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保德县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
山西建材行业劳动模范 王文森
我早就听说过王文森这个人。
人们把他说得很有传奇色彩,说他干什么事就能干好什么事,是个无师自通的能人。
人们说王文森在山西保德县是能人里的能人,他虽然是从农村出来的,但他却能把企业上的事干得很好,所以人们说他是个能人。在山西省建材行业里,人们都知道王文森,而且对王文森怀着一种敬意,那是对创业者的敬意,对开拓者的敬意,对能人们的敬意。
其实,说实在的,人们对王文森人生经历的了解,都笼罩在一种神秘感中……
温文尔雅的王文森
我与王文森见面,那是在一次极为特别的环境、一次极为特别的业务交流,我能参与纯属偶然。
山西省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的郭世刚主任、山西智海集团的总工程师韩铁宝约我一起去见一个人,他们说,那是保德县的能人王文森。他们此行的目的,主要是要商谈去太原市北郊水泥矿石场参观的事,并且还要商量在保德县新建水泥矿石场的事。当然,我也能有幸同行,这算是天缘啊!商谈之前,大家自然要在一起聚一次餐,我是作为特殊邀请来的客人参加这次活动的。
那是一顿丰盛的晚宴,由从山西省远在黄河边上的保德县过来的水泥厂董事长王文森做东。那天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在我的想象里,那些搞水泥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老板,应当是那种长得壮壮实实、魁伟而粗壮,应当是五大三粗的样子,或者是彪形大汉,也或是长年生长在农村的那种朴实的样子,结果见到王文森时,他那形象,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和想象。应当说,与我的想象恰恰相反,他那是一种文弱书生的样子,还带着一副度数颇深的近视眼镜,那眼镜架在鼻梁上,活脱脱的一个知识分子形象。
王文森个头高大,站在那里像一堵墙。我保守点估计,看样子足有一米七八。他身材消瘦,相貌清癯,面孔微黑,长方形的脸庞,很有棱角,带着一种坚毅的神情。但同时,他也总是流露着一种微笑,笑得很自然,而且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微笑,让人感觉很舒服,很自然。
大约他听说我是山西的作家,出版过不少书,而且还曾经在我的人生生涯中做过多年的政府官员,目前还在享受着山西政府副厅级的待遇,自然对我有点新奇的感觉了。
在我与他交谈中,我有着很多新的发现,这也是引起我好奇的地方。深深地感觉到,他对于当前社会的经济动态非常在意,非常关心,也非常熟悉。从他嘴里说出来的那一串串的数字,有点让人感到吃惊。他的记忆力真的很好,应当说是超人的。那些绝对数字,能从他嘴里一串串地说出来,说得很准确,一串一串地往外说,而且成为一个系统,说明一种问题,真是很难得。生活在黄河边上一个小县里的水泥企业的老板能这样关心国家的时事与经济、政治,那的确是很难得的,也是为数不多的。凭我的感觉,这是一位知识型人才。是一位智商很高的企业领导者。当时我就认定,这是一位智力非凡的人,他所领导的企业,错不了。
巧就巧在,那天有他的妻子和他在太原理工大学上学的小儿子在场,当然也还有他们水泥企业的几位相关领导在场。那时,他们正准备在保德县建一处新的水泥矿石场。应当说,那是他这次来太原的主要目的。
他的妻子看上去是个很善良的人,是个贤良的家庭妇女。他的儿子却和他有着很大的反差,那是一个壮实的、敦厚的小伙子。他儿子大眉大眼,脸上有棱有角,眼睛非常有神。那天,他的儿子当着父亲的面,勇敢地喝了几杯白酒。小伙子喝得脸上红红的,那应该是一次特例,父亲看着儿子能喝酒也很高兴。
在餐桌上,他们在谈论着山西水泥行业的新动向、变革与创新、过去的立窑生产和现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也在谈论着保德水泥厂新建水泥矿石选矿厂的事情,那是纯属业内的交流,并不存在什么保密问题,人们当然是放开了谈,一点也不避讳,那真是海阔天空,我听着很有趣,就是门外汉。我是外行,没有发言权,只能静静地听。从他们交谈中,我在了解水泥行业,我是在学习,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只要有机会学习,我是从不放弃的。
第二次见面在保德县
与王文森第一次见面时隔三个多月后,为了采访身为保德县的杰出企业家王文森,我专程来到了保德县。
这里已经是深秋的季节,我们从太原驱车直奔保德县城而来。那是一条并不很遥远的路,下午一点钟从太原出发后,小车奔驰在通往山西北部的公路上,一直行走了将近五个小时。开始是走在太原市至忻州市的高速公路上,而后又走上了从忻州市去宁武县的旅游公路,一直走下去,经神池、五寨县,直达保德县城。大约有三百多公里的路程。
我没有来到过保德县,但我却早就听说过保德县。在山西境内,过去曾经普遍流传着一段一段的民间谚语,也即今天人们所说的那种顺口溜: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这是当地民谣,是流传很广的民谣,是老百姓千百年来流传在山西省内的民谣。这样的民谣还有很多,这是一种对当时当地苦难生活如泣如诉的血泪倾诉。总起来说,河曲县、保德县在历史上是处于山西省的西北边缘,与陕西和内蒙古接壤。那里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资源缺乏,观念落后,那是山西省范围内人民生活过得比较艰苦的地方。虽然那里紧靠着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那条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母亲的乳汁竟然没法喂养处在黄河边上的子民们,由于经济长期不发达,只能靠天吃饭。这都是些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份。多少年来,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这当然是历史,漫长的历史。近几年的情况,据说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我没去过,确实对那里很不了解,或者说是不甚了解。
这次到保德县,也算是一次极为正常的采访活动。
到了保德县城,天已经是大黑了,一切都进入到夜幕中。当然,欢迎我的是这家水泥企业领导层的一部分人。王文森与我算是熟人了,但他的领导班子成员我大都没有见过。那是一群很有活力的年轻人,他们都比王文森年轻,而且年轻不少。王文森已经50岁出头的年纪,而他的班子成员,大多是35至40岁之间的中年人,40出头的人看起来也不是很多。他们往那里一站,齐刷刷的这么一个年轻的班子,看了会让人眼馋,看了会让人感觉振奋。年轻,那是一种情态,那是一种活力,那是很富有战斗力的,也是很能战斗的。
这一晚,自然有好多话说,但我看出来,王文森是很重视人才培养的。他深深懂得,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人才,那是发展企业的第一要素啊!
这是一家曾经倒闭的国营企业
山西省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相关人士告诉我,保德县水泥有限公司是在原保德县第二水泥厂基础上改制后组建而成的。原来的县国营水泥企业始建于1985年,原来的水泥厂,设计生产水泥的能力为年产4.4万吨,由于当时的水泥厂领导班子经营不善,管理混乱,水泥质量不稳定等多方面的原因,长期处于间断生产、亏本经营状态,长达十年之久。到1995年,才真正被迫停产,停产后的时间已经长达五年之久。
直到1999年,保德县政府才对这家水泥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新组建的保德县水泥有限公司,王文森成了最大的股东,是当时三大股东中的控股者。王文森作为新的水泥生产企业的董事长,掀开了这家水泥企业的崭新的一页。
如今的保德县水泥有限公司,是王文森一手重新组建起来的。经过他的努力运作,多方筹措,又使这家企业在新一轮的创业中不断发展起来。到现在为止,这个企业的年生产能力已经提高到年产水泥30万吨,他们所生产的“冠宇”牌水泥,已经远销到山西、陕西、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十几个市、县、旗,实现了产销两旺、供不应求,效益显著、贡献突出的经营目标。如今,保德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拥有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每年给国家上缴的利税达到了200万元,成为了忻州市内水泥行业名列第一的利税大户;也成为了忻州市同行业内人均工资收入的第一名。
如今的王文森,不仅是这家企业董事长的身份,他还同时兼任着****保德县水泥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是名副其实的这家企业的党、政一把手。
厂里的人们回忆说,当初在接收县里倒闭几年的旧水泥厂时,那可真是棘手啊!走进厂区,那是一片荒芜。那是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满院子杂草丛生,蓬蒿遍地,蒿草长了有半人多高,人们走进去,能被蒿草把多半个身子遮掩起来,只能露出胸部和头部,那真是荒芜到家了。话说回来,在保德县城郊,是无人去理会这样的荒原的。
当时进到厂里,车间里门窗损坏,门锁也锈迹斑斑,有钥匙也打不开锁,那是被锈死了。他们只好重新买门锁,重新整修,重新安装。为了重新开张,他们那一次就买了一百多把新锁,把厂里的所有的门锁全部更换了。当然,厂区还得重新维修、收拾,一切重新开始。这种重新开始,也是一种开发和劳动,而且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和开发。仿佛从荒原上在开发新土地一样,一切都是重新开头。
就在这样的荒草地里,开始了新的奋斗,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这是一个必须走过的历程,是越不过去的过程,只能是走下去了。“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王文森是农民企业家出身,面对新的挑战,他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在纷乱繁杂的无序中,重新思考,重新定位。经过理性思考,理出了新的头绪,开始了新的动作,重新规划,重新创业,重新走出坚实的步伐,大踏步地开始前进……
王文森是个不怕苦的人,也是个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还是一个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人。他在面对新的挑战时,采取了非常审慎和科学的态度。他实际上是个严谨的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他对于他将要走出去的每一步,那是慎之又慎,反复思索。他在他的朋友圈子里认真地听取意见,集思广益,他走出去考察、调研、访问,向高人求教,向专家咨询……这一切,使他在新一轮的操作中避免了很多失误,少走了很多很多的弯路。
这家新的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品牌被定名为“冠宇”品牌,那是产品要“名冠三晋、誉满陕蒙”啊!是夺冠的产品,也是世界的产品。
晚间一席谈
在保德县城内的一家宾馆里,王文森找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和我进行了一次长谈。
大约,那是晚上7点多钟的样子,我在宾馆的房间里正在看着当日的电视新闻,门外有人按门铃了,开门后才知道是王文森,我马上明白了他的来意,于是开始了这次长谈。
他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他是保德县城郊的一名农村人,是农民出身,他家的人祖祖辈辈也都是农民。他在1974年高中毕业后,回到老家的村里,进入到村里的各项活动中,他很快成长起来。作为优秀的青年人,他很快被选拔成了那个村子里的共青团支部书记,而后当上了村里的民兵营长,还兼任着村里的会计,那时间,也没过了多久。当然,是金子就会闪光,他后来就成了这个村子里的村长。不曾想到的是,这村长一干就是十多年。
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总在想着该做的事情,他是个创业型的年轻人。1986年,他开始在村里创办了焦化厂,那是与当时保德县的天桥水电厂合作兴办的,名为联营焦化厂。这家焦化厂,年产量达到了两万吨,在那个年头,忻州地区总共才有这样水准的四家工厂,总产量达到10万吨,他兴办的这家厂子在去年淘汰落后产能时已被当地淘汰出局了。
王文森在1991年承包了这家工厂,但承包后的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老家的那个村庄,是个有着1500多口人的不算大也不算小的村庄,那是在保德县排名第五大的村子。这个村子叫义门镇义门村。
那时,他搞这个焦化厂,也是费了好大力气、尽心尽力才搞起来的,那也是九牛二虎之力啊!也绝非易事。但那时他是初生的牛犊啊!
当时,他们一共投入了二百多万元的资金,那个年头,资金很紧缺。他从当时的忻州地区行署政府部门争取来了80多万元的扶贫款,再从各个地方争取资金,凡是能争取到的地方他都去争取。还有银行贷款,多处筹资,才使这家工厂运转起来,有声有色地运转起来。
那时是他初出茅庐,第一次走进社会,在社会上闯荡、拼搏,由于是第一次的尝试,他尽了最大的努力,总算是搞成了。
“村里人看到我搞成了这样的一家能挣钱的焦化厂,当然有认可,有赞叹,有羡慕,还有许多复杂的思想情绪,其中自然有嫉妒、眼红……”
王文森颇有感慨地说。
第一次大胆创业的实践,第一次做件大事情,一切都没谱,万事开头难,摸不着门,找不着门道儿,真的感到很难。后来还不错,算是做成了,但是思想还是没解放,所以没有弄得太大!
到了1996年时,我的承包期快要到期限了,这时,我认真观察,我很快发现,在人们的各种情绪中,有一部分人由眼红到嫉妒,由嫉妒而想取而代之的情绪。我听到村里一部分人开始告状,那是在告我的状。后来,我得到了信息,告状的结果是:县里派来了县委副书记到我们村,查我的经济问题,查了很长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实际上,说实话,我那时是给村里做了贡献的。我承包的焦化厂,作为企业,每年要给村里做贡献。当时,给村里每年年终要送回去26万元。当时给全村人的福利,说起来也是让今天的人看着眼红的。我这企业为全村花钱,免掉了全村人的水费、电费、学生的学费、烧火用的煤炭费,还每年给村里每人送一袋大米、一袋白面。实实在在地给村里做出了贡献。
经过县里的县委副书记亲自带队,工作队全面进行了审查,没有查出我的任何经济问题,那时,我真的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经济问题。当时,我们的账上只有一项开支,那就是跑项目三年来总共花出去的差旅费16000元。
“经过这一次彻底审查,我虽然没有经济问题,但是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老老实实地给村里人办事,村里人却到处告我的状。我真的没心思干下去了,心里有些窝囊气压抑着我,就是发泄出不来。经过审查,我虽然很清白,但是我真得不想干了。当时县里在审查后决定,还是让我继续干下去,但我却下定决心走出村里。之后,我终于与两个多年来的合作伙伴,也是我的两个老同学,我们办了另外一家企业,那就是后来我们三人创办的”工贸公司。
“这是一家由三人入股的股份制公司。这家公司注册后,我们三人合作得很好,干得也很红火热闹。在这三年中,我们每年向县财政上交30万元~50万元以上的税金。在当时的全保德县的私营企业中,别看我们才三个人,我们是全县人均纳税第一名的企业。”
王文森缓缓地说:
“1997年~1999年期间,我们经营得相当不错,收入也相当可观,成了县里的纳税大户之一。”
1999年,保德县全县范围内的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不景气,差不多的国有企业在那年都统统倒闭了,也包括我现在接收过来经营的这家水泥厂。
“在我接手时,这家水泥厂作为国营水泥厂已经停产了5年之久。当时县长说,你是能把这个企业启动的人,你来干吧。这个点名让我干的县长就是当年审查我在村里办焦化厂的那名县委副书记,应当说,经过他对我的那段审查,他对我应当是比较了解的。”
王文森边说,边回忆着。在室内的悠悠的灯光下,王文森显出一种沉思状。
这名县长说:‘你去接手这家已经干不下去的水泥厂,每年你得交承包费30万元,不过,不交也行。’这是县长当时对我说过的话。
“因为之前,已经有两拨人接手过这家已经倒闭的工厂,他们都没有干成。倒下的水泥厂那个摊子,已经成了嫁不出去的闺女,在那会儿,没有人敢接手了。”
说是每年交30万元承包费,那会儿,第一任厂长名叫韩宇奇,是当时县里曾任县长的儿子。他接手后没弄好,离开了;第二任接手的厂长是王耀东,也没弄好;等到让我弄的时候,在我周边的人至少有1/3说我也弄不成,说我能弄成的也只有1/3。那真是半斤八两,真让我难下决心。
接手当时那个烂摊子,在保德全县影响非常大。停产五年后的工厂,那里自然是杂草丛生,荒芜不堪,垃圾、废弃物、杂土遍地。在我上任后,那些垃圾、脏土、杂草、废弃物,整整用大车拉了20天才运送完毕。光花在更换废旧门锁上的钱就有3000多元。在那时候,厂里电没电、气没气、水没水,啥没啥!一片荒芜的原野和草地。
“到了第二年的2月份,我们前期投入了120万元人民币,才把厂子整修出来。在我们恢复生产后,开始生产出第一批水泥3万多吨。那时市场很好,3万吨水泥,很快卖出2万多吨,还库存了5000多吨,收入500多万元,赚回了一仓库水泥。”
王文森说的话让我意识到了万事开头难的道理。他两次创业,都是开头难,但他克服了那些困难,把事情做成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感到,这个水泥厂终于活了,让王文森救活了……
他说他们这个厂,生产规模是年产5万吨,实际年产量为3万吨,在后来的努力中,他们又投入了3000多万元,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才使生产能力提高到了30万吨的规模。
很快,他们对粉磨系统进行了改造,选用了新的设备和工艺,先后投入了1300万元,上了辊压机、V型选粉……经过技术改造后,现在45%的熟料就能生产一吨水泥,大量用矿渣、电厂粉煤灰,这就使成本降下来许多。
降低成本、电耗,一直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在他们达到最好的水平的时候,生产一吨水泥,他们能比同行节约20来度电。他们厂节能减排的力度很大,收益也很好。这些做法,很快受到了山西省经济委员会的表扬。循环经济指标不错,环保也达标,在连续几年的忻州市的环境保护检查中,他们厂一直是名列全市环保第一,没有因为环保不合格而停产,或者是受到过批评。他们真的做了应该做的工作,企业也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他们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保证水泥质量,从不在出售水泥中出现缺斤短两。他们视“顾客为上帝”的理念根深蒂固,力求达到满足顾客的质量需求,让客户心悦诚服地满意。
王文森说,今年,他们厂给国家上缴的利税已达到200多万元,销售收入达到了8000多万元,真正达到了他们厂制定的“安全、环保、优质、高效”的目标。
王文森一直在说着他们的厂子,那是一种奋斗者真实感情的流露。真的,在他娓娓道来的同时,我隐隐地感觉到他对自己创办起来的这家水泥厂的无比热爱。在这家水泥厂的发展过程中,他付出了别人没有的艰辛,付出了他自己才能体会到的那种劳动,他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当然,那是他和全厂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厂劳动者辛劳和智慧的结晶。
我静静地听着王文森的诉说,被他的能力和敬业精神所感动。我认定,这是一位智商很高的企业家,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还是一位能带领全厂200多名职工共同奋斗的杰出领导人。是他团结了全厂职工,是他凝聚了全厂人的智慧,把大家带入了健康发展之路。同时也为保德县做出了贡献,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之一。
王文森与袁文成
在我与王文森谈话中间,忽然门外有人敲门,还没来得及开门,就从外面走进一位中等个头的、年龄约有40岁开外的男子,他一进门就紧紧地握住了王文森的手,说着一套又一套的客气话。
“你看,我不知道你在这里,我是听有人说你在这里,我就自己跑进来了。有点不速之客了……”
我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是一位经过酒场搏斗后走出来的汉子,满嘴的酒气很快就充塞和弥漫了我这不大的宾馆房间。
来人的脸上是红扑扑的,他是个方圆脸型,身材长得不胖也不瘦,脸上的酒韵看起来还真好看,进门后,他的话也特别多。
“你们厂给咱县里做贡献了,是咱县的利税大户,********、县长也得高看你一等的,县里人也会高看你一等的,那是应该的。”
王文森一直是低调,在说着谦虚的话:
“哪里话,我们不行,你那里好。”
“不是啊,你那里全县人都知道啊!那儿成了风水宝地了,你给保德全县作了大贡献了。”
来人一边说着话,一边还点起了一支烟,他边说边抽着烟,那烟头一直在燃烧着,烟灰已经很长了,依然挂在烟头上掉不下来,他也不急于弹到烟灰缸里。两人都在抽烟,屋子里那真是烟雾缭绕,袅袅轻烟,让我们三人处于烟云缭绕的虚无缥缈中。
王文森对来人很客气,给他点烟,倒水。
两人把话题都转到了水泥生产上,他们整整谈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他们在探讨着水泥生产的前景,在交流着水泥生产的工艺,那都是内行话。但是,来人一直是处于半醉半醒、似醉似醒的状态……
来人一边说,一边还和我在打着招呼。王文森告诉我,这是他的亲戚,是他的姑舅表弟,名叫袁文成,是保德县东德水泥厂的董事长,这也是一家年产10万吨水泥的生产厂家。近几年这家厂子也搞得很不错。所以叫东德,是由于这家水泥厂是保德县与山东省一家水泥企业合作经营而取名的。
袁文成是在半醒半醉的情况下离开的,走之前还和我打着招呼,很有礼貌地离去了,走起路来还是踉踉跄跄……
在王文森的办公室里
来到保德县,那是非要到保德县水泥有限公司不可的。
这是坐落在保德县城外桥头镇的一家企业。这个桥头镇,比人们想象到的一般镇子很不一样,大不一样。
说是镇子,却大大超过了人们见到的一般集镇。一是这里的企业聚集,有中央企业神华集团公司的一个部分在镇子附近,那当然是中央最大的煤炭企业了。还有像保德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当然不止这几家。在这个镇子上,街道铺面密集,过往车辆拥挤,有时就把街道给堵住了。这些车辆,大多是运输车,是运煤和运水泥的大型车,还有运送其他物质的大型运输车辆,那真是川流不息。
镇子真的很繁华,这镇子离县城大约有十多公里,王文森创办的保德水泥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个镇子的一处偏于一侧的山脚下。
在主厂区,和我在别的地方看到的水泥厂厂房大同小异,这里的不同之处是,来来往往的人并不是很多。是在生产状态,却又不是忙碌的景象,一切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我走进王文森的办公室。他们的办公楼,是一座二层旧楼,一看便知是很早以前盖起来的那种楼房。虽然旧,但依然在做办公楼,这座二层楼上挤满了他们厂子里的首脑、指挥、调节、调度机关。
王文森的办公室,坐落在第二层最东头,那是两间简易的办公室。在办公室里,是套间。里间是休息室,外间是办公室。王文森的同僚说,王文森经常在这里夜间加班,直至通宵达旦,所以他有个休息室也就是必须的了。
办公室很简洁,但有一条,那就是窗明几净,一切井然有序。那是一张大写字台,上面摆满了文牍以及所需要的办公用品。一侧有电脑,在后面两侧,是他的办公用的橱柜,里面放置着办公所用的报表、文件、书籍、笔记本,应有尽有,那真是一件百宝橱!
在我与王文森交谈的空闲中,他轻松地打开了电脑,看来,他是常常从电脑里上网了解整个社会动态的,尤其是经济运行的动态,行业经济运行的动态,那是他最为关注的目标。他在操作着电脑,很熟练的样子,显然已经是老手了。这是他在指导生产时离不了的重要助手,也是他能够“海纳百川”、知识面广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而且是学无止境的、追求无止境的、好学上进的人。
我在和他交谈时,从外面走进一名年轻人,走到了他的面前,是在向他汇报工作的。在他们的交谈中,我感觉到王文森是在与一名财务人员谈工作。显然,那名年轻人在他面前有些问题回答不出来,显出了一种尴尬的情态。我看出,王文森对他的部下的要求是很严厉的,但也是很有耐心的。他是在给那名年轻人上课,讲道理,让他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在寂静中,我感到了他们谈话的分量……
我与王文森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着交流,我在与他交流中感觉到,他对于他的厂子那真是了如指掌。他们厂里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他都能很翔实地、认真地告诉你。他在说话间,语言很流畅,那真是流水行云,厂里的一切,他都能款款道来。尤其是当前社会发生的社会经济动态,他都能用许多精准的数据,完整地分析一些社会经济动向,这是一般企业家应当具备的,但又是一部分企业家们,尤其是那些实干家们经常所忽略的。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战争中是这样,在经济活动中也是这样。经商就是商战,商场就是战场啊!
在那名年轻人走后,王文森告诉我,刚才离开的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在他们这里的财务部门工作。他说:
“他们这批年轻人,热情有余,经验不足,需要不断地加以帮助和在实践中锻炼,才能达到提高业务水平和不断增长才干的目的。”
他说他这里近年来陆续进了一些大学本科、专科、中专毕业生,现在已经把他们放到一定的岗位上进行锻炼、培养,这对一些年轻人是很需要的,我们的事业总要后继有人啊!
王文森还告诉我,他们的新办公楼已经盖起来了,就在这座旧办公楼的后面。我接着他的话从窗户上望出去,果然,一座崭新的办公楼已经巍然矗立在那里。
那是一座从外表和装饰都比较现代化的办公楼。楼体外观很壮硕、设计得很好。里面的内装修正在进行中。我从这座修建的新办公楼看出来,他们这里的经济运行情况是很不错的。他说他们在春节前后就要搬进新办公楼,这对于全厂职工也是一种新的鼓舞,全厂职工毕竟看到了厂子的快速发展,看到了厂子近年来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他们全厂职工努力奋斗的结果,当然值得高兴啊!
王文森还告诉我,在这座新办公楼上,他们还保留了几套房间作为招待所。那是给常来的客人专用的,到时候你们再来,就可以住在他们的招待所里了。王文森说:
“那是我们自己的宾馆啊!”
我走到院子里,看着那厂区里高大的厂房,听着厂内机器的轰鸣声,正在运转的这家水泥厂,沉浸在一片机器的欢鸣声中,还有那些进进出出运输水泥的车辆,使整个厂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是一家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股份制水泥厂,他们是在改革和创新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是在拼搏中走出来的。那高大的厂房上的蓝色,与蓝天的蓝色相映衬,让整个厂区顿时鲜亮了起来。
整个厂区的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一切在正常运营之中。在这样一个地处山西边境的黄河岸边的偏僻的小镇上,这家工厂能在生产、节能减排、环保等方面发展得如此好,这是和这里的一把手王文森的领导有方、指挥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应当说,这是他在不断带领全厂职工勇攀高峰、努力进取、辛勤耕耘的结果啊!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由衷的敬仰和佩服。
这是一家管理很严格的水泥厂
表面上看起来很轻松的厂区,其实是有很严格的管理制度在约束着的。
应当说,这是一家按现代化管理模式运行的工厂。
年轻的、仅仅28岁的厂材料供应部部长杨晓东说:
“环保和质量是我们这家企业的生命,而安全更是员工的生命。”
他说:
“我们王文森董事长,经常待在他的办公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他在办公室里差不多每天上网,他把精力用在了从电脑上查阅大量的相关信息资料和行业管理经验,借鉴别人的经验,用来指导我们厂的管理工作。我们厂采取了职能制度管理,是扁平式管理,也是直线职能制管理;我们有着各种完整的考核指标;在管理上体现着人性化的原则。我们这个厂的管理特点是,做到人尽其才,能把有才干的人放到最佳岗位上去,让你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他还说:
在企业业务管理中,领导层还注视着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我们做到了既有精神方面的鼓励、激励,也有着物质的奖励,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对于推动企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就以企业形象为例,我们厂每年给每个职工做两套档次很高的工作礼服和非常实用的工作厂服,其实那是西装。西装,作为厂服,那也是一种企业精神风貌的展示和体现。而工作厂服,那是经常穿在身上,在工作岗位操作时的工作厂服,职工们在现场值班时,还要戴上安全帽。作为股份制企业,其实这就体现着人性化。这在有的股份制企业是很难做到的。
全厂整个管理层,早已实行了年薪制。其他人员,是采取岗位工资含量、吨水泥工资含量,便于调动劳资双方的劳动积极性。
无论在哪个层面上,德、能、勤、绩都能体现出来,那是体现在管理者的身份上。我们厂是忻州市同行业中职工人均收入最高的一家水泥生产企业,工资收入排在全市第一名的位置。职工们都为此而骄傲。
我们还在厂里的管理层全方位地实行了电脑普及、电脑管理,信息化管理。全厂现已配置电脑16台,分布在全厂生产、检验、化验、设备、原料烧成、制成、成品、财务、供应、销售、安全环保、办公室等相关的岗位和科室、车间里面。
“我们王董事长有句随口说出来的话,那就是‘挣下钱,大家花’。这句话成了我们厂的名言,所以,体现在分配、报酬上,那真是体现着多劳多得。在预定目标实现后,厂里分层次给予奖励。车间主任这一级,给他本人工资的40%为奖金,20%当月兑现,另外20%年底兑现。去年车间主任一级普遍增加了4000元的工资。就比如我们厂收入最低的工人,每年的收入也在15000元以上。新入厂的有技能的徒工,收入也在两万元以上,这在位于山西境内黄河边上的这样地处偏僻的一家规模不算大的水泥厂,真是不容易的了。”
他们说,这家水泥厂的收入水平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县里面事业单位同级干部的收入水平,保德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级干部,每月的收入已经达到了3400元,这在山西水泥企业中也是不多见的。
这家厂里的人异口同声地说着王文森,夸奖着王文森,觉着王文森为了这个工厂,他真的太累了,付出太多了。人们劝他不要做诸葛亮,不要事事躬亲。要做曹孟德,管大事,想长远。人们纷纷告诉我,王文森董事长每天在超负荷运转。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20个小时以上,每天晚上12点之前他是很少睡觉的。在忙碌的时间段内,他没在前半夜睡过觉。多少年他就是这样过来的。
他把他的全部精力用在企业管理上,用在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上,这就是王文森的奋斗精神,拼搏精神。
王文森的个人品格
我见到王文森后,感觉到和他能聊得来。这是因为,他的知识很渊博,见多识广,是个有着学识和见地的学者型人物。
王文森最大的优点是喜欢学习,善于学习,抓住一切机会在不断学习。他是个农民出身的企业家,这是公认的。在保德县和忻州市,人们都这样认为。
王文森在爱学习的优点中,还有一条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只要你说得对,我就采纳,就照办。他能吸收各种意见,听得进,敢于采纳。他经常有计划地出去考察、学习,也常常请来高人指点,来讲课,来教学。走出去,请进来,成为他们这里成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之一。
王文森,他还善于和职工打成一片。走到工人中去,和工人们聊天,谈生活,唠家常话。在车间里,他常和工人们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聊着,递着烟,喝着水,他递给工人们的当然是好烟,工人们递给他的,他不管好与孬,都会点着,抽个过瘾。他与工人们称兄道弟,那在厂里是人人皆知的。
他真的很平易近人,与工人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他经常在考虑着工人们的福利,那是作为董事长最关心的事情之一。每逢佳节时,王文森还要把温暖送到职工手中。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传统节日中秋节、国庆节、春节这几大节日,王文森都把企业的关怀送到每个职工心中。每年春节、中秋节、五一节、国庆节,厂里要给每位职工送一袋“雪花粉”,一袋大米和一桶调和油,春节还给每位职工发衣服,那就是厂服西装了。
为了鼓励知识人才,王文森还决定给厂里不同学历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补助。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来到厂里,每月给予补助200元,专科补助为每月150元,高中毕业的补助为每月100元,从劳动报酬上体现着对知识人才的重视和关怀。
应当说,这种补助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王文森对于社会慈善事业,也总是积极参加,尽自己努力去做。
2005年的秋天,保德县受到了严重的旱灾,那是这个县里近30年来不曾遇到过的旱灾。全县农民的收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当时企业是刚刚经过恢复、技改,才开始走上轨道,企业经营状态并不是很出色,厂内经济状况也并不富裕。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文森还是决定拿出3万多元,买了600袋白面、600袋大米送到了保德县桥头、白家庄、义门、行宫焉、银子塔、雷家峁等村庄,每村100袋白面、100袋大米,为救灾献出一份爱心。
汶川大地震,全厂200多人,为灾区捐出人民币10多万元,10名共产党员上交特殊党费3700元。作为一家私营水泥厂,在每一次的公益活动中,都走在了社会捐助单位的前列,这和王文森董事长的决策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王文森的胸怀和助人为乐的品格。
王文森平时的行为、说话都很低调,但在关键时刻,他会站出来,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尽管他是一个民营企业家,但他同时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心里装着的是党的事业,他念念不忘共产党员应当做到的一切,他是在身体力行自己的诺言。
王文森的用人理念
王文森,在用人方面是很大胆的。
他首先是知人善任,同时他强调年轻化,再就是大胆使用知识型、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这使他的领导班子始终保持着很强的战斗力。
他作为董事长,他的几个主要股东,都是和他多年在一起磨练出来的好朋友;在他的领导层,有一部分是从忻州市破产后的国营水泥厂中的骨干走到他这里来的;再有就是大中专毕业生;这一部分人已成为了他这里的主力队伍。现在在任的安培文副总经理,就是原来原平市崞山水泥公司的分厂厂长,在化验、工艺、生产管理上都是一把好手。这家水泥企业的整个领导层,平均年龄才35岁,是一个非常年轻化的领导集体。
总经理翟智山,也就是刚刚40出头的年龄,已经挑起了总经理的重担。这是个知识结构很合理的领导班子。这批年轻人,是知识型人才,也是智囊团,这对企业发展有着很好的影响力和产生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对于接受新生事物、企业开拓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所以说,这家水泥企业的前景是很可观的,前途是美好,无可限量的。
王文森为着这个企业的发展已经倾注了全部精力,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上,也会是所向披靡的。
王文森在经营中运筹帷幄
我在与保德县水泥有限公司一班人的交谈中,看到了他们的勃勃生机和行动中协调一致的步履。他们厂的生产状况很好,他们厂的经营状况也很好,尤其是表现在销售方面。
我在这家工厂的会议室里看到了他们的销售网络图表。那是一张密密麻麻的销售分布图,上面标明了在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许多地方的销售网络,那都成为了他们的客户群。足见他们的经营销售是成功的,产品质量是值得信任的。在山西省内,河曲、静乐、岢岚、兴县、五寨、神池、宁武等县是他们销售的重要区域;陕西省内的府谷、神木、横山、榆林等县、市也是他们销售的范围;内蒙古自治区内,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也成为他们销售最远的地方。这样的销售网络,足以保证他们的产品可以达到产与销的统一。同时也说明了他们生产的“冠宇”牌水泥的质量是得到人们信赖的,经得起考验的,是信得过的产品。
由于这样的销售网络存在,他们生产的水泥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基本上满足了这一带地区基本建设的需要。这当然给这家企业的效益带来了让人满意的回报。
2003%年,他们厂的水泥总产量为7万吨;
2004年,总产量提高到了10万吨;
2005年,总产量达到15万吨;
2006年,总产量达到了19万吨;
2007年,总产量达到了20万吨;
2008%年,总产量已经突破了30万吨。
在这样快的产量提升的背后,是这个厂不断地进行着的技术改造和创新。2004%年,他们把过去的水泥机立窑改成了直径3米机立窑,又上了一套直径3米的机立窑;2008%年,技改半年,上了辊压机、自动化控制系统,使产量一下达到了30多万吨。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很快的飞跃,也是他们厂的一次大跨步前进。
对于这样的成绩,王文森并不满足。尽管他们达到了在忻州市水泥行业的四个第一,即:
技术创新第一;
节能减排第一;
产品质量第一;
职工收入第一。
王文森说,他准备扩大这个厂的产量,进行第三次创业。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他们准备投资5亿元人民币,建设这条新的水泥生产线。目前,王文森已与相关部门进行过交流,同时也与部分水泥企业老板进行过交谈,这些水泥企业老板对于新建新型干法水泥厂也有积极性,他准备在两年内建成这个新厂。新厂将达到日产水泥熟料5000吨、年产水泥200万吨。
这是一个极为宏伟的目标,但也是能够达到的目标,他将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我相信,他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凭着他的经验,凭着他的智慧,凭着他的人缘,他会走出这新的一步,也是成功的一步……