忙着。无私而且无畏,真诚而又实在,了解情况而又专业,他成为了企业的贴心人。
他说:
“今年我已经54岁,再过五六年就要退休了,没有几年的干头了,在最后这几年,一定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忻州市水泥生产能上一个新台阶。这是我的最大心愿。”
我看着他那认真的神情,我真的被感动了。
他仍在努力学习
****旺身上的担子是很重的,它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外地考察学习;他每年都要在忻州把企业召集起来开一次年会;他每年都要从外面请进一些水泥行业的专家学者到忻州给大家讲课,传授经验和知识。这成了他经常性的工作和任务,他总在兢兢业业,努力地工作着。
人们都常常在说着“活到老学到老”的这句话,但真正这样做的人并不太多。****旺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坚持不懈地在努力奋斗着。
与我在一起的几天里,他看到我拿着一本山西省原长治********吕日周写的一本书:《长治,长治!》,我才看了一半,他看到在我住着的宾馆房间里床头上摆着,他顺手就拿起来翻着看,他翻开看着看着就不离手了,和我打了个招呼,就拿回他住着的房间里。我和他在一起的这几天里,他有时间就去看这本书,只要有空隙,他就拿起来看,而且还把上面的精彩段落记下来,抄在他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那真是一丝不苟。看来,他那本笔记本是百宝囊啊!他看着还发出感叹:
“吕日周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啊!他曾在忻州地区原平市当过几年********,在那里干出了名堂,至今还有好多人在怀念他那几年的执政政绩。那是个干才,他的作为也引出了争议……”
他很佩服吕日周,他是很赞赏吕日周的。这位54岁的学者型人才,那种认真,那种好学,那真是孜孜不倦啊!
****旺从1984年转业到地方,进到了忻州市建材局。他开始是门外汉,他感到了学习的紧迫性。于是在提高自身上下工夫。他在实践中学,抓紧时间,抓住机会。无论大厂,也或是小厂,哪怕是濒临倒闭的企业,他都要下去认真总结经验,找出教训,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这就是学习,不停地学习,不断地学习,使他的专业知识水平、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
他说:
“为企业服务,光有心境,没有本领不行啊!”
他曾在建材局里的人事、劳资、党委、办公室、调度等部门工作过,曾任局里的副总调度长,后来到了生产技术科任科长。在这些岗位上,他从来没有忘掉学习。
学习是为了指导工作。
他每年要召集当地水泥企业的领导人开年会,他收集整理出当时的中国国内的大市场信息、大市场分析、国家对水泥企业的大政策、大方针向大家通报。然后针对忻州市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一厂一策地选择点评,逐个给以分析解剖,给企业把脉,指点迷津,分类指导,使忻州市的一、二、三类企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每年能进步,每年能上一个新台阶。他对忻州市水泥厂、豆罗水泥厂提出了精、严、细、勤、实的五字工作方法,在厂里生产中收到了实效,后来,这精、严、细、勤、实五字方针在全区进行了推广,对企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他对保德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他的考察和调研,找到了这家水泥厂发展的症结所在,也提出了新的建议,帮助这家企业领导提出了“四个第一”的口号,如今这四个第一的标语挂在了这家企业的大门口。那就是:
技术创新争第一;
节能减排争第一;
产品质量争第一;
职工收入争第一。
这四个第一成为了这家企业的奋斗目标,而且这家企业还真正地达到了这四个目标,实现了这四个目标,成为了保德县、忻州市水泥企业中的佼佼者。
****旺每年中还不定时地请来全国各地的水泥专家,给全区水泥企业讲课,把专家请到水泥企业,亲临现场具体检查指导工作。他曾请来了北京建材发展研究院的刘院长,请武汉理工大学周培教授到忻州讲课,举行报告会,会后进行座谈,使当地水泥企业受益匪浅。
这些是给别人学习的机会,也是他自己的学习机会。对于这种学习机会,他从来不轻易放过。
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相互了解的不断加深,他成为了一些企业的知心人。甚至在有些企业的职工中,两口子闹离婚这样的事也找到他的名下,要他设法解决。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从不推出家门,而是认真对待,想方设法给予解决。他在进行着一些力所能及的调解活动,使找上门来的职工能高高兴兴地离开,回家愉愉快快地过日子。这样的事并不少,每年都要有好几次。这当然说明了人们对他的信赖程度,把他当做亲人看待。
时间长了,他的妻子埋怨他多管闲事,但他说:
“人家大老远地从县里找到我的家门口,我能推出去不管吗?人家信得过我,我能不理人家吗?”
应当说,这都是他出自内心的真心话,是实实在在的话,一点也不夸大。
保德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森对****旺的评价是:一是可信赖;二是有水平;三是贡献大。这三句话概括了****旺对忻州市水泥行业的奉献精神,也概括了****旺的人格魅力,还点出了****旺对忻州建材行业的突出贡献和专业水准。是比较完整的概括和提炼,让人心服口服。
****旺的业余生活
说起****旺的业余生活,那可是丰富多彩的,那是一般人比不上的。
他从小受到山西省地方戏剧的熏陶,日积月累,自然在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的特长。
有一天我们一起吃午饭时,六七个人围坐在桌前。在餐桌前,****旺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了两根筷子一样的竹棍,我当时是从包里拿出了自带的筷子,以为他也和我一样,是自带着的筷子吃饭。不曾想到的是,他拿在手里把玩起来,他告诉我,那是他在忻州市业余时间里参加戏剧活动时使用的“单皮”,也即“板鼓”的击打棍,形似筷子,但作用不同。他告诉我,他的业余时间活动内容是很丰富的。每到周末,他常在晋剧业余爱好者中间游走、活动。他会击打单皮,还会拉胡胡。胡胡,那是山西梆子戏专用的乐器,类似板胡,但又不是板胡,声音独特,他特别喜欢。
我虽然没有看到过他拉胡胡时的模样,但我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行家里手。
他说他酷爱晋剧,常在忻州市公园里的业余活动队伍中参与,他能拉、会唱,还能击打“单皮”。作为业余学成的人来说,这是很不容易的。他说他也很爱音乐,对唱歌也很感兴趣,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会唱出很多军歌,也非常喜欢唱军歌。他是当过兵的人,是军人出身,对军歌有着很特殊的感情。
这些我都相信,因为他从军队到地方,先后一直是处于活跃的工作岗位,加上他爱学习的精神境界,进取状态,我感到他是个会生活的人,会调节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常常使自己处于非常良好的精神状态中。
在保德县返回太原的路上,我应邀到他的地下室走了一趟。他在车上就告诉我,他家的住房面积不大,没办法,自己只好在地下室开辟了一个学习环境,他写作、读书、收集资料,都是在他家的地下室里进行的。地下室成了他的一个神圣天地,他的精神乐园。
我走进了他的地下室,这是一间开着半个窗户的地下室,地下室有一半露出地面,有一个窗口在对外采光。房间里放着一张简易的大床,上面堆着他的被褥。在床前,摆放着一张办公桌,上面摆满了资料。那是他的写字台,在写字台上方贴着他一年中的学习、生活、工作计划。桌上面还有台灯、茶杯……看起来的确是很简陋,但也看得很清楚,他有好多事情他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里谱写着他个人奋斗的印记。
在地下室的进门处,正对着靠墙的地方,在那里放着两个旧木柜,那里也有他的书籍和资料。看起来觉得很寒碜,但它却很实用。就是这间地下室,这间简陋的地下室,使他有机会得到学习和提高,使他在这里静静地思考着忻州水泥行业的生产状况,由此造就他成为忻州市水泥行业的专家型人才,也是山西省内屈指可数的专家型人才之一。
这让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传世名作:《陋室铭》中的两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旺的地下室给我的感触太大了:
“室不在阔,贵在坚持”。
坚持了这么多年的****旺,终于为自己走出一条奋斗者的道路来。他的脚步是踏实的,他的道路是畅通的,他的前途是光明的,胜利是属于奋斗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